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尾川战役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2020年10月27日) |
沙尾川战役 | |||||||
---|---|---|---|---|---|---|---|
朝鲜战争的一部分 | |||||||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尸体 | |||||||
| |||||||
参战方 |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志愿军)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约翰·威尔顿 格伦·C·芬克 | 程登志[1] | ||||||
参战单位 | |||||||
137师 | |||||||
伤亡与损失 | |||||||
澳大利亚: 美国: 43人死亡 316人受伤 | 2000至3000人死亡(估计) |
沙尾川战役是朝鲜停战协定签署前的最后一场战役,发生于1953年7月24日至26日,作战双方为联合国军(主要是澳大利亚和美国的部队)与中国人民志愿军。随着板门店和谈接近尾声,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直急于在最后时刻取得对联合国军的胜利。战役发生在联合国军詹姆斯敦防线的一个被称为“钩子”(The Hook)的阵地上,负责守卫阵地的联合国军成功击退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37师的多次进攻,联合国军的重炮等武器给中国人民志愿军造成了巨大伤亡。据估计,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伤亡人数在2000至3000人之间。仅仅在中国人民志愿军被击退几个小时后,朝鲜停战协定签署,朝鲜战争结束。随后,对峙双方在72小时内向后撤退2公里,并形成宽度为4公里的朝韩非军事区。
战前背景
[编辑]在1951年10月初的马扬山战役之后,第28英联邦旅在该月余下的时间里保持了防御态势。[2] 在11月4日下午的激烈战斗中,志愿军夺回了317号山头,当时该山头由苏格兰边防军国王第一营占据,二等兵比尔-斯帕克曼后来因此被授予维多利亚十字架勋章。马扬山战役后来被证明是联合国在机动战中的最后一次行动之一,随着和谈的进行,战斗被一场静态的战争所取代,其特点是固定防御、战壕线、掩体、巡逻、布线队和雷区,让人想起1915-17年的西线。几乎是立即开始建造全方位防御的地方,并设置了交错的火力弧线,尽管由于大炮和迫击炮的火力,这种行动在白天被限制在反坡上,这使得这种行动很危险。[3] 双方的巡逻和伏击也开始防止对方获得对无人区的控制。[4] 第一英联邦师,包括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印度部队,随后占领了詹姆斯敦防线的一部分--这是联合国的一个防御阵地,延伸250公里(160英里),横跨朝鲜中部,位于美国第八军左翼的美国第一军团区。[5] 不过战争的血腥程度并不低,在战争剩下的19个月里,该师除了两个月之外,都留在防线内。
从1952年1月19日起,澳大利亚皇家军团第3营(3 RAR)作为第28英联邦旅的一部分在詹姆斯敦防线上进行防御,然后于4月18日进入预备队,一直到6月底。[6] 与此同时,在1952年初,澳大利亚政府同意了美国关于增加其在朝鲜的部队的请求,派遣了第二个步兵营加入自1950年9月以来一直作战的3 RAR。皇家澳大利亚团第1营(1 RAR)于1952年4月6日抵达韩国,两个营都是英联邦第28旅的一部分,由一名澳大利亚旅长指挥。[6] 该旅于6月30日重新进入战线,1 RAR在接下来的14周内进行巡逻、伏击和突袭,然后英联邦第28旅于10月5日再次进入预备队。该旅于11月初返回詹姆斯敦防线,1 RAR从加拿大人手中接管了355号高地的防线。澳大利亚人随后被迫清理加拿大人留下的大量垃圾,并修复和伪装最近被志愿军攻击的防线。随后,在多达一个连的突袭中,几个志愿军的前哨被摧毁。
