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帕尔战役
英帕尔战役 | |||||||
---|---|---|---|---|---|---|---|
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一部分 | |||||||
在印度科希马至英帕尔间道路使用M3李战车追击日军的英军 | |||||||
| |||||||
参战方 | |||||||
英国 |
大日本帝国 自由印度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威廉·斯利姆 |
牟田口廉也 苏巴斯·钱德拉·鲍斯 | ||||||
兵力 | |||||||
英国陆军第四军团 下辖3个步兵师 1个装甲旅 1个伞兵旅 150,000人 |
日本帝国陆军第15军 86,000人 6,000人 | ||||||
伤亡与损失 | |||||||
12,603人伤亡[1] |
54,879人伤亡 未知人病亡 共78,000人死伤[2] |
英帕尔战役(Battle of Imphal,日军代号:ウ号作戦),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陆军对英属印度所发动的战役之一,战役从1944年3月开始至同年7月结束,最后以日军的惨败收场,以单一作战计画损失规模而论,本战役为日军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损伤最惨重的战役。
在此役中日军由牟田口廉也中将统率,目标为夺取印度东北重镇因帕尔。出征的90,000馀名士兵中,只有约10,000人生还,其中战死32,000人,过半数的数万馀名死者则是因为在败退途中因饥饿或疾病而死。损失如此惨重的主因源自于指挥官牟田口廉也脱离现实且不负责任的作战计画与逃避指挥责任,此战至今仍被视为一场标准的军事灾难;在日本至今用英帕尔去形容某人去做某事已成为“有勇无谋”的代名词。
战争背景
[编辑]1942年中南方军成功压制缅甸全境后,日本除了陆续在缅甸等地招募希冀利用大东亚战争机会达成印度独立的支持者成立印度国民军,南方军也在1942年8月策划发动对印度之攻击行动,计画称为“21号作战”。
21号作战的最初构想是希望利用第15军隶属的第18师团为主力,总兵力约两个师团规模的部队向印度与缅甸接联地带进军,主要任务是截断盟军的援蒋路线,弱化国军的战争能力[3]。虽然早日在南洋战线取得决定性胜利的点子很符合本土大本营的胃口,然而南方军评估印度至少还有10个师的军力,显然用两个师就想摆平印度全境有些不切实际,然而当时第15军以缅甸战斗的经验认为还勉强可以达成作战目标[3]。但被规划为运用单位的第15军或是担任攻击矛头的第18师团牟田口廉也均强烈反对这个计画,而且前线部队也反映印缅战场的基础设施不足,雨季时部队补给开拔困难、人烟稀少也不适合现地征集劳役等[3]。由于前线反弹加上瓜达康纳尔岛战役陷入胶著,大本营也抽不出足够资源增援缅甸战线,只好下令21号作战暂缓,部队在强化防御的同时继续研究如何攻击印度[3]。
但是盟军并没有浪费时间给日军等待的机会,1942年10月起英军从缅甸西部沿海发动试探性攻势,为若开邦战役1942-1943;接著是钦迪特遣队以空降渗透缅甸中部的钦敦江东岸。虽然日军接连击退英军的正规与非正规攻势,但南方军已经察觉英军具备强烈的攻击意识与手段,而身为攻击者的日军反而陷入被动局势。
