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自行车摩托车几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自行车几何参数:轴距(Wheelbase)、转向轴角度(Steering Axis Angle)、前叉偏移(Fork Offset)和曳距(Trail)

自行车摩托车几何是定义特定自行车配置的一组关键几何尺寸(长度和角度)。其中最主要的是轴距、转向轴角度、前叉偏移和曳距。这些参数对自行车的操控有很大影响。[1]

轴距

[编辑]

轴距是指前后轮的地面接触点之间的距离。轴距与车架长度、转向轴角度和前叉偏移有关。它与汽车和火车所使用的“轴距”一词类似。

轴距,以及自行车加骑手整体重心的高度,对自行车的纵向稳定性都有很大影响。短自行车更适合表演翘前轮翘后轮英语Stoppie

转向轴角度

[编辑]
人們從一辆宝马摩托上的避震前叉可以看到转向轴角度,也称后倾角(rake angle)
一个美式摩托车的例子,它的后倾角异常地大

转向轴与地面垂线的夹角,称为后倾角(caster angle或rake angle);转向轴与地面的夹角,则称为头管角(head angle)。转向轴是转向机构(包括前叉车把前轮英语Bicycle wheel等)转动的轴线。转向轴角度通常就是头管英语Head tube的角度。

自行车头管角

[编辑]

对于自行车,转向轴角度是从地面开始测量的,称为头管角(head angle);90°的头管角是垂直于地面的。例如,雷蒙德赛车英语LeMond Racing Cycles[2]提供的产品:

  • 2007 Filmore是场地车设计,根据车架尺寸,头管角为72.5°至74°不等。
  • 2006 Tete de Course是公路车设计,根据车架尺寸,头管角为71.25°至74°不等。

由于前叉避震,现代山地车(不同于公路车)的头管角往往较小,通常在70°左右,但最小可达62°(取决于车架的几何设置)。[3]

至少有一家制造商,Cane Creek英语Dia-Compe,在售后市场提供无螺纹碗组英语Headset (bicycle part),实现了可变头管角。[4]

摩托车后倾角

[编辑]

对于摩托车,转向轴角度是从地面垂线开始测量的,称为后倾角(caster angle或rake angle);[5]因此,0°的后倾角是垂直于地面的。例如,摩托古兹英语Moto Guzzi[6]提供的产品:

  • 2007 Breva V 1100的后倾角为25°30′(25.5度)
  • 2007 Nevada Classic 750的后倾角为27.5°

前叉偏移

[编辑]

前叉偏移(Fork offset)是转向轴与前轮轴线之间的距离。

公路车前叉的偏移量一般在40—50毫米(1.6—2.0英寸)。[7]

实现前叉偏移的方法包括:使前叉弯曲,在前叉下端添加垂直的突出部,将叉端英语Fork end转到转向轴的前方,以及将左右腿固定在叉肩上时与前叉立管形成一定角度。曲线叉的发明者是乔治·辛格英语George Singer (cycle manufacturer)[8]

对于伸缩式叉管英语Motorcycle fork的摩托车,前叉偏移的实现方法是:通过叉肩(Triple tree)的偏移,或将叉管固定到叉肩时为其增加倾角[9](通常从0度开始测量),或者是两者的结合。[10]此外,有些不太常见的摩托车前叉英语Motorcycle fork,例如后连杆或前连杆前叉,可以通过连杆臂的长度来实现偏移。

前叉长度

[编辑]

前叉长度(Fork length)是沿头管方向,从下碗组到轴中心的距离。[11]

曳距

[编辑]
该图显示了,减小头管角、前叉偏移或轮径,对曳距的影响。由上到下: * 一般的头管角和前叉偏移:基准 * 减小头管角:曳距增大 * 减小前叉偏移:曳距增大 * 减小轮径:曳距减小
动画显示,若要保持曳距不变,当转向轴角度变化时,前叉偏移也必须随之变化。【右上角标示轮径为26",下方左、中、右文字分别为头管角、曳距(毫米)、前叉偏移(毫米)】
动画显示,若保持转向轴角度不变,当曳距变化时,前叉偏移就会随之变化。(文字同上)

曳距(Trail)是从前轮与地面的接触点,到转向轴与地面的交点,沿地面方向的距离。如果前轮与地面的接触点,位于转向轴与地面的交点之后(更靠近车尾),则曳距为正。大多数自行车的曳距都是正值,但也有少数自行车,如双质点冰刀自行车英语Two-mass-skate bicycle和Python Lowracer(一种卧式自行车),其曳距为负。[12]

曳距通常被认为是决定自行车操控特性的重要因素,[13][14]有时也会列在自行车制造商的几何数据中。威尔逊(Wilson)和帕波多普洛斯(Papodopoulos)认为,机械曳距可能是更重要、更具信息量的变量,[15]尽管这两个表达式的表述几乎一致。

曳距是转向轴角度、前叉偏移和轮径的函数。它们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述:[13]

这里,是前轮半径,是自行车的头管角(转向轴与地面的夹角),是摩托车的后倾角(转向轴与地面垂线的夹角),是前叉偏移。可以通过加大轮径、减小头管角,或减小前叉偏移来增大曳距;通过增大头管角(变得更直立)、增加前叉偏移,或减小轮径来减小曳距。

