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中国
外观
中国历史 / 中国历史年表 |
世纪: 19世纪中国 / 20世纪中国 / 21世纪中国 |
年代: 1900年代中国 / 1910年代中国 / 1920年代中国 / 1930年代中国 / 1940年代中国 / 1950年代中国大陆 / 1960年代中国大陆 |
年份: 1931年中国 / 1932年中国 / 1933年中国 / 1934年中国 / 1935年中国 / 1936年中国 / 1937年中国 / 1938年中国 / 1939年中国 |
纪年: 乙亥年(猪年)、中华民国24年 |
大事记
[编辑]- 蒋介石分章口述、陈布雷笔录、以徐道邻名义在南京《外交评论》上发表〈敌乎?友乎?——中日关系之检讨〉一文,各报竟相转载,称:“一般有理解的中国人,都知道日本人终究不能作为我们的敌人,我们中国亦究竟须有与日本携手之必要。这是就世界大势和中日两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如果不是同归于尽的话)彻底打算的结论。我想日本人士中间怀抱同样的见解的,当亦不在少数。……实在是生则俱生,死则同死,共存共亡的民族,究竟是相互为敌,以同归于绝灭呢?还是恢复友好,以共负时代的使命呢?这就要看两国,尤其是日本国民与当局有没有直认事实,悬崖勒马的勇气,与廓清障蔽,谋及久远的和平”[1]:4830。
- 1月7日——孙科由北平到济南,会晤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1]:4814。
- 1月8日——行政院第一九四次会议决议,以蒋介石兼任陆军大学校长,杨杰兼教育长,1月11日国民政府明令公布[1]:4814。
- 1月9日——胡汉民派刘芦隐到上海,与王宠惠、孙科等会商宁粤合作办法[1]:4815。
- 1月16日——蒋介石自奉化抵上海,是日在上海访晤段祺瑞[1]:4820。
- 1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闭幕,作出决定:毛泽东选为常委,指定洛甫(张闻天)起草决议,常委再作进行适当分工,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恩来是党内委之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之负责者,会上推举张闻天接替博古担任总书记[1]:4821。
- 1月18日——蒋介石自上海入南京,电令南昌行营1月底撤销,往来文件自本月20日起停止收发;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遵义会议决议,常委进行适当分工,确定毛泽东为周恩来军事指挥之帮助者[1]:4821。
- 1月21日——黄郛向林森报告华北政务,汪精卫偕同黄郛到军校见蒋介石,1月24日汪、黄复同赴军校见,晤谈甚久[1]:4823。
- 1月22日——国民政府派李敬明为陆军第三十军副军长,任命池峰城为第三十一师师长[1]:4824。
- 1月25日——立法院开秘密会议,由孙科报告察东(察哈尔省东部)情势[1]:4826。
- 1月26日——宋哲元电中央报告察东情形,下午中央覆电称:“察东事件系‘地方事件’,由地方交涉解决。”[1]:4826
- 1月27日——土城之战[1]:4827。
- 1月30日——甘乃光向行政院请辞内政部政务次长及代部长职[1]:4829。
- 1月31日——鲁涤平病卒,2月2日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并明令褒恤[1]:4829。
- 2月2日——蒋介石以红军已西入云南边境,命令改编湘、黔、滇军为“剿匪”军第一、第二两路军,各辖4个纵队,何键为第一路军总司令,以主力“围剿”贺、萧红军,一部封锁贵州东部,龙云为第二路军总司令,薛岳为第二路军前敌总指挥,以主力集结云南、贵州边境,“围剿”朱德红军主力;蒋介石为处理南昌行结束事宜离开南京赴江西[1]:4832。
- 2月3日——察东日军向热河撤退;中央红军因刘湘重兵阻截,放弃原定渡江计划,以一部佯攻川南叙永,牵制川军,大军则南向云南扎西进军[1]:4832。
- 2月4日——国民政府特派徐源泉为鄂湘川边区剿匪总司令,免去其原鄂湘边区剿匪总司令兼职[1]:4833。
- 2月9日——国民政府任命刘湘兼四川全省保安司令[1]:4835。
- 2月10日——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及各委员在重庆宣誓就职[1]:4835。
- 2月14日——国民政府令准免李元鼎审计部部长职,特任陈之硕代理审计部部长[1]:4838。