南太平洋战线陷入困局的当下,大本营也缺乏资源增援缅甸战线,原本在缅甸的陆军航空武力也被抽调支援南太平洋战线;为了弥补空中战力萎缩,本土提供少量援助,让驻缅甸的南方军在1943年3月增编改组成缅甸方面军。
缅甸方面军成立时,高级参谋群多由第15军调任而来,包括参谋长中勇太郎少将、副参谋长矶村武亮少将、作战科科长片仓衷上校清一色是15军系统的人马;在此同时15军换上了新的中将军长牟田口廉也。由于原高级参谋群通通升任,因此牟田口大量引进自己熟识的部下接任该军参谋系统,15军中唯一留任的高级参谋仅剩担任军防卫计划设置的桥本洋中校。由于参谋们对缅甸战况生疏[4],使得牟田口军长可以任凭自己天马行空的战争构想与直通天听的人脉推动作战计画,为即将到来的灾难埋下了种子。
战争爆发前情势
[编辑]英帕尔为英军在阿萨姆与曼尼普尔地区的主要据点,日军评估该处为未来英军反攻缅甸的前线主集结点。牟田口军长上任后认为缅甸战局不应消极防守,也应采取攻势防御行动,抵销英军战力增加的困局,他的论点是奠定在钦迪特遣队出没。虽然后世了解温盖特第一批入侵的3,000人部队在1943年初撤回印度时有67%失去战力,但当时日军并不知情,日军原本认定可凭借若开山脉、钦敦江这类地理天险即可抵御英军大规模攻势,但钦迪特遣队可以采旅级规模渗透的当下,该天险已不可靠;因此日军需将防御前推到钦敦江以西,直攻英帕尔并打入阿萨姆邦。这样子不只可以化解联军在印度的攻势,也可同时替印度独立运动制造更强的声势,为早日结束东南亚战线有其指标性作为。
早在1943年初牟田口便规划相关作战,认为他指挥的部队可以快速渡过湍急的亲敦江进入翻越2,000多公尺高的阿拉干山脉、穿越丛林地带,并在雨季来临前穿越英军防线采奇袭打垮他们,这项方案他命名为“宇号计划”。不过在收拾完钦迪特遣队带来的麻烦后,第15军参谋长小畑信良少将正准备对部队实施休整与再编作业;当得知他的上级有这想法,他在亲自搭机调查后,认为钦敦江以西的环境并没有适合建立补给与支援部队的空间。在参谋长反对的情况下“宇号计划”拖延到雨季开始也就不了了之。小畑少将的消极态度加上他联合第18师团师长田中新一进言的手段,激怒了牟田口中将,牟田口运用他在缅甸军上层的人事影响力,由河边正三方面军司令出马解除了小畑少将的职务[5]。
ウ(宇)号作战
[编辑]1943年5月牟田口军长在南方军司令部的军级司令官会议上推销他的“攻占英帕尔—阿萨姆”计画,为他帮腔的还有河边方面军司令,他用攻占英帕尔可前推若开山脉防御线这理由认可牟田口论点;在该会议上南方军认同采用攻势防御维护若开山脉防御线这个观点,但南方军参谋长稻田正纯仍强调大方向应以警慎为主[6][7]。
获得共识后同年6月缅甸方面军实施对该计画之兵棋推演,随著日军在太平洋上的战局节节败退,为了提振全军的士气,大本营在1944年1月批准了牟田口的作战计画。同年3月8日日军纠集了第15师团、第31师团、第33师团以及印度国民军等部队共计90,000兵力,分别由3个方向朝英帕尔地区进攻。由于当地恶劣的地形完全不利于辎重车辆行进,牟田口异想天开的提出了所谓的“成吉思汗作战”,也就是征发30,000头的牛、羊等动物来担任补给物资运输的工作,在物资缺乏时亦可就地把牛羊宰杀后食用。但如此除了引起缅甸当地民众的愤怒外,大大的降低了行军的速度,而且许多的动物在行军的途中走失,更糟糕的是有大批动物随行的部队,正好是英国皇家空军最明显的攻击目标,反而使得补给更为困难。
即使如此日军在作战的初期进展仍然尚称顺利,3月28日第33师团推进到英帕尔西南的比辛布尔、第31师团也推进到了英帕尔北部的科希马、第15师团则攻占了英帕尔与科希马间的密宣,英帕尔的南北通道都被日军所封锁。4月日军碰上了缅甸的雨季,而英军此时已经在美国陆军航空军与皇家空军的协助之下,在英帕尔周边地区完成了150,000名军队的集结,也对日军发动了陆上及空中密集的攻击,日军在泥泞不堪的丛林当中,连基本的行军都有困难,遑论发起有效的攻势,战死、饿死、病死不计其数,各师团长纷纷要求撤退,但牟田口非但没有下令撤退,反而要求在4月29日天皇诞生日前拿下英帕尔。