摩托车手往往会提到曳距与后倾角的关系。后倾角越大,曳距就越大。请注意,在自行车上,后倾角增大时,头管角是减小的。

当自行车倾斜或转弯时,曳距会发生变化。在传统几何结构下,当自行车倾斜并向同侧转弯时,曳距会减小(如果测量的是地面接触点之间的距离,而非轮毂之间的距离,则轴距会增大)。[16]当使用避震时,曳距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在响应制动时。在刹车时,由于负荷转移导致避震前叉压缩,曳距和轴距都会减小。[17]至少有一款摩托,MotoCzysz英语MotoCzysz C1,其前叉可以调整曳距,范围从89至101毫米 [3.50至3.98英寸]。[18]

机械曳距

[编辑]

机械曳距(Mechanical trail)是前轮的地面接触点到转向轴垂直距离。[19]它也被称为正常曳距(normal trail)。[20]其值等于前面曳距表达式中的分子。

尽管对自行车转向的科学理解尚不完整,[15]但对相互依赖的动态复杂性已经有了很好的整体了解。[21]机械曳距无疑是决定自行车操控特性最重要的变量之一。零曳距可能会带来一些好处:[22]

  • 消除了侧风压力中心位置的影响
  • 消除了前轮下沉效应

如果机械曳距较短,熟练机警的骑手可能更能控制路径。而已知的是,如果曳距较长,会使“撒把”骑车更容易,从而主观上会觉得更稳定。

前轮下沉

[编辑]

前轮下沉(Wheel flop)是指自行车或摩托车在转动车把时,前轮转向后会出现“下沉”的现象,这会导致转向比预期的更大。前轮下沉是在转动车把而离开“直行”位置时,由于其前端降低而引起的。这种降低现象遵循以下公式:

这里:

是“前轮下沉系数”,即,当车把从直行位置旋转90度时,前轴中心所下降的高度
是曳距
是头管角

因为前轮下沉时车子前端会降低,所以重力会倾向于使车把继续旋转,如果骑手不用更大的力把住车把,旋转速度还会加快。一旦车把转动,骑手需要对车把施加扭矩,才能使其回到直行位置,车子的前端才会回到原来的高度。[23]前轮的转动惯量会抵消部分的前轮下沉效应,因为开始或加速前轮转向需要一个扭矩,而转动惯量会反抗这个扭矩。

根据上面的公式,增加曳距和/或减小头管角,会增加车子的前轮下沉系数,这就使得将车把转回直行位置所需的扭矩增大,也使车子突然偏离路线的倾向增大。此外,增加车子前轮所承受的重量,不管是通过增加车子、骑手和货物的质量,还是通过改变质量分布将重心前移,都会加剧前轮下沉效应。通过增加车速而增加车轮的转速,进而增加前轮的转动惯量,会部分抵消前轮下沉效应。

人们普遍认为,一定程度的前轮下沉是有益的。《自行车季刊英语Bicycle Quarterly》称:“前轮下沉幅度过小的自行车,对转动车把的反应会比较迟钝。前轮下沉幅度过大的自行车,在低速和中速时容易偏离路线。”[24]

改装

[编辑]

可以通过改装或更换前叉,来改变自行车的几何特性。

改变前叉长度

[编辑]

增加前叉长度,例如从刚性前叉换成避震前叉,会抬高自行车的头部,从而减小头管角。[11]加长前叉对摩托车的后倾角会产生相反的影响,因为后倾角和头管角互为余角

经验数据是,前叉长度每改变10毫米,转向轴角度就会改变半度。

改变前叉偏移

[编辑]

增加前叉偏移会减少曳距。如果将现有前叉弯曲,而又不延长叉片,那么前叉会变短。[25]

法律要求

[编辑]

在美国北达科他州,“制造、销售和安全操作在公路上行驶的摩托车”,其后倾角和曳距需要在所要求的范围之内。[26]

4. 所有摩托车,除三轮摩托外,必须满足以下与前轮几何特性相关的规范:

最大值:后倾角:45度;曳距:正14英寸 [35.56厘米]
最小值:后倾角:20度;曳距:正2英寸 [5.08厘米]

制造商的规格参数,必须包括摩托车每个型号或每个类别的具体后倾角和曳距;并且“后倾角”和“曳距”这两个术语,必须由负责人,依据第28—32章所制定的规则来定义。

参见

[编辑]

