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丰臣政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丰臣政权
豊臣政権
1585年—1603年
首都京都
大阪城(1584-1587年;1598-1615年政权中心、关白驻地)
聚乐第(1587-1595年政权中心、关白驻地)
伏见城(1595-1598年政权中心、太阁驻地)
常用语言日语
宗教
神道教佛教
政府封建制军事独裁
天皇 
• 1585–1586[1]
正亲町天皇(首)
• 1586–1603[2]
后阳成天皇(末)
太政大臣 
• 1586–1598
丰臣秀吉
关白丰臣家家督 
• 1585–1598
丰臣秀吉(首)
• 1598–1615
丰臣秀赖(末)
历史时期安土桃山时代
• 丰臣秀吉就任关白
1585年7月11日
1590年
1592年 - 1598年
1600年
• 江户幕府开府
1603年3月24日
1615年5月8日
• 终结
1603年
ISO 3166码JP
前身
继承
织田政权
德川幕府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豊臣政権
假名とよとみせいけん
平文式罗马字Toyotomi Seiken

丰臣政权(日语:豊臣政権とよとみせいけん Toyotomi Seiken */?)、或称丰臣氏政权,是指日本天正18年(1590年;一说天正13年/1585年)到庆长8年(1603年)为止,由丰臣秀吉建立的武家政权

历史

[编辑]

地方政权时代

[编辑]

最初作为织田信长部下而崭露头角的羽柴秀吉(后丰臣秀吉),在天正元年(1573年)协助信长消灭浅井氏后,从信长那里获赐‘江北浅井迹’一职,开始以长滨城城代的身份管辖之前属于浅井氏的近江国伊香、浅井、坂田3郡共12万石的领地。后来,秀吉以知行宛行的形式获得了独自管理领国的权力。天正9年(1581年)起,秀吉把这块领地转交给养子羽柴秀胜管理。而从天正5年(1577年)10月开始,秀吉开始奉信长命令对播磨展开侵攻,直到天正8年(1580年)5月平定播磨国后,秀吉再获得了除赤穂・佐用2郡外全播磨国的支配权。在此同时,以黑田孝高为首的播磨众也加入到秀吉的家臣团中。

在侵攻播磨的同一时间,信长也命令秀吉对但马国展开侵攻,并让秀吉的弟弟羽柴秀长担任竹田城的城代。天正8年(1580年)5月,在攻陷出石城后,秀吉征服但马国全境,并让秀长与但马众的宫部継润木下昌利等人一起继续管理但马国。之后于天正9年(1581年)10月,秀吉攻陷了因幡国的鸟取城,并安排了宫部継润成为了该城的城代,同时平伏了在八东郡(鬼城)的木下重坚、智东郡的矶部康氏・八木重信、巨能郡的垣屋光成、鹿野郡的亀井兹矩等备中地区的因幡众[3]

丰臣政权的起始

[编辑]

有关丰臣政权的起始时间,现时日本主流学界有几种说法[4]

  • 天正11年(1583年)5月说 - 在此期间,丰臣秀吉开始自居为全国支配者,陆续对各地大名执行国替及改易,以及建立大坂城及支配畿内等一系列事件为契机,直至1583年5月贱岳之战结束,丰臣秀吉正式统合了旧织田氏大部分势力起开始计算。
  • 天正11年(1583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说 - 以织田信雄退出安土城作为起始时间。
  • 天正13年(1585年)3月说 - 本能寺之变后,织田信雄作为事实上的家督仍然有效的维持著织田政权的统治、直到于1585年的小牧长久手之战败于秀吉后,才上京交出官位并对秀吉表示臣从。

成为中央政权

[编辑]

天正10年(1582年)6月2日(旧历)、明智光秀发动兵变,杀害了天下人织田信长及织田家家督织田信忠,史称本能寺之变。当时作为中国地方总司令官,位处备中正与毛利氏对峙的羽柴秀吉,在得知消息后马上与毛利辉元讲和并引军东回(中国大返还),并于山崎之战中击败了明智光秀替信长复仇成功。

之前本来就拥有大片领地的秀吉,在击败明智光秀后功绩更上一层楼,其在织田家中的发言力也大增。在清洲会议上,织田家家臣聚集在清洲城以讨论织田家的家督后继者,秀吉在得到多数织田族人与家臣支持下,拥立尚在襁褓的信忠长男三法师(元服后称织田秀信)继任家督。但为此得罪了同属织田重臣的柴田胜家,导致其拥立信长三子织田信孝对抗秀吉。会议的结果最后决定以三法师为信长的后继者,同时让信孝作为三法师的监督人以管理织田家。

