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臺灣教育專案/政大世界民族誌學習作業/泰族
泰族 ไทยสยาม | |
---|---|
總人口 | |
約66,000,000人 | |
分佈地區 | |
泰國 | 64,500,000人 |
美國 | 199,000人 |
寮國 | 130,000人 |
中華民國 | 110,000人 |
馬來西亞 | 60,000人 |
新加坡 | 56,700人 |
日本 | 53,200人 |
緬甸 | 41,000人 |
柬埔寨 | 40,000人 |
英國 | 38,000人 |
澳洲 | 32,500人 |
德國 | 22,000人 |
沙烏地阿拉伯 | 20,000人 |
香港 | 20,000人 |
紐西蘭 | 12,000人 |
瑞典 | 11,400人 |
菲律賓 | 10,600人 |
阿聯 | 10,000人 |
巴林 | 9,670人 |
卡達 | 7,800人 |
利比亞 | 2,100人 |
語言 | |
以泰語為主 | |
宗教信仰 | |
主要是上座部佛教 | |
相關族群 | |
傣民族(佬族、撣族、傣族、阿洪姆人) 華裔泰國人、泰裔馬來西亞人 |
泰族(小泰)或者 暹泰族 是泰國的主體民族,即泰國中部人,講泰語,有自己的文字。
泰族是泰國的主體民族,講泰語,有自己的文字。
泰國泰族有許多分支,包含泰國北部山區的泰族「大泰」,湄公河與湄南河的泰族「小泰」。兩者曾經長期對峙,因此認同相對淡漠。各個分支講不同的泰語方言。
泰國的泰族(Thai)、柬埔寨的泰族(Thai)、越南的泰族(Thai)、寮國的佬族(Lao)、中國的傣族(Dai),同屬一個民族,都自稱「Thai」或「Dai」
民族分布、人口和語言
[編輯]民族分布
[編輯]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部、印度東北部、越南西北部、高棉西北部、緬甸中北部、寮國、泰國等地區。 泰族人也普遍散佈在東南亞的其他地方,美國、中國、寮國、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南韓、德國、英國、加拿大、澳洲、瑞典、挪威、利比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地亦可以發現泰族人的蹤跡。
總人口
[編輯]全球有泰族人口約6500萬,而其中4700萬位於泰國境內[1],占泰國總人口的75%左右,是泰國的主體民族。
語言
[編輯]泰族語言屬於東亞漢藏語系傣泰語族。 泰族文字源於古印度的婆羅米文。被東南亞各民族所吸收後,泰族人以東南亞各種文字創製了泰文。又因其歷史脈絡分化出不同的方言,分為暹羅方言、蘭納方言、大泰方言三大方言。三大方言中又分化出更多樣的地方方言,而泰語各大方言都有共同的語法結構,其發音則會因部落距離差距而有所落差。
地理環境
[編輯]泰國多低緩的山地以及高原,北高南低,境內有昭披耶河以及湄公河,是泰寮兩國的天然國界,主要島嶼有普吉島、蘇梅島、攀牙島等。
歷史沿革
[編輯]泰族源自於怒江、以及瀾滄江中上游的哀牢人。哀牢人是雲貴高原地區最古老的民族之一。[2] 公元一世紀中後期,在漢朝的擠壓下,哀牢人西遷至怒江以西地區的騰衝壩,怒江以西的大片領土得到進一步的開發。 公元十世紀初,泰族政權被漢族權臣篡奪,陷入混亂,失勢的泰族開始南遷西徙。在伊洛瓦底江、怒江流域地區恢復泰族政權 公元十三世紀中後期,泰族和勐泐王國也先後被蒙古大軍占領,導致大量泰族再一次南遷西進,間接增強了南部、西部眾泰族小邦國的實力。後因蒙古戰線擴大,留守的泰族在反抗蒙古大軍中逐漸占據優勢,逐漸穩定了今雲南西部、雲南西南部、緬甸北部等廣大地區;歸附蒙古人的也無聲無息地恢復獨立,統治著今雲南南部及接壤的寮國、緬甸小部分地區。
社會、家庭與婚姻
[編輯]社會家庭
[編輯]村寨,為泰族的根本。每個泰族村寨由十幾戶至上百戶人家所組成,上千戶的大寨也許會叫「城子」,但其社會組織構成的主體還是村寨。以村寨頭人為首的幾個領導者對普通村民有管理權,享有較多的物質補助以及尊敬。平時耕織以家為單位,當村寨有大事時則由全寨協力進行。
婚姻
[編輯]泰族的傳統婚姻習俗,從提親到正式婚禮可歷時數年,經歷多種儀式。依序是擇偶、提親、暖館、同被、束髮、上門、謝恩宴、正式婚禮、買姓儀式。泰族青年自由戀愛風氣盛,如確定伴侶後則進入一連串的儀式,儀式最後,新娘改隨夫姓,成為夫家的正式成員。婚禮儀式到此才正式結束。
產業與生活
[編輯]產業
[編輯]泰族主要以農業為主,其中水稻是最重要的農作物,泰族會進行播種、犁田,並能夠自給自足,其他的農產品有橡膠、穀物、蔗糖以及魚類等等。
建築
