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李光顯故居及墓園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古龍頭振威第
李光顯故居及墓園
古龍頭振威第
位置金門縣金寧鄉古寧村北山21號
建成时间乾隆五十四至五十九年
(1789-1794年)
官方名称李光顯故居及墓園
類型登錄等級:縣定古蹟
登錄種類:宅第
詳細登錄資料

李光顯故居及墓園,又名古龍頭振威第,是位於中華民國金門縣金寧鄉古寧村的歷史建築,為清朝廣東水師提督李光顯的故宅和墓地,是金門縣縣定古蹟[1]

歷史

[编辑]

古龍頭”為“古寧頭”之舊名,宋代曾氏最先入墾,元末張氏、李氏相繼遷入,當地居民大多數為李姓,明清時期武將輩出,其中最知名的為振威第的主人、廣東水師提督李光顯,李光顯乃金門俗諺「九里三提督,百步一總兵」中的三位提督之一。[2]

乾隆二十四年(1777年)李光顯投身軍旅,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升澎湖協右營把總。乾隆五十一年年底(1787年1月)臺灣發生林爽文起義,李光顯遂從澎湖被調到臺灣支援,駐守打鼓汛,莊大田攻陷鳳山縣城後轉攻打鼓汛,但為李光顯所敗。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李光顯與遊擊鄭嵩攻下竹仔港,因戰功擢署閩安協右營千總,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補澎湖協右營千總,乾隆五十九年(1790年)調福建水師督標右營千總,在此期間與其兄台灣安平守備李光輝、弟金門右營守備李光寬在故鄉修建宅第。[3][4]

嘉慶元年(1795年)七月,李光顯隨參將李長庚到浙江石浦洋追剿海盜蔡牽等人,後於嘉慶三年(1798年)三月升福建督標水師營中軍守備。嘉慶九年(1804年)調升廣東平海營參將,隔年(1805年)六月因剿蔡牽之黨有功,調升臺灣水師協副將。同年九月調往廣東順德,仍擔任協副將。嘉慶十四年(1809年)六月,擢浙江溫州鎮總兵。[3][4]

嘉慶十六年(1811年)二月,李光顯署浙江提督,三月時又兼定海鎮總兵,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升任廣東水師提督,任內以耿介廉潔著稱,兩廣總督阮元贈「海邦著績」匾。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卒於任上,追贈振威將軍,歸葬於故宅之後。[4][5][6]

建築

[编辑]
古龍頭振威第前的石敢當風獅爺

古龍頭振威第大約興建於乾隆五十四到五十九年(1789-1794年),雖為李光顯故居,但實際興建者是李光顯兄弟三人,由於李光顯長期在外,宅第大多為其兄弟家族所居[3]。建築是三落大厝,由金門常見的花崗岩、蚵灰和紅磚等材料建築而成,屋頂為曲綫平緩的單脊式翹脊,正門入口為石質,門的左右側和左右山墻用磚組成花式圖案,前兩進是四房二櫸頭,後落是二房二櫸頭,第二進的正堂屋山墻高聳,燕尾翹脊,而在第三進的虎邊有一座「突歸」,突歸的右後角外有一座金門全島形制最大的石敢當風獅爺[3][4][7]

民國七十七年(1988年)11月11日,中華民國内政部公告古龍頭振威第為第三級古蹟,民國八十六年(1997年)《文化資產保存法》修訂,改為金門縣縣定古蹟[3],民國一百零一年(2012年)9月28日將李光顯墓園納入,指定公告名稱修正為“李光顯故居及墓園”。[4]

古龍頭振威第一度由於兵災和年久失修而損毀嚴重,列入第三級古蹟後屢經修復,現為金門縣鄉土文化展覽地,宅第内規劃了水源館、鄉史館、漁蚵舘、提督館等十餘個展館,展出李光顯生平事蹟,古龍頭振威第重建過程、明清生活器皿、古代農漁牧器物等。[7]

參考來源

[编辑]
  1. ^ 李光顯故居及墓園.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2021-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6). 
  2. ^ 施添福、陳國川、高銘澤. 張鴻銘 , 编. 臺灣地名辭書·金門縣.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14年9月: 102. ISBN 978-986-04-1907-8 (中文(臺灣)). 
  3. ^ 3.0 3.1 3.2 3.3 3.4 黃振良、陳炳容. 《前人的足跡 金門的古蹟與先賢·海邦著績 李光顯》. 金門縣金城鎮: 金門縣文化局. 2009年11月: 170-172頁. ISBN 978-986-02-1047-7. 
  4. ^ 4.0 4.1 4.2 4.3 4.4 施添福、陳國川、高銘澤. 張鴻銘 , 编. 臺灣地名辭書·金門縣.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14年9月: 111. ISBN 978-986-04-1907-8 (中文(臺灣)). 
  5. ^ 《金門縣志》
  6. ^ 李增德. 《金門史話》. 金門縣文化局. 2005年3月: 186、188-190頁. ISBN 986-00-0723-3. 
  7. ^ 7.0 7.1 古龍頭振威第. 金門觀光旅遊網. [2021-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