在此之后,秀吉利用三法师把信长、信忠的后继者们逐步排除开去。先是透过攻击柴田胜家的儿子胜丰使其降服,并在其后孤立了信孝并夺取了三法师。在得到了三法师后,秀吉‘挟天子以令诸侯’,在1583年的贱岳之战中把柴田胜家和织田信孝消灭,而其他重臣如泷川一益等也相继降伏。柴田的家臣,如前田利家金森长近等也纷纷倒向秀吉。

对此情况不满的信长次男织田信雄,在天正12年(1584年)与信长的前盟友徳川家康结盟,并掀开了反秀吉的大旗。虽然兵力上秀吉拥有庞大的优势,但在家康巧妙的战术前秀吉却在小牧·长久手之战中败北。之后,秀吉改变策略,改为攻击美浓国的信雄领地,最后信雄因为顶受不了秀吉庞大的优势而决定单独与秀吉讲和。在讲和后,不管是家康还是秀吉都失去了继续战斗的大义名分,所以两家决定和睦。

天正13年(1585年)、秀吉讨伐了前两年经常在背后侵扰的纪伊等诸势力(纪伊征伐)和位于四国的长宗我部元亲四国征伐)。同年7月、秀吉利用日本朝廷内关白相论矛盾,使正亲町天皇封他为关白、并在翌年受赐丰臣姓。就任关白和获赐丰臣姓二事,也是为了表示京都朝廷承认秀吉为天下人的象征。以此为标志丰臣政权正式诞生。

统一日本

[编辑]

天正14年(1586年)、秀吉命令德川家康上洛,并意图使其臣服。最初家康对此表现冷淡,但后来秀吉以母亲大政所作为人质送到家康处后,以母亲的人身安全要挟家康来获得讨伐家康的大义名分。在这样的情况,家康只好臣服于丰臣政权。与此同时,越后的上杉景胜和安艺的毛利辉元等大名亦纷纷对秀吉表示臣服。天正15年(1587年),由于萨摩的大名岛津义久违反了秀吉在九州颁布的惣无事令,秀吉发动了九州征伐以讨伐岛津家并最后获得胜利。随著岛津家的臣服,丰臣政权完全支配了西日本

天正14年(1590年)、秀吉对同样的违反了“惣无事令”的北条氏政北条氏直父子下达了讨伐令,并动员了日本各地大名共23万兵力参战(小田原征伐)。此战最后以小田原城开城,后北条氏灭亡而结束。在此期间,东北的伊达政宗最上义光等大名亦对秀吉表示臣服(奥州仕置),至此丰臣政权在名义上统一了日本。

虽然在名义上统一日本,但在其后仍然发生了葛西大崎一揆暴动、南部氏内乱、九户政实之乱等小规模战争。为了镇压暴乱,秀吉命蒲生氏乡石田三成等家臣率领了6万大军前往奥州进行讨伐。至此,自应仁之乱起持续100多年的混乱局面告一段落,丰臣政权名副其实地统一日本。

在统一后,秀吉开始对部分功臣进行了肃清。从在信长家臣时代起并一直支持著秀吉,后来被称为羽柴四天王的四人中,有两人(神子田正治尾藤知宣)分别在被流放后赐死及被处刑(另外两人中,宫田光次本能寺之变前已经战死,而户田胜隆则在后来的朝鲜之役中病死)。

秀次家督时期与文禄之役

[编辑]

天正19年(1591年)8月(旧历),秀吉的嫡男鹤松死去。丰臣秀次在11月(旧历)成为秀吉的养子并在12月(旧历)就任关白,同时成为丰臣政权的第二位家督,而养父丰臣秀吉则号称太阁。就任关白及家督后的丰臣秀次居住在聚乐第执行政务,不过养父丰臣秀吉并没有让出全部权力,于是变成二元政治。后来代替专注于进攻朝鲜的养父太阁秀吉施行内政的情况变多。