1952年12月28日,3 RAR接管了355高地的防御,并一直留在那里,直到1953年1月底英联邦第1师进入预备役。 3月21日,1 RAR在韩国被2 RAR取代,在将近12个月的作战后,[6] 3月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志愿军重新转向美国I军团地区的有限攻势,试图在冬季后重新获得主动权。虎口(Hook)周围发生了激烈的战斗,该地区当时由美军第二步兵师在第一联邦师解围后占据,老秃子和猪排山(Pork Chop Hill)地区由美军第七师占据,西部地区由美军第一海军陆战队师在拉斯维加斯和内华达综合体周围占据。 [6] 和平谈判最终于4月6日在板门店恢复,很快达成了交换伤病员的协议。因此,作为4月20日 "小开关行动 "的一部分,648名联合国战俘和6,670名志愿军和朝鲜战俘随后被遣返,其中包括5名澳大利亚人。 有一段时间,行动的节奏有所放缓,回到了冬季的小规模突袭和探测。[7][8] 然而在战争的最后三个月,人民军在签署停火协议之前发动了一系列的进攻。[9]
1953年4月初,英联邦第一师回到了詹姆斯敦防线。[6]。此时,该师由少将负责指挥。[迈克尔-韦斯特(Michael West,英军军官),这位英国军官于前一年9月接管了指挥权。[10][11]。英联邦第28旅随后占领了东北部地区。[12]{sfn|O'Neill|1985|p=268}}159号山头被英国皇家陆军第28旅占领。5月5日至6月16日期间,第159号高地被第2RAR部队占领,而第3RAR部队在5月7日至27日期间占领了第355号高地;第3RAR部队随后于6月16日解救了第2RAR部队,并在第159号高地驻扎到7月10日。[6]。与此同时,胡克(Hook)是英联邦第1师在防线左翼的一个重要阵地,也是该师在詹姆斯敦防线上受到威胁最大的地段。[13]由第29师把守。该阵地由第29步兵旅(英国)把守,由三川河以西的一组山丘组成,这些山丘主导着南面的临津江,4千米(2.5英里)并在江水转向首尔时提供观察和火力场。虎口的失守将迫使联合国部队撤退到临津江以南高地的下一条可行的防线上。因此,人民军曾多次对其发动进攻,1952年3月底,帕特里夏公主轻步兵1营击退了志愿军的第一次企图。[14]1952年10月,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在第一次虎口战役保卫了该地区。1952年11月,第1营,黑色守望队再次这样做,而第1营,威灵顿公爵团在1953年5月的第三次虎口战役中,曾在那里进行了最激烈的战斗。 [15]。
在西区,底特律、柏林、东柏林、里诺、卡森、埃尔科和拉斯维加斯等美军前哨站在前几个月被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和土耳其旅激烈争夺,但到了6月,里诺、埃尔科和拉斯维加斯阵地被被志愿军控制。[16]。随后,前线又恢复了正常的防守,但在南朝鲜总统单方面释放了25000名反共的中国和北朝鲜战俘后,谈判暂时中断了。[6月24日,人民军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17]。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大韩民国军队(ROK)师团是人民军的重点,人民军在6月再次发动进攻,试图说服南朝鲜领导人达成协议。[18]战斗一直持续到结束。战斗一直持续到月底,志愿军先后将韩国第九步兵师(南朝鲜)的部队赶回美国第九军团(美国)地区,并将韩国第一步兵师(南朝鲜)的部队赶回美国第一军团地区,[19]。
到7月初,志愿军在韩国第二军团(南朝鲜)和美国第十军团(美国)控制的地区发起了金城战役的主要攻势。美国和韩国随后进行了一系列反击,以收复失地,但这些反击只取得了有限的成功。7月6日,志愿军在石岘洞北山战斗袭击了美军第一军团右翼猪排山的美军第七师,并成功占领了山顶。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美军得到了增援并进行了反击,但同样没有成功。在7月9日人民军的另一次进攻之后,美军再次进行反击,但双方都没有获得明显的优势。第二天,志愿军发动了一系列连级和营级的攻击,但被击退。由于美军不准备为有限的战术利益接受更多的伤亡,他们于7月11日撤离了猪排山。[20]。
序幕
[编辑]7月初,随着李明博的立场明显软化,和谈重新开始,然而这被证明是推动志愿军最后攻势的动力,因为他们试图进一步影响会谈,同时改善他们的防御地位。[21]。7月14日,五支志愿军的部队金城战役对金城突出部周围的六个南朝鲜师进行了打击。[22]。到7月20日,韩国的首都师和韩国的第三师的大部分实际上已经被摧毁,暴露出严重的弱点,尽管有两年的美军训练。韩军节节败退,联合国防线被渗透到9.7千米(6.0英里)的深度。只有美国人的干预才恢复了局势,最终,韩国和美国的9个师需要阻止人民军的攻势,并收复部分失地。[17]。在韩国第二军团(南朝鲜)的反击下,在锦松江以南建立了新的防线。[23]。同时,在锦松河主攻的同时,志愿军第19集团军对美国第一军团进行了一系列有限的进攻,第46军于7月7日至27日进行了突击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前哨战.[24]。尽管如此,志愿军的损失还是很惨重,他们承受了超过28000人的伤亡,却只获得了暂时的收益。[25]。
