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斯瓦河-奥得河攻势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维斯瓦河-奥得河攻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苏战争的一部分

苏联红军进入罗兹
日期1945年1月12日至1945年2月2日
地点
波兰中部及纳粹德国东部
结果 苏军获胜
参战方
纳粹德国 纳粹德国 苏联 苏联
波兰 波兰共和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费迪南德·舍纳尔
约瑟夫·哈尔佩
德国A集团军群
格奥尔吉·朱可夫
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
伊万·科涅夫
乌克兰第1方面军
兵力
45万人[1] 220.3万人
伤亡与损失
15万人被俘,具体伤亡人数不详
苏联估计:损失60个师和1,300架飞机,约66万人
43,476阵亡及失踪
150,715人受伤及病倒
共236,601人[2]

维斯瓦河-奥得河攻势(德语:Weichsel-Oder-Operation;俄语:Bисло-Одерская операция罗马化Wislo-Oderskaja operazija苏联红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成功的军事行动;该行动由1945年1月12日开始至1945年2月2日结束,攻势令苏军将战线由在波兰维斯瓦河推进至德国境内的奥得河,即距离德国首都柏林只有70公里。

背景

[编辑]

随着巴格拉基昂行动的成功,在卢布林–布列斯特攻势中苏联第1白俄罗斯方面军分别在1944年7月27日及8月4日在维斯瓦河西岸建立2个桥头堡[3],但苏军在由1944年8月1日开始进行但失败的华沙起义中一直沉默,虽然其前线与起义者距离不远;而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势中在桑多梅日攻占另一个桥头堡(德国人称为巴拉努夫桥头堡[4])。

在进攻开始前苏军已在这3个桥头堡已部署了大量的军用物资及兵力,苏军在步兵人数、火炮及装甲部队方面对德军占有很大的数量优势,德国情报机关知道这种情况及由东方国外军情部领袖莱因哈德·盖伦将情报转交给海因茨·古德里安,古德里安将情报分析结果报告给阿道夫·希特勒,希特勒拒绝相信,认为这是“自从成吉思汗以来最大的谎话”[5],古德里安建议将德国北方集团军群中陷入库尔兰口袋的一些德军师经波罗的海撤回来以补充防守兵力之需要,但希特勒拒绝,相反的他命令主要的后备兵力,由泽普·迪特里希指挥的德国武装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被调往匈牙利王国以支援春醒作战行动

军力对比

[编辑]

苏联红军

[编辑]

苏军共有两个方面军直接参与攻势,由格奥尔吉·朱可夫指挥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负责华沙及南面的马格努谢夫普拉维桥头堡,由伊万·科涅夫率领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则驻扎在桑多梅日桥头堡。

朱可夫及科涅夫共163个师进行该行动,两支部队共有[6]

部署

[编辑]

德意志国防军

[编辑]
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坦克正在前进

在此地区迎击苏军的是德国A集团军群,防守华沙以东的维斯瓦河向南至与沙格河的汇流点,在此地苏军有一个大型的桥头堡,即维斯瓦河边的巴拉努夫,之后再向南至亚斯沃

该集团军群共有3个集团军,第9集团军部署在华沙一带,第4装甲集团军面对在维斯瓦河弯曲部的巴拉努夫桥头堡,及第17集团军驻守在更南面[7],全军共有400,000人、4,100门火炮及1,150辆坦克[8]A集团军群约瑟夫·哈尔佩陆军上将指挥 (当攻势开始后的1月20日,哈尔佩的职务由费迪南德·舍纳尔陆军上将代替[9])。

战斗序列

[编辑]

德军情报已预计苏军在人数上对德军有3:1的优势,实际上更有5:1的优势[11],在巴拉努夫-桑多梅日桥头堡,第4装甲集团军因缺少步兵防守整条前线而被要求在一些地区只防守“重要据点”[12],加上希特勒的书面命令,两条德军防线(最后防线及主要防线)之间非常接近,令守军主力在苏军大炮射程范围内[13]

攻势

[编辑]