日军第31师团在条件极其恶劣的环境下,还是辛苦的占领了科希马,但师团长佐藤幸德在评估了整体战力之后,认为继续作战下去只是徒增无谓的伤亡,5月底佐藤幸德决定违抗牟田口司令官的命令,通令第31师团全军撤退。
往后的日子里,日军一直向英帕尔地区的英军发起攻击,但攻势不仅没有进展,士兵却一个接著一个因为感染痢疾、疟疾而倒下。7月3日日军终于下令中止英帕尔作战,疲惫不堪的日军部队在英军的炮火下开始撤退,由于补给断绝而出现大量的病饿死亡者,出征的90,000部队最终仅生还12,000人,在阵亡的70,000多人当中,过半官兵是饿死或病死的,真正战死的约只有32,000人,规模远大于被称作“饿岛”的瓜达尔卡纳尔战役。由于撤退途中大量的遗骸被遗弃路旁,极为凄惨的情景被日本兵士称呼为“白骨街道”或“靖国街道”。
由于在前线独断抗命的行为,3名师团长全部都遭到牟田口解职并引起军中的骚动(师团长职务是天皇任命的亲补职,只是前线军司令官的牟田口依理是不能擅自将之解任的),不久后牟田口也被解职离开现役,直到战后1966年死去为止,牟田口都仍为自己在英帕尔战役的行为做辩护。
从事后来看日军对于英帕尔的作战计画并没有整体的分析与判断,更严重忽视了后勤补给的观念,只是一味的朝目标进攻而已,英帕尔战役在日本已然成为“有勇无谋”的代名词。而英帕尔的败北,也使缅甸的日军战力受到再也无法恢复的严重损失,从此日军在缅甸战场上节节败退,直到无条件投降。
英帕尔战役中的空中增援
[编辑]毫无疑问的在1944年中以后的英帕尔战场是由英国皇家空军获得全面制空权,日军在缅甸方面空中武力在1944年2月—1944年3月的第二次若开战役折损重大,尚待整补,因此在战役初期包围英帕尔与占领柯希马时还可以实施零星支援,到后来战局对日军日趋不利时日军只能实施零星空投运补食品医药,没有组织性的支援行动。
英军在东南亚主要空中武力为第3战术航空军,该单位大部分运用飓风战斗机与蚊式轰炸机对日军部队、补给线、基础设施提供毫无间断的扫荡,即使是天气最不佳的4月雨季,第3战术航空军在当月仍出击了24,000架次战机。
除了战斗攻击机群,运输机也是英帕尔被围困时仍保持充沛战力的主要助力;在整场会战中,运输机队为希柯马与英帕尔运入了19,000吨物资、12,000位士兵;运出13,000位伤患、43,000名非战斗人员。英帕尔围困期间,运输机运进了100万加仑的燃料、数千匹骡子,还运进了数以千计的邮件袋与4,000万条的香烟[8][9];许多被包围的野战部队也可以取得运输机空投的饮水口粮与弹药维持战力。
当然这些飞机并非凭空出现,战役开始时英国东南亚指挥部只有直辖76架运输机,绝大部分是C-47运输机,但是中缅印战区还有一支极大规模的运输部队,该支部队为美国陆军航空军组成,飞行驼峰航线运补中国。在1944年3月战况趋于剧烈,在东南亚战区最高总司令蒙巴顿介入下, 美军转用了20架原于驼峰航线上运用的C-46运输机供英军应急[10]。
注释
[编辑]- ^ Louis Allen, Burma: The Longest War, p. 638
- ^ 日本大百科全書(ニッポニカ)「インパール作戦」. コトバンク. CARTA HOLDINGS. [2021-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3).
