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王越 (明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越
大明太子太保兵部尚書掌都察院事
爵位威寧伯
籍貫直隸大名府濬縣
字號字世昌
諡號襄敏
出生洪熙元年(1425年)
逝世弘治十一年(1498年)
出身
  • 景泰二年辛未科同進士出身

王越(1426年12月3日—1499年1月12日[1]),字世昌直隸大名府濬縣(今河南省浚縣)人,明朝政治人物,景泰辛未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封威寧伯。

生平

[编辑]

景泰元年(1450年)庚午科順天鄉試第三名舉人,景泰二年(1451年)聯捷辛未科進士,授監察御史,出按陝西。父親去世時,王越因為不等待繼任者來接任就回鄉,被都御史彈劾,得到景帝寬免。天順初年,啟用掌管道章奏,拜為山東按察使。天順七年(1463年),大同巡撫都御史韓雍召還,明英宗感歎繼任人選難覓,大學士李賢遂舉薦王越,英宗召見,晋為右副都御史赴任。方行即遭母喪,奪情視事。王越到任後,修繕器甲,精簡兵卒,減課勸商。成化三年(1467年),撫寧侯朱永毛里孩,王越贊理軍務,同年秋,兼任宣府巡撫[2]

成化五年(1469年),蒙古軍侵犯河套地區,延綏巡撫王銳求援,王越率軍趕赴,在榆林,派遣游擊將軍許寧出西路龍州、鎮靖諸堡,范瑾出東路神木鎮羌諸堡,而自己與中官秦剛守榆林城為聲援。各路部隊均獲勝,敵軍撤退。次年,歸程途中抵達偏頭關延綏告警。兵部彈劾其擅自撤兵,明憲宗下詔不降罪,命其趕赴延綏為援,隨後破軍。后晉升爲右副都御史,之後與朱永共同討伐阿羅出,在開荒川獲勝,之後論功升至右都御史[3]成化六年,加總督軍務,負責西方戰事,之後與敵軍交戰。成化七年,遣侍郎葉盛至軍商議,當時明軍疲勞,請求休兵,與葉盛歸還。廷臣認為河套地區不平,三邊終無寧日。當時雖然派遣八萬部隊,但將權不一,迄無成功,宜專遣大將調度。於是拜武靖侯趙輔為平虜將軍,敕陝西寧夏延綏三鎮兵皆受節制,王越總督軍務。但戰事不利,王越、趙輔紛紛上書蒙古勢力強大,必須調遣至少精兵十五萬,否則應當退到內地。當時科道紛紛彈劾兩人欺謾,恰逢趙輔得病召還,命寧晉伯劉聚代任[4]

成化七年,王越與劉聚在溫天嶺擊敗蒙古軍,晉升爲左都御史。當時明朝三次調換大將,但都以王越總督軍務。經過數次戰鬥蒙古軍決定大舉進攻。同年九月,滿都魯孛羅忽癿加思蘭留妻子老弱於紅鹽池,大舉深入,直抵秦州安定。王越則繞道率延綏總兵官許寧、游擊將軍周玉各將五千騎為左右哨,出榆林,逾紅兒山,涉白鹽灘,進攻其後方,并大獲全勝。滿都魯等因喪失妻子畜產,自此不敢再居河套地區,西陲從此數年安定[5]

成化十年,廷議設總制府於固原,舉定西侯蔣琬為總兵官,王越提督軍務,控制延綏寧夏甘肅三邊,總兵巡撫均聽從其節制。后下詔罷免蔣琬,以王越代任,至此三邊設總制。后論功加封為太子少保。當時紀功郎中張謹、兵科給事中郭鏜等彈劾其濫殺冒功,王越方自以功大賞薄,遂怏怏,稱疾還朝。次年與左都御史李賓同掌都察院事,兼督十二團營[6]汪直掌管西廠用事,與王越結交。王越在朝廷上遇到大學士劉吉劉珝,稱「汪直行事亦甚公。如黃賜專權納賂,非直不能去。在事久,是非多有所忌憚。二公入閣幾日,何亦為此?」劉珝則答道「吾輩所言,非為身謀。使值行事皆公,朝廷置公卿大夫何為?」王越不能回答[7]

