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魏惠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魏惠王
连环画《孙庞斗智》中的魏惠王画像
統治前369年-前319年,前334年改年稱後元年
出生前400年
逝世前319年
安葬
年號
谥号
文惠王、惠成王
政权魏國
父親魏武侯
母親不明

魏惠王(前400年—前319年),本名yīng,一作魏嬰魏武侯之子,生於魏文侯二十五年(前400年),全谥为魏文惠王魏惠成王[1][2],通稱魏惠王戰國時期魏國的第三代君主,在位期間為前370年-前319年。[註 1]

原本為侯,五國相王後稱王,在位时期魏国由盛至衰。《孟子》一書中又稱其為梁惠王,《莊子》中稱文惠君

魏惠王在位年代

[编辑]

司馬遷史記·六國年表》記魏惠王元年在周烈王六年(前370年),至周顯王三十四年(前335年),在位36年。

自晉代汲郡出土《竹書紀年》後,學者發現魏惠王在周顯王三十四年時未死,只是改元又稱一年,即魏惠王後元元年。以後如司馬光《資治通鑑》、于鬯的《戰國策年表》,皆作周烈王六年(前370年)至周慎靚王二年(前319年),在位52年。

爾後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証》、王國維《古本竹書紀年輯校》、錢穆《先秦諸子繫年》等,皆以魏惠王元年在前370年為據,上推文侯、武侯之年世。然未查覺魏惠王元年至稱王改元的三十五年間,《史記》與《紀年》所載史實年代相同之事多有不合,如《史記》多《紀年》一年者有六例,多二年有兩例,年代相合者一件也無[3]。據楊寬考証,魏惠王元年在周烈王七年(前369年);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稱王改元,至周慎靚王二年(前319年),改元前35年,改元後16年,合計在位51年。

生平

[编辑]

爭立為君

[编辑]

魏武侯二十六年(前370年)魏國國君魏武侯去世,由於死前並未確立繼承人,國內發生混亂,魏罃與公子緩[註 2]互相爭立。七月,公子緩逃亡到達趙國邯鄲。這時公孫頎宋國經趙國進入韓國會見韓懿侯,說:「魏罃與公子緩互相爭立為國君,大王可聽說這件事了吧?如今魏罃得到了王錯的輔佐,擁有上黨,只算擁有半個國家。趁這個機會除掉他,一定能打敗魏國的,可不能失去這個機會啊。」懿侯聽了很高興,就跟趙成侯合兵一起進攻魏國。

次年(前369年,魏惠王元年),濁澤之戰,魏國大敗,魏罃被圍困。趙侯對韓侯說:「除掉魏君,讓公子緩即位,割地後,我們退兵,對我們有利。」韓侯說:「不能這樣。殺死魏君,人們必定會指責我們殘暴,割地退兵,人們必定會指責我們貪婪。不如把魏國分成兩半,一半給予魏罃,一半給予公子緩。魏國分為兩國,不會比宋國、衛國還強,我們就永遠也不會有魏國的禍患了。」趙侯不聽。韓侯不高興,帶領各自的軍隊連夜離去。魏罃則殺死了公子緩,成為了魏國君主,史稱魏惠王。

太史公評論說:「惠王之所以没有死,魏國没有被分裂的原因,就在於韓、趙兩家的意見不和,如果聽從一家的意見,魏國就一定被分裂了。所以說『君主死了没有嫡子繼承,這個國家就可能被攻破。』」

之後不知原因,王錯在魏惠王二年(前368年)逃亡到韓國。惠王任命公孫痤宰相,與韓、趙兩國軍隊在澮北作戰,俘虜趙將樂祚,惠王很高興,特別到城外迎接,並賞財良田百萬畝為俸祿,公孫痤拜謝,講述前人的遺教和功勞,又說:「乘敵人的疏忽而猛打戰鼓,絲毫不敢有所怠慢,只有這點臣能作到。大王僅僅認為臣的右手沒有倦怠,而重賞臣,是什麼道理呢?假如認為臣有功,那臣的功在哪裡?」

惠王說:「賢卿的話有道理。」於是尋訪吳起的後人,賞財他們良田二十萬[4]

之後一度攻破秦孝公櫟陽,秦退回雍城

遷都大梁

[编辑]

魏惠王九年(前361年)四月一日(西曆5月13日),遷都大梁河南開封東南)[註 3],以便進取中原謀取霸業。

魏惠王十年(前360年)開通人工運河鴻溝。範台之會時魯共公曾告戒他“縱慾者必亡其國”,要他“清心寡欲”,公孫痤去世前,勸惠王重用商鞅,以富國強兵。要不然就斬殺了商鞅,避免被敵國所用,惠王都不聽。而後商鞅入秦,助秦國變法。

魏惠王三十一年(前339年),秦國奪取了西河地區(一個位於現在陝西東部與山西邊界,黄河西岸的畜牧和戰略要地)。

圍趙邯鄲

[编辑]

