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國務總理
外观
(重定向自中华民国国务总理)
中華民國國務總理 | |
---|---|
中華民國國務院 | |
機關所在地 | 中華民國京兆地方 |
任命者 | 中華民國大總統 |
任期 | 無限制 |
設立法源 |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
先前职位 | 內閣總理大臣 |
首任 | 唐绍仪 |
设立 | 1912年3月13日 |
末任 | 潘復 |
废止 | 1928年6月3日 |
后继职位 | 行政院院長 |
中華民國國務總理,是中華民國國務院的首長,也是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的政府首腦。有些國務總理名義上曾代行「中華民國大總統」職權,但大權一般掌握在軍閥手上。此外,袁世凱擔任大總統時,曾將國務總理改設為「國務卿」,此處亦一併收錄。1928年6月,國民政府於名義上統一中國,將政府首腦從國務總理改為行政院院長至今。
歷任國務總理
[编辑]國務總理 (1912–1914)
[编辑]根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臨時大總統需任命一個以總理為首的內閣。
任次 | 肖像 | 姓名 | 任期 | 政黨 | 离职原因 | 時任大總統 | |
---|---|---|---|---|---|---|---|
到任時間 | 卸任時間 | ||||||
1 | 唐紹儀 (1862–1938) |
1912年3月13日 | 1912年6月27日(106天) | 北洋軍閥 | 因任命王芝祥為直隸都督事與袁世凱總統不和而辭職 | 孫文 、 袁世凱 (1866–1925) (1859–1916) | |
代理 | 陸徵祥 (1871–1949) |
1912年6月27日 | 1912年6月29日 | 無黨籍 | 代理任期結束,轉為正任 | 袁世凱 | |
2 | 1912年6月29日 | 1912年9月22日(87天) | 因被臨時參議院彈劾失職,憤而稱病辭職 | ||||
代理 | 趙秉鈞 (1859–1914) |
1912年8月20日 | 1912年9月25日 | 北洋軍閥 | 國務院改組而去職 | ||
3 | 1912年9月25日 | 1913年7月16日(330天) | 因涉嫌宋教仁遇刺案稱病辭職,至7月16日始奉准辭職 | ||||
代理 | 段祺瑞 (1865–1936) |
1913年5月1日 | 1913年7月17日(77天) | 因爆發二次革命前往湖北任都督,兼湖南都督,率軍鎮壓 | |||
朱啟鈐 (1871–1964) |
1913年7月17日 | 1913年7月19日(2天) | 代理任期結束 | ||||
段祺瑞 | 1913年7月19日 | 1913年7月31日(12天) | 國務院改組而去職 | ||||
4 | 熊希齡 (1870–1937) |
1913年7月31日 | 1914年2月12日(196天) | 因財政困難而辭職 | |||
代理 | 孫寶琦 (1867–1931) |
1914年2月12日 | 1914年5月1日(78天) | 袁世凱廢止國務院官制而去職 |
國務卿 (1914–1916)
[编辑]1914年5月1日,北洋政府將國務院改為政事堂,直屬於大總統府;總理改稱國務卿。
任次 | 肖像 | 姓名 | 任期 | 政黨 | 辭職原因 | 時任大總統 | |
---|---|---|---|---|---|---|---|
到任時間 | 卸任時間 | ||||||
5 | 徐世昌 (1855–1939) |
1914年5月1日 | 1915年10月27日(1年179天) | 北洋軍閥 | 因不滿袁世凱實行帝制而請辭 | 袁世凱 | |
代理 | 陸徵祥 | 1915年10月27日 | 1915年12月21日 | 無黨籍 | 奉命真除 | ||
6 | 1915年12月21日 | 1916年3月21日(91天) | 因袁世凱帝制失敗,改組內閣而去職 | ||||
7 | 徐世昌 | 1916年3月21日 | 1916年4月22日(32天) | 北洋軍閥 | 與各地督軍謀和不成而辭職 | ||
8 | 段祺瑞 | 1916年4月22日 | 1916年6月29日(68天) | 黎元洪繼任總統,內閣改組 | 袁世凱 → 黎元洪 (1859–1916) (1864–1928) |
國務總理 (1916–1928)
[编辑]1916年6月29日,北京政府重建國務院,恢復國務總理一職,由大總統任命,但權力由國務總理段祺瑞掌握,一度形同議會制。
1917年7月1日,張勳領導軍隊在北京發動兵變,推動清廢帝溥儀復辟重登大寶,是為「張勳復辟」,又稱「辮軍復辟」。當日,張勳被溥儀任命為政務總長及首席議政大臣。但此次帝制復辟在7月12日宣告失敗,段祺瑞在7月14日復任國務總理。