在7月的第二周,韦斯特对他的各旅进行了调整,让英国第29步兵旅在英联邦第1师的中心区进行休整。第28英联邦旅在澳大利亚军官约翰-威尔顿准将的指挥下,随后于1953年7月9日至10日接管了师部左侧虎口的受创防御。[15]。该旅是该师最强大的部队,包括两个澳大利亚营1RAR和3RAR,以及两个英国营--第1营,达勒姆轻步兵队(1 DLI)和第1营,皇家燧发枪队(1 RF)--以及直接支援的炮兵和装甲部队。后者包括新西兰皇家炮兵第16野战团(16 RNZA)和装备有百夫长坦克的英国第一皇家坦克团C中队。随后,加拿大第25步兵旅被移交给了右侧355号和159号山丘上同样暴露的阵地,[26]。韩国第1师守住了英联邦第1师的右翼防线,而海军陆战队第1师在伦道夫-佩特少将的全面指挥下,守住了左翼的内华达综合体,该师于7月7日至8日接管了防线。[5][27]。在美军的右侧,格伦-C-芬克上校领导的第7海军陆战队团占据了一个线性防御阵地,两个营在前,一个营在后。海军陆战队第5团]占据了中央区域,而[海军陆战队第1团]作为师部的预备队在后方坚守。[间接火力支援由第11陆战团提供。[28]。与此同时,到1953年5月,志愿军第19集团军的第1军、第46军、第63军、第64军和[第81集团军|第65军]在黄永胜的全面指挥下对美国第一军团作战。 [29][30][Note 1]在中国的军事术语中,"军 "是指军团,而 "集团军 "是指野战军。
威尔顿将实力较强的澳大利亚营部署在前方,其中2 RAR营占据了虎口的左前方阵地,而3 RAR营则部署在右侧,俯瞰萨米川河。萨米川河的另一侧由1个DLI营占据,而1个RF营则作为旅级反渗透部队被保留下来。2 RAR由中校George Larkin负责指挥。而3 RAR则由Arthur MacDonald中校指挥。拉尔金部署了2个RAR,其中三个连在前方,一个在后方作为反击部队。在中央,B连守住虎口,C连守住左边,A连守住右边,D连为预备队。麦克唐纳部署了3个RAR,其中两个连在前方,两个连在纵深。A连占领了与2 RAR交界的146号高地,B连守住了山脊的东南端,C连和D连为预备队。英国的 "百夫长 "坦克也被部署在前方,以支援澳军。在虎口与澳军直接对峙的是志愿军第46军137师,该军自1953年2月以来一直在防线上,由郑登志指挥。 [22]{sfn|中国军事科学院|2000|p=446}}根据澳大利亚官方历史,中国第47军在1952年10月下旬解救了前线的第39军,与英联邦第1师对峙。中国的官方记录显示,到1953年5月,第47军被拉下前线,进入预备役状态。[31][32]|group=Note}}。
澳军占领的阵地在5月和6月被志愿军的攻击和轰炸严重破坏,最近的雨水也使一些战壕坍塌,许多铁丝网被削弱,[15]但加拿大人在前一年冬天挖掘的大量隧道系统仍然完好无损,提供了一些保护。修复防御设施和控制无人区的努力立即开始,澳军积极的巡逻计划导致了与志愿军巡逻队的多次冲突,而他们在这段时间也承受了猛烈的炮击。白天,天气炎热潮湿,地堡里的条件很不舒服,而到了晚上,守军则努力地挖掘、布线和布设雷区。PVA将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第7海军陆战队团上,该团在解救了2 RAR的土耳其旅后,占据了那里西南方向的阵地,从而使澳大利亚人有了一些准备时间。7月11日,轻度迫击炮袭击了2 RAR,而3 RAR的一名士兵被一枚76毫米炮弹当场炸死,当时他被观察到在距离澳大利亚外围不到200米的志愿军阵地上沿着山脊线行走。炮手随后被澳军的狙击手火力压制。[33]澳大利亚人继续巡逻。
澳军继续进行巡逻,以防止志愿军骚扰他们的前沿阵地。7月15/16日、21/22日、22/23日和23/24日的夜晚发生了小规模冲突,这表明PVA正在准备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空中侦察随后发现在萨米川河以西有志愿军的部队和物资集结。作为回应,澳军和美国海军陆战队加强了防御准备,与此同时,和谈中关于停火的传言开始传播。无论如何,人民军的骚扰性炮火和迫击炮火愈演愈烈,造成了澳军不断死伤。7月19/20日晚,志愿军对121号高地和虎口进行了密集的炮击,300多发炮弹打伤了RAR2部队C连的4名成员,并进一步破坏了防御设施。当晚,美国海军陆战队被赶出了左翼的柏林和东柏林,进一步暴露了虎口,成为一个突出部。[16]。然而,7月21日,预计在海军陆战队第5团区域的志愿军攻击没有发生,而在海军陆战队第1师前线的PVA部队的踪迹也随着战斗的平息而减少。
