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灭成汉之战
晋灭成汉之战 | |||||||
---|---|---|---|---|---|---|---|
| |||||||
参战方 | |||||||
东晋 | 成汉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桓温 | 李势 | ||||||
伤亡与损失 | |||||||
不详 | 不详 |
晋灭成汉之战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场战争,由东晋荆州刺史桓温所领导,进攻据有益州的成汉政权。桓温于永和二年(346年)十一月出兵,至次年三月攻下成都并接受李势投降,历时约四个月。战后东晋吞并成汉全境。
背景
[编辑]西晋永兴元年(304年),李雄于成都称成都王,自此割据益州自立。咸康四年(338年),成汉宗室李寿发动政变篡位。李寿至建元元年(343年)去世,其子李势继位,但李势为人荒淫而不恤国事,亲近小人,少见大臣,而且常猜忌他人,因而诛杀大臣和滥加刑狱,终令到国内“夷獠叛乱,军守离缺,境宇日蹙,人怀危惧。”[1]
与此同时,东晋荆州刺史庾翼亦有北伐之心,并向晋康帝上表陈述北伐计划,更移镇襄阳。其时庾翼筹备北伐征集了他所领荆江司雍梁益六州的编户奴及车牛驴马,引来了百姓嗟怨;而移镇襄阳一事虽已先借词移镇安陆,但仍遭朝中大臣反对,唯有兄长庾冰及桓温和谯王司马无忌支持[2]。庾翼虽缮修兵器和积聚粮食,但尚未正式实行就已在永和元年(345年)去世。时在朝中辅政的何充则以桓温接替庾翼为荆州刺史。
桓温上任后见成汉国力衰弱,于是意图出兵灭了成汉以建立功勋[3],但当时桓温将佐,乃至当时大众都认为此事难以成功[4][5]。其时江夏相袁乔则力劝桓温伐蜀,并分析了成汉人恃仗天险而不作防备的行为,建议轻兵深入,攻其无备;又分析了后赵和东晋长江守军,表示出征不会影响对北方的防御,令人有机可乘,最后又指出收复蜀地的益处[6]。桓温同意袁乔所言,决心攻伐成汉。
经过
[编辑]永和二年十一月辛未日(346年12月10日),桓温率领益州刺史周抚、南郡太守谯王司马无忌攻伐成汉,并命袁乔领二千兵作为前锋。桓温上表出征后便出发,当时朝廷却以桓温孤军深入蜀地而感到忧虑[7]。
桓温到青衣时,李势兴兵预备抵抗,又派了右卫将军李福、镇南将军李权和前将军昝坚等领兵自山阳(今四川乐山县西南)兵向合水(大渡河入江口),以作抵御。当时众将都意图于长江南岸设下伏兵等待晋军,但昝坚不听,坚持要率兵自鸳鸯碕兵向犍为(今四川宜宾市西南)。桓温则一直沿江前进,绕过犍为而于永和三年(347年)三月到达彭模(今四川彭山县)。
桓温到彭模后,有建议要桓温兵分两路进攻,分散敌方防御兵力。不过袁乔认为应当全军齐心合力进攻,分兵只会令人心不一,万一有一军失利就大势已去,反建议桓温抛弃炊具,让士兵只带三日粮食,直奔成都(今四川成都市),刺激士兵士气[8]。桓温于是留下参军孙盛和周楚领弱兵在彭模守辎重,自己就亲率主力进攻成都。
当时李福曾经进攻彭模,不过留守的孙盛等人奋战,成功击退了李福。而桓温主力就与李权发生了战事,三战三胜,兵败的成汉军都逃返成都,成汉镇军将军李位都更归降。到了犍为的昝坚此时才知已错过了桓温大军,于是退返。昝坚追上桓温时,桓温已经到了成都附近的十里陌,昝坚军因而自溃。李势则在成都西南的笮桥迎战桓温,初战桓温前锋失利,参军龚护战死,士兵都恐惧后撤。不过其时击打战鼓的人却擂鼓进攻,袁乔因此乘势指挥军队奋战,士气渐渐高涨,终大败成汉守军。桓温于是继续攻向成都,火烧大城各个城门[9]。成汉军民都十分惶恐,再无斗志,当时成汉中书监王嘏及散骑常侍常璩都劝李势归降,不过李势虑及昔日东汉大司马吴汉攻灭成家时族诛公孙述,怕投降会遭屠戮[10],只得乘夜逃出成都,逃到晋寿的葭萌城。其时邓嵩和昝坚都劝其投降,李势终也决定投降,命王幼送降书到桓温那处,并反缚双手,载著棺材以示投降。桓温为其松缚并烧掉棺材,送李势和其他宗室共十多人到建康。成汉灭亡。
结果
[编辑]桓温于此战消灭了成汉,晋朝重夺了益、梁州地区,是东晋建国以来最成功的一次对外战争。不过,桓温虽然选任成汉良臣如王誓、邓定、常璩等以安抚蜀地,但桓温尚未撤军就发生了王誓与邓定、隗文及王润的叛变[11]。及至桓温撤军西归后隗文和王润仍趁机占领成都,奉前成汉国师范长生子范贲为帝,招来很多蜀人支持[12];晋将萧敬文也乘机叛乱[13]。两事先后在永和五年(349年)[14]及永和八年(352年)[15]才得解决。
