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1995年太平洋颶風季

典範條目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95年太平洋颶風季
氣旋季總結圖
氣旋季長度
首個系統形成1995年5月21日
末個系統消散1995年9月26日
最強風暴
名稱朱麗葉
 • 最高風速150 mph(240 km/h)
1分鐘平均風速
 • 最低氣壓930 mbarhPa;27.46 inHg
氣旋季統計
熱帶低氣壓數11
風暴數10
颶風數7
大型颶風數
三級+
3
死亡人數直接造成124人死亡
財產損失$3100萬(1995年美元
$62百萬美元(計入美元通脹,換算為2023年)
太平洋颶風季
19931994199519961997

1995年太平洋颶風季是繼1979年以來活躍程度最低的大平洋颶風季[1]。全季一共形成了11個熱帶氣旋,其中有4個對陸地產生影響。所有風暴中最知名的當屬颶風伊斯梅爾,奪走了墨西哥至少116人的生命,其名稱也因此予以退役,永遠都不會再用來給太平洋風暴命名。本季最強烈的風暴颶風朱麗葉,其最大持續風速達到每小時240公里,但沒有對陸地構成顯著影響。

本季於1995年5月15日從東太平洋(西經140°以東的太平洋)、1995年6月1日從中太平洋(國際日期變更線到西經140°的太平洋)正式開始,同年11月30日結束,傳統上這樣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絕大多數熱帶氣旋在國際日期變更線以東太平洋形成的時間段。全季形成的11個熱帶氣旋中有10個成為熱帶風暴,7場達到颶風強度,3場成為大型颶風[注 1]。熱帶風暴的數量遠低於16場的平均水平,颶風數和大型颶風數則略低於平均水平[3]

季節總結

[編輯]
8月7日,熱帶低氣壓埃里克(左)和熱帶風暴弗洛西同時存在。

1995年太平洋颶風季的活躍程度低於平均水平,之前幾年裡太平洋颶風季的活躍程度都保持著高於正常水平的趨勢,到了這季終於告一段落[1]。共有4個熱帶氣旋影響到墨西哥:首先是颶風弗洛西在距下加利福尼亞州僅120公里的海域經過,產生中等強度風力並造成7人喪生。之後,熱帶風暴吉爾給墨西哥南部帶去暴雨,但沒有造成破壞。颶風亨麗埃特以風力時速160公里強度從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的卡波聖盧卡斯(Cabo San Lucas)附近登陸,造成中等程度破壞,但沒有出現人員遇難。伊斯梅爾以颶風強度的最低標準吹襲錫那羅亞州。近海的漁夫被颶風殺了個措手不及,有57人死亡。陸地上有數以千計的房屋被毀,造成59人喪生,3萬人無家可歸。此外,颶風弗洛西和伊斯梅爾都對美國西南部構成了局部破壞並產生降水。[4][5]

中太平洋的熱帶天氣活躍程度同樣低於平均水平,全季都沒有熱帶風暴形成,這也是4年來的第一次[1]。東太平洋形成的颶風芭芭拉是僅有的一個曾在中太平洋盆地出現的熱帶氣旋,但進入這一海域後已是場仍在繼續減弱的熱帶風暴,並且很快就已消散,自始至終都沒有對陸地構成影響[6]。這是繼沒有任何風暴形成,也沒有任何風暴進入這片海域的1979年以來中太平洋颶風季最不活躍的一年[1]

風暴

[編輯]

1995年東太平洋一共發展出11個熱帶氣旋,其中只有1個熱帶低氣壓沒能達到熱帶風暴強度標準。

第一E號熱帶低氣壓

[編輯]
熱帶低氣壓(SSHWS
 
持續日期5月21日-5月23日
強度35 mph(55 km/h)(一分鐘) 
1005 mbarhPa

5月中旬,一股向西移動的東風波[注 2]進入太平洋,於5月19日到達特萬特佩克灣以南不遠處洋面,其中的對流已經變得更加集中,組織結構得到改善[7]。深層對流圍繞著下層環流集中,並帶有不斷擴張的外流,系統於5月21日在墨西哥曼薩尼約以南約645公里海域發展成第一E號熱帶低氣壓[7][8]。氣象部門起初預計低氣壓會因北面的高氣壓向西行進,並增強成風力時速90公里的熱帶風暴[8]。隨著風暴朝水溫較高,上層環境有利的水域前進,其中的外流有所增加,有兩份衛星分級報告表明系統已在形成9小時後達到熱帶風暴標準[9]。但是低氣壓實際上並沒能在有利的外界條件下得到進一步發展[10],其對流持續減少,組織結構不斷惡化,於5月23日消散[7]