[編輯]由於不同文化的影響,泰國的建築一直在改變,除了建造高棉石屋頂寺廟的組合和孟族形式的建築。泰人也引進木造的屋頂,採用彩色磚瓦和陶製飾物。
信仰與節日
[編輯]信仰
[編輯]現代泰族人大多是信仰佛教的佛教徒,信仰的佛教為上座部,同時也包括信仰自身祖先的祖先信仰,還有泰國古時民間傳說的其他信仰,並且有超過90%的泰國國民宣稱自己是佛教徒,19世紀的蒙庫德國王的「正統改革」以及藍甘亨國王的統治以來,就是以斯里蘭卡上座部佛教為主要的信仰[3]。 除了佛教之外,印度教也在泰國文化上留下了一些影響[4],部分泰族崇拜甘尼薩、濕婆、毗濕奴以及梵天等印度教神祇,他們認為這些信仰和佛教信仰之間並不具衝突[5]。除了佛教和印度教之外,還有200萬泰族人信奉伊斯蘭教,以及少數約50萬個泰族人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和各種新教教派。[6]
節日
[編輯]泰族的原始信仰為萬物有靈論,他們為了尋求平安以及生活順遂,相信只要向丹賽本地的靈魂守護者獻祭,就可以得到靈魂守護者的祝福並使當地風調雨順,因此他們每年都會舉行鬼面節(Phi Ta Khon)儀式。泰族人相信如果沒有舉行鬼面節的話丹賽地區就會遇到疾病、農作欠收以及橫禍等災厄,鬼面節是在泰國小曆7月8月(公曆大約6月7月的時候)雨季舉行[7]。
藝術與文學
[編輯]佛教對泰族社會影響深遠,因此泰族人的生活範圍中時常可以看見佛像,泰族的佛像擁有一些具標誌性的特徵,諸如佛像頭頂的火焰狀飾物、蛋臉、弓狀眉毛、俯視眼、微笑、多裝飾等,並時常以遊行佛為題材[8]。 在近代歌曲中,不時可見歌詞中流露的泰族特性,也就是奠基於「國家、宗教和國王」之尊王、愛國的情操,但也有些歌曲會呈現出政治性及文化性對立的情形。Pi Bird皇家歌曲和水牛樂團都是代表性的例子[9]。
現況
[編輯]進入千禧年後,泰族本身之特性隨著逐漸遠離戰爭的時代而有了改變,不再執著強調國王、國家的政治觀點,漸漸回歸到自身,著重於本土文化及接納族群多元的現況,特別從觀光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趨勢更是顯而易見。在大部分泰族多生活於泰國境內的情況下,泰國現階段的政體也使得泰族人民處於一個既一致擁有尊望特性的協調,卻又渴望追求民主平權的矛盾氛圍中。
參考資料
[編輯]S.N. Desai (1980), Hinduism in Thai Life, Bombay: Popular Prakashan Private
Kate Crosby (2014), Theravada Buddhism: Continuity, Diversity, and Identity, Chichester (West Sussex): Wiley Blackwell, p. 277
柬埔寨: 邁進和平發展新時代(2012)【第二版】P.27
亞洲美術史(2008) p.129
- ^ [1]Cia.gov. Retrieved 2012-08-29. 95.9% of 67,497,151 (July 2013 est.)
- ^ [2]泰族源於怒江、瀾滄江中上游地區的哀牢人。哀牢人是雲貴高原地區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 ^ S.N. Desai (1980), Hinduism in Thai Life, Bombay: Popular Prakashan Private.
- ^ Patit Paban Mishra (2010), The History of Thailand, Greenwood, p. 11
- ^ Patit Paban Mishra (2010), The History of Thailand, Greenwood, pp. 11–12
- ^ [3]
- ^ [4]Phi Ta Khon is a type of masked procession celebrated on the first day of a three-day Buddhist merit-making holiday known in Thai as "Boon Pra Wate". The annual festival takes place in *May, June or July at a small town of Dan Sai in the northeastern province of Loei.
- ^ [5]
- ^ [6]泰國泰族特性的轉變:以水牛樂團和Pi Bird皇家歌曲歌詞為例
這是一篇與族群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