- ^ 3.0 3.1 3.2 3.3 戸部(1991年)、142-143页。
- ^ 戸部(1991年)、147-148页。
- ^ ‘戦史丛书 インパール作戦’、95-101页;戸部(1991年)、150-152页。
- ^ 戸部(1991年)、153页。
- ^ ‘戦史丛书 インパール作戦’、105-106页。
- ^ Brayley, p.10
- ^ Allen, p.244
- ^ Allen, p.243
参考文献
[编辑]- 荒川宪一 “日本の戦争指导におけるビルマ戦线―インパール作戦を中心に(PDF形式)”‘平成14年度戦争史研究国际フォーラム报告书’ 防卫庁防卫研究所、2003年。
- 伊藤正徳. 帝国陸軍の最後 3―死闘編. 角川书店. 1973.
- 大田嘉弘. インパール作戦. ジャパンミリタリーレビュー. 2009. ISBN 9784880500089.
- 戸部良一ほか. 失敗の本質―日本軍の組織論的研究. 中央公论社. 1991. ISBN 9784122018334.
- NHK取材班(编)‘ドキュメント太平洋戦争 4 责任なき戦场’ 角川书店、1993年。
- 同上 ‘太平洋戦争 日本の败因〈4〉责任なき戦场 インパール’ 角川书店〈角川文库〉、1995年。ISBN 9784041954157
- 陆戦史研究普及会编(吉川正治执笔). 陸戦史集 インパール作戦 上巻. 原书房. 1969.
- 陆戦史研究普及会编(吉川正治执笔). 陸戦史集 インパール作戦 下巻. 原书房. 1970.
- 防卫庁防卫研修所戦史室 (不破博(元ビルマ方面军作戦参谋)执笔). 戦史叢書 インパール作戦. 朝云新闻社. 1968.
- 防卫庁防卫研修所戦史室. 戦史叢書 イラワジ会戦. 朝云新闻社. 1969.
- 新见政一. 第二次世界大戦戦争指導史. 原书房. 1984.
- 渡辺考. 戦場で書く 火野葦平と従軍作家たち. NHK出版. 2015.
- デリク・タラク(著)、小城正(訳). ウィンゲート空挺団. 早川书房. 1978.
- ルイ・アレン ‘ビルマ 远い戦场’(上・中・下) 原书房、1995年。
- (原书)Allen, Louis. Burma: The longest War. Dent Publishing, 1984. ISBN 0-460-02474-4.
- Allen, Louis. Burma: The longest War. Dent Publishing. 1984. ISBN 0-460-02474-4.
- Bond, Brian; Tachikawa, Kyoichi. British and Japanese Military Leadership in the Far Eastern War, 1941-1945 Volume 17 of Military History and Policy Series. Routledge. 2004. ISBN 9780714685557.
- Bayly, Christopher; Harper, Tim. Forgotten Armies: Britain's Asian Empire and the War with Japan. Penguin. 2004. ISBN 0-140-29331-0.
- Callahan, Raymond A. Triumph at Imphal-Kohima: How the Indian Army Finally Stopped the Japanese Juggernaut (2017)
- Fay, Peter W. The Forgotten Army: India's Armed Struggle for Independence, 1942–1945.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3. ISBN 0-472-08342-2.
- Franks, Norman. Air Battle of Imphal. London: William Kimber & Co. 1985. ISBN 978-0718305529.
- Latimer, Jon. Burma: The Forgotten War. London: John Murray. 2004. ISBN 978-0-7195-6576-2.
- Don Moser and editors of Time-Life Books, World War II: China-Burma-India, (1978), Library of Congress no 77-93742
- Slim, William. Defeat into Victory. London: Cassell. 1956.
延伸阅读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英帕尔会战:日军最惨重的失败
- 中安在线─英帕尔会战
- 父が语るインパール作戦体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一兵士の戦争体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秘境チン州
- Burma Star Association インパール付近の地形図(英语。画质は良くない)
- インパール作戦で触発したナガランド连邦の経纬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British Military Histo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Burma Star Association Map
- Burma Star Association Japanese invade India
- Royal Engineers Museum Engineers at Imphal and Kohima
- National Army Museum War in the Far East
- No. 1 Squadron, Royal Indian Air Force, Imphal, Assam, 1944
- British leaflet dropped post-Imphal in Burma
template:Indian National Army 24°49′00″N 93°57′00″E / 24.8167°N 93.9500°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