跳至內容

黃文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黃文寬
黃文寬在書房
英文名Huang Wenkuan
萍廬
本名黃玄
黃言
出生(1910-08-11)1910年8月11日
 大清廣東省廣州府新寧縣(今廣東省臺山市
逝世1989年7月22日(1989歲—07—22)(78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廣州市
國籍 大清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籍貫 大清廣東省廣州府新寧縣(今廣東省臺山市
民族漢族
語言漢語
英語
葡萄牙語
母校廣州培正中學
私立廣州法學院
職業律師教師
考古學家史學家人類學家
金石學家書法家
詩人哲學家
收藏家
知名於法學界、教育界
史學界、考古學界、人類學
印學界、書法
文學界、哲學
收藏
研究領域法學教育
史學考古學人類學
印學書法
文學哲學
經歷
代表作
    • 《〈鬼谷子〉本義》
    • 嶺南小雅集》、《南明廣東詩說》
    • 《〈文獻通考〉校誤》、《蘭亭斷訟》
    • 澳門史鉤沉》、《戴縉夫婦墓清理報告》
    • 廣州市古城磚拓片及修城考 : 黃文寬小楷手稿》
    • 《黃文寬印譜》、《可居室印譜(一卷)》

黃文寬(1910年8月11日—1989年7月22日)[1],又名黃玄黃言萍廬,因生於農曆庚戌年七月初七「七夕節」,故別署乞巧生[2]隕石道人齋名剛齋瓦存室,自榜其寓所為反拙樓書藏樓,男,廣東新寧(今廣東省臺山市)人,中國文史學家考古學家詩人書法家篆刻家律師。民國時期就讀於私立廣州法學院,歷任廣州大學法律系主任和教授、華南聯合大學教授、中山大學教授,執律師業,為廣州律師公會常務理事。1949年後,任廣東省文物保管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文史館副館長、廣州美術學院客座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協廣東分會常務理事、嶺南篆刻學會首任會長,以及廣東省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委員、廣東省律師協會常務理事、廣東省政協常委等[3][4]

生平

[編輯]
民國私立廣州法學院
黃文寬受聘於廣州大學的聘書
黃文寬受聘為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兼古建築組副組長的聘書

中華民國時期

[編輯]

1920年十歲的黃文寬跟母親從家鄉臺山移居廣州。父親早年家窮,便隨台山鄉人遠離故土,到美國謀生,1926年從海外歸來探親,不幸得病死去[5]

黃文寬天資聰敏,自幼結習詞翰[6][7]。先後就讀於教會學校廣州培正小學和廣州培正中學[4]

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2年「一·二八事變」,他是培正學生救亡運動領袖。遠赴中國東北勞軍聯絡東北抗日義勇軍;攜募捐款到綏遠面見馮玉祥將軍,支援抗日同盟軍;後知同盟軍失敗,往北平晉見同盟會元老黃節,相擁痛哭[1][8]

1932年畢業於私立廣州法學院,執業律師[9]

黃文寬青少年時即具金石學才華而為西泠印社社員。1935年與陳大年、謝英伯、何紹甲等共創「天南金石社」,社員十一人,社址設在廣州黃文寬律師事務所[10]

1938年至1943年抗日戰爭時期,投筆從戎,任職於國民革命軍。被派往香港澳門等地刺探日偽情報,虎穴歷險[8][1]

抗戰結束後,回廣州復執律師業,在廣州法學院、廣州大學華南聯合大學中山大學任教授,為廣州律師公會三位常務理事之一[8][9]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編輯]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法律系被撤銷[9]。1953年黃文寬參與創建廣東省文史館[8]。隨著1950年代後期反右運動,因西方法學觀以及國民革命軍任職履歷,黃文寬被當局劃為「右派」中之極右分子和「歷史反革命」。於是專攻文史哲[4][7]

1960至70年代又因文史哲的在學術界的影響力,文革期間黃文寬被打為「反動學術權威」,遭到批判[1][4]。《澳門史鉤沉》是黃文寬20多年的精心之作,文革期間,書稿所附大量地圖照片等原始資料均被抄出焚毀,所幸壁藏文稿僥倖逃過劫難[8]

1978年黃文寬冤案獲得平反。鑒於黃文寬在法律界的威望和成就,政府授予其廣東省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政協常委、廣東省律師協會常務理事等榮譽[11]