在统一日本后,秀吉的野心开始膨胀,把征服的目标转向海外。文禄元年(1592年)也是丰臣秀次担任家督的第一年,太阁秀吉以‘假道入明’为借口,命令全国大名开始向朝鲜出兵,是为万历朝鲜之役。长久以来除了与倭寇女真族等小量冲突外久未历战的朝鲜正规军,对突如其来的日本军手足无措。相反,日军刚经历了100多年的战国时代,战斗经验丰富,再加上大量的铁炮装备和当地不满李氏朝鲜管治的百姓协助,日军在开战初期连战连胜,占领了包括汉城平壤在内的大部分朝鲜国土,作为前锋的加藤清正甚至一度越过了图们江,攻击了当时属于明领的建州女真。但随著战争深入发展,各地起义的义兵与朝鲜水军开始反击,为日军带来不少的损失。

到了文禄2年(1593年),援助朝鲜的明朝军队陆续进入半岛并开始对日军进行反攻。一开始明朝与朝鲜的联合军虽然成功收复了平壤并近逼汉城,但后来却在碧蹄馆之战败给日军而使战况陷入胶着状态。随著战争进一步延长,不论是日军还是明•朝鲜联合军的补给都开始不足,双方伤亡及饿死的士兵数日渐增多。在此情况下,日本开始了与明朝的讲和交渉,准备停战。

家督丰臣秀次之死

[编辑]

文禄二年(1593年),秀吉获得了第二子丰臣秀赖。在此之前,由于第一子鹤松仅2岁便夭折,秀吉已经几近放弃再度产子的计划。但在秀赖诞生后,秀吉为了扫除秀赖继位的障碍,于文禄四年(1595年)以涉嫌谋反的罪名把家督丰臣秀次赐死,同时族灭了秀次一家老小。此后丰臣政权自家督丰臣秀次赐死后便出现权力真空,但实际上太阁丰臣秀吉还是实际统治者,直到秀吉公于庆长三年(1598年)病逝。

庆长之役与太阁丰臣秀吉之死

[编辑]

石田三成小西行长等人主导的对明和谈,最后以秀吉不满明方提出的条件,全面决裂而告终。庆长2年(1597年),秀吉再度命令日本全国大名出兵讨伐朝鲜,是为庆长之役。这次出兵日军吸取了文禄之役过度深入而败的教训,主力以全罗道为攻击目标,在固定阵地后再向忠清道等朝鲜各地发动进攻。日军先于漆川梁海战大败朝鲜水军,再于占领全罗道的道都全州后,在忠清道的稷山与明军激战,是为稷山之战。在开战后两个月内,日军横扫了全罗、忠清两道,并再度逼近汉城所在的京畿道。同时,为了加强防守阵地以作持久战,日军开始在朝鲜半岛南部各地建筑倭城以作为防守据点。庆长3年(1598年)初,最东边的蔚山城的遭受明・朝鲜联合军攻击,但保卫成功(第一次蔚山城之战)。从9月末到10月初期间,日军堡垒顺天城、泗川城、蔚山城等地相继遭到明・朝鲜联合军攻击,双方各有进退,其中在泗川之战,明・朝鲜联合军被岛津义弘大败,而岛津义弘也得到了鬼石曼子的称号。

在战况再度陷入胶著的时候,身体情况日渐恶化的秀吉于庆长3年8月18日离世,享年62岁。在秀吉去世后,继续进行朝鲜战争已经变得没有意义的前提下,在10月起在朝鲜日军陆续撤退回国。在最后撤退阶段,明・朝鲜水军发动了露梁海战试图阻挡日军撤退但没有完全成功,日军在11月底完全撤退。而朝鲜水军统帅李舜臣与明军统帅邓子龙也在此役牺牲。

政权崩坏

[编辑]

家督丰臣秀次、太阁丰臣秀吉死后,丰臣政权由丰臣秀赖担任第三代家督。秀赖在继位时年仅6岁,无力控制家臣间的矛盾,加上在朝鲜之役期间便已经开始萌芽的加藤清正、福岛正则等武功派与石田三成、小西行长等文治派的对立表面化,使丰臣家臣团彻底分裂。同时,在朝鲜之役时没有出兵,保存了大部分实力的徳川家康对天下蠢蠢欲动,并无视秀吉生前禁令,开始与伊达政宗等各地大名联姻,使得丰臣政权急速陷入混乱。