攻势于1月12日上午4时35分在巴拉努夫桥头堡开始,乌克兰第1方面军以密集的炮火向第4装甲集团军进行轰击[14],集中攻击部署在该桥头堡的第48装甲军之数个师,攻击彻底破坏了它们的反击力量;第68步兵师的一个营级指挥官写道:“当苏军的烟幕消散时……我率领自己已被削弱的营进行作战…我只有1排士兵可以作战[15]”。

最初之弹幕后再跟着试探性的进攻及上午10时的另一次猛烈炮轰,4小时后第3近卫集团军及第4坦克集团军的主要装甲部队投入战斗,当时第4装甲集团军已损失了67%的大炮及25%的士兵[16]

苏军快速向前推进在凯尔采切断守军,第4装甲集团军中央的后备部队,第24装甲军全力坚守,但已损失惨重及已经被迂回,南面的第48装甲军,与北面雷克纳格尔的第62军已完全被击溃,到1月14日乌克兰第1方面军已跨越奈塞河,及开始向拉多姆斯科瓦土河前进,第4装甲集团军最有力的部队,第24装甲军一直坚守凯尔采王1月16日晚上,因尼赫林下令撤退才被弃守。

在1945年维斯瓦河-奥得河攻势时的东部战线形势;该地图同时指出东普鲁士攻势下西里西亚攻势东波美拉尼亚攻势及在库尔兰包围战的战役

在科涅夫北面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于1月14日早上8时30分于马格努谢夫及普拉维桥头堡以猛烈的炮火展开了对德国第9集团军之进攻[17],第33及第69集团军于普拉维桥头堡突入德军防线30公里,而第5突击及第8近卫集团军则从马格努谢夫桥头堡突破,第2及第1近卫坦克集团军随后进行攻击,由普拉维桥头堡进攻之第69集团军特别成功,防守之第56装甲军在战线被切断后全面崩溃,虽然德国第9集团军实施多次反击,但全归失败;第69集团军突破德军最后的防线及夺取了拉多姆,第2近卫坦克集团军攻占了索哈切夫,第1近卫坦克集团军被命令占领皮利察河岸的桥头堡及攻击罗兹[18],同时第47集团军越过维斯瓦河及由北面攻击华沙,而第61及波兰第1集团军则从南面包围该市[19]

德军只在1月15日进行反击,希特勒命令迪特利·冯·绍肯将军的东普鲁士集团军群东普鲁士南下以填塞第4装甲集团军防线的缺口,但朱可夫的部队已到达罗兹,在第9集团军撤退后,他向南撤向瓦尔特[20]

攻占克拉科夫;第24装甲军溃逃

[编辑]

1月17日科涅夫接受新的命令:利用他的机械化部队向布雷斯劳推进,及使用第59及第60集团军在其南翼通过克拉科夫进攻上西里西亚工业区,克拉科夫被第59及第60集团军包围后联同第4近卫坦克集团军在1月19日完好无损地被苏军占领,德国守军仓皇撤退[21]

乌克兰第1方面军第2阶段之目的远为复杂,部队要完全包围及攻占整个上西里西亚工业区,在这里他们要面对由舒尔兹指挥的德国第17集团军,科涅夫于是命令第59及第60集团军向前进攻,而第21集团军由北面包围该地区,他也命令利巴尔科的第3近卫坦克集团军在1月20日由布雷斯劳出击,沿奥得河上游向南进攻,以切断德国第17集团军的退路[22]

同时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的残余仍然尝试退回新的防线,1月18日尼赫林及第24装甲军发现他们原定向北撤退的预定路线已被封锁,因此向西撤退及接收从包围圈逃出来的德国第62军的残余[23],大部分第62军的士兵已在普尔济苏哈被包围消灭,由于浓雾帮助,第24装甲军的先头部队在1月22日到达瓦土河及与迪特里希·冯·绍肯的部队会合,最终能渡过奥得河,这里距离苏军攻势开始时的地方已有350公里。

德国第17集团军由上西里西亚撤退

[编辑]
德国军官代表团在西里西亚首府布雷斯劳投降前步行前去谈判

1月25日舒尔兹要求批准他大约100,000人的部队由在卡托维兹附近的突出部撤退,但被拒绝,1月26日他再重复其要求,舍尔纳最终在1月27日晚上批准撤退,当时科涅夫因德国第17集团军进行撤退而没有遇到抵抗,已完好无损地攻占该地区[24]