惠王前期,多次與鄰國君主會面,並與韓國、趙國互相交換領土,使魏國領土連結為一片。

惠王十五年(前355年)趙伐,魏國救衛,打敗趙國,派遣10萬軍隊包圍趙都邯鄲,並於次年十月攻破該城。趙成侯北走信都,齊國以圍魏救趙的方法救趙,魏國派遣龐涓帶領8萬軍隊迎戰,在十二月發生桂陵之戰。此戰魏將龐涓雖然被擒,但是魏軍主力未受多大損失。惠王十八年(前352年)魏國扭轉局勢,與韓國結盟,合攻包圍襄陵城的齊、衛、宋之聯軍,聯軍在此戰被打敗,齊威王於是收兵,並請楚國大臣景舍調停。次年,惠王與趙成侯會於漳水,缔结盟約以和,魏國將邯鄲歸還給趙國。

中原戰局結束後,惠王集中軍力對付西邊的秦國,迫使趁虛而入的秦國求和。

魏初稱霸

[编辑]

惠王二十六年(前344年),惠王與十二國諸侯逢澤之地會面,率諸侯朝見天子,即顯王,並企圖攻打秦國。秦孝公聽了很害怕,下達命令加強守備以等待魏軍的來犯。這時商鞅獻策。孝公於是派商鞅前去會見惠王。

齊秦夾擊

[编辑]

惠王二十九年(前341年)發生馬陵之戰,二度為齊軍孫臏所敗。

惠王三十一年(前339年),秦相商鞅誘執魏公子卬,大敗魏軍,迫使魏國將河西獻出,與秦講和。魏惠王後期,魏國反復的作戰與戰敗,魏國國勢衰退。

徐州相王

[编辑]

惠王三十六年(前334年),惠王率領韓國和一些小國到徐州(今山東滕州市東南)朝見齊威王,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不敢獨自稱王,於是也承認魏的王號,史稱「會徐州相王」。惠王並改此年為後元年(前334年)。這標誌著楚國自楚武王以來的诸侯国唯一称者,地位喪失,楚威王對此憤怒不已,“寝不寐,食不飽”。

惠王後二年(前333年),楚威王領大軍伐齊,趙、燕兩国乘機出兵攻齊。

張儀初為秦相

[编辑]

惠王後二年(前333年),張儀認為列國中唯有秦國才有能力打擊趙國,就投奔秦國,晉見君主秦伯駟,秦伯駟任命他為客卿。

惠王後七年(前328年),張儀說服秦伯駟把蒲陽歸還給魏國,並用計使魏國割讓上郡陝西綏德)給秦國,張儀回去後,秦伯駟任命他當相邦。

五國相王

[编辑]

惠王後十二年(前323年),魏人公孫衍發起了中山五國相王”之事,來對抗張儀的連橫策略。

惠王後十六年(前319年)冬季,惠王去世,享壽達81歲。

文學記載中的惠王

[编辑]

在《孟子》中,惠王有一天問孟子:「我對國家盡心盡力,怎麼我國的百姓人口也沒有明顯的增加?」說自己幫助災民非常努力。孟子以在戰場上逃了五十步的士兵,竟嘲笑逃了一百步的士兵的比喻,警惕了惠王,不要拿這樣的小惠跟別的諸侯比較。此即五十步笑百步

莊子》中,廚師庖丁為惠王殺牛,並藉機講述道家養生的道理。此即庖丁解牛

三人成虎的典故也與魏惠王有關,《戰國策.魏策二》提到龐蔥和魏太子去趙國當人質,龐蔥離開前以三人成虎的比喻勸諫惠王不要聽信讒言。

家庭

[编辑]
父親
兄弟
兒子

影视形象

[编辑]

電視劇

[编辑]
年份 劇名 演員
2009 大秦帝国之裂变 李立群
2012 大秦帝国之纵横 李立群

在位年與西曆對照表

[编辑]

注釋

[编辑]
  1. ^ 《史記》誤將在位年作前370年-前335年,此從楊寬等學者的考証。
  2. ^ 史記》作公中緩,《竹書紀年》作公子緩,據考証以竹書是。
  3. ^ 水經注》引《紀年》作“六年四月甲寅”,是夏曆4月13日,儒略曆5月29日。《魏世家》集解引《紀年》作“九年四月甲寅”,是夏曆4月1日,儒略曆5月13日,若以當時國際形勢來看,當以九年為正,此從《魏世家》。

參考文獻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讀「孟子見梁襄王」談戰國國家體制. [2021-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2). 
  2. ^ 〈孟子梁惠王上〉重要篇章解析[永久失效連結],中華民國教育部南區區域教學資源中心
  3. ^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証》卷首「魏惠王年世之考訂」,臺灣商務出版社,第39至50頁
  4. ^ 《魏策一》第8章

書籍

[编辑]
  • 韓兆琦,《新譯史記讀本》,台灣,三民書局,2008年2月初版
  • 楊寬,《戰國史》,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初版
前任:
魏武侯
魏國第三代君主
前370年-前319年
繼任:
魏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