兵部尚書項忠罷免,王越應當升遷,但朝廷卻授予陝西巡撫余子俊,王越感到不平,請解營務,優詔不許,御史自陳屢次戰功,被以前兵部尚書白圭壓下,乞求加官行賞。余子俊亦稱王越賞不酬功,於是王越進兵部尚書,仍掌都察院事,加太子太保,封威寧伯[8]明年,寇犯延綏,王越調兵援助,頗有斬獲,后因調兵與汪直結怨。次年,下詔奪爵除名,謫居安陸,三子以功蔭得官者,皆削籍。弘治七年,尚書訟冤,詔復左都御史,致仕。給事中季源、御史王一言交章論[9]弘治十年,達延汗寇犯甘肅,廷議復設總制官,先後會舉七人。吏部尚書屠滽舉薦王越,於是王越恢復原職,加封太子太保,總制邊務兼巡撫。王越言甘鎮兵弱,非用兩鎮兵難以克敵,后请兼制兩鎮。次年分兵进攻获胜。后加少保,兼太子太傅。之后朝廷制置哈密事宜。恰逢李廣得罪死,后连坐至王越。王越聞憂恨,同年冬卒於甘州。贈太傅,謚襄敏[10]。弘治十二年,新科进士王阳明奉旨送王越灵柩回浚县安葬,奉工部委派监督营造王越的坟墓。浚县流传有王阳明梦中得王越宝剑的传说。

轶事

[编辑]

《菽園雜記》載王越之父墓葬被盜掘之事[11]