系統還在發展過程中時,墨西哥南部沿擾動天氣的北部邊緣普降中到大雨,格雷羅州部分地區降雨量達到最高的132毫米[11]

颶風阿道夫

[編輯]
4級 颶風(SSHWS
 
持續日期6月15日-6月21日
強度130 mph(215 km/h)(一分鐘) 
948 mbarhPa

6月中旬,墨西哥西南海岸近海有東風波協同一片擾動天氣區存在[12]。其深層對流的東北方向有環流持續存在,並發展出帶狀特徵,系統於6月15日成為第二E號熱帶低氣壓[13]。在弱轉向氣流的影響下,低氣壓緩慢北上,中心附近有深層對流不斷組織,於6月16日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獲名「阿道夫」(Adolph)。由於位於海面溫度較高的水域,風暴呈現出層次分明的外流模式,於6月17日爆發性增強到颶風標準,發展出一個帶狀風眼。阿道夫轉向西北並於當天晚些時候成為1995年太平洋颶風季的首場大型颶風。其風眼尺寸較小並且還在繼續收縮,周圍有非常深層的對流環繞,颶風於6月18日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215公里的最高強度,成為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四級颶風。此後不久,風暴因上層環境變得不利而開始減弱,系統行經水域的溫度也逐漸降低。6月19日,氣旋轉向西進,於當天晚些時候降級成熱帶風暴,再在6月20日減弱成熱帶低氣壓。6月21日,系統中心已經沒有深層對流環繞,低氣壓開始消散。[12]

隨著阿道夫向北逼近墨西哥併到達距該國海岸線約465公里洋面,墨西哥政府向部分地區發布了熱帶風暴警告和颶風觀察預警。之後風暴轉向西北,再又轉向朝西,再對陸地構成威脅的可能性很小,政府因此中止了警告。各地沒有出現因這場氣旋造成破壞或人員傷亡的報道。[12]

颶風芭芭拉

[編輯]
4級 颶風(SSHWS
 
持續日期7月7日-7月18日
強度140 mph(220 km/h)(一分鐘) 
940 mbarhPa

6月24日,一股弱東風波離開非洲海岸穩步向西穿越大西洋,於7月5日進入東太平洋,其間沒有出現任何發展。進入太平洋後,對流沿東風波軸心發展出來,系統逐漸組織,並在行經一片水溫較高的海域後發展出環流[14],系統於7月7日在曼薩尼約以南約965公里海域發展成第三E號熱帶低氣壓[15]。低氣壓形成後的幾個小時裡,其外圍雨帶略有升溫,中心附近的對流因存在有利於其發展的上層外流影響而得以進一步深化[16],低氣壓也在7月8日清晨增強成熱帶風暴芭芭拉。風暴繼續逐步強化[14],於當晚發展出不規則的風眼[17]。7月9日,芭芭拉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以南約1130公里洋面升級成颶風[14]

芭芭拉接下來進入一片風切變較少,水溫較高的海域[18],由此迅速增強,於7月10日成為大型颶風。風眼的組織結構持續改善,氣旋於7月10日晚達到風力時速215公里強度。在這一強度保持了24小時後[14],一片對流層上層低壓槽風切變增多,使得颶風的最深層對流出現退化,衛星圖像顯示風眼也變得模糊[19]。風速降至每小時185公里後,芭芭拉又將這一強度保持了30小時,然後進入水溫較高,並且上層環境有利的海域。7月13日,颶風重新發展出層次分明的風眼,並於當天晚些時候達到風速每小時225公里的最高強度。由於北面副熱帶高壓脊的影響,氣旋繼續西進,從7月14日開始因行經洋面水溫較低逐漸減弱。7月16日,颶風降級成熱帶風暴,並在一天後退化成熱帶低氣壓。低氣壓繼續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其中心附近幾乎沒有對流存在,最終於7月18日在夏威夷州希洛東南偏東方向約1160公里洋面逐漸消散。芭芭拉存在期間一直遠離陸地,沒有造成任何破壞和人員傷亡。[14]