庆长4年(1599年),秀吉死前委托之监护人前田利家病重离世,间接使家康成为最有政治影响力的大名,也使家康基本上垄断了对丰臣政权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对家康专政极度不满的丰臣家家臣石田三成、上杉景胜、毛利辉元、宇喜多秀家等人,连同其他仍然尽忠于丰臣家的大名,于庆长5年(1600年)9月发动了关原之战与家康决战。这场决定天下谁属的战役,结果以三成主导的西军落败,三成被処刑,各西军大名领地被改易减封而结束(参见:关原之战战后处理)。至此,日本国内反徳川的势力几近消灭,天下的主导权落入徳川家康手中。

在关原之战后,家康虽然名义上仍然是丰臣家的家臣,但已经无视丰臣家的存在,自由地对各地大名进行论功行赏和改易减封等惩罚。其中丰臣家在摄津・河内・和泉三国的领地从战前的222万石大幅减至65万石,而丰臣家在日本其他地区的藏入地也同时被家康分封给其他改易的大名。

在关原之战的战后处理结束后,徳川家康于庆长8年(1603年)获朝廷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并开设江戸幕府。至此丰臣政权对日本的管治正式结束。

政权覆灭

[编辑]

在开设江户幕府后,日本各地本来臣从于丰臣家的大名纷纷转向臣服于徳川幕府将军,直到庆长19年(1614年),只剩下丰臣家没有对江户幕府表示臣服。最终徳川家康在同年冬天和翌年(庆长20年,1615年)夏天发动了大坂冬夏两役,使丰臣家彻底灭亡。

特征

[编辑]

基本架构

[编辑]

丰臣政权与之前的织田政权一样,是以丰臣秀吉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作为中央集权制统治的象征,秀吉颁布了太阁检地刀狩令等日本全国通用的政策,以便掌握全国各地情况及有效管理民众。当时除了秀吉的直辖管地外,徳川氏、毛利氏、上杉氏、前田氏等大名仍然保有超过100万石的庞大领地,这些大名的内部管治并没有受到秀吉太大的影响,还是一如既往的以自己培育的家臣团为核心,作为领国奉行去实行政策。

秀吉在统一全国后,为了强化对各地大名的统制,改易了织田信雄,并大幅减封了蒲生秀行和丹羽长重的领地。而对于徳川氏、上杉氏、伊达氏,秀吉则把它们的领地替换到其他地方(国替),并把自己的养子过继到毛利氏的分家小早川氏。对于萨摩的岛津氏,则在九州征伐后以命令岛津义久隐居的方式,使岛津氏变成岛津义久与岛津义弘共同统治的二元体制,并且毒杀了岛津家久

在成为日本全国支配者的初期,秀吉曾经打算出任征夷大将军,但由于他非武家出身的身份而未能实现。后来,藉朝廷内对于关白继任的争执,秀吉成为前关白近卫前久的犹子,凭借此身份继任为关白,之后,天皇下赐秀吉“丰臣”氏,借此丰臣氏成为和藤原氏相等的具有就任关白、摄政的资格。借此,秀吉开始积极的考虑导入与传统武家幕府制度相异的武家关白制,以利用世袭公家制度去表现丰臣政权的正统性。

在秀吉把关白及丰臣政权家督之位让渡给外甥丰臣秀次后,秀吉并没有引退,这是以为秀吉恰恰要以此来宣示关白之位将由丰臣氏代代世袭相传。为了进一步确保丰臣氏在公家制度中的地位,秀吉甚至曾经考虑让宗家以外的其他分家也加入到公家制度中(如武家清华家等)。但由于秀吉后代血脉仅秀赖一人,而其他亲属如丰臣秀长・丰臣鹤松・丰臣秀保・丰臣秀胜等人亦纷纷早于秀吉离世,唯一的外甥丰臣秀次一族甚至在秀赖诞生后被秀吉肃清,使能藩屏宗家的亲族势力极为衰弱。在秀吉死后,秀吉一族就仅剩下宗家的秀赖与其妻高台院一系的木下氏。

羽柴氏・丰臣姓下赐

[编辑]

在日本中世时代的将军,大都有把自己名字中其中一字(讳)授与家臣的习惯。如秀吉并曾经把自己名字中的“秀”字赐予小早川秀秋・结城秀康・徳川秀忠等养子,“吉”字赐予大谷吉継等直系家臣团和其他新归属大名等等。同时,秀吉也把丰臣朝臣的氏姓和羽柴的苗字赐予大量的有力家臣与大名,使大名们要自称为丰臣朝臣羽柴何某,达到类似自己一族的效果(江户幕府时代,许多大名是德川氏与松平氏出身,丰臣政权可以与之做对照)。