7月22日,2RAR部队的B连被D连替换到Hook,随后转为预备队。第二天,由于停火被认为是迫在眉睫,威尔顿将巡逻限制在那些被认为对其前沿阵地的安全至关重要的范围内。谣言在部队中迅速传播,称休战有望在7月26日签署。[34]。然而,到了7月24日,PVA的炮击强度再次增加,而澳军在前线山坡上越来越多地看到志愿军的大队步兵。同时,海军陆战队也报告了类似的志愿军集结情况。[35]。由于志愿军急于在最后一刻取得对联合国部队的胜利,以及休战后对守住Hook的一方提供的战术优势,很快就在7月24/25日和25/26日晚上的两次重大行动中,对左翼的2 RAR和第7海军陆战队团同时发动了攻击。
经过
[编辑]第一夜,1953年7月24/25日
[编辑]7月24日晚,一支50人的志愿军部队在天黑后对2 RAR的前哨进行了探测,袭击了121号高地的C连,并包围了左翼的一个掩体,而海军陆战队在左翼也发生了类似的接触。随后,D连的澳大利亚前线常备巡逻队与PVA的探头发生了激烈冲突,在指挥坦克和火炮射击之前,他们损失了5名伤员,从而驱散了攻击者。在这些攻击之前,志愿军已经用大炮和迫击炮进行了猛烈的轰击,C连和D连、2 RAR和2 RAR的迫击炮排都受到了猛烈的轰击。20:50,一波又一波的志愿军袭击了澳军,渗透到121号高地的C连和111号高地最近的海军陆战队之间,然后在大雨中被击退。23点25分,在另一次炮击之后,又有一次进攻,但在手榴弹和小型武器的激烈战斗中,再次被击退,并在到达铁丝网之前摇摇欲坠,这次进攻主要是由于防御性炮火的威力而失败。夜间,2000多枚人民军的迫击炮和大炮落在了澳大利亚的阵地上。在这次夜袭中,两名澳大利亚人被打死,14人受伤,后来估计是由一个多达4000人的人民军团发动的。[36][37]。守军浑身湿透,疲惫不堪,但还是坚守了阵地。尽管志愿军对澳军的攻击很猛烈,但他们的主要目标是119号高地,这是美军区的另一个强点500米(550码),位于111号高地的西南方向,被称为博尔德城,由海军陆战队第七团把守。
在19:30,志愿军与海军陆战队在博尔德城交战,迫击炮和大炮进行预备性射击。10分钟后,有人观察到PVA部队在柏林地貌西北方向集结准备进攻,随后遭到美军的炮击。在20:30,志愿军探测了第7海军陆战队第3营把守的右翼,首先打击了111号高地,然后是博尔德城。[35]。在向前渗透后,志愿军在炮击期间躲在美军阵地前的水田,然后在炮火过后迅速突击。[38]。这次进攻与华莱士-M-纳尔逊(Wallace M. Nelson)上校指挥的海军陆战队第一团正在对守军进行的原地救援相吻合,随后成功地暂时攻入了111号高地的美军阵地。[35]。不过,PVA的主要努力落在了博尔德城,两个营随后成功地占领了美军的部分战壕线。在这些阵地上,志愿军威胁要切断119号高地的海军陆战队第3营G连,多次攻击该连左翼的柏林门特征和右翼的东柏林门,试图利用其成果。在整个战斗过程中,海军陆战队得到了猛烈的迫击炮、大炮和坦克火力支援;然而,由于当时的天气状况,没有观测飞机能够在夜间飞行,这限制了他们可用的间接火力的有效性。[39]。
为了支援111号高地的海军陆战队,21点10分,威尔顿命令1 DLI的一个连占据2 RAR左侧的一个预备阵地,在海军陆战队第1师的后方,他们最终在那里呆了一个晚上。3 RAR的一个预备连也做好了准备,以应对任何紧急情况。在美军的炮兵瓦解了进攻之后,美军最终赶走了志愿军的探头,但在这之前,他们被迫放弃了一些前沿阵地。由于这次进攻可能只是一次声东击西的攻势,到21:20,大部分志愿军已经开始从111号高地撤退。与此同时,119号高地的战斗仍在继续。[40]。21时,美军阵地遭到猛烈轰炸,随后,两个志愿军连队对119号高地进行了第二次攻击,成功地穿透了海军陆战队的包围圈。在前线战壕中发生了激烈的白刃战,在随后的战斗中,G连的兵力减少到一半,而他们的弹药也开始不足。在压力下,到午夜时分,美军又被逼退到了1,500米(1,600码)反坡上。3 RAR随后被暴露出来,前线的PVA部队移动到了该营A梯队区域的1,200米(1,300码)内。阵地几乎被包围,面临着失守的危险。[41]。00:15,海军陆战队第3营I连奉命增援博尔德城;当海军陆战队接近119号高地的后方时,志愿军截获了一条密码信息,并向海军陆战队调整了迫击炮和大炮的射击,他们损失惨重。作为回应,海军陆战队第11炮兵团发起了密集的反炮火炮击。[42]。
志愿军还在中部地区对由Harvey C. Tschirgi上校指挥的海军陆战队第五团发动了几次攻击。从21:15开始,一个增援的志愿军第408团连连续打击了该团右翼的前哨,然后集中力量打击由H连的海军陆战队员把守的Esther前哨,在激烈的战斗中,双方都得到了加强。到了清晨,志愿军占领了前线的部分战壕,并通过间接火力和巡逻来隔离阵地,巡逻队深入到前哨和后方的主要防御阵地之间;海军陆战队仍然控制着后方的战壕,在重新组织防御后,成功地阻止了人民军的进攻。海军陆战队在M46巴顿坦克和炮火的支持下,使用火焰喷射器、机枪和迫击炮进行了强有力的防御,经过几个小时的战斗,志愿军的进攻终于被间接火力所瓦解。整个志愿军的一个营被零散地投入到攻击中,然而到了第二天6点40分,海军陆战队报告说埃斯特安全了。夜间有4000多发炮弹和迫击炮弹落在前哨;海军陆战队员的伤亡包括12人死亡,35人受伤,而志愿军的损失包括85人死亡,这些人是在阵地周围统计的,还有110人被认为死亡,以及估计250人受伤。