- 2月16日——蒋介石由牯岭飞南昌[1]:4839。
- 2月17日——蒋介石在南昌接见江西省军政长官,指示“绥靖”工作方针[1]:4840。
- 2月20日——蒋介石电知各军政机关:南昌行营已结束,武昌行营于3月1日开始办公,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月底撤销;中国国民党中政会决议特许行政院各部、会长官列席中央政治会议[1]:4841。
- 2月21日——蒋介石自南昌抵汉口,接见张学良、何成濬、张群,询“剿”红军军务及政治设施;国民政府任命薛岳为贵州绥靖公署主任[1]:4842-4843。
- 2月24日——蒋介石特任兰州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为剿匪军第三路总司令,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为副总司令兼第一纵队司令,并规定总司令不在前敌时,副总司令得代行总司令职权[1]:4844。
- 2月25日——东北军将领于学忠、王树常、万福麟到汉口见蒋介石,请示整编事宜[1]:4844。
- 3月1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昌行营成立,原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撤销,主任张学良,秘书长杨永泰,参谋长钱大钧;国民政府令在浙江之孔子嫡系南宗裔孙为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并给以简任官待遇[1]:4847。
- 3月2日——蒋介石为“督剿”红军,整理川政,由汉口飞重庆[1]:4849。
- 3月4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通令:特设前敌司令部,委任朱德为前敌司令员,毛泽东为前敌政委[1]:4850。
- 3月7日——中央红军西进,主力自遵义向鸭溪、长干山一带移动[1]:4852。
- 3月8日——何成濬应蒋介石电召,自汉口飞往重庆[1]:4853。
- 3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三人团”(又称“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周为团长,全权负责处理红军之军事行动;蒋介石令武昌行营设立陆军整理处,派陈诚兼任处长,分期整理全国陆军,要求四年内整理好60个师,是日陆军整理处成立;土肥原贤二自香港抵达福州,次日访晤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1]:4855-4856。
- 3月15日——鲁班场战役;国民政府令准免蒙藏委员会委员长石青阳本职,遗缺由黄慕松继任[1]:4856-4857。
- 3月26日——蒋介石通电,新行营名称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理监事联席会议决定,该行自4月1日起改称中国农民银行,以孔祥熙任理事长[1]:4861。
- 3月27日——国民政府任命马超俊为南京市市长,原任石瑛辞职[1]:4861。
- 3月28日——国民政府特任孔祥熙为中央银行总裁,张嘉璈、陈行为副总裁[1]:4862。
- 蒋介石限3个月内完成川黔公路工程[1]:4870。
- 国防设计委员会由原属参谋本部改属军事委员会,易名“资源委员会”[1]:4880。
- 4月1日——国民政府特任蒋介石为特级上将;蒋介石在贵阳对记者称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谓:“欲挽救今日民族之危急,与解除全国民众之痛苦,须有一个运动继新生活运动而起,其名为‘国民经济之建设运动’。此国民经济运动,乃以振兴农业、改良农产,保护矿业、开发矿产,扶助工商、调节劳资,开辟道路、发展交通,调整金融、流通资金,促进实业为宗旨,而以革除苛捐杂税,减免出口税,与要求新宪法之实施,禁止纸币之滥发,为建设国民经济之初步。今日政府增加中央、中国与交通三银行之资本,以谋社会经济之安定与农工商业之进步,亦即此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中之一种。”;厦门市政府成立,王固磐任市长[1]:4863-4864。
- 4月2日——国民政府任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为一级陆军上将[1]:4865。