颶風科斯米

[編輯]
1級 颶風(SSHWS
 
持續日期7月17日-7月22日
強度75 mph(120 km/h)(一分鐘) 
985 mbarhPa

7月11日,一股擾動天氣離開中美洲海岸,這時芭芭拉也正逐漸遠離陸地。擾動向西移動並緩慢組織,於7月15日發展出下層環流[20]。對流發展成弧形雨帶,經德沃夏克分析法推算,系統風速已達到每小時55公里,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因此估計氣旋於7月17日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的東南偏南方向約645公里洋面發展成了第四E號熱帶低氣壓。由於低氣壓所處海域水溫較高,並且有中等強度的上層外流,因此氣象部門預測系統會緩慢增強成風力時速80公里的熱帶風暴[21]。低氣壓起初的發展與這一預測相符,在30小時後成為熱帶風暴並獲命名為「科斯米」(Cosme[20],接下來的預測中認為,由於風切變增多、水溫降低,科斯米只能得到小幅強化[22]

7月18日,科斯米的組織結構得到大幅改善,衛星圖像上可以看到清晰的帶狀特徵[23]。風暴繼續穩步增強並很快發展出風眼,於7月19日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的西南偏西方向約615公里洋面升級成颶風[24]。在颶風強度保持了18小時後,科斯米於7月20日減弱成熱帶風暴[20]。由於海面溫度降低,中心附近對流出現惡化,導致風暴於7月21日迅速降級成熱帶低氣壓[25]。接下來氣旋轉向西南偏西,於7月22日消散。風暴始終沒有對陸地構成影響,也沒有造成任何破壞和人員傷亡。不過,風暴的強度仍存在不確定性,7月18日晚,位於科斯米以東約110公里海域的一艘船隻記錄下的風速僅有每小時27公里,但通常情況下,風力時速80公里的熱帶風暴應該能夠保持其中心向外至少110公里半徑範圍內的風速都達到熱帶風暴強度[20]

熱帶風暴達利拉

[編輯]
熱帶風暴(SSHWS
 
持續日期7月24日-8月2日
強度65 mph(100 km/h)(一分鐘) 
994 mbarhPa

7月11日,一股東風波離開非洲海岸向西移動,並且很快沿其軸線發展出兩片對流區。其中一片向西北方向移動,之後一度發展到接近熱帶低氣壓強度,但最終還是沒能得到進一步強化而消散。另一片繼續西進,於7月21日進入東太平洋。到達特萬特佩克灣以南數百英里外後,東風波軸線附近的雷暴活動變得更加集中,系統於7月24日在墨西哥曼薩尼約西南方向約800公里海域發展成第五E號熱帶低氣壓。[26]

受弱轉向氣流和東向風切變的影響,低氣壓向東北偏北方向飄移,對流移位到了環流中心以西遠至110公里位置。接下來系統略有強化,於7月25日成為熱帶風暴達利拉。氣旋轉向西北,之後又轉朝西北偏西,這一期間強度一直處於熱帶風暴的最低標準。7月28日,風切變出現減弱,達利拉因此得以增強。系統北面發展出一個強烈的反氣旋,使達利拉加速向西北方向移動。7月28日晚,風暴在卡波聖盧卡斯西南方向約915公里洋面達到風力時速105公里的最高強度。接下來氣旋因行經水域溫度逐漸降低而減弱,於8月1日降級成熱帶低氣壓。大部分對流消退後,氣旋轉向西南,於8月2日消散。[26]