在海军陆战队第7团所在的区域,7月25日凌晨,大石城周围的猛烈炮击、小型武器射击和白刃战一直持续到凌晨。志愿军的步兵成功突破并占领了前坡的大部分战壕线,甚至有一段时间还暂时占领了山顶。1点30分,海军陆战队第3营的G连和I连发动了快速反击,到3点30分,美军的包围圈重新建立起来,并在随后得到了加强。到5点30分,海军陆战队确保了119号高地的安全,尽管有零星的人民军仍在前坡,而其他部队则试图加强左翼。凌晨时分,111号高地的零星战斗和猛烈炮击也在继续,4点时,又发生了战斗;到5点30分,该阵地也被美军控制。博尔德城的四辆M46巴顿坦克用高爆弹和机枪火力驱散了PVA的集结,而配备火焰喷射器和3.5英寸火箭发射器的海军陆战队步兵突击队随后将剩余的志愿军从他们以前的掩体中清理出来。[43]。7月24日至25日夜间,总共有超过3000名志愿军部队袭击了海军陆战队第一师的前线。
整个晚上,海军陆战队第11团一直在激烈交战,该团及其在海军陆战队第1师战区控制的10个营共发射了23725发炮弹,包括美国第25步兵师的炮群。[44]炮兵、美国第一军团炮兵和英联邦第一师炮兵。守军可利用的间接火力很强,英联邦第一师的全部炮兵(80门)在战斗中也参与其中,为支持121号高地的澳军和守卫111号高地和博尔德城的左翼陆战队开火。在这一时期,海军陆战队没有受到弹药使用的限制,英国-英联邦3.45-英寸(88-毫米)的辅助火力不但没有受到阻碍,且继续使用QF 25磅榴弹炮持续辅助射击。野战炮支援证明有相当大的帮助。随后,16RNZA的一名联络官在夜间被派往海军陆战队的炮兵团,以建立沟通。当晚,英国和新西兰的炮手们发射了超过13000发子弹,近距离的防御性射击对进攻的志愿军步兵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炮兵还有效地阻止了PVA对121号高地的进攻,导致澳大利亚步兵相当程度的沮丧,其中一些人后来对被新西兰精确的炮火阻止与志愿军交手表示失望。[40]。
战斗开始前,2RAR中型机枪排的一个分队驻扎在111号高地附近的美军外围,为海军陆战队和澳军占领的阵地之间的区域提供火力掩护。在布莱恩-库珀中士的指挥下,他们很快就发现自己处于战斗的中心,用维克斯机枪射击,以支援澳大利亚人的阵地,并抵御志愿军的主要攻击,这些攻击都落在海军陆战队身上。夜里有三人受伤,但机枪手继续开火支援,而该部的其余人员则击退了来自左侧的PVA进攻。[45]。最终,志愿军无法赶走他们,在PVA多次试图攻占他们的阵地时,澳大利亚人向自己的阵地呼叫炮火,而海军陆战队则撤过他们的阵地,使他们陷入孤立。当黎明到来时,数十具中国人的尸体被发现散落在澳大利亚机枪手面前。[38]。当海军陆战队努力从他们的阵地上清除PVA的散兵游勇时,澳军试图把一名志愿军士兵从地堡里哄出来,但当他反抗时,他们被迫用手榴弹杀死了他。库珀后来因其领导能力而被授予军事奖章,澳军的顽强防守有助于瓦解志愿军的进攻,志愿军曾一度威胁要攻占海军陆战队的阵地。但是,大群的志愿军仍然占据着一些掩体和战壕,他们直到第二天下午才被海军陆战队最终赶走。
第二夜,1953年7月25/26日
[编辑]7月25日上午8点20分,志愿军再次以连为单位攻击119号高地的海军陆战队,但很快就被美军的炮火和迫击炮火阻止,造成了重大损失;小规模的战斗在当天剩余时间内继续进行。虽然没有发生针对111号高地的重大攻击,但11点时,志愿军的一次猛烈炮击将该阵地作为目标。[格鲁曼F9F "黑豹 "战斗机全天为海军陆战队提供空中支援,而美军坦克继续与志愿军目标交战,以支援111号高地和博尔德城的守军。最后,在13:35,最后一批PVA的步兵被海军陆战队逼出了博尔德城的前坡。据美军估计,志愿军的伤亡包括另外75人死亡,425人受伤。[46]。志愿军继续猛烈炮击美军阵地,到下午时分,有13,500发迫击炮弹和大炮弹落在海军陆战队第7团控制的区域。美军进行了多次反击,发射了36,794发炮弹。对海军陆战队第7团的持续救援持续了一整天。[47]。与此同时,澳大利亚人在虎口的阵地也遭到了全天的猛烈炮击,迫使许多守军转入地下的隧道网络,当时新西兰的一队工兵正在扩建隧道。
