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明朝服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明制漢服

明朝服飾是指明朝時的衣飾。明朝服饰继承了宋元两代的式样,但亦有一定程度的胡化和演变,例如明代流行的曳撒就是继承于元代蒙古人的腰线袄。中后期更出现了前代未见的形制款式如立领,以及于一件衣服的显眼处大量使用金属钮扣。至清朝期间逐渐被禁止,但仍有少数款式和特征流传至今。近代至现代朝鲜民族琉球族京族的民族服饰(韩服、琉装、越服)亦深受明朝服饰影响。

男子服飾

[编辑]

明代男子常服、吉服、常禮服等,多用袍衫,有直身直裰道袍道服行衣深衣等形制。上層社會及富家男子的便服面料以綢緞為主,上繪有紋樣,也有用織錦緞制作的,其制為大襟、右衽、寬袖,下長過膝。

皇室及貴族服飾

[编辑]

明代皇帝、皇太子常服,戴烏紗折上巾,又稱翼善冠,穿袞龍袍,前後及兩肩繡有金盤龍紋樣,交領或圓領,配玉帶皮靴。此服用途較多。皇帝的常服上繡龍、翟紋及十二章紋。明代的龍形像較前代完善,它集中了各種動物的局部特徵,頭如頭、身如身、角如鹿角、眼如眼、鼻如鼻、嘴如嘴、耳如耳、爪如爪、尾如尾等等。在圖案的構造和組織上也很有特色,除傳統的行龍、雲龍之外,還有團龍、正龍、坐龍、升龍、降龍等名目。本圖服裝上所繡的團龍中,就有升龍、降龍兩種。

官吏服飾

[编辑]

朱元璋曾在明初诏令:复衣冠(即官服)如唐制。

明代文武官員服飾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賜服等。麒麟袍為官吏的朝服。其服裝特點是大襟、斜領、袖子寬松,前襟的腰際橫有一下打滿襉。所繡紋樣,除胸前、後背兩組之外,還分布在肩袖的上端及腰下(一橫條)。另在左右肋下,各縫一條本色制成的寬邊,稱為「襬」。這種服裝所采用的質料和紋樣,按規定,都有一定制度。

明代官常服盘领袍,胸前和後背綴有一方補子,區別品秩。文官用飛禽,武官用走兽。文官一品繡仙鶴,二品繡錦雞,三品繡孔雀,四品繡云雁,五品繡白鹇,六品繡鹭鸶,七品繡鸂鶒,八品繡黄鹂,九品繡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繡狮子,三品、四品繡虎豹,五品繡熊罴,六品、七品繡彪,八品繡犀牛, 九品繡海马。公侯伯驸马繡麒麟、白泽。御史繡獬豸[1]

明史·輿服志》稱:正德十三年,「賜群臣大紅貯絲羅紗各一。其服色,一品鬥牛,二品飛魚,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級皆與焉;惟部曹五品下不與。」明代官服繡麒麟,似不限四、五品,職位特殊的錦衣衛指揮侍衛等也能服用。除了典型的圓領袍外,還有曳撒貼裏英语Terlig等形制,如錦衣衛的飛魚服。明代宦官劉若愚酌中志》一書,就專門敘述到這種曳撒。他說:「其制後襟不斷,而兩旁有擺,前襟兩截,而下有馬面褶,從兩旁起。」[2]而曳撒、貼裏源自於元代蒙古人的質孫服[3]

品秩 服色 染料 腰带 备注 文官胸补 圖片 武官胸补 圖片
公侯伯驸马 茜草 玉带 公侯伯驸马官服绣麒麟、白泽
一品 茜草 玉带 明武宗时一品官赏大红紵丝斗牛 仙鹤 狮子
二品 茜草 花犀带 正二品衍圣公绣麒麟。明武宗时二品官赏大红紵丝飞鱼服 锦鸡 狮子
三品 茜草 金钑花带 明武宗时三品官赏大红紵丝蟒服 孔雀 虎豹
四品 茜草 素金带 明武宗时四品官赏大红紵丝麒麟服 云雁 虎豹
五品 藍草 银钑花带 明武宗时五品官赏大红紵丝麒麟服 白鹇 熊罴
六品 藍草 素银带 明武宗时六品官赏大红紵丝虎彪服 鹭鸶
七品 藍草 素银带 明武宗时七品官赏大红紵丝虎彪服 鸂鶒
八品 槐花 乌角带 黄鹂 犀牛
九品 槐花 乌角带 鹌鹑 海马
不入流 槐花 乌角带 练鹊

軍服胄甲

[编辑]

明代軍士服飾有一種胖襖,其制:「長齊膝,窄袖,內實以棉花」,顏色所為紅,所以又稱「紅胖襖」。騎士多穿對襟罩甲,以便乘馬。作戰用兜鍪,多用銅鐵制造,很少用皮革。將官所穿鎧甲,也以銅鐵為之,甲片的形狀,多為「山」字紋,製作精密,穿著輕便。兵士則穿鎖子甲,在腰部以下,還配有鐵網裙和網褲,足穿鐵網靴。