熱帶風暴埃里克

[編輯]
熱帶風暴(SSHWS
 
持續日期8月1日-8月8日
強度65 mph(100 km/h)(一分鐘) 
994 mbarhPa

7月17日,一股東風波離開非洲海岸向西行進,於7月18日發展出一片對流區,但對流次日就已消亡。7月23日途經向風群島後,系統中的深層對流再次增加,但接下來除對流繼續發展外,系統沒能得到進一步組織。7月27日,系統進入東太平洋,其中的雲層和雷暴在墨西哥南部近海得到鞏固,到了7月31日,氣象部門開始採用德沃夏克分析法對系統進行監控。8月1日,系統發展出環流,在南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以南約835公里洋面發展成第六E號熱帶低氣壓。[27]

低氣壓起初規模很小,並帶有中等強度的東向風切變[28]。氣旋緩慢發展,向西南方向前進了24小時後又轉向西北[27]。8月4日,中心上空對流已出現增長,低氣壓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獲名「埃里克」(Erick[29]。埃里克在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的過程中逐漸增強,於8月5日在卡波聖盧卡斯西南方向約1160公里海域達到風力時速105公里的最高強度[27]。美國國家颶風中心預計風暴會繼續增強到颶風標準,但這一情況實際上並沒有發生[30]。之前促使埃里克向西移動的中層高壓脊出現減弱,風暴因此轉向北上進入水溫較低的洋面上空並因此快速弱化,於8月6日降級成熱帶低氣壓,之後埃里克調頭向東,於8月8日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的西南偏西方向約1130公里海域消散。整場風暴自始至終都沒有對陸地產生影響。[27]

颶風弗洛西

[編輯]
1級 颶風(SSHWS
 
持續日期8月7日-8月14日
強度80 mph(130 km/h)(一分鐘) 
978 mbarhPa

8月上旬,東太平洋熱帶海域有一片帶有大規模環流的低氣壓區持續存在。到8月17日,這片大規模環流已經得到良好發展,對流在阿卡普爾科西南方向數百英里外集中。美國國家颶風中心根據這些信息將其歸類為第七E號熱帶低氣壓。8月8日,氣象部門根據船隻報告將低氣壓升級成熱帶風暴弗洛西。氣旋向西北方向前進,沿墨西哥海岸平行移動,風切變減少後,弗洛西的中心上空發展出非常深層的對流。8月10日,風暴達到颶風標準,並達到風力時速130公里的最高強度,其中心還呈現出嵌入式暖芯。在最高強度下保持了約18小時並從距南下加利福尼亞州121公里海域掠過後,弗洛西因水溫降低而減弱,於8月12日弱化成熱帶風暴,最後在8月14日清晨消散。[4]

墨西哥政府於風暴形成早期向部分地區發布了熱帶風暴警告,但之後不久就予中止。官員向拉巴斯以南的南下加利福尼亞州發布熱帶風暴觀察預警,之後再升級成警告,並將其生效範圍向東海岸延伸到洛雷托,向西海岸擴展到聖華尼科(San Juanico)。颶風弗洛西的大規模環流給墨西哥西海岸和下加利福尼亞半島南部帶去陣風,卡波聖盧卡斯記錄下每小時90公里風速,聖荷西-德爾卡沃San José del Cabo)記錄的陣風時速達到105公里。[4]風暴還產生暴雨,聖費利佩和洛斯卡沃斯的降雨量達到最高的247毫米[31]。墨西哥共有7人因這場風暴喪生,其中卡波聖盧卡斯有兩人淹死[4]。風暴東部邊緣有季風潮活動,給美國西南部帶去暴雨,引發的洪災導致一人遇難,11名司機被困。雷暴在亞利桑那州土桑產生颶風強度陣風,導致大規模停電和破壞[32]。整個亞利桑那州一共因這場風暴遭受了約500萬美元(1995年美元,相當於2024年的1000萬美元)的損失,墨西哥所受到的影響缺乏統計數據[33]

