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伦·霍妮
卡伦·荷妮 Karen Horney | |
---|---|
出生 | 德意志帝国普鲁士王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省 (现 德国汉堡) | 1885年9月16日
逝世 | 1952年12月4日 美国纽约 | (67岁)
居住地 | 德国 (1885-1915) 美国 (1915-1952) |
国籍 | 德国 |
公民权 | 挪威 丹麦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精神分析学 |
系列条目 |
精神分析学 |
---|
卡伦·荷妮(德语:Karen Horney,/ˈhɔːrnaɪ/;[1][2],1885年9月16日—1952年12月4日),挪丹德美心理学家与精神病学家,新弗洛伊德学派研究者[3]。社会心理学先驱。对基本焦虑研究贡献良多,并提出理想化自我的心理学概念[4][5]。1915年获得德国柏林大学联盟医学博士学位。后移居美国。1952年11月,霍妮因罹患肝内胆管癌并发全身性转移而病逝,享年67岁。
生平
[编辑]霍妮于1885年9月16日诞生于德国汉堡一个名叫布兰肯内泽(Blankenese)的小村庄。父亲为挪威卑尔根人,远洋渔船船长,笃信宗教、独裁而沉默寡言。[6]母亲为丹麦人,比父亲年幼十六岁,思想豪放不拘。[7]霍妮母亲与前夫共育有四子女[8][9][10],再婚后又育有兄长贝恩特(Bernt)与霍妮与弟弟。幼时与兄长感情亲昵;但随年龄增长,兄长时常外出与女伴约会,使霍妮产生失落感,兄妹感情渐不如往昔亲近。于霍妮回忆中,父亲为一位可怕人物,他看不起她,认为她外貌丑陋,天资愚笨。霍妮亦感受到母亲对兄长的偏爱,因而其童年生活颇不快乐。9岁时,其改变了生活态度,其曾曰:“虽然我不能让自己变漂亮,但我能使自己更加聪明”。求学经历与感情状况:霍妮12岁时,为了治病而对医学产生了深刻兴趣,萌发成为医生决心。1901年,于母亲支持下进入高中。于十九世纪末,女权运动虽已推翻了许多旧有传统,使女性得以参与职业,但女性从医仍属罕见。因此父亲对霍妮学医想法极力反对,霍妮母亲为此与丈夫产生争执,并在1904年离婚。1906年,进入弗赖堡大学学习医学[11],1908年转至哥廷根大学,经考试合格后于柏林“兰克维兹疗养院”钻研三年精神医学。第三年则追随德国最著名神经学家赫曼·奥本海默学习。大学期间,其遇到了已婚奥斯卡(Oskar Horney),他们于1909年结婚并共育有了3女[6][11],但婚后夫妻感情不睦,1926年离婚。此后曾一度与精神分析研究所另一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相恋。
1909年,由于抑郁症与性问题困扰,开始接受S‧弗洛伊德嫡传弟子K‧亚伯拉罕精神分析。1910年,父亲过世,1911年,母亲过世。1913年,霍妮获得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于结束医师实习之后,霍妮转任柏林精神医院住院医师,历任四年(1915-1918),接著于神经科门诊行医。1923年,奥斯卡得了脑膜炎,生意也陷入低潮,加上霍妮弟弟于这年因肺炎过世,使霍妮情绪低落,抑郁症再度发作,曾萌生自杀念头。学术成就:1920-1932 年间,霍妮于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并创办私人诊所[11][12]。霍妮于此期间对S‧弗洛伊德关于女性性欲看法表示不满,因而离开弗洛伊德正统学说;于杂志上发表了大量论文,多关于女性问题与否认弗洛伊德相关论点文章。1941年,于纽约精神分析学院一次会议后,霍妮无故遭解聘;而当时与会人士有半数以上拒绝表决。于是以霍妮为首,成立了历史性一项新组织──美国精神分析促进协会,并设立“美国精神分析学院”,霍妮获选为院长。协会组织甚为严密,不受其他个人或团体理论所左右。并发表协会宗旨:“对弗洛伊德所创设理论基础抱著自由质疑、容忍及虚心不偏激态度,以促进精神分析发展……我们相信人类天生是具有建设性,必能创造出一个环境,于此环境下个人潜力都能受到鼓舞而抒发出来”。
教育和学习
[编辑]1912年,霍妮获得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而后求学于弗洛伊德的朋友卡尔·亚伯拉罕(Karl Abraham)。之后在柏林精神精神病医院担任医师,在柏林精神病研究院任教至1932年,后移民美国[12] 。初期任教于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副所长,后转往纽约精神病分析研究所工作,因对弗洛伊德理论的种种不满及反对而被纽约精神病研究所除名。霍妮于1941年组建成立美国精神分析促进协会,并成立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自任所长。