武家官位制

[编辑]

随著丰臣秀吉获赐从一位的太政大臣关白,其他武家也也纷纷被赐与各种公家的职位,是为武家公卿制。丰臣政权以通过奖赏赐与从属诸大名各种官位以拉拢他们(在传统上,"公卿"一词专指参议及三位以上的官职、其中大臣可被称呼为"公"、而其他的公卿则被称呼为"卿")。

秀吉任意利用公卿官位赏赐给属下大名的行为,激化了本来公家的公卿与新的武家公卿之间的摩擦与矛盾,最终徳川家康在1611年(庆长16年)把武家公卿从朝廷官位体制中脱离,创立了新的武家官位制[5]

由家格构成的大名统制

[编辑]

另外,秀吉也采取了“家格”的方式对各地大名进行规范。秀吉参考了公家家格的摄关家清华家羽林家名家编制,制定了包含羽柴关白家・武家清华家(“清华成”)的武家家格体制。在武家清华家下,另外再分为从五位(侍从)以上拥有领地大名所组成的“公家成”,和从五位以下由谱代及小大名而组成的“诸大夫成”两个等级。

在1588年(天正16年),武家公卿除了一族的秀吉、秀长、秀次以外、还包括织田信雄足利义昭徳川家康宇喜多秀家。后来随著织田信雄足利义昭失势被除名后,在仅馀的徳川家康、宇喜多秀家上,加入了毛利辉元(1588年)[6]上杉景胜(1588年)・前田利家(1591年)・小早川隆景(1596年)等人,共同组成了丰臣政权下的“清华成”家格(获得清华家家格意味著有可能昇进为大臣)[7]

“清华成”家格构成了后来五大老体制的基础。有研究指出,丰臣政权方面建立“清华成”家格的原因主要是“作为天下统一的恩赏”、“表示与作为摄关家之一的丰臣宗家之间的差距”、“以提高其他大名家格为契机,贬低当初作为特殊家格而存在的足利将军家、织田信雄家、徳川家康家”、“原则上,摄关家参加的宴席,武家不可以出席”[8]

财政

[编辑]

实际上,丰臣宗家的直辖领地(藏入地)当时在全国总计为222万石,比最大的大名德川家康在关东所支配的250万石还要低。但是由于丰臣氏控制著全国主要的金山・银山和博多等贸易据点,在财政收入上还是远远领先其他大名。同时,因为秀吉亦把直系家臣分封在日本各地,所以丰臣宗家的军事力量也在其实际石高之上。但是如果与之后德川政权的压倒性庞大领地比较的话,丰臣政权下仍然存在像德川家、毛利家超过200万石的大名,而这些大名对丰臣政权的决策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影响力。另外由于大部分的藏入地都是设置在其他大名的领地内,所以在关原之战的战后处理中,这些藏入地也分别被当地大名吸收。

外交政策

[编辑]

丰臣政权下的对外政策主要是日本为中心的“华夷之辨(小中华概念)”作为指导思想。在统一日本后,丰臣政权对日本周边的吕宋琉球国高山国・李氏朝鲜等地区发出了要求它们臣服及朝贡的威胁。其中尤其在对朝鲜时,要求对方“服属并作为征明向导”的态度尤为强硬。但由于朝鲜自立国以来一直采取事大主义奉明朝为正朔,所以并没有理会日本的要求。当时负责外交交涉的对马宗氏为了稳健起见,把秀吉派往朝鲜的“朝贡使”改为传达秀吉统一喜讯的“祝贺使”,同时,朝鲜也在希望探知日本情况下向日本派遣了称为“贼探使”的使者。后来朝鲜方所派的使者与日本方的“祝贺使”一同返回日本后,谒见了丰臣秀吉。当时,宗氏为了隐瞒朝鲜使者的身份,故意把该名使者说成是从朝鲜专门到日本来祝贺的“朝贡使”。被蒙在鼓里的秀吉在未知情况下,仍然要求该名“朝贡使”回国给朝鲜国王转达“服属并作为征明向导”的要求。

