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炼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炼狱想像圖

煉獄(拉丁: Purgatorium)是天主教用來描述信徒死後靈魂等待被由神父祈禱來清潔靈魂,反省的地方(或狀態),是天主教教義之一。煉獄的拉丁文purgare 意思為洗滌。天主教會認為《聖經》中有提及過為亡者祈禱的做法,並強調「淨化」的重要性,因此承認煉獄的存在。另一方面,大多數東正教基督新教和基督教系的新興宗教認為《聖經》從來沒有直接提及過煉獄,故此不接納煉獄的概念。

描述

[编辑]

天主教

[编辑]

煉獄被認為在天堂地獄之間,生前有小罪没有补偿完的信徒的灵魂,在此做补偿的受苦。

神曲

[编辑]

意大利詩人但丁曾經在他的著作《神曲》裡的煉獄篇,描述過煉獄的情況。他把哲学家思想家等等的人都列入煉獄中,而且把煉獄描述成一個有喜有樂,比較接近人間的地方。按照但丁的描述,炼狱位于地球的另一面,和耶路撒冷相对,四面环海。他说炼狱像一座螺旋形的高山,灵魂在这里忏悔涤罪。炼狱共有七层,分别代表七宗罪,每上升一层就会消除一种罪过,直到山顶就可以升入天国。但是这完全是他个人的观点。教会没有这么教导过。

天主教神学观点

[编辑]

对于炼狱,《聖經》裏沒有出現這个詞語和直接闡釋,但教廷認為《聖經》曾暗示煉獄的存在。天主教的教义認為罪分有大罪和小罪,大罪即該死罪,是使靈魂死的罪;小罪是不致於死的罪,可以在煉獄煉淨。有功德的天主教基督徒死后可以直升天國,但天主教教條指出,信徒若在生前犯有未經寬恕的輕罪或各種惡習,靈魂就會下到煉獄受火煉,淨化後才可進天國。若在世信徒为煉獄中的靈魂虔誠祈禱、布施和請神父弥撒,便可拯救靈魂早些離開煉獄。

圣经依据

[编辑]

天主教信仰承認聖經沒有直接提到「煉獄」及「最後的煉淨」,但卻不表示沒有這方面的啟示和概念,以下是有關「煉獄」的聖經章節。

  • 瑪加伯下第12章45節:“何況,他還想到為那些善終的人保留下的超等報酬:這實在是一個聖善而虔誠的思想。為此,他為亡者獻贖罪祭,是為叫他們獲得罪赦。”
  • 瑪竇福音/馬太福音第5章25-26節:“當你和你的對頭還在路上,趕快與他和解,免得對頭把你交給判官,判官交給差役,把你投在獄裏。我實在告訴你。非到你還了最後的一,決不能從那裏出來。”
  • 瑪竇福音/馬太福音第12章32節:“凡出言干犯人子的,可得赦免;但出言干犯聖神的,在今世及來世,都不得赦免。”
  • 格林多前書/哥林多前書第3章15節:“原來主的日子要在火中出現,這火要試驗各人的工程怎樣。誰在那根基上所建築的工程,若存得住,他必要獲得賞報;但誰的工程若被焚毀了,他就要受到損失,他自己固然可得救,可是仍像從火中經過的一樣。”
  • 伯多祿前書/彼得前書第1章7節:“這是為使你們的信德,得以精煉,比經過火煉而仍易消失的黃金,更有價值,好在耶穌基督顯現時,堪受稱讚、光榮和尊敬。”

歷史

[编辑]

贖罪券與宗教改革

[编辑]

十六世紀初,教宗良十世以修缮聖伯多祿大殿为名,下令在歐洲各國售贖罪券,聲稱購買赎罪券,可以使在生者的罪得赦免,使親友的靈魂減除煉獄痛苦。在日耳曼,根據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第二十七條,“他們(贖罪券教士)鼓吹的僅僅是人的主張,說甚麼,當錢櫃中的銀幣叮當作響,煉獄中的靈魂即會應聲飛入天堂。”這樣贖罪券無形中就成了犯罪通行證。為抨擊羅馬教廷發行的赎罪券和教宗的赦罪權,路德於1517年10月31日發表了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從而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神学争议

[编辑]

炼狱在基督教大分裂中曾是引發分歧的教義之一。

由於煉獄没有直接来自于《聖經》的根据,故不被大多數東正教基督新教和基督教系的新興宗教所接納。

參考文献

[编辑]

參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