参考文献

[编辑]
  1. ^ 《王越墓志铭》
  2. ^ 明史》(卷171):“王越,字世昌,濬人。長身,多力善射。涉書史,有大略。登景泰二年進士。廷試日,旋風起,揚其卷去,更給卷,乃畢事。授御史,出按陝西。聞父訃,不俟代輒歸,為都御史所劾。帝特原之。天順初,起掌諸道章奏,超拜山東按察使。七年,大同巡撫都御史韓雍召還,帝難其代,喟然曰:「安得如雍者而任之。」李賢薦越,召見。越偉服短袂,進止便利。帝喜,擢右副都御史以行。甫至,遭母憂,奪情視事。越乃繕器甲,簡卒伍,修堡寨,減課勸商,為經久計。成化三年,撫寧侯朱永征毛里孩,以越贊理軍務。其秋,兼巡撫宣府。”
  3. ^ 明史》(卷171):“五年冬,寇入河套,延綏巡撫王銳請濟師,詔越帥師赴之。河套者,周朔方、秦河南地,土沃,豐水草。東距山西偏頭關,西距寧夏,可二千里。三面阻河,北拊榆林之背。唐三受降城在河外,故內地。明初,阻河為守,延綏亦無事。自天順間,毛里孩等三部始入為寇,然時出沒,不敢久駐。至是始屯牧其中,屢為邊患。越至榆林,遣游擊將軍許寧出西路龍州、鎮靖諸堡,范瑾出東路神木、鎮羌諸堡,而自與中官秦剛按榆林城為聲援。寧戰黎家澗,瑾戰崖窯川,皆捷;右參將神英又破敵於鎮羌,寇乃退。明年正月以捷聞,越引還。抵偏頭關,延綏告警。兵部劾越擅還。詔弗罪,而令越屯延綏近地為援。寇萬餘騎五路入掠,越令寧等擊退之。進右副都御史。是年三月,朝廷以阿羅出等擾邊不止,拜撫寧侯朱永為將軍,與越共圖之。破敵開荒川,諸將追奔至牛家寨,阿羅出中流矢走。論功,進右都御史。”
  4. ^ 明史》(卷171):“又明年,越以方西征,辭大同巡撫。詔聽之,加總督軍務,專辦西事。然是時寇數萬,而官軍堪戰者僅萬人,又分散防守,勢不敵。永、越乃條上戰、守二策。尚書白圭亦難之,請敕諸將守。其年,寇復連入懷遠諸堡,永、越禦卻之。圭復請大舉搜套。明年遣侍郎葉盛至軍議。時永已召還,越以士卒衣裝盡壞,馬死過半,請且休兵,與盛偕還。而廷議以套不滅,三邊終無寧歲;先所調諸軍已逾八萬,將權不一,迄無成功。宜專遣大將調度。乃拜武靖侯趙輔為平虜將軍,敕陝西寧夏延綏三鎮兵皆受節制,越總督軍務。比至,寇方深入環慶固原飽掠,軍竟無功。越、輔以滿都魯孛羅忽癿加思蘭方強盛,勢未可破,乃奏言:「欲窮搜河套,非調精兵十五萬不可。今饋餉煩勞,公私困竭,重加科斂,內釁可虞。宜姑事退守,散遣士馬,量留精銳,就糧鄜、延,沿邊軍民悉令內徙。其寇所出沒之所,多置烽燧,鑿塹築墻,以為保障。」奏上,廷議不決。越等又奏:「寇知我軍大集,移營近河,潛謀北渡,殆不戰自屈。但山、陝荒旱,芻糧缺供,邊地早寒,凍餒相繼。以時度之,攻取實難,請從防守之策,臣等亦暫還朝。」於是部科諸臣劾越、輔欺謾。會輔有疾,召還,以寧晉伯劉聚代。”
  5. ^ 明史》(卷171):“明年,越與聚敗寇溫天嶺,進左都御史。是時三遣大將,皆以越總督軍務。寇每入,小擊輒去,軍罷即復來,率一歲數入。將士益玩寇,而寇勢轉熾。其年九月,滿都魯及孛羅忽、癿加思蘭留妻子老弱於紅鹽池,大舉深入,直抵秦州安定諸州縣。越策寇盡銳西,不備東偏,乃率延綏總兵官許寧、游擊將軍周玉各將五千騎為左右哨,出榆林,逾紅兒山,涉白鹽灘,兩晝夜行八百里。將至,暴風起,塵翳目。一老卒前曰:「天贊我也。去而風,使敵不覺。還軍,遇歸寇,處下風。乘風擊之,蔑不勝矣。」越遽下馬拜之,擢為千戶。分兵千為十覆,而身率寧、玉張兩翼,薄其營,大破之。擒斬三百五十,獲駝馬器械無算,焚其廬帳而還。及滿都魯等飽掠歸,則妻子畜產已蕩盡,相顧痛哭。自是遠徙北去,不敢復居河套,西陲息肩者數年。初,文臣視師者,率從大軍後,出號令行賞罰而已。越始多選跳蕩士為腹心將,親與寇搏。又以間覘敵累重邀劫之,或剪其零騎,用是數有功。”
  6. ^ 弇山堂别集》卷52,《都察院左右都御史表》:“王越,成化十年任,同掌。”《明史·王越传》:“明年(指成化十一年)与左都御史李宾同掌院事,兼督十二团营。”