由于意识到他们在前一天晚上只面对了一系列的试探,而不是一次大的攻击,而且这些行动可能是为了准备一次更猛烈的攻击,澳军随后准备了一次有力的防御,预备役连队进入了阻击阵地,以加强前沿防御。守卫者忍受着持续的炮击和骚扰性的火力,而在天黑之后,虎丘再次遭到探测,这次是由大约20名PVA组成的队伍。随后,D连的一支澳军常备巡逻队于21:00与该部队交战,并被迫撤退,留下了一名死者,但有一名澳军死亡,一名受伤。21时20分,志愿军的火力变得更加猛烈,不久后志愿军对119号高地的海军陆战队发起了猛烈的打击。[40]。从21:30开始,海军陆战队第1和第7分队的成员受到了志愿军两个连的攻击。[48]。整个美国第一军团的炮兵进行了猛烈的集结,志愿军被迫撤退。[40][48]。23时,志愿军的炮击加强到每分钟30发,15分钟后,志愿军步兵在一次猛烈的攻击中对左翼的111号山和博尔德城的海军陆战队再次发起凶猛的冲锋。[49]。澳军的阵地在夜间没有受到直接攻击,尽管C连为了支援美国人,在无人区与志愿军进行了零星的远距离交战。[36]。与前一天晚上一样,第3RAR部队没有受到攻击。当晚,志愿军向2 RAR总共发射了4200多发迫击炮和大炮,3名澳军士兵被打死,9人受伤。
相比之下,海军陆战队的战斗更加激烈,在击退攻击者和反击之前,近距离的战斗发生了一个多小时。[36]。在111号高地的海军陆战队和121号高地的2RAR C连之间的一个澳军碉堡也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此前PVA渗透到了两个阵地之间的无防卫空间。在肯尼思-克罗克福德准下士的指挥下,仅有6名澳军驻守的阵地在23:40时遭到了志愿军从几个方面的同时攻击。在碉堡周围的战壕中进行了激烈的徒手搏斗,兵力不足的澳军部队将志愿军弹出,阻止他们继续前进。然后他们将炮火引向他们的阵地,以瓦解随后的攻击。[50]。7月26日凌晨,志愿军又对111号和119号高地进行了试探,他们成功地暂时占领了美军的部分战壕线。在1点30分至3点之间,激烈的战斗仍在继续,然后PVA被海军陆战队赶出阵地。[48]。同时,威尔顿命令D连,3RAR穿越到B连,2RAR后面的阵地,以便在需要时支援海军陆战队,而在02:18,他让A连,1DLI在5分钟内通知他转移到另一个阻击阵地。美军的伤亡人数为19人,125人受伤,而志愿军的损失包括30人死亡,另有84人估计死亡,310人受伤。[48]。
111号高地的2RAR机枪排再次遭遇重创,5人受重伤。志愿军设法在111号山建立了一个炮兵前线观察员,陆战队员因此伤亡特别严重。八名受重伤的美国人随后通过2 RAR撤离,接受紧急治疗。[49]。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海军陆战队和志愿军之间继续进行小规模的交火,直到3点才平息下来,海军陆战队最终将志愿军赶走。3RAR的D连随后被释放,它回到了营部的主要防御阵地。[51]。澳军的前哨部也成功地坚守了一夜,第二天早上,他们在阵地周围发现了35名志愿军的尸体。在战斗中,克罗克福德多次将自己暴露在志愿军的火力之下,甚至跑过无人区,向111号高地的海军陆战队指挥所提供情况报告。他后来因其行动被授予军事勋章。到了黎明,虎口前唯一的活动是PVA的担架员在收集他们的伤员,后来澳军允许他们这样做而不受干扰。在海军陆战队第一师的区域内,战斗也已经停止,而小股的志愿军则开始增援他们的阵地,并遭到了步枪和机枪的射击。
与第一夜一样,间接火力在防御中再次发挥了关键作用,新西兰炮手又发射了5700发炮弹(全师共发射了9500发炮弹)以支援澳军和美海军陆战队。埋伏在东面的16个RNZA部队被迫以最小的间隙越过澳大利亚人的防线,用他们的25磅炮对进攻的志愿军进行有效射击。新西兰炮手使用可变时间的近距离和时间设定的引信,用空爆弹来瓦解志愿军的进攻,造成了重大伤亡。尽管有可能造成自己士兵的伤亡,但澳军没有造成严重的伤亡,尽管有一个人在飞行时间有问题的引信炮弹的黄铜鼻锥在他的阵地上爆炸后肩膀骨折。C连的60毫米迫击炮也提供了高爆炸力,在无人区对志愿军进行作战,尽管它暴露在外面,没有火力保护,而迫击炮也提供了战场照明,这使得澳大利亚步枪手和机枪手能够对越过2 RAR战线攻击111和121山的PVA进行精确射击。志愿军在战斗中损失惨重,仅在111号山前就有300多人死亡。第二天,澳军看到源源不断的志愿军伤员从111号高地撤离,穿过左翼的稻田。后来,一组20名志愿军也曾试图撤退,但被2RAR反坦克排击中,造成至少6人伤亡。[51]。在海军陆战队第1师控制的地区,志愿军的炮击仍在零星进行,而在13:30,海军陆战队第1团接管了右区的作战控制权。[48]。
伤亡