熱帶風暴吉爾

[編輯]
熱帶風暴(SSHWS
 
持續日期8月19日-8月27日
強度65 mph(100 km/h)(一分鐘) 
993 mbarhPa

8月中旬,特萬特佩克灣內有一片可能與東風波關聯的擾動天氣區持續存在並逐漸發展,其深層對流中有環流發展出來,系統於8月19日在阿卡普爾科東南方向約185公里洋面組織成第七E號熱帶低氣壓[34]。不過在實際操作中,美國國家颶風中心一直到15小時後才開始針對該天氣系統發布公告[35]。低氣壓向西行進並迅速達到熱帶風暴強度,附近一艘船隻確認有熱帶風暴強度的大風存在,到8月21日清晨,吉爾已達到風力時速80公里的最高強度[34]。由於風暴擁有層次分明的外流和持續發展的對流,氣象學家預計氣旋會在成為熱帶風暴兩天後進一步增強為颶風[36],但由於東北向風切變的增加,吉爾並未得到進一步強化[37]

8月22日,吉爾的雲層格局變得更層次分明,不過下層環流由於受到風切變的影響而位於深層對流的東北方向[38]。風切變還限制了外流向東發展,使氣旋無法得到進一步增強。對流逐漸在距中心更近的區域發展出來[39]。吉爾轉向西北後,深層對流組織成中心密集雲區,並在8月24日達到風力時速95公里強度[40]。這天晚些時候,風暴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西南方向約610公里洋面達到最大持續風速105公里的最高強度。在最高強度保持了約30小時後,吉爾因進入水溫逐漸降低的海域而減弱,於8月26日降級成熱帶低氣壓。低氣壓向西飄流,之後轉向北上,於8月27日在卡波聖盧卡斯以西約1075公里洋面消散[34]。吉爾在距墨西哥近海期間給該國沿海地區帶去暴雨[36],但沒有出現因這場風暴造成任何人員傷亡或損失的報道[34]

颶風亨麗埃特

[編輯]
2級 颶風(SSHWS
 
持續日期9月1日-9月8日
強度100 mph(155 km/h)(一分鐘) 
970 mbarhPa

8月15日,一股東風波離開非洲海岸向西行進,於8月29日進入東太平洋。系統迅速發展出深層對流和下層環流,於9月1日在距墨西哥西南海岸約270公里海域發展成第九E號熱帶低氣壓。由於外界環境有利,低氣壓緩慢增強,於9月2日在曼薩尼約以西約350公里洋面達到熱帶風暴強度並獲名「亨麗埃特」(Henriette[41]。氣旋繼續快速強化,於9月3日在哈利斯科州巴亞爾塔港西南偏西方向約235公里海域升級成颶風[41]。9月3日晚,颶風轉向西北,其深層對流的中心附近開始有風眼形成[42]。次日,風眼變得更加清晰,亨麗埃特也在其北部風眼牆進入下加利尼亞州州南部上空時達到風力時速160公里的最高強度。颶風迅速穿越下加利尼亞州最南端並重新進入太平洋[43],接下來由於進入的海域水溫漸低,其中的對流也逐漸消退[44],於9月6日降級成熱帶低氣壓[41]

9月2日,亨麗埃特降級成熱帶風暴僅數小時後,墨西哥政府向下加利福尼亞州發布了熱帶氣旋警告[41]。颶風的威脅也促使嘉年華郵輪公司的船隻變更艘線[45]。南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的風速達到每小時160公里,導致卡波聖盧卡斯大部分地區停水停電[46],有2000人直接受到這場颶風的影響[47]。強烈的風暴潮[注 3]在該州引發洪災,並對道路構成嚴重破壞。800人被迫離開家園,還有出現農作物受損的報道。沒有報道表明風暴導致人員傷亡,並且也沒有造成損失數值的估計數字[41]

颶風伊斯梅爾

[編輯]
1級 颶風(SSHWS
 
持續日期9月12日-9月16日
強度80 mph(130 km/h)(一分鐘) 
983 mbarhPa

颶風伊斯梅爾於9月12日由一片持續存在的深層對流帶發展而成,並在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動過程中穩步加強,於9月14日在距墨西哥海岸約340公里海域達到颶風強度。之後系統繼續北上,從下加利福尼亞州以東近海掠過後在錫那羅亞州的托波洛班波(Topolobampo)附近以每小時130公里風速登陸。到達陸地上空後,颶風迅速削弱,於9月16日在墨西哥西北部上空消散。風暴殘留進入美國境內,並向東一直延伸到了中大西洋各州[5]