霍妮的基本理论
[编辑]霍妮反对弗洛伊德将人类的心理现象归结为生死驱力、性冲动(Libido)与阴茎羡妒(Penis envy)等概念,认为人类某些的精神冲突是由外部文化及环境造成的。[8][9][10][13]
在人格发展方面,弗洛伊德理论认为女性的精神障碍是基于对男性“阴茎羡妒”[14],霍妮却采取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观点,指女性希望成为男性是因为希望拥有那些被我们的文化认为属于男性的特质或特权,比如力量、勇气、独立、成功、性自由及选择伴侣的权利,这些都是文化因素而非生物因素决定的。[15]霍妮亦指出当男性(男孩)发现自己没有怀孕生育的本能时,他们反而会产生妒忌及自卑,所以男性表现出的进取心,争取成功是对这种自卑感的补偿。[16][17]
基本焦虑 基本焦虑是指自个体出生后,因受环境种种缺乏温暖和安全的影响,所形成的无助感及恐惧感。绝大多数的父母,无法针对幼儿的身心需求设置有利的成长的理想环境,甚至有许多父母,对幼儿过分苛求,或是过度放纵,致使幼儿无法在充满爱意与安全的环境成长。根据霍妮对精神官能症的看法,患者挣扎于三种因应基本焦虑的反应类型中。这三种反应类型(或神经质倾向)分别是趋近、反抗与逃避。
神经官能症三种类型 依10种神经质需求,按性质分为三类,每类代表一种性格:
- 依从性格(compliant character):指个体缺乏独立,强烈需求别人的关爱,依赖别人情感支持的性格;在表面上是亲近任,而在潜意识中却是借依从消除焦虑感。
- 攻击性格(aggressive character):指个体对人持敌对攻击态度,藉以攻为守策略来取得别人的重视。
- 离群性格(detached character):指个体不与人亲近的性格;表面上是独善其身,而潜意识中却是对人际感情敏感,借离群以保安全。
神经官能症诊断:(需与以下症状相互鉴别)
- 意志丧失性格:智力障碍在每个病人中差异较大,近期记忆丧失是最明显的特点,病人常表现呆滞,自发性或主动性活动下降,谈话、阅读、写作、爱好和创造性减弱,对家庭不关心、淡漠或冷淡、孤僻、工作效率差。有人把这些复杂活动异常,称为意志丧失性格。意志丧失性格是正常颅压脑积水的临床症状之一。
- 老人性格孤僻:远离市区、远离声响。虽然清净有利于减缓老人听力的衰退,但太安静的环境也可能导致老人的身心健康受损。 老年人生活在过于安静的环境,时间长了就会导致抵抗力下降,而且变得性情孤僻,对生活冷漠。独居老人性格孤僻,很容易患上“被害妄想症”等精神疾病。
- 对刺激过敏,反省过度、怯懦小心,缺乏信心,有不完善感,自卑感,易疲劳和强迫性。
自我概念 Horney的自我概念分为两种群体来讨论,他认为精神官能症患者与健康者应用不同人格概念去解读。 健康者(healthy person):真正我(real-self)借由清晰的自我形象反应而出,自我形象提供self一种整体的感觉和人格的统合,也由于正常人的自我形象是利基于我们对自己的一些真实评价而来,因此能达成真实我 自我认知(self-realization):Horney认为,心智健康者会拥有精准的自我认知,便能自由地理解自身的潜能。 精神官能症患者(neurosis): 理想我(ideal-self):精神病患同样为了统一人格,但他们的自我形象是来自于妄想,并建构绝对完美理想化形象。 压抑我(despised-self):精神病患为了理解他自己的这个理想,会陷入一种应该的压制状态,他们会因为理想而告诉自己应该做到完美,而真实的自我却做不到而非常不讨喜最后会否认真实的自我,而horney认为这是不切实际的
精神官能症的十个“驱动力量”,也可说是精神官能症的十个“需要”或“倾向”:
- 对爱和称赞的需要。(The need for affection and approval.)
- 对生活伴侣的需要。(The need for a partner.)
- 对把自己的生活限制在狭窄范围之内的需要。(The need to restrict life practices to within narrow borders; to live as inconspicuous a life as possible.)
- 对权力的需要(The need for power.),
- 包含:(1)对处心积虑地控制自我和别人的需要。(2)对无所不能的意志的需要。
- 对剥削他人和不择手段的捞取好处的需要。(The need to exploit others.)
- 对社会认可或声誉的需要。(The need for social recognition.)
- 对称赞自己的需要。(The need for personal admiration.)
- 对个人成就的需要。(The need for personal achievement.)
- 对自己能自足自立的需要。(The need for self sufficiency and independence.)
- 对完美的需要。(The need for perfection.)