在科涅夫的北翼,第4坦克集团军的前锋已到达奥得河,在斯多纳瓦建立了一个主要的桥头堡,而第5近卫集团军亦在上游的阿赫劳建立了另一个桥头堡。

第1白俄罗斯方面军的进攻;苏军解放华沙

[编辑]
波兹南战役期间,苏联炮兵向德军阵地开火

在北面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亦有很大进展,因为德国第9集团军未能组织有效的抵抗,其第36装甲军被部署在华沙前面,被击退至奥得河以西,在第2集团军的隔邻[25],华沙在1月17日被解放,因为A集团军群发出命令弃守该城;第2近卫及第3突击集团军进入了这个在华沙起义后遭到德军严重破坏的城市,而希特勒就对放弃这个要塞大为震怒,逮捕了陆军上校、行动处长吉斯贝特·古斯塔夫·博吉斯拉夫·卡尔·冯·博宁·布莱廷,及将第9集团军和第36装甲军司令、陆军上将斯米洛·冯·吕特维兹及瓦尔特·弗里斯将军撤职。

第2近卫坦克集团军向奥怂河前进,而在南面的第8近卫集团军在1月18日到达罗兹,在1月19日攻占该城,第1近卫坦克集团军在1月25日包围波兹南,随后几天,第8近卫集团军开始攻打该城,虽然在波兹南围城战中爆发激烈战斗,但该市最终陷落。

在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东北面,由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于1月23日在东普鲁士攻势中到达奥得河三角洲波罗的海沿岸,从而弧立了在东普鲁士的德国中央集团军群[26]

朱可夫向奥得河之进攻

[编辑]
苏联军队正在前往奥得河的途中

在包围波兹兰后第1近卫坦克集团军向边境地区由大批希特勒青年团德意志国防军拼凑成防守的部队,其中以屈斯特林要塞防守最为严密。

这时德军指挥系统重组令有少量部队用来拼凑出维斯瓦河集团军群;包括由两个后备步兵师编成的武装党卫军第5山地军被部署沿奥巴马河及战前边境屈斯特林碉堡防守;而库尔马克装甲掷弹兵师则被命令支援他们[27]

军事历史学家厄尔·齐姆克描述该进攻时表示[28]:

25日朱可夫的主力部队通过波兹南向柏林40公里以东切斯特林前进,苏军的进攻路线像一个庞大的扫雪机,其目标是从华沙到波兹南再到柏林,A集团军群的所有部队被包围,其攻势左边已分割德军及渡过奥得河,在右边德国人除了一个在数天前被希特勒新建立的维斯瓦河集团军群之外什么都没有。

1945年1月25日希特勒重新命名3个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改名为库尔兰集团军群;中央集团军群改为北方集团军群及A集团军群改为中央集团军群[29]

第2近卫坦克集团军及第5突击集团军几乎没有遇到抵抗就到达奥得河;第5突击集团军的一个单位于1月31日渡过冰冷的河流及攻占什切青[30]

苏联最高统帅部在2月2日宣布行动完结,朱可夫希望乘胜直接进攻柏林,因为德军的防线已经崩溃,但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北翼过分暴露及德军发动名为受夏至行动的反攻打击其前锋,令苏军指挥部认识到必须先进行旨在清除在波美拉尼亚东波美拉尼亚攻势,然后才能进攻柏林。

影响

[编辑]

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

[编辑]
1945 年 1 月,红军解放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纳粹死亡集中营的囚犯