桓温亦因此战而提高声望,朝廷更曾打算以豫章郡进封桓温[16],不过其声望提高却令朝廷忌惮他,当时辅政的会稽王司马昱因而提拔名士殷浩为扬州刺史,抗衡桓温[17]。故及至后来后赵皇帝石虎去世,桓温上请北伐时朝廷亦久久不作批示[18],反让殷浩主持北伐,以抗衡桓温[19]最终桓温凭借殷浩北伐频频失利而上书弹劾殷浩,总掌内外大权,开始专掌东晋朝政[20]。
明末史家王夫之认为,当时李势昏庸,成汉衰弱,当立即兴师吞并。但桓温欲起兵时,朝廷却在忧虑他不能取胜,桓温因而看出朝廷之人皆见识浅陋,所以上表后便立即出兵,无视朝廷中人。最终则如刘惔所顾虑那样,桓温攻灭成汉后,得以专制朝廷[21]。
参战人物
[编辑]
|
参考资料
[编辑]- ^ 《晋书·李势传》:“势既骄吝,而性爱财色,常杀人而取其妻,荒淫不恤国事。夷獠叛乱,军守离缺,境宇日蹙。加之荒俭,性多忌害,诛残大臣,刑狱滥加,人怀危惧。斥外父祖臣佐,亲任左右小人,群小因行威福。又常居内,少见公卿。”
- ^ 《晋书·庾翼传》:“时欲向襄阳,虑朝廷不许,故以安陆为辞。帝及朝士皆遣使譬止,车骑参军孙绰亦致书谏。”“初,翼迁襄阳,举朝谓之不可,议者或谓避衰,唯兄冰意同,桓温及谯王无忌赞成其计。”
- ^ 《晋书·桓温传》:“时李势微弱,温志在立勋于蜀。”
- ^ 《晋书·刘惔传》:“及温伐蜀,时咸谓未易可济。”
- ^ 《资治通鉴·卷九十七》永和二年:“安西将军桓温将伐汉,将佐皆以为不可”
- ^ 《晋书·袁乔传》:“乔劝温曰:‘夫经略大事,故非常情所具,智者了于胸心,然后举无遗筭耳。今天下之难,二寇而已。蜀虽险固,方胡为弱,将欲除之,先从易者。今溯流万里,经历天险,彼或有备,不必可克。然蜀人自以斗绝一方,恃其完固,不修攻战之具,若以精卒一万,轻军速进,比彼闻之,我已入其险要,李势君臣不过自力一战,擒之必矣。论者恐大军既西,胡必窥觎,此又似是而非。何者?胡闻万里征伐,以为内有重备,必不敢动。纵复越逸江渚,诸军足以守境,此无忧矣。蜀土富实,号称天府,昔诸葛武侯欲以抗衡中国。今诚不能为害,然势据上流,易为寇盗。若袭而取之者,有其人众,此国之大利也。’”
- ^ 《晋书·桓温传》:“温将发,上疏而行。朝廷以蜀险远,而温兵寡少,深入敌场,甚以为忧。”
- ^ 《晋书·袁乔传》:“乔曰:‘今深入万里,置之死地,士无反顾之心,所谓人自为战者也。今分为两军,军力不一,万一偏败,则大事去矣。不如全军而进,弃去釜甑,赍三日粮,胜可必矣。’”
- ^ 《晋书·李势传》:“温至城下,纵火烧其大城诸门。”
- ^ 《晋书·李势传》:“势以问侍中冯孚,孚言:‘昔吴汉征蜀,尽诛公孙氏。今晋下书,不赦诸李,虽降,恐无全理。’”
- ^ 《晋书·桓温传》:“军未旋而王誓、邓定、隗文等反。”
- ^ 《资治通鉴·卷九十七》永和三年:“夏,四月,丁巳,邓、隗文等人入据成都,征虏将军杨谦弃涪城,退保德阳。……秋,七月……隗文、邓定等立故国师范长生之子贲为帝而奉之,以妖异惑众,蜀人多归之。”
- ^ 《资治通鉴·卷九十七》永和三年:“十二月,振威护军萧敬文杀征虏将军杨谦,攻涪城,陷之,自称益州牧;遂取巴西,通于汉中。”
- ^ 《晋书·穆帝纪》:“(永和五年)夏四月,益州刺史周抚、龙骧将军朱焘击范贲,获之,益州平。”
- ^ 《晋书·穆帝纪》:“(永和八年)八月,平西将军周抚讨萧敬文于涪城,斩之。”
- ^ 《晋书·荀蕤传》:“时桓温平蜀,朝廷欲以豫章郡封温。蕤言于帝曰:“若温复假王盛,北平河洛,修复园陵,将何以加此!”于是乃止。
- ^ 《晋书·殷浩传》:“时桓温既灭蜀,威势转振,朝廷惮之。简文以浩有盛名,朝野推伏,故引为心膂,以抗于温。”
- ^ 《晋书·桓温传》:“及石季龙死,温欲率众北征,先上疏求朝廷议水陆之宜,久不报。时知朝廷杖殷浩等以抗己。”
- ^ 《晋书·殷浩传》:“及石季龙死,胡中大乱,朝廷欲遂荡平关河,于是以浩为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
- ^ 《晋书·桓温传》:“时殷浩至洛阳修复园陵,经涉数年,屡战屡败,器械都尽。温复进督司州,因朝野之怨,户奏废浩,自此内外大权一归温矣。”
- ^ 《读通鉴论》:“李势立,骄淫虐杀,此天亡李氏之日,不待再计而宜兴师者也。桓温西讨,晋廷惴惴然忧其不克,温目笑而心鄙之,拜表即行,知晋之无人也。刘惔曰:‘但恐克蜀之后,专制朝廷。’其言验矣。
参考书目
[编辑]-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五册》第九卷第六章《桓温灭蜀之战》 台湾三军大学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