  7. ^ 明史》(卷171):“十年春,廷議設總制府於固原,舉定西侯蔣琬為總兵官,越提督軍務,控制延綏、寧夏、甘肅三邊。總兵、巡撫而下,並聽節制。詔罷琬,即以越任之,三邊設總制自此始。論功,加太子少保,增俸一級。紀功郎中張謹、兵科給事中郭鏜等論劉聚等濫殺冒功,並劾越妄奏。越方自以功大賞薄,遂怏怏,稱疾還朝。明年與左都御史李賓同掌院事,兼督十二團營。越素以才自喜,不修小節,為朝議所齮。至是乃破名檢,與群小關通。奸人韋英者,以官奴從征延綏,冒功得百戶。汪直掌西廠用事,英為爪牙,越因英自結於直。內閣論罷西廠,越遇大學士劉吉劉珝於朝,顯謂之曰:「汪直行事亦甚公。如黃賜專權納賂,非直不能去。。在事久,是非多有所忌憚。二公入閣幾日,何亦為此?」珝曰:「吾輩所言,非為身謀。使值行事皆公,朝廷置公卿大夫何為?」越不能對。”
  8. ^ 明史》(卷171):“兵部尚書項忠罷,越當遷,而朝命予陝西巡撫余子俊。越彌不平,請解營務,優詔不許。因自陳搗巢功,為故尚書白圭所抑,從征將士多未錄,乞移所加官酬之。子俊亦言越賞不酬功,乃進兵部尚書,仍掌院事。尋加太子太保。越急功名。汪直初東征,越望督師,為陳鉞所沮。鉞驟寵,心益艷之。十六年春,延綏守臣奏寇潛渡河入靖虜,越乃說直出師。詔拜保國公朱永為平虜將軍,直監軍,而越提督軍務。越說直令永率大軍由南路,己與直將輕騎循塞垣而西,俱會榆林。越至大同,聞敵帳在威寧海子,則盡選宣、大兩鎮兵二萬,出孤店,潛行至貓兒莊,分數道。值大風雨雪晦冥,進至威寧,寇猶不覺,掩擊大破之。斬首四百三十余級,獲馬駝牛羊六千,師不至榆林而還。永所出道迂,不見敵,無功。由是封越威寧伯,世襲歲祿千二百石。越受封,不當復領都察院,而越不欲就西班。御史許進等頌其功,引王驥楊善例,請仍領院事,提督團營。從之。明年復與直、永帥師出大同。適寇入掠,追擊至黑石崖,擒斬百二十余人,獲馬七百匹。進太子太傅,增歲祿四百石。明制,文臣不得封。越從勛臣例,改掌前軍都督府,總五軍營兵,督團營如故。自是真為武人,且望侯矣。其年五月,宣府告警,命佩平胡將軍印,充總兵官。復以直監督軍務,率京軍萬人赴之。比至,寇已去,因留屯其地。至冬,而直為其儕所間,寵衰。越等再請班師,不許。陳鉞居兵部,亦代直請。帝切責之,兩人始懼。已,大同總兵官孫鉞卒,即命越代之,而以直總鎮大同、宣府,悉召京營將士還。”
  9. ^ 明史》(卷171):“明年,寇犯延綏。越等調兵援之,頗有斬獲,益祿五十石。帝是時益知越、直交結狀。大學士萬安等以越有智計,恐誘直復進,乃請調越延綏以離之。兩人勢益衰。明年,直得罪,言官並劾越。詔奪爵除名,謫居安陸,三子以功蔭得官者,皆削籍,且使使賫敕諭之。越聞使至,欲自裁,見有從輕語,乃稍自安。越既為禮法士所疾,自負豪傑,驁然自如。飲食供奉擬王者,射獵聲樂自恣,雖謫徙不少衰。故其得罪,時議頗謂太過,而竟無白之者。孝宗立,赦還。弘治七年,越屢疏訟冤。詔復左都御史,致仕。越年七十,耄矣,復結中官李廣,以中旨召掌都察院事。給事中季源、御史王一言等交章論,乃寢。”
  10. ^ 明史》(卷171):“十年冬寇犯甘肅。廷議復設總制官,先後會舉七人,不稱旨。吏部尚書屠滽以越名上,乃詔起原官,加太子太保,總制邊務兼巡撫。越言甘鎮兵弱,非籍兩鎮兵難以克敵,請兼制兩鎮,解巡撫事。從之。明年,越以寇巢賀蘭山後,數擾邊,乃分兵三路進剿。斬四十三級,獲馬駝百余。加少保,兼太子太傅。遂條上制置哈密事宜。會李廣得罪死,言官連章劾廣黨,皆及越。越聞憂恨,其冬卒於甘州。贈太傅,謚襄敏。”
  11. ^ 《菽園雜記·卷五》:浚縣王都憲越之父,既葬被發,而喪其元。求之不得,乃刻木以代而葬之。後食醬至甕底,其元在焉,王以是終身不食醬。嘗聞之僚長張文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