伊斯梅爾在海上掀起9米高的狂浪,數百位漁民以為風暴行進速度會更慢,因此對颶風缺乏準備[48],導致52艘船隻受到破壞,其中20艘沉沒,共計57位漁民葬身大海[49]。颶風摧毀了數以千計的房屋,導致3萬人流離失所[50]。墨西哥本土共有59人因這場颶風喪生,經濟損失達到2600萬美元(1995年美元,相當於2024年的5199萬美元)[51]。伊斯梅爾的殘留濕氣延伸到了美國境內,新墨西哥州東南部降下暴雨,有局部地區受到中等程度破壞[52]

颶風朱麗葉

[編輯]
4級 颶風(SSHWS
 
持續日期9月16日-9月26日
強度150 mph(240 km/h)(一分鐘) 
930 mbarhPa

颶風朱麗葉是本季最後一場颶風,也是最強烈的一場,於9月16日由墨西哥西南部近海的一股東風波發展形成。系統起初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其規模比大部分熱帶氣旋都要小,因此可以迅速增強,於9月18日達到颶風強度,一天後又成為大型颶風。9月20日,朱麗葉的最大持續風速達到每小時240公里,成為四級颶風。氣旋隨後表現出緩慢減弱的趨勢並轉向東北,短暫對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構成威脅。但是,強烈的風切變使得風暴開始減弱,朱麗葉於9月26日消散,沒有對陸地構成顯著影響。[53]

氣旋能量指數排名

[編輯]
ACE(104 kt2)——風暴名稱
1 29.83 芭芭拉 6 5.20 吉爾
2 26.53 朱麗葉 7 4.52 達利拉
3 10.68 阿道夫 8 3.65 科斯米
4 7.93 亨麗埃特 9 3.55 伊斯梅爾
5 6.39 弗洛西 10 1.92 埃里克

右側的表格中顯示了本季各場風暴的氣旋能量指數,1995年太平洋颶風季的累積氣旋能量指數為100.2x104kt2。大致來說,氣旋能量指數通過對颶風的強度和持續時間來計算,強度越高,持續時間越長的風暴,其指數也相應越高。只有在熱帶系統風速達到或超過每小時63公里(34)或熱帶風暴強度時才會對這一指數進行計算,並納入全面的氣象公告中。由於本季的多場風暴持續時間較長,並且強度也比較高,因此全季活躍程度雖低,但氣旋能量指數仍接近正常水平。1995年太平洋颶風季的累積氣旋能量指數是1981年以後最低的,但由於之後連續多年都保持著活躍程度較低的趨勢,這個數字只被4次太平洋颶風季超越。[54]

颶風芭芭拉擁有全季最高的氣旋能量指數,為29.83x104kt2

數據來源: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熱帶氣旋報告。[55]

風暴名稱

[編輯]

以下列表中顯示了1995年用來給東北太平洋形成風暴命名的名稱。所有沒有退役的名稱會在2001年太平洋颶風季再度使用,這份名稱與1989年太平洋颶風季基本相同,僅有「達利拉」(Dalila)例外,1989年時使用的名稱是「達利利亞」(Dalilia),但由於文檔出錯導致其中少了一個字母「i」,所以達利拉這個名字是在1995年首次使用。[26][56]列表中沒有命名的名稱將以灰色顯示。

  • Adolph
  • Barbara
  • Cosme
  • Dalila
  • Erick
  • Flossie
  • Gil
  • Henriette
  • Ismael
  • Juliette
  • Kiko(未用)
  • Lorena(未用)
  • Manuel(未用)
  • Narda(未用)
  • Octave(未用)
  • Priscilla(未用)
  • Raymond(未用)
  • Sonia(未用)
  • Tico(未用)
  • Velma(未用)
  • Wallis(未用)
  • Xina(未用)
  • York(未用)
  • Zelda(未用)