1928年6月,南京國民政府於名義上統一中國,國務總理一職被行政院院長取代。
任次 | 肖像 | 姓名 | 任期 | 政黨 | 辭職原因 | 時任大總統 | |
---|---|---|---|---|---|---|---|
到任時間 | 卸任時間 | ||||||
9 | 段祺瑞 | 1916年6月29日 | 1917年5月23日(328天) | 進步黨 | 因參戰案與黎元洪總統政見不和而被免職 | 黎元洪 | |
代理 | 伍廷芳 (1842–1922) |
1917年5月23日 | 1917年6月12日(20天) | 因拒解散國會命令而被免職 | |||
10 | 李經羲[註 1] (1857–1925) |
1917年5月28日 | 1917年7月2日(35天) | 因辮軍復辟而解職 | |||
代理 | 江朝宗 (1861–1943) |
1917年6月12日 | 1917年6月24日(12天) | 因國務總理李經羲正式就職而解職 | |||
1917年7月1日-7月12日,張勳復辟 | |||||||
11 | 段祺瑞 (1865–1936) |
1917年7月14日 | 1917年11月22日(131天) | 皖系軍閥 | 與代總統馮國璋就「統一中國」方式政見不和,令準辭職 | 馮國璋 (1859–1919) | |
代理 | 汪大燮 (1859–1929) |
1917年11月22日 | 1917年11月30日(8天) | 直系軍閥 | 國務院改組,新閣組成 | ||
12 | 王士珍 (1861–1930) |
1917年11月30日 | 1918年2月20日(82天) | 皖系軍閥 | 因病請辭 | ||
代理 | 錢能訓 (1869–1924) |
1918年2月20日 | 1918年3月23日(31天) | 馮國璋大總統被迫復任命段祺瑞為總理,因辭兼職 | |||
13 | 段祺瑞 | 1918年3月23日 | 1918年10月10日(201天) | 因徐世昌大總統倡議和平,自知武力統一不容於國人而辭職 | |||
代理 | 錢能訓 | 1918年10月10日 | 1918年12月20日 | 奉命真除國務總理 | 徐世昌 | ||
14 | 1918年12月20日 | 1919年6月13日(246天) | 因五四運動影響,內閣總辭 | ||||
代理 | 龔心湛 (1871–1943) |
1919年6月13日 | 1919年9月24日(103天) | 因不堪直系吳佩孚電斥而請辭兼職 | |||
靳雲鵬 (1877–1951) |
1919年9月24日 | 1919年11月5日 | 奉命真除國務總理 | ||||
15 | 1919年11月5日 | 1920年7月2日(282天) | 因受安福系壓迫而請辭,至7月2日始奉準免職 | ||||
代理 | 薩鎮冰 (1859–1952) |
1920年5月14日 | 1920年8月9日(87天) | 內閣改組,新閣成立 | |||
16 | 靳雲鵬 | 1920年8月9日 | 1921年5月14日 | 為排除安福系人員改組內閣,內閣總辭 | |||
17 | 1921年5月14日 | 1921年12月18日(218天) | 因與大總統徐世昌為人事安排發生矛盾辭職 | ||||
代理 | 顏惠慶 (1877–1950) |
1921年12月18日 | 1921年12月24日(6天) | 直系軍閥 | 內閣改組,新閣成立 | ||
18 | 梁士詒 (1869–1933) |
1921年12月24日 | 1922年5月5日(132天) | 交通系 | 初因直系將領反對,於1月25日請假出京,至直奉戰爭失敗被免職 | ||
代理 | 顏惠慶 | 1922年1月25日 | 1922年4月8日(73天) | 直系軍閥 | 鑒於直奉戰爭,而請辭兼代之職 | ||
周自齊 (1869–1923) |
1922年4月8日 | 1922年6月11日(64天) | 皖系軍閥 | 新總統黎元洪復任,新閣成立而辭 | 徐世昌 → 周自齊 (1855–1939) (1869–1923) | ||
19 | 顏惠慶 | 1922年6月11日 | 1922年8月5日(55天) | 直系軍閥 | 以國會復會,看守內閣到期為由請假出京,而後改組內閣而辭 | 黎元洪 | |
代理 | 王寵惠 (1881–1958) |
1922年7月31日 | 1922年9月19日(50天) | 直系軍閥 | 內閣改組,新閣成立 | ||
20 | 唐紹儀 (1862–1938) |
1922年8月5日 | 1922年9月19日(45天) | 北洋軍閥 | 因畏直系勢盛,終未敢就職,而後內閣改組而辭 | ||
21 | 王寵惠 | 1922年9月19日 | 1922年11月29日(71天) | 直系軍閥 | 羅文幹案發生後,乃通電請辭 | ||