士庶男子服飾

[编辑]

常服及吉服道袍、直裰、直身等,配以丝绦,勞動者多穿上衣下褲組成的裋褐。巾帽有多款,常見有幅巾大帽東坡巾儒巾飄飄巾等。

女子服飾

[编辑]

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霞帔褙子披風比甲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繼承唐宋,明初受蒙元影響而有左衽(此處有問題,現存元朝蒙古人畫像中都是右衽的,甚至在中東人描繪伊兒汗國蒙古人的畫像中,蒙古人都是右衽的,若如此"明初受蒙元影響而有左衽"似乎不成立)無論中,不久恢復了漢族的習俗為交領右衽,中期出現立領。比甲的名稱,見於宋元以後,但這種服飾的基本樣式,卻早已存在。比甲為對襟、無袖,左右兩側開衩。隋唐時期的半臂,就是與比甲有著一定淵源關係。明代比甲大多為年輕婦女所穿,而且多流行在士庶妻女及奴婢之間[原創研究?]

成年女性多戴狄髻,並於上面插上成套的飾物,稱為頭面

皇室與貴族服飾

[编辑]
明代皇后鞠衣

皇后常禮服為戴龍鳳珠翠冠、穿大衫、霞帔,內穿鞠衣,首服特髻上加龍鳳飾,衣繡有織金龍鳳紋。妃嬪、公主、郡主、王妃常禮服與皇后常禮服稍異。平日則穿襖裙。

命婦服飾

[编辑]

凡命婦所穿的服裝,都有嚴格的規定,大體分禮服及常服。命婦常服綴補子,品級視其夫而定,戴翟冠

士庶女子服飾

[编辑]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裝形式,與唐宋時期的襦裙最大差別在於明代的上衣並不束在裙外,這種款式稱為襖裙。比如立领、宽衣大袖紧袖口与大褶裙装等,都是大明服饰的特色。勞動時常加一條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動,有些侍女丫環也喜歡這種裝束。上襦除傳統的交領外,到明中後期還出現立領。裙子除繼承前代的百褶裙褶襉裙外,還出現了馬面裙。裙的顏色,初尚淺淡,雖有紋飾,但並不明顯。至中期則多飾以膝襴,有刺繡、織金、燙金等形式的裙襴。崇禎初年,裙子多為素白,即使刺繡紋樣,也僅在裙幅下邊一、二寸部位綴以一條花邊,作為壓腳。裙幅初為六幅,即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後用八幅,腰間有很多細褶,行動輒如水紋。到了明末,裙子的裝飾日益講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間的褶襉越來越密,此時出現一種裙子,每褶都有一種顏色,微風吹來,色如月華,故稱「月華裙」。腰間多掛上荷包事件(小工具組合)等物品,裝飾與實用性兼備。

明崇祯年间出現一種以各色零碎錦料拼合縫制成的服裝,稱為水田衣,因整件服裝織料色彩互相交錯形如水田而得名。它具有其它服飾所無法具備的特殊效果,簡單而別致,水田衣的制作,在開始時還比較注意勻稱,各種錦緞料都事先裁成長方形,然後再有規律地編排縫制成衣。到了後來就不再那樣拘泥,織錦料子大小不一,參差不齊,形狀也各不相同,與戲台上的「百衲衣」(又稱富貴衣)十分相似。

圖案紋樣

[编辑]

明朝服裝上的紋樣,多寓有吉祥之意,常見織金及刺繡圖案。比較常見的團雲和蝙蝠中間,嵌一團型「壽」字,意為「五蝠捧壽」。這種形式的圖案在明末清初特別流行,不僅在服裝上使用,在其他的器皿及建築裝飾上也大量反映。用寶相花紋作便服的裝飾,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個特點。另一種,為寶相花是一種抽像的裝飾圖案,通常以蓮花忍冬牡丹花為基本形像,經變形、誇張,並穿插一些枝葉和花苞,組成一種既工整端莊,又活潑奔放的裝飾圖案。這種服飾紋樣在當時深受歡迎。寶相花還一度成為帝王後妃的專用圖案,與龍圖案一樣,禁止民間使用。但禁律在明中期就沒有再嚴格執行,民間僭越成風。

服飾圖庫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明史》“文武官公服:其制,盘领右衽袍,用纻丝或纱罗绢,袖宽三尺。一品至四品,绯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绿袍;未入流杂职官,袍、笏、带与八品 以下同。公服花样,一品,大独科花,径五寸;二品,小独科花,径三寸;三品,散答花,无枝叶,径二寸;四品、五品,小杂花纹,径一寸五分;六品、七品,小 杂花,径一寸;八品以下无纹。...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獬廌。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2. ^ 明代帝后文武官员服饰规制.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4). 
  3. ^ 李莉莎. 质孙服考略[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40(2):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