以下列表中顯示了1995年用來給中太平洋(指國際日期變更線到西經140°的太平洋)形成風暴命名的名稱,但由於全年都沒有熱帶氣旋形成,因此這些名稱一個都沒有使用。

  • Oliwa(未用)
  • Paka(未用)
  • Upana(未用)
  • Wene(未用)

退役

[編輯]

由於颶風伊斯梅爾造成大量人員喪生和沉重的經濟損失,世界氣象組織於1996年春將其名稱「伊斯梅爾」(Ismael)退役,更換成另一個以字母「I」開頭的西班牙語名稱「以色列」(Israel),計劃在2001年太平洋颶風季開始使用。由於這個名稱與中東國家以色列完全相同,因此世界氣象組織再度召開會議,將「以色列」用「伊沃」(Ivo)代替,這個新名稱經過2001、20072013年太平洋颶風季後仍然沒有退役,將在2019年再度啟用。[57][58][59]

參見

[編輯]

解釋說明

[編輯]
  1. ^ 大型颶風指最大持續風速可以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中達到三級或以上的風暴[2]
  2. ^ 東風波指的是沿信風移動的低壓槽[2]
  3. ^ 風暴潮指平均潮汐高度和風暴產生潮汐高度之間的差距[2]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1.3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Hurricane Data for Pacific Hurricanes 1949–2005.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0-04-05 [2011-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03). 
  2. ^ 2.0 2.1 2.2 Glossary of NHC Terms (報告).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13-03-25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1). 
  3. ^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Average Cumulative Number of Systems Per Year (GIF). 2005-08-17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8). 
  4. ^ 4.0 4.1 4.2 4.3 Edward N. Rappaport. Hurricane Flossie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5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7). 
  5. ^ 5.0 5.1 Max Mayfield. Hurricane Ismael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5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5). 
  6. ^ Central Pacific Hurricane Center. The 1995 Central Pacific Tropical Cyclone Season. 1996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0). 
  7. ^ 7.0 7.1 7.2 Richard J. Pasch. Brief Information about Tropical Depression One-E.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6-01-10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4). 
  8. ^ 8.0 8.1 Edward N. Rappaport. Tropical Depression One Discussion One.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5-05-21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9. ^ Britt Max Mayfield. Tropical Depression One-E Discussion Two.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5-05-21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10. ^ Richard J. Pasch. Tropical Depression One-E Discussion Four.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5-05-21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11. ^ David M. Roth. Tropical Depression 1E (1995) Rainfall Graphic (GIF). Hydrometeorological Prediction Center. 2009-05-07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3). 
  12. ^ 12.0 12.1 12.2 Max Mayfield. Hurricane Adolph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5-11-19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4). 
  13. ^ Edward N. Rappaport. Tropical Depression Two-E Discussion.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5-06-15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Lixion A. Avila. Hurricane Barbara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5 [2006-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13). 
  15. ^ Britt Max Mayfield. Tropical Depression Three Discussion One.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5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16. ^ Britt Max Mayfield. Tropical Depression Three Discussion Two.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5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17. ^ Edward N. Rappaport. Hurricane Barbara Discussion Six.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5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18. ^ Richard J. Pasch. Hurricane Barbara Discussion Six.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5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19. ^ Richard J. Pasch. Hurricane Barbara Discussion Fifteen.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5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20. ^ 20.0 20.1 20.2 20.3 Miles B. Lawrence. Hurricane Cosme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5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5). 
  21. ^ Max Mayfield. Tropical Depression Four-E Discussion One.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5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22. ^ Britt Max Mayfield. Tropical Storm Cosme Discussion Five.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5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23. ^ Miles B. Lawrence. Tropical Storm Cosme Discussion Seven.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5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24. ^ Richard J. Pasch. Hurricane Cosme Discussion Eleven.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5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25. ^ Richard J. Pasch. Tropical Storm Cosme Discussion Sixteen.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5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26. ^ 26.0 26.1 26.2 Edward N. Rappaport. Tropical Storm Dalila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5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5). 
  27. ^ 27.0 27.1 27.2 27.3 Richard J. Pasch. Tropical Storm Erick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5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5). 