[编辑]这场战斗说明了集中炮火的威力以及步兵在现代火力面前大规模进攻的浪费。联合国军阵地前躺着数百名志愿军的死者,谷底 "几乎布满了中国人的尸体"。威尔顿后来回忆说,在 "通往2 RAR的路上,尸体几乎铺满了地面,有时深达两米。"[52]。后来,志愿军的伤亡人数估计为2000至3000人,其中大部分是由新西兰的炮手造成的。然而,根据一份中国资料,6月24日至7月27日发生的所有战斗中,志愿军第46军的总伤亡人数仅为886人。[53]据信至少有九个志愿军营参与了攻击。在7月24日至26日的战斗中,澳军付出了5人死亡、24人受伤的代价,而在之前的两个星期里,2 RAR在Hook上损失了17人,31人受伤。[36][54]。这是一场激烈的斗争,为了证明战斗的残酷性,澳大利亚皇家军团后来被授予战斗荣誉。"The Samichon".[55] 许多澳大利亚人后来因其行动而被授予英勇勋章。[Note 2]。新西兰炮手在阻止PVA的进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这些最后的行动中,16RNZA第163炮台的指挥官詹姆斯-斯彭斯(James Spence)少校把自己的位置安排得很靠前,以有效地协调他的炮火的间接射击。斯彭斯随后被授予军事十字勋章,而他的战术小组的成员,炮手阿瑟-博尔顿,后来被提拔为副官。在这三个晚上,英联邦师团的炮兵总共发射了23000多发子弹。
在战争的最后一个月,整个中部和东部战线都发生了激烈的战斗,[57]然而在英联邦地区本身,唯一的志愿军攻击是在7月24-25日和25-26日的晚上对守在虎口的2 RAR进行的。该行动是针对海军陆战队第1师的更大规模攻击的一部分,只是对澳军进行了转移性攻击。第一联邦师的情报人员认为,志愿军一直试图沿着师部边界向临津河突破,以扭转海军陆战队第一师的侧翼,然而在师部炮兵良好协调的间接火力和英国坦克的支援下,2 RAR成功挫败了这两次进攻。[58]。与此同时,海军陆战队承受了一次师级规模的攻击,在两个晚上击退了志愿军的进攻,损失43人,316人受伤;7月海军陆战队的总伤亡人数包括181人死亡,1430人受伤。 [59]{sfn|Meid|Yingling|1972|pp=390-391}}{refn|美方估计7月陆战队第一师战区的PVA损失包括405人死亡,761人估计死亡,1,988人估计受伤,1人被捕。事实上,由于中国人决心在签署停火协议之前获得当地的领土优势,联合国军司令部在战争的最后三个月中伤亡了65000人,而人民军至少损失了135000人。[5]。
随后的行动
[编辑]7月26日,威尔顿命令彼得-杰弗里斯(Peter Jeffreys)中校准备由美国陆军1军团发起反击,以收复前一天晚上被志愿军夺去的部分阵地,但在准备性射击未能将志愿军从目标上清除后,这次攻击被取消了。随后,志愿军于7月26/27日晚再次尝试进攻119号高地的海军陆战队,但这次进攻缺乏前几晚的威力,被轻松击退。在夺取博尔德城的最后一次尝试中,21:30,一个PVA排向119号高地的铁丝网推进,该高地由海军陆战队第一营第二营E连防守。就在午夜过后,另一个排级规模的PVA进攻也被海军陆战队制止了。零点45分,志愿军的一个排向111号高地的海军陆战队探测,然而一小时二十分钟后,它也被阻止了。同时,尽管附近的111号高地发生了冲突,但澳军没有再遭受伤亡。[54]。随后,停战协议于7月27日10:00签署,停火协议于22:00开始生效。零星的战斗仍在继续,新西兰的炮手进行了几次反炮击任务,与几门志愿军火炮交火。英联邦师团的炮兵在白天发射了1300发炮弹;到了晚上,前线基本没有动静。[60]。在战争的最后四个小时里,人民军向美国第八军阵地发射了44,000发炮弹,但没有一个是针对英联邦第一师的。[61]。没有发生进一步的攻击,停火协议于22时生效。[62]。第二天,双方的一些士兵前进到无人区,相互问候,尽管这样做的澳军相对较少,而且海军陆战队奉命不得与中国人友好相处或交流。[60][63][64]。
战争结束后,双方都被要求在72小时内撤出2-千米(1.2-英里),以建立4-千米(2.5-英里)朝鲜非军事区。{朝鲜非军事区,[52]并开始准备匆忙撤离前沿阵地。[63]。在8月和9月期间,英联邦第一师的工兵们随后开始清除雷区,并拆除了许多以前的防御地点和野战防御设施,同时在后方建立了新的战斗阵地。[65]。类似的过程也发生在整个前线。[66]。同时,根据协议条款,所有希望被遣返的战俘都将被送回,在此期间,12773名联合国战俘和75000名中国和朝鲜战俘随后被大交换行动交换,其中包括21名澳大利亚人和一名新西兰人。 {这个数字不包括1953年4月作为 "小交换行动 "的一部分被遣返的伤病员,其中包括5名伤病员的澳大利亚人。此后的一段时间被证明是不平静的,但联合国部队需要保持战斗准备和快速反应的能力,以防北朝鲜人违反停火协议。1954年4月,第2RAR部队返回澳大利亚,并由第1RAR部队取代,该部队一直在南朝鲜待到1956年3月。1954年9月,在韩国连续服役4年、之前在日本服役5年之后,3 RAR终于回到了澳大利亚。英联邦部队一直留在朝鲜,直到1957年8月才最终撤出。[67]。同时,最后一批人民军成员直到1958年才离开朝鲜。[68]。
注解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 胡光正 & 马善营(1987年),第208页
- ^ Kuring 2004,第240页.