在谒见完毕后,宗氏对朝鲜使者表示秀吉是以“假道入明”而不是征服朝鲜为目标。当协议到朝鲜后,李氏朝鲜一如既往的拒绝了秀吉的要求,使秀吉感到大怒而最后决定入侵,是为万历朝鲜战争。此次战争结果以秀吉病死,日军撤退而结束。

另外,秀吉在统一全国后渐渐对各地天主教组织进行打击,如通过伴天连追放令禁止基督教在境内传播。但同时却积极与欧洲进行贸易交流。

终焉期

[编辑]

秀吉在知道自己大限将至后,开始著手设计保持丰臣政权在秀赖领导下稳固的体制。徳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辉元・宇喜多秀家・小早川隆景(庆长2年隆景死后由上杉景胜接任)等五名大名共同组成了五大老作为丰臣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五大老制度作为丰臣政权的内阁,天下所有事务皆由他们决定负责。另外,有关検地等内政事务的处理则交给了石田三成・浅野长政・前田玄以・増田长盛・长束正家这五名直系家臣负责,是为五奉行。而对于五大老和五奉行的监视和调整则交给堀尾吉晴・中村一氏・生驹亲正所组成的三中老

但是,这套制度在秀吉死后,并没有发挥出秀吉本来预想的作用。在作为独裁者的秀吉死后,统合平衡丰臣政权的力量骤然消失,而各地大名也开始按照自己意志行动。其中在五大老拥有最强大实力的徳川家康,在秀吉死后便违反秀吉的命令擅自与各地大名缔结婚姻关系,虽然遭到了其他大老和奉行的责难,但由于政权内已经没有可以与家康相抗衡的力量,所以结果也无法统制他的行动。同时,秀吉本来的直系家臣中又分裂成文治派与武功派,两派之间互相争斗,成为了关原之战的导火线,也让徳川家康有机可乘。最后,由武功派家臣与亲家康派大名联手组成的东军,在关原之战中打败了由文治派与亲丰臣派大名组成的西军,使丰臣政权瓦解。

丰臣政权快速瓦解的原因,是丰臣秀赖年幼,丰臣家的嫡系都已凋零。真正最关键因素,还是当初太阁丰臣秀吉处死家督丰臣秀次一事所引发的秀次事件,才是导致丰臣政权在秀吉死后,无力回天的主因。许多丰臣秀次的遗族,也在关原之战中,支持武功派家臣与亲家康派大名联手组成的东军,使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中大胜,在丰臣家的发言力大增,丰臣秀赖本身实力与威望无法与德川家康抗衡,导致丰臣家逐渐步向灭亡。

丰臣政权期间丰臣家家督列表

[编辑]
丰臣政权期间丰臣家家督列表
肖像 姓名 官职 生卒年 在职期间
丰臣秀吉 关白内大臣关白太政大臣太政大臣 1537年-1598年 1585年-1598年
丰臣秀次 关白内大臣关白左大臣 1568年-1595年 1591年-1595年
丰臣秀赖 内大臣右大臣 1593年-1615年 1598年-1603年

组织

[编辑]

丰臣政权下的役职

[编辑]

备注

[编辑]
  1. ^ 正亲町天皇登基于1557年,在位直至1586年,此处的1585–1586年是指正亲町天皇在丰臣政权期间担任天皇的年份。
  2. ^ 后阳成天皇于1586年登基,在位直至1611年,此处的1586–1603年是指后阳成天皇在丰臣政权期间担任天皇的年份。
  3. ^ 柴裕之《羽柴秀吉の领国支配》,2011年(収录《织田権力の领域支配》、岩田书院)
  4. ^ 藤田达生《小牧・长久手の戦いと羽柴政権》2009年3月(収录《爱知県史研究 第13号》)
  5. ^ 堀新《天下统一から锁国へ》2010年
  6. ^ 在村川浩平著作《天正十六年毛利辉元上洛の意义》(‘史学论集’26号、1996年(其中的《日本近世武家政権论》、近代文芸社、2000年))中、说明了毛利辉元升格的原因应是因为“减少家康身分地位的特殊性”“同时减少信雄之身分的特异性”
  7. ^ 在村川浩平《天正・文禄・庆长期、武家叙任と豊臣姓下赐の事例》(《驹沢史学》80号、2013年)中表示蒲生氏郷也可能包含在“清华成”中。
  8. ^ 矢部健太郎《秀吉の小田原出兵と“清华成”大名》2011年(《国学院大学纪要 第49巻》)

相关条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