學術領域,黃文寬先後任廣東省文史館館員和副館長,受聘為廣州美術學院客座教授[11]。1987年應邀赴澳門作學術交流;旋應邀赴香港中文大學專題演講廣東詩書[1][4]

1988年創建「嶺南篆刻學會」,並任首任會長[11]

研究領域及貢獻

[編輯]

黃文寬唯獨法學是科班出身,其餘學科皆為自學[8]。廣涉考古學人類學、古籍版本、碑版、文學史學詩詞哲學文字學書法篆刻等領域。學識淵博,創作實踐與學理研究相結合,富著述,立論持重,多個領域均卓有貢獻。被譽為「博古開新的天才」[9][7]

法學

[編輯]

黃文寬善於法學學理與案件審理並重。三十多歲的黃文寬先後被聘為私立廣州法學院教授、私立廣州大學教授和系主任、華南聯合大學教授、國立中山大學教授,為廣州律師公會三位常務理事之一。民國時期參與戰區第七軍事法庭間諜案審理,以及粵港澳多起重大案件審理,是嶺南著名大律師[1][7][4]

哲學

[編輯]

先秦《鬼谷子》歷來被視作「曠世絕學、智慧禁果」的高難古代哲學,鮮有人觸及[12]。黃文寬一直把文史哲看作自己的使命,而視法學為業餘[7][1]。善攻堅且獨出己見,闡發《鬼谷子》義理,解析其著重於辯證的哲學方法,禦人於無形之中,具有整體統禦、智謀策略學體系,認為在百家爭鳴戰國時期《鬼谷子》獨樹一幟。借軍旅生涯之隙,1940年未滿30歲的黃文寬寫畢《〈鬼谷子〉本義》,獲得哲學界肯定,被廣州大學列為教科書[7]

史學和考古

[編輯]

黃文寬以律師特有的邏輯思辨力,把史學考古關聯於歷史地理藝術人文哲學人類學等領域,以及田野考察,使各學科門類之間成為相互貫通、相互協作的有機系統。

他在《蘭亭斷訟》研究中,以律師「庭辯」式的方法,大量舉證,雄辯地論證了馮承素褚遂良虞世南三種《蘭亭序》臨本為後世偽託之作[8]

黃文寬《澳門史鉤沉》經20多年,翻閱明清朝廷記載、大臣奏章和信函,廣東各州府縣誌、福建、浙江省通誌,以及葡萄牙等外國文獻。收錄資料從1514年至1928年,引用書目近百種,釐清歷史事實,使葡萄牙殖民主義者強占澳門的歷史真相浮出水面[8]

黃文寬參與廣東省以及全國多次古墓和文物發掘整理,寫出了許多研究論文和考察報告,載入《考古學報》、《文物》兩種文物考古界最重要的刊物,成為文物考古界的重要文獻。如 《南越文帝陵墓的發現和廣州歷史地理》、《戴縉夫婦墓清理報告》、《廣州市古城磚拓片及修城考》、《廣西貴縣發見的宋墓質疑》、《〈文獻通考〉校誤》等等,均為黃文寬這種獨特的學術方法的結晶[7][13]

古文字學

[編輯]
天南金石社1936年雅集(前排中為黃文寬)

古文字學中的「通、同、假」被古文字學界共認為最難研究的學問[14]。《〈說文解字〉通、同、假》是黃文寬著力最多的一部大部頭著作,前後歷經數十年,積累書稿甚富。「通、同、假」屬於古文字學繁複的概念系統。包含「古今字」,即「文中的古體字」、「異體字」,同音同義不同形的字。「通假」就是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叫做「本字」。「通、同、假」之間容易相混。黃文寬在「通、同、假」概念的釐清和簡明化上面取得了突破,界同行歎為佳構[7][4]。黃文寬治學嚴謹,數易其稿,終未成書便與世長辭。1989年臨終前對其摯友王貴忱(1928—,時任中山圖書館廣東省博物館副館長)表達此著作未能完成的遺憾[7]

金石篆刻

[編輯]