- ^ Horner 2008,第73页.
- ^ O'Neill 1985,第201页.
- ^ 5.0 5.1 5.2 Horner 2008,第74页.
- ^ 6.0 6.1 6.2 6.3 6.4 6.5 Kuring 2004,第243页.
- ^ O'Neill 1985,第538页.
- ^ Hermes 1992,第415页.
- ^ Odgers 2000,第143页.
- ^ Johnston 2003,第283页.
- ^ O'Neill 1985,第216页.
- ^ O'Neill 1985,第268页.
- ^ Horner 2005,第154页.
- ^ Johnston 2003,第249页.
- ^ 15.0 15.1 15.2 Horner 2008,第78页.
- ^ 16.0 16.1 O'Neill 1985,第276页.
- ^ 17.0 17.1 Johnston 2003,第369页.
- ^ Hermes 1992,第470页.
- ^ Hermes 1992,第471页.
- ^ Hermes 1992,第471-473页.
- ^ Hermes 1992,第474页.
- ^ 22.0 22.1 McGibbon 1996,第343页.
- ^ Meid & Yingling 1972,第393页.
- ^ Chinese Military Science Academy 2000,第446页.
- ^ McGibbon 1996,第344页.
- ^ Johnston 2003,第368页.
- ^ Meid & Yingling 1972,第363页.
- ^ Meid & Yingling 1972,第364页.
- ^ 中国军事科学院 2000,第575-576页.
- ^ 胡 & 马 1987,第206-211页.
- ^ O'Neill 1985,第260页.
- ^ 中国军事科学研究院 2000,第575-576页.
- ^ O'Neill 1985,第275-276页.
- ^ Horner 2005,第155页.
- ^ 35.0 35.1 35.2 Meid & Yingling 1972,第385页.
- ^ 36.0 36.1 36.2 36.3 Coulthard-Clark 2001,第269页.
- ^ Horner 2005,第157页.
- ^ 38.0 38.1 O'Neill 1985,第279页.
- ^ Meid & Yingling 1972,第385-386页.
- ^ 40.0 40.1 40.2 40.3 McGibbon 1996,第345页.
- ^ Matthews 2003,第233页.
- ^ Meid & Yingling 1972,第386页.
- ^ Meid & Yingling 1972,第387页.
- ^ Meid & Yingling 1972,第388页.
- ^ Odgers 2000,第145页.
- ^ Meid & Yingling 1972,第389页.
- ^ Meid & Yingling 1972,第389-390页.
- ^ 48.0 48.1 48.2 48.3 48.4 Meid & Yingling 1972,第390页.
- ^ 49.0 49.1 O'Neill 1985,第280页.
- ^ O'Neill 1985,第281页.
- ^ 51.0 51.1 Horner 1990,第449页.
- ^ 52.0 52.1 Horner 2008,第79页.
- ^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第六卷,第209页
- ^ 54.0 54.1 O'Neill 1985,第282页.
- ^ Rodger 2003,第373页.
- ^ O'Neill 1985,第276-280页.
- ^ MacDonald 1986,第222页.
- ^ Johnston 2003,第369-370页.
- ^ Horner 2005,第156-158页.
- ^ 60.0 60.1 McGibbon 1996,第346页.
- ^ Johnston 2003,第370页.
- ^ Horner 2005,第156页.
- ^ 63.0 63.1 Odgers 2000,第147页.
- ^ Meid & Yingling 1972,第394页.
- ^ McGibbon 1996,第348页.
- ^ Meid & Yingling 1972,第445页.
- ^ Grey 1988,第183页.
- ^ Zhang 1995,第247页.
来源
[编辑]- 胡光正; 马善营, 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 1950.10-1953.7, 解放军出版社,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