  28. ^ Steven W. Lyons. Tropical Depression Six-E Discussion One.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5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29. ^ Max Mayfield. Tropical Storm Erick Discussion Seven.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5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30. ^ Miles B. Lawrence. Tropical Storm Erick Discussion Ten.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5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31. ^ David M. Roth. Hurricane Flossie (1995) Rainfall Graphic (GIF). Hydrometeorological Prediction Center. 2009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5). 
  32. ^ Associated Press. 1 dead in storm flooding Tucson. Los Angeles Times. 1995-08-13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12). 
  33. ^ National Climatic Data Center. Event Report for Arizona (報告). 1995. 
  34. ^ 34.0 34.1 34.2 34.3 Lixion A. Avila. Tropical Storm Gil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5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5). 
  35. ^ Richard J. Pasch. Tropical Depression Seven-E Discussion One.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5 [2006-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36. ^ 36.0 36.1 Steven W. Lyons. Tropical Storm Gil Discussion Three.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5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37. ^ Lixion A. Avila. Tropical Storm Gil Discussion Six.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5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3). 
  38. ^ Steven W. Lyons. Tropical Storm Gil Discussion Eigh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5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39. ^ Steven W. Lyons. Tropical Storm Gil Discussion Eleven.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5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40. ^ James M. Gross. Tropical Storm Gil Discussion Fourteen.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5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3). 
  41. ^ 41.0 41.1 41.2 41.3 41.4 Miles B. Lawrence. Hurricane Henriette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5 [2011-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9). 
  42. ^ James M. Gross. Hurricane Henriette Discussion Nine.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5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2). 
  43. ^ James M. Gross. Hurricane Henriette Discussion Thirteen.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5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2). 
  44. ^ Richard J. Pasch. Hurricane Henriette Discussion Fifteen.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5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2). 
  45. ^ A Raucous Ending to a Cruise.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1995-09-12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3). 
  46. ^ Orem, USA — La Paz, Mexico — Orem, USA: May 1995 – September 1995. 1995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2). 
  47. ^ Programa Nacional de Reforestación. Desastres Ocurridos en México de 1980 a 1999 (PDF). 2000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09-23). 
  48. ^ Associated Press. Hurricane kills 91 in Mexico (GIF). 1995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49. ^ Daniel Bitrán Bitrán. Caracterásticas del Impacto Socioeconómico de los Principales Desastres Ocurridos en México en el Período 1980 – 99 (PDF). Centro Nacional de Prevención de Desastres. 2001 [2010-11-2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0-11-28). 
  50. ^ Sun-Sentinel Wire Services. Hurricane Toll in Mexico Passes 100; Marilyn Fades (GI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1995 [2013-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51. ^ Centro Nacional de Prevención de Desastres. Impacto Socioeconómico de los Ciclones Tropicales 2005 (PDF). 2006 [2013-12-2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11-29). 
  52. ^ National Climatic Data Center. Event Report for New Mexico (報告). 1995. 
  53. ^ Richard J. Pasch. Hurricane Juliette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6-02-01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5). 
  54. ^ National Climatic Data Center. East North Pacific ACE: 1949 — 2005. NOAA. 2005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9-20). 
  55. ^ Jack Beven, John Thompson. 1995 EAST PACIFIC HURRICANE SEASON. NCEP. 1998-12-27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5). 
  56. ^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Worldwide Tropical Cyclone Name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08 [2014-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8). 
  57. ^ Hanna Rosin. Hurricane Names. The Washington Post. 2004-08-02 [2013-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7). 
  58. ^ Koji Kuroiwa. Regional Association IV (North America, Central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Hurricane Operational Plan 2009 Edition (PDF).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2009-09-01 [2013-12-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3-09). 
  59. ^ John L. Beven II. Tropical Storm Ivo Public Advisory Number 5.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3-08-23 [2013-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1). 

外部連結

[編輯]
1995年太平洋颶風季的熱帶氣旋編輯
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
TD TS C1 C2 C3 C4 C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