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服饰
此条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
明朝服饰是指明朝时的衣饰。明朝服饰继承了宋元两代的式样,但亦有一定程度的胡化和演变,例如明代流行的曳撒就是继承于元代蒙古人的腰线袄。中后期更出现了前代未见的形制款式如立领,以及于一件衣服的显眼处大量使用金属钮扣。至清朝期间逐渐被禁止,但仍有少数款式和特征流传至今。近代至现代朝鲜民族、琉球族、京族的民族服饰(韩服、琉装、越服)亦深受明朝服饰影响。
男子服饰
[编辑]明代男子常服、吉服、常礼服等,多用袍衫,有直身、直裰、道袍、道服、行衣、深衣等形制。上层社会及富家男子的便服面料以绸缎为主,上绘有纹样,也有用织锦缎制作的,其制为大襟、右衽、宽袖,下长过膝。
皇室及贵族服饰
[编辑]明代皇帝、皇太子常服,戴乌纱折上巾,又称翼善冠,穿衮龙袍,前后及两肩绣有金盘龙纹样,交领或圆领,配玉带皮靴。此服用途较多。皇帝的常服上绣龙、翟纹及十二章纹。明代的龙形像较前代完善,它集中了各种动物的局部特征,头如牛头、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虾眼、鼻如狮鼻、嘴如驴嘴、耳如猫耳、爪如鹰爪、尾如鱼尾等等。在图案的构造和组织上也很有特色,除传统的行龙、云龙之外,还有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名目。本图服装上所绣的团龙中,就有升龙、降龙两种。
官吏服饰
[编辑]朱元璋曾在明初诏令:复衣冠(即官服)如唐制。
明代文武官员服饰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赐服等。麒麟袍为官吏的朝服。其服装特点是大襟、斜领、袖子宽松,前襟的腰际横有一下打满裥。所绣纹样,除胸前、后背两组之外,还分布在肩袖的上端及腰下(一横条)。另在左右肋下,各缝一条本色制成的宽边,称为“摆”。这种服装所采用的质料和纹样,按规定,都有一定制度。
明代官常服盘领袍,胸前和后背缀有一方补子,区别品秩。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㶉𫛶,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绣狮子,三品、四品绣虎豹,五品绣熊罴,六品、七品绣彪,八品绣犀牛, 九品绣海马。公侯伯驸马绣麒麟、白泽。御史绣獬豸[1]。
《明史·舆服志》称:正德十三年,“赐群臣大红贮丝罗纱各一。其服色,一品斗牛,二品飞鱼,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级皆与焉;惟部曹五品下不与。”明代官服绣麒麟,似不限四、五品,职位特殊的锦衣卫指挥侍卫等也能服用。除了典型的圆领袍外,还有曳撒、贴里等形制,如锦衣卫的飞鱼服。明代宦官刘若愚《酌中志》一书,就专门叙述到这种曳撒。他说:“其制后襟不断,而两旁有摆,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从两旁起。”[2]而曳撒、貼裏源自于元代蒙古人的质孙服[3]。
品秩 | 服色 | 染料 | 腰带 | 备注 | 文官胸补 | 图片 | 武官胸补 | 图片 |
---|---|---|---|---|---|---|---|---|
公侯伯驸马 | 茜草 | 玉带 | 公侯伯驸马官服绣麒麟、白泽 | |||||
一品 | 茜草 | 玉带 | 明武宗时一品官赏大红纻丝斗牛服 | 仙鹤 | 狮子 | |||
二品 | 茜草 | 花犀带 | 正二品衍圣公绣麒麟。明武宗时二品官赏大红纻丝飞鱼服 | 锦鸡 | 狮子 | |||
三品 | 茜草 | 金钑花带 | 明武宗时三品官赏大红纻丝蟒服 | 孔雀 | 虎豹 | |||
四品 | 茜草 | 素金带 | 明武宗时四品官赏大红纻丝麒麟服 | 云雁 | 虎豹 | |||
五品 | 蓝草 | 银钑花带 | 明武宗时五品官赏大红纻丝麒麟服 | 白鹇 | 熊罴 | |||
六品 | 蓝草 | 素银带 | 明武宗时六品官赏大红纻丝虎彪服 | 鹭鸶 | 彪 | |||
七品 | 蓝草 | 素银带 | 明武宗时七品官赏大红纻丝虎彪服 | 㶉𫛶 | 彪 | |||
八品 | 槐花 | 乌角带 | 黄鹂 | 犀牛 | ||||
九品 | 槐花 | 乌角带 | 鹌鹑 | 海马 | ||||
不入流 | 槐花 | 乌角带 | 练鹊 |
军服胄甲
[编辑]明代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所以又称“红胖袄”。骑士多穿对襟罩甲,以便乘马。作战用兜鍪,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兵士则穿锁子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