黃文寬篆刻初無師承,溯金石之本,承先秦秦漢印,覽明清文彭鄧石如黃易吳讓之吳昌碩黃士陵各家篆刻,兼收並蓄。故其用刀不拘成法,因材運刀,尤善作漢急就鑿印,切刀沖刀並用,於刀鋒中隱含石痕筆意墨韻,體現了其主張「刀」(刀刻技術的力度)、「石」(石材的剛挺)、「墨」(書法筆墨的韻味)三者合一的印學觀念。他在「守默」一印的邊款上刻道:「文寬此作自立門戶,空諸依傍矣」, 「正刀與側刀,淺沖與深沖,大切與小切」互用。其印章既深入蘊含古人精髓,又自然融入了個人的氣質,形成他印面闊大、飽滿、渾成的剛健之風。黃文寬培養了大量篆刻藝術人才,被稱為「嶺南印壇教父」[9][15][11]

詩詞

[編輯]

1933年黃文寬23歲即著有《嶺南小雅集》,頗得黃節賞識,許為善選學。還編撰有《歷代紀事詩選》、《南明廣東詩說》等[1][7]。黃文寬尤為強調詩言志,故其詩敘事寓志之所向,多剛健沉實間或豪放。尤工七律和七絕,其中「由來積健始為雄,象外環中絕太空。我向破荷亭上立,從知老子氣猶龍。」可見其氣概[9]。一生留下大量詩作。僅論印詩就有百餘首,例如「務從險絕歸平正,圭角銷磨風骨存。筆陣縱橫齊大化,未須黑白與君論。」言說篆刻藝術精要,隱喻剛直磊落的品性和人格[6]

黃文寬這首七絕是他自己一生的最好概括:

綺筵藩溷任風翻,(滄桑人生)

少已能頑老更頑。(顧性傲岸)

我是支機天漢石,(天資超邁)

浪隨槎客隕人間。(塵世過客[1][7]

收藏

[編輯]

黃文寬富收藏,各種古籍善本、印譜珍本、碑貼多達200種,其中《十鐘山房印舉》《丁丑劫餘印存》《千璽齋印譜》等為原鈐珍本。又藏有古代璽印直至明清近現代吳昌碩、黃牧甫等名家印章800餘方[7][15][6]