1月27日科涅夫之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部队(主要是第60军第322步兵师)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在这里找到很多犹太人大屠杀的证据。发现的大约 7,000名幸存囚犯,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之后死亡。集中营被解放后,苏联和波兰医务人员以及波兰公民立即对留在那里的囚犯采取了救援措施。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也参加了,包括医生伯特霍尔德·爱泼斯坦和奥托·沃尔肯。身体仍有能力的幸存者能够离开营地并返回家园。来自 20 多个国家的 4,500 多名获释囚犯在前集中营的医院得到照顾和医疗服务。大多数病人患有饥饿性腹泻。尽管进行了大量的医疗努力,许多患病囚犯还是死亡,部分原因是最初没有足够的医务人员。解放后不久,一名红十字会护士负责照顾200名病人,但情况逐渐好转。医院最终设立了专科科室,包括肺结核病房以及内科和精神疾病科室。患者必须小心地重新习惯饮食。由于集中营的经历,许多受到照顾的奥斯威辛幸存者都受到了创伤。例如,他们中的一些人因为在营地里接触过致命药物而拒绝注射药物党卫军成员用来谋杀囚犯的苯酚注射器。1945 年 4 月和 5 月,大多数获释囚犯得以出院。

德裔人迁徙

[编辑]
从东普鲁士逃难的德国平民

根据安东尼·比弗及其他几个时事许员表示红军士兵曾掠夺财物及残酷对待德国难民,数以千计的难民一有机会便尝试到达美国大英帝国的战线[31]

集中营囚犯的死亡行军

[编辑]

从1月开始,德国人亦开始了消除剩下的集中营战俘营,他们分布在沿苏军进攻路线的波兰、东普鲁士、西里西亚及东波美拉尼亚,迫使很多囚犯向西步行几百公里,过程中有很多人死亡。

战线

[编辑]
红军的兵力部署和随后的进展

维斯瓦河-奥得河攻势以苏军完全胜行而结束,在行动中苏军前进了几百公里,解放了大部分波兰及到达德国边境,攻势击溃了A集团军群及其它防守部队,但是德军在西里西亚及波美拉尼亚的顽强抵抗,及在东普鲁士的战斗持续,令进攻柏林的行动延迟数个月,这段时间内,德意志国防军被再次重建轴心国中庞大的军队。

相关条目

[编辑]

附录

[编辑]
  1. ^ Duffy pages 51, 59
  2. ^ Russia and USSR in wars of the XX century - Military losses; Moskow, "Olma-Press", 2001, available online at 存档副本. [2011-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22). 
  3. ^ Duffy, p.11
  4. ^ Duffy, p.12
  5. ^ Beevor, p.
  6. ^ Duffy References pages 24, 25
  7. ^ Web map copy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6-04-10. of Ziemke References page 26
  8. ^ Ziemke, p. 23
  9. ^ Duffy page ?
  10. ^ 全军只有两个师,德军第16第17装甲师被分配到第4装甲集团军,另外两个师,德军第19第25装甲师作为A集团军群的预备队,支援第9集团军的战线。
  11. ^ Duffy, page 51, 59
  12. ^ Sims and Schilling, p.23
  13. ^ Duffy, page ?
  14. ^ Duffy, p.67
  15. ^ Captain Reinhardt Mueller, interviewed in Sims and Schilling, p.24
  16. ^ Hastings, p.280
  17. ^ Duffy, p.72
  18. ^ Duffy, p.75
  19. ^ Duffy, p.78
  20. ^ Duffy, p.80
  21. ^ Duffy, p.88
  22. ^ Duffy, p.91
  23. ^ Duffy, p.82
  24. ^ Beevor, p.60
  25. ^ Duffy, p.103
  26. ^ Ziemke p. 31
  27. ^ Le Tissier, p.32
  28. ^ Ziemke pp. 30,31
  29. ^ Ziemke p. 32
  30. ^ Hastings, p.295
  31. ^ Beevor, Antony. Berlin: The Downfall 1945, Penguin Books, 2002, ISBN 0-670-88695-5

参考

[编辑]
  • Beevor, A. Berlin: The Downfall 1945, Penguin Books, 2002, ISBN 0-670-88695-5
  • Duffy, C. Red Storm on the Reich: The Soviet March on Germany, 1945 Routledge 1991 ISBN 0-415-22829-8
  • Hastings, M. Armageddon. The Battle for Germany 1944-45, Macmillan, London
  • Le Tissier, T. Zhukov at the Oder, Greenwood, 1996, ISBN 0-275-95230-4
  • Rees, Laurence Auschwitz BBC book
  • Sims, D and Schilling, A. Breakout from the Sandomierz Bridgehead, Field Artillery, Oct 1990
  • Ziemke, Earl F Battle for Berlin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