士庶男子服饰
[编辑]常服及吉服道袍、直裰、直身等,配以丝绦,劳动者多穿上衣下裤组成的裋褐。巾帽有多款,常见有幅巾、大帽、东坡巾、儒巾、飘飘巾等。
女子服饰
[编辑]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褙子、披风、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继承唐宋,明初受蒙元影响而有左衽(此处有问题,现存元朝蒙古人画像中都是右衽的,甚至在中东人描绘伊儿汗国蒙古人的画像中,蒙古人都是右衽的,若如此"明初受蒙元影响而有左衽"似乎不成立)无论中,不久恢复了汉族的习俗为交领右衽,中期出现立领。比甲的名称,见于宋元以后,但这种服饰的基本样式,却早已存在。比甲为对襟、无袖,左右两侧开衩。隋唐时期的半臂,就是与比甲有着一定渊源关系。明代比甲大多为年轻妇女所穿,而且多流行在士庶妻女及奴婢之间[原创研究?]。
皇室与贵族服饰
[编辑]皇后常礼服为戴龙凤珠翠冠、穿大衫、霞帔,内穿鞠衣,首服特髻上加龙凤饰,衣绣有织金龙凤纹。妃嫔、公主、郡主、王妃常礼服与皇后常礼服稍异。平日则穿袄裙。
命妇服饰
[编辑]凡命妇所穿的服装,都有严格的规定,大体分礼服及常服。命妇常服缀补子,品级视其夫而定,戴翟冠。
士庶女子服饰
[编辑]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装形式,与唐宋时期的襦裙最大差别在于明代的上衣并不束在裙外,这种款式称为袄裙。比如立领、宽衣大袖紧袖口与大褶裙装等,都是大明服饰的特色。劳动时常加一条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动,有些侍女丫环也喜欢这种装束。上襦除传统的交领外,到明中后期还出现立领。裙子除继承前代的百褶裙、褶裥裙外,还出现了马面裙。裙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至中期则多饰以膝襕,有刺绣、织金、烫金等形式的裙襕。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此时出现一种裙子,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腰间多挂上荷包、事件(小工具组合)等物品,装饰与实用性兼备。
明崇祯年间出现一种以各色零碎锦料拼合缝制成的服装,称为水田衣,因整件服装织料色彩互相交错形如水田而得名。它具有其它服饰所无法具备的特殊效果,简单而别致,水田衣的制作,在开始时还比较注意匀称,各种锦缎料都事先裁成长方形,然后再有规律地编排缝制成衣。到了后来就不再那样拘泥,织锦料子大小不一,参差不齐,形状也各不相同,与戏台上的“百衲衣”(又称富贵衣)十分相似。
图案纹样
[编辑]明朝服装上的纹样,多寓有吉祥之意,常见织金及刺绣图案。比较常见的团云和蝙蝠中间,嵌一团型“寿”字,意为“五蝠捧寿”。这种形式的图案在明末清初特别流行,不仅在服装上使用,在其他的器皿及建筑装饰上也大量反映。用宝相花纹作便服的装饰,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个特点。另一种,为宝相花是一种抽像的装饰图案,通常以莲花、忍冬或牡丹花为基本形像,经变形、夸张,并穿插一些枝叶和花苞,组成一种既工整端庄,又活泼奔放的装饰图案。这种服饰纹样在当时深受欢迎。宝相花还一度成为帝王后妃的专用图案,与蟒龙图案一样,禁止民间使用。但禁律在明中期就没有再严格执行,民间僭越成风。
服饰图库
[编辑]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明史》“文武官公服:其制,盘领右衽袍,用纻丝或纱罗绢,袖宽三尺。一品至四品,绯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绿袍;未入流杂职官,袍、笏、带与八品 以下同。公服花样,一品,大独科花,径五寸;二品,小独科花,径三寸;三品,散答花,无枝叶,径二寸;四品、五品,小杂花纹,径一寸五分;六品、七品,小 杂花,径一寸;八品以下无纹。...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㶉𫛶,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獬廌。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 ^ 明代帝后文武官员服饰规制.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4).
- ^ 李莉莎. 质孙服考略[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40(2):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