22 | 汪大燮 | 1922年11月29日 | 1922年12月11日(12天) | 因不為直系津保派所歡迎,旋即辭職 | |||
代理 | 王正廷 (1882–1961) |
1922年12月11日 | 1923年1月4日(24天) | 無黨籍 | 內閣改組,新閣成立 | ||
23 | 張紹曾 (1879–1928) |
1923年1月4日 | 1923年6月13日(160天) | 北洋軍閥 | 因直系軍閥倒黎元洪而辭職 | 黎元洪 → 高凌霨 (1864–1928) (1870–1940) | |
代理 | 李根源 (1879–1965) |
1923年6月13日 | 1923年9月13日(92天) | 皖系軍閥 | 被黎元洪任命,但未獲直系軍閥承認 | 高凌霨 | |
高凌霨[註 2] (1870–1940) |
1923年6月14日 | 1923年10月12日 | 曹錕賄選總統就職後,即行辭職 | 高凌霨 → 曹錕 (1870–1940) (1862–1938) | |||
1923年10月12日 | 1924年1月12日(212天) | 新閣成立,去職 | 曹錕 | ||||
24 | 孫寶琦 (1867–1931) |
1924年1月12日 | 1924年7月2日(172天) | 北洋軍閥 | 與財長王克敏互排擠,因曹錕左袒王克敏而辭職 | ||
代理 | 顧維鈞 (1888–1985) |
1924年7月2日 | 1924年9月14日(74天) | 無黨籍 | 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內閣改組,去職 | ||
25 | 顏惠慶 | 1924年9月14日 | 1924年10月31日(47天) | 直系軍閥 | 任期屆滿 | ||
26 | 黃郛 (1880–1936) |
1924年10月31日 | 1924年11月24日(24天) | 因臨時執政府成立而辭職 | 曹錕 → 黃郛 (1862–1938) (1880–1936) | ||
不設國務總理 (1924年11月24日-1925年12月26日) |
段祺瑞 (1865–1936) | ||||||
27 | 許世英 (1873–1964) |
1925年12月26日 | 1926年3月4日(68天) | 皖系軍閥 | 因不滿段祺瑞之所為而請辭 | ||
代理 | 賈德耀 (1880–1941) |
1926年2月15日 | 1926年3月4日 | 新任內閣總理 | |||
28 | 1926年3月4日 | 1926年4月20日(64天) | 隨段執政下野而辭職 | ||||
代理 | 胡惟德[註 3] (1863–1933) |
1926年4月20日 | 1926年5月13日(23天) | 無黨籍 | 新任內閣總理 | 胡惟德 | |
29 | 顏惠慶 [註 4] | 1926年5月13日 | 1926年6月22日(40天) | 直系軍閥 | 因奉系反對,於正式內閣會議後,即行辭職 | 顏惠慶 | |
代理 | 杜錫珪 (1874–1933) |
1926年6月22日 | 1926年10月1日(101天) | 因奉系反對,於正式內閣會議後,即行辭職 | 杜錫珪 | ||
顧維鈞 | 1926年10月1日 | 1927年1月12日 | 無黨籍 | 改為正任 | 顧維鈞 | ||
30 | 1927年1月12日 | 1927年6月16日(258天) | 呈請辭職 | ||||
代理 | 胡惟德 | 1927年6月16日 | 1927年6月20日(4天) | 新任內閣總理 | 胡惟德 | ||
31 | 潘復 (1883–1936) |
1927年6月20日 | 1928年6月3日(349天) | 奉系軍閥 | 因張作霖被日本關東軍所殺而解職 | 張作霖 (1875–1928) |
註釋
[编辑]參考文獻
[编辑]引用
[编辑]来源
[编辑]- 書籍
- 陳錫璋:《細說北洋》上下冊(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2年5月1日).
-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
- 武月星 等(2000年):《中國現代史地圖集 1919-1949》(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ISBN 7-5031-1877-6),第6頁《北洋政府歷屆總統國務總理簡表》.
- 劉壽林(1966年):《辛亥以後十七年職官年表》,中華書局.
參見
[编辑]前任: 大清內閣總理大臣 |
中華民國政府首脑 1912年-1914年 1916年-1928年 |
繼任: 中華民國政事堂国务卿 |
前任: 中華民國政事堂国务卿 |
繼任: 中華民國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