有关几何的其它方面,例如人体工学或预期用途,请参阅自行车车架。对于摩托车,其它主要几何参数包括:座垫高度,以及脚踏和车把的相对位置。

参考资料

[编辑]
  1. ^ The ultimate guide to bike geometry and handling [自行车几何与操控终极指南]. BikeRadar. [2023-02-07] (英语). 
  2. ^ Lemond Racing Cycles [雷蒙德赛车]. 2006 [2006-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04) (英语). 
  3. ^ Paul Aston. First Ride: Nicolai Mojo GeoMetron [首次骑行:Nicolai Mojo GeoMetron]. PinkBike英语Outside (company). 2015-09-28 [2017-02-26] (英语). GeoMetron Details: 62–63.5° head angle, dependent upon shock and fork length.[GeoMetron详情:头管角62—63.5°,取决于避震器和前叉长度。] 
  4. ^ Matt Pacocha. Cane Creek AngleSet review [Cane Creek AngleSet评论]. BikeRadar. 2011-12-23 [2013-04-14] (英语). 
  5. ^ Rider投稿. Suspension and Understanding Motorcycle Rake and Trail [避震器与理解摩托车的后倾角和曳距]. Rider Magazine. 2009-06-30 [2013-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4) (英语). Rake is the angle, in degrees, that the steering head of the frame...is tilted back from the vertical[后倾角是车架转向轴与从垂直方向向后倾斜的角度,以度为单位] 
  6. ^ Moto Guzzi USA [摩托古兹美国]. 2006 [2006-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12) (英语). 
  7. ^ Geometry of Bike Handling [自行车操控几何]. 卡菲设计英语Calfee Design. [2011-04-06] (英语). 
  8. ^ Kevin Atkinson. The Singer Story: The Cars, Commercial Vehicles, Bicycles & Motorcycles [辛格的故事:汽车、商用车、自行车与摩托车]. 韦罗斯出版社英语Veloce Publishing. 2013 [2013-12-14] (英语). The curved front forks of a bicycle are a George Singer patent, and still in use today.[弯曲的自行车前叉是乔治·辛格的专利,至今仍在使用。] 
  9. ^ Rake & Trail Calculator [后倾角与曳距的计算]. RB Racing. [2013-12-14] (英语). 
  10. ^ Hornsby, Andy. Back to School [回到学校]. 2006 [2006-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4-04) (英语). 
  11. ^ 11.0 11.1 Rinard, Damon. Fork Lengths [前叉长度]. 1996 [2007-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6) (英语). 
  12. ^ Frame Geometry [车架几何]. [2011-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20) (英语). 
  13. ^ 13.0 13.1 Josh Putnam. Steering Geometry: What is Trail? [转向几何:什么是曳距?]. 2006 [2011-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30) (英语). 
  14. ^ An Introduction to Bicycle Geometry and Handling [自行车几何与操控简介]. C.h.u.n.k. 666英语C.h.u.n.k. 666. [2011-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30) (英语). 
  15. ^ 15.0 15.1 Whitt, Frank R.; Jim Papadopoulos. Chapter 8 [第8章]需要免费注册 第三版. 麻省理工学院. 1982. ISBN 0-262-73154-1 (英语). 
  16. ^ Cossalter, Vittore. THE TRAIL [曳距]. 2006 [2006-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10) (英语). 
  17. ^ Cossalter, Vittore. Motorcycle Dynamics [摩托车动力学] 第二版. Lulu.com英语Lulu.com. 2006: 234. ISBN 978-1-4303-0861-4 (英语). [自述来源]
  18. ^ MotoCzysz. 2006 [2006-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01) (英语). 
  19. ^ Tony Foale. Motorcycle Handling and Chassis Design: The Art and Science [摩托车操控和机壳设计:艺术与科学]. 2006: 3-1 [2013-10-18]. ISBN 9788493328634 (英语).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ground contact patch and the steering axis as measured at right angles to that axis. The SAE refer to [this] as 'Mechanical Trail'[地面接触点与转向轴之间,以与该轴垂直的角度测量的距离。SAE将此称为“机械曳距”] 
  20. ^ Vittore Cossalter. Motorcycle Dynamics [摩托车动力学]. Lulu.com. 2006: 32 [2013-10-18]. ISBN 9781430308614 (英语). normal trail is the perpendicular distance between the front contact point and the steering head axis[正常曳距是前轮地面接触点与转向轴之间的垂直距离] 
  21. ^ Jones, David E. H. From the archives: The stability of the bicycle [摘自:自行车的稳定性]. 今日物理学英语Physics Today. 2006-09-01, 59 (9): 51—56. Bibcode:2006PhT....59i..51J. doi:10.1063/1.2364246可免费查阅 (英语). 
  22. ^ Watkins, Gregory K. The Dynamic Stability of a Fully Faired Single Track Human Powered Vehicle [全整流罩单排轮人力车辆的动态稳定性] (PDF). [2006-08-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6-07-17) (英语). 
  23. ^ Foale, Tony. Motorcycle Handling and Chassis Design [摩托车操控和机壳设计]. Tony Foale Designs. 2002: 3—11 [2010-06-03]. ISBN 84-933286-1-8 (英语). 
  24. ^ Bicycle Quarterly -- Glossary [自行车季刊——词汇表]. 自行车季刊英语Bicycle Quarterly. [2021-08-29] (英语). 
  25. ^ Matchak, Tom. Fork Re-Raking and Head Angle Change [重新调整前叉和改变头管角] (PDF). 2006 [200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8-05-17) (英语). 
  26. ^ CHAPTER 39-27 MOTORCYCLE EQUIPMENT [第39-27章 摩托车装备] (PDF). 2006 [2006-12-14] (英语).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