以上这些需求可合并为三种类型:
- 亲近他人
- 对抗他人
- 逃避他人
依据这三种需求类型,可归类出三种性格:
- 依从性格(compliant character),个体缺乏独立,强烈需求别人的关爱。
- 攻击性格(aggressive character),个体对人持敌对、否定态度。
- 离群性格(detached character),个体不与人亲近的性格。
霍妮的著作
[编辑]-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The Neurotic Personality of our Time, Norton, 1937. ISBN 978-0-393-01012-1
- 《我们内心的冲突》Our Inner Conflicts, Norton, 1945. ISBN 978-0-393-00133-4
- 《自我分析》Self-analysis, Norton, 1942. ISBN 978-0-393-00134-1
-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Neurosis and Human Growth, Norton, New York, 1950. ISBN 978-0-393-00135-8
- Are You Considering Psychoanalysis? Norton, 1946. ISBN 978-0-393-00131-0
- New Ways in Psychoanalysis, Norton, 1939. ISBN 978-0-393-00132-7 (alternate link)
- Feminine Psychology (reprints), Norton, 1922–37 1967. ISBN 978-0-393-00686-5
- The Collected Works of Karen Horney (2 vols.), Norton, 1950. ISBN 978-1-199-36635-1
- The Adolescent Diaries of Karen Horney, Basic Books, New York, 1980. ISBN 978-0-465-00055-5
- The Therapeutic Process: Essays and Lectures, ed. Bernard J. Paris,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1999. ISBN 978-0-300-07527-4
- The Unknown Karen Horney: Essays on Gender, Culture, and Psychoanalysis, ed. Bernard J. Paris,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2000. ISBN 978-0-300-08042-1
- Final Lectures, ed. Douglas H. Ingram, Norton, 1991.—128 p. ISBN 978-0-393-30755-9 ISBN 978-0-393-30755-9
以下为链接
- Neurosis and Human Growth, Norton, New York, 1950. ISBN 978-0-393-00135-8
- Are You Considering Psychoanalysis? Norton, 1946. ISBN 978-0-393-00131-0
- Our Inner Conflicts, Norton, 1945. ISBN 978-0-393-00133-4
- Self-analysis, Norton, 1942. ISBN 978-0-393-00134-1
- New Ways in Psychoanalysis, Norton, 1939. ISBN 978-0-393-00132-7 (alternate link)
另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Say How? A Pronunciation Guide to Names of Public Figures. loc.gov. [2010-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1).
- ^ Merriam-Webster online. merriam-webster.com. [2010-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0).
- ^ Schacter, GILBERT, WEGNER, Daniel. Psychology 1. publ., 3. print. Cambridge: Worth Publishers. 2011: 180. ISBN 978-1-429-24107-6.
- ^ Paris, Bernard J, Personality and Personal Growth, edited by Robert Frager and James Fadiman, 1998
- ^ Horney, Neurosis and human growth. Chapter 6. Alienation from self.
- ^ 6.0 6.1 Boeree, Dr. C. George. Karen Horney. [2016-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 ^ Marcia Westcott, The feminist legacy of Karen Horney, New Haven, Conn. 1986, pp. 7–8.
- ^ 8.0 8.1 Paris, Karen Horney: a psychoanalyst's search.
- ^ 9.0 9.1 Quinn, Mind of her own.
- ^ 10.0 10.1 Rubins, Karen Horney: gentle rebel.
- ^ 11.0 11.1 11.2 Psychology History. Langenderfer, Gretchen. [2018-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09).
- ^ 12.0 12.1 "Karen Horne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eministvoices.com
- ^ Paris, Karen Horney: a psychoanalyst's search. Part 5. Horney's mature theory.
- ^ Paris, Karen Horney: a psychoanalyst's search. Chapter 10. The masculinity complex
- ^ Horney, Neurosis and human growth. Chaps. 1–5.
- ^ Horney, Self-Analysis.
- ^ Horney, Our inner conflicts.
Karen Horney, "Our Inner Conflicts: A Constructive Theory of Neurosis" (1945) Paris, Karen Horney: a psychoanalyst's search. Part 2. The Freudian phase and feminine psychology. Schacter, GILBERT, WEGNER, Daniel (2011). Psychology (1. publ., 3. print. ed.). Cambridge: Worth Publishers. p. 180. ISBN 978-1-429-24107-6. Karen Horney (1990).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冯川译)。台北:远流出版。(原著出版于1937) Karen Horney (2004). 自我分析(许泽民译)。贵州人民出版社。(原著出版于1942) Karen Horney (2011).自我的挣扎:神经官能症与人性的发展(邱宏译)。万卷出版公司。(原著出版于1950) 葛鲁嘉,陈若莉 (2000)。文化困境与内心挣扎:荷妮的文化心理病理学。果实出版社。 性格心理学:理论与研究。Lawrence A. Pervin、Daniel Cervone著。叶光辉译,双叶书局出版。 历史月刊,霍妮:“女性心理学”创始人。朱英,向雯琦。247 2008.08[民97.08] 页55-57. 神经质性格、神经质需求:1 女性心理学:2 男性偏见:3 自我愤恨、理想化自我:4 新佛洛伊德学派 重视社会文化因素:5 基本焦虑: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