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
戰國策 | |
---|---|
全名:《戰國策》 | |
其他名称 | 短長書 |
原名 | 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經劉向編纂完後才正名為戰國策。 |
作者 |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或疑蒯徹 |
编者 | 輯錄者:劉向 |
类型 | 史学 國別史 |
语言 | 上古汉语 文字:中文 |
成书年代 | 不詳,到了漢代劉向重新編輯 |
亡佚年代 | 傳至北宋時,只餘十一篇 |
主题 | 思想内容駁雜,主要记述战国纵横家之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可說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冊,並且体现纵横家之思想倾向 |
發行信息 | |
保存状态 | 篇数:497篇,约12万字 今本卷數:今本共33卷(北宋曾鞏所訪求校訂) |
收录于 | 未知。在漢代之時,作者多已不可考 |
出版机构 | 未知值 |
出版地點 | 中國 |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名著,由西汉劉向編訂,但原作者不詳(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劉向因此書所记的多是東周後期时諸國混戰,纵横家为其君王擬定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定名为《战国策》,而該時期亦因此被史家稱為戰國時代。
《战国策》為國別體,全书按东周國、西周國、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韓国、燕国、宋国、衛國、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三十三卷,约十二万字。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說客們的言行,更包括了不少纵横家的政治策略與辯論技巧,也可說是合纵與連橫的实战演习手冊。本書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
編者
[编辑]《战国策》編者是西汉的劉向,原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大致上認為是非一時一地一人的作品。學者羅根澤認為,可能是蒯徹所作,羅根澤說:“《战国策》始作于蒯通(蒯徹);增补并重编者为刘向;司马贞所见是否即刘向重编本不可知,今本则有残阙矣。”[1]
本書隨著戰亂,也散逸不全,到了北宋,曾鞏又蒐羅闕文,加以重修。
题解
[编辑]《战国策》的文章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依照國別體分類,並加以編修。[2]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而後高誘為之作註解。
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訪之士大夫家,始盡得其書”,並加以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三十三篇。[3],姚宏、鲍彪、吴师道皆有注本。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戰國縱橫家書》。该书共27篇,其中11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大致上相同。
体例
[编辑]今本共33卷。东周策1卷,西周策1卷,秦策5卷,齐策6卷,楚策4卷,赵策4卷,魏策4卷,韩策3卷,燕策3卷、宋卫策1卷,中山策1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55年晉陽之戰(稍提到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
名篇
[编辑]- 苏秦以连横说秦(成语前倨后恭的出处)
- 馮諼客孟嘗君(成語狡兔三窟、高枕無憂的來源)
- 趙且伐燕(成語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來源 )
- 邹忌修八尺有余(又称邹忌讽齐王纳谏)
-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又称唐雎不辱使命)
- 燕太子丹质于秦(又称荆轲刺秦王)
文學風格
[编辑]《戰國策》善於鋪敘,長於敘事,選取曲折生動的故事情節,緊湊生動,富戲劇性,喜誇張渲染,善用排比,捭闔譎誑,辯麗恣肆,又善用比喻與寓言,諷刺幽默,說服力強。
《戰國策》亦善於描寫人物,抒發情感,部分篇章深沉蘊藉,委婉動人。
评价
[编辑]《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采,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清初学者陸隴其稱《战国策》“其文章之奇足以娱人耳目,而其机变之巧足以坏人之心术”[4]。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战国策》一书是游说辞总集,幾乎所有纵横家谋士的言行都在此书。有三大特点:一智谋细,二虚实间,三文辞妙。
《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史記》有九十卷的史料直接取自於《戰國策》的史料。但《戰國策》許多記載並不可靠,司馬遷在《蘇秦傳》後曰“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战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这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儒家思想不符,过于追逐名利。而且过于夸大纵横家的历史作用,降低了史学价值。
注釋
[编辑]参考文獻
[编辑]- 《战国策》评介,钱国旗,史著英华(中国典籍精华丛书),魏良弢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第1册,p157-239. 书号 750063764
- 熊宪光,《战国策研究与选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 ISBN 9787536600201
- 孟庆祥,《战国策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统一书号:10093·701
- 王守谦,《战国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ISBN 9787221041326
- 朱友华,《战国策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 赵丕杰,《战国策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 蓝开祥,《战国策名篇赏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
- 何建章,《战国策注释》,中华书局,1990年. ISBN 9787101006223
- 何晋,《战国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书号 7-301-05101-8
- 楊子彥,《戰國策正宗》,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年. ISBN 978-7-5080-4206-0
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