出版物及學術遺存類目

[編輯]
著作名稱 著者 出版社/機構 年代 類別
《〈鬼谷子〉本義》 黃文寬著 廣州大學 1940 哲學
《嶺南小雅集》(3卷,萍廬叢鈔·第一種)[16] 黃文寬編著 芝加哥大學圖書館 1933 詩詞
《歷代紀事詩選》(萍廬叢鈔·第二種) 黃文寬編著 廣東省文史館 1980年代 詩詞
《南明廣東詩說》(萍廬叢鈔·第三種)[17] 黃文寬著 廣東省文史館 1986 詩詞
《〈說文解字〉通、同、假》(未完稿) 黃文寬著 廣東省文史館 1950-80年代 古文字學
《〈文獻通考〉校誤》[18] 黃文寬校勘 文物出版社 1957 目錄學 考據學
《戴縉夫婦墓清理報告》[19] 黃文寬考察報告 科學出版社 1957 考古發掘 人類學
《從廣州出土的虎子談虎子的考證》[20] 黃文寬撰 科學出版社 1957 考古學
《廣西貴縣發見的宋墓質疑》[20] 黃文寬撰 科學出版社 1957 考古發掘 人類學
《廣州西村發現北宋瓷窯建築》[21] 黃文寬撰 科學出版社 1964 考古發掘 建築學
《南越文帝陵墓的發現和廣州歷史地理》 黃文寬撰 廣東省文史館 1980年代 考古 歷史 地理
《宋代廣州西城與番坊考》 黃文寬著 廣東省文史館 1980年代 考古 地理
《廣州市古城磚拓片及修城考 : 黃文寬小楷手稿》 黃文寬著 嶺南美術出版社 2007 考古 書法
《澳門史鉤沉》 黃文寬著 澳門星光出版社 1987 史學
《蘭亭斷訟》 黃文寬著 嶺南史學名家 1980年代 書學
《世說新語與蘭亭敘》[22] 黃文寬著 中國書法家協會 1983 文學 書學
《中國印學史》(未完稿)[15] 黃文寬著 廣東省文史館 1980年代 印學
《篆刻藝術構成之要素》 黃文寬著 廣東省書法家協會 1980年代 篆刻理論
《黃文寬印譜(不分卷)》[23] 黃文寬篆刻 楊廣泰編 廣州圖書館 1990 篆刻作品
《黃文寬暨門人篆刻集》 黃文寬等篆刻 盧煒圻主編 廣東省書法家協會 1999 篆刻作品
《可居室印譜(一卷)》 黃文寬篆刻 王貴忱輯錄 廣州圖書館 2000年代 篆刻作品
《黃文寬印選》 黃文寬篆刻 黃大同編 嶺南美術出版社 2005 篆刻作品
《黃文寬治可居用印》 黃文寬篆刻 王貴忱輯並序 廣東省博物館 2019 篆刻作品
《瓦存室印存》 黃文寬輯 廣東省博物館 1940年代 原鈐古印集成
《據梧尋夢室印存》 黃文寬輯 廣東省博物館 1950年代 原鈐古印集成
《葉楊胡劉四家印賸》 黃文寬輯 廣東省博物館 1950年代 原鈐古印集成
《萍廬印剩》 黃文寬輯 廣東省博物館 1980年代 原鈐古印集成
《瓦存室藏黃牧甫原石遺珍》 黃文寬藏 梅傑主編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19 名家印石
《十鐘山房印舉》[15] 陳介祺輯 黃文寬藏 廣東省博物館 清代 原鈐古璽印譜珍本
《千璽齋印譜》 吳大澂輯 黃文寬藏 廣東省博物館 清代 原鈐古璽譜珍本
《丁丑劫餘印存》[15] 丁輔之、高繹求等輯 黃文寬藏 廣東省博物館 近現代 原鈐明清印譜珍本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胡志穎、葉燿才《書藝·由來積健始為雄——黃文寬先生的金石與人生》,嶺南美術出版社,2000:6-15
  2. ^ 典出《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蟢子網於瓜上,則以為得。」
  3. ^ 余祖明《廣東詩史資料綴錄(二)》,載《廣東文獻》(季刊),第5卷第2期,1975-09-01. 台灣大陸同鄉會文獻資料庫. [2020-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4).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廣州文化史志通訊》,廣州市文化局文化志編纂辦公室,1987年第二期
  5. ^ 《粵海藝潭·「業餘篆刻家」黃文寬》,徐清雄著,花城出版社,1989:166
  6. ^ 6.0 6.1 6.2 梁晓庄《积健为雄——黄文宽篆刻艺术》,载《中国文化报》. 雅昌藝術網. [2020-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4).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可居室印譜·序》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黃文寬篆刻,王貴忱輯錄作序,廣州圖書館
  8. ^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欧初《一蓑烟雨任平生——记黄文宽先生》. 廣州市政協官網. [2020-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4). 
  9. ^ 9.0 9.1 9.2 9.3 9.4 9.5 韓天衡、張煒羽《南粵印壇教父黃文寬》. 上海新民晚報官網. [2020-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4). 
  10. ^ 西泠印社早期社員社史研究匯錄·黃文寬》,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96
  11. ^ 11.0 11.1 11.2 11.3 《岭海名流·黄文宽》,载《岭南文史》. 愛學術官網. [2020-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4). 
  12. ^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中華書局,1961:57
  13. ^ 黄文宽. 人類學學報. [2020-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4). 
  14. ^ 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文物出版社,1987:34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韓天衡《中國印學年表》,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
  16. ^ 《嶺南小雅集》,黃文寬編輯. 芝加哥大學圖書館. [2020-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4). 
  17. ^ 《南明廣東詩說》,黃文寬著. WorldCat. [2020-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4). 
  18. ^ 《〈文獻通考〉校誤》,黃文寬,《文物》1957年第5期,文物出版社. 維普資訊官網. [2020-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4). 
  19. ^ 《考古學報》,科學出版社,1957年第3期
  20. ^ 20.0 20.1 《考古通訊》,科學出版社,1957年第2期
  21. ^ 《考古學報》,科學出版社,1964年第3期
  22. ^ 《紀念王羲之撰寫蘭亭集序一千六百三十周年大會專輯》,中國書法家協會,1983:13
  23. ^ 《黃文寬印譜(不分卷)》. WorldCat. [2020-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4).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