- 4月3日——国民政府任陈调元、何成濬、朱绍良、韩复榘、宋哲元、刘湘、刘峙、万福麟、何键、白崇禧、刘镇华、顾祝同、商震、傅作义、徐永昌、于学忠、杨虎城、蒋鼎文、龙云、徐源泉为二级陆军上将;国民政府以范鸿仙讨袁之役被狙殒命,追赠陆军上将[1]:4865。
- 4月4日——国民政府任宋哲元兼察哈尔省保安司令;国民政府任杨杰、贺耀组、黄慕松、曹浩森、周亚卫、张华辅、钱大钧、陈诚、卫立煌、张治中、夏斗寅、孙连仲、上官云相、梁冠英、陈继承为陆军中将[1]:4866。
- 4月5日——国民政府任薛岳、刘建绪、刘兴、赵观涛、罗卓英、谷正伦、王树常、鲍文樾、贺国光、蒋伯诚、戢翼翘、荣臻、吴光新、魏宗瀚、高维岳为陆军中将[1]:4866。
- 4月6日——蒋介石乘调大军入贵州追堵红军之机,压迫贵州省政府主席兼第二十五军军长王家烈交出军政权力,是日王以“身兼纵队司令,不能兼顾省政”为辞电蒋介石请辞省主席职,继又辞去军职,调任军事参议院参议;国民政府任魏益三、门致中、王均、徐庭瑶、何柱国、王以哲、孙桐萱、郝梦龄、刘茂恩、谭道源、李云杰、李韫珩、毛秉文、萧之楚、周浑元为陆军中将[1]:4867。
- 4月7日——蒋介石自贵阳飞抵昆明[1]:4867。
- 4月8日——国民政府任吴奇伟、汤恩伯、刘绍先、孙楚、杨效欧、李服膺、王靖国、杨耀芳、李生达、庞炳勋、秦德纯、王俊、刘翼飞、胡毓坤为陆军中将[1]:4868。
- 4月9日——国民政府任胡宗南、周碞、曾万锺、陶峙岳、李延年、李默庵、万耀煌、王东原、朱耀华、李觉、冯安邦、曹福林、冯治安、张自忠、张振汉为陆军中将;宋哲元偕秦德纯、萧振瀛赴张北阅军[1]:4868-4869。
- 4月10日——国民政府任岳森、阮肇昌、戴岳、陶广、宋天才、罗霖、樊崧甫、高桂滋、冯占海、沈克、李振唐、黄光华、郭希鹏、马法五为陆军中将;蒋介石由昆明飞贵阳[1]:4869。
- 4月11日——国民政府授蒙古锡林郭勒盟盟长索诺木喇布坦都统衔[1]:4870。
- 4月12日——国民政府任命许崇清为考选委员会副委员长,原任陈大齐免职[1]:4870。
- 4月13日——蒋介石派李仲公为贵州临时行政特派员[1]:4871。
- 4月14日——武昌行营主任张学良由重庆飞贵州见蒋介石,河南保安处长冯占飞及《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偕行,4月17日张学良回汉口;中国哲学会成立[1]:4872。
- 4月17日——国民政府明令改组贵州省政府,准免王家烈省政府主席职,遗缺以吴忠信继任[1]:4873。
- 4月18日——广东绥靖公署主任陈济棠宣布自兼海军总司令,张之英、姜西园为副[1]:4874。
- 4月19日——蒋介石电刘湘,升任孙震为第二十九军军长;中美庚款董事会改选,以蔡元培为董事长,周诒春、孟禄为副;蔡廷锴旅欧结束,自菲律宾抵香港[1]:4874。
- 4月20日——蒋介石整饬四川、贵州财政,是日以贵州省旧省府及文武各机关省会地方贱价出售预征通关税票,面谕贵州特派员李仲公采取断然措施,着将预征通关税票一律作废(“通关税票”即特税票,亦即鸦片烟出口税)[1]:4875。
- 4月30日——行政院通过圣裔奉祀官准照前清例世袭[1]:4880。
- 5月1日——国民政府任命徐庭瑶为训练总监部交通兵监,免去其第十七军军长职;张学良偕顾问端纳由汉口飞抵贵阳,向蒋介石报告在开封、西安检阅河南、陕西驻军情况;西兰公路建成,历时1年馀,今起正式通车,全长753公里,西安至兰州单程4日可达[1]:4881。
- 5月4日——国民政府任陈立夫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局长、陈焯为副,翁文灏为军事委员会资源委员会秘书长、钱昌照为副[1]:4882。
- 5月5日——国民政府以陈嘉庚捐资助学,特授予二等采玉勋章;当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共中央、中革军委领导随同军委纵队渡过金沙江,驻扎在中屋山,指挥中央红军渡江[1]:4883。
- 5月7日——国民政府任命柏辉章为第一〇二师长,何知重为第一〇三师师长,吴剑平为第一二一师长[1]:4884-4885。
- 5月8日——蒋介石准第九十三师师长唐云山辞职,遗缺派甘丽初代理[1]:4885。
- 5月9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金沙江,在一周时间内,中央红军靠着7只渡船将2万多红军全部送到金沙北岸,从此中央红军跳出数十万敌人围追堵截之圈子,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之胜利;立法院长孙科等离开南京赴陕西,考察西北经济及风俗民情,5月24日考察完毕返回南京[1]:4886。
- 5月10日——蒋介石由贵阳飞抵昆明“督剿”红军[1]:4886。
- 5月14日——行政院决议任徐堪为财政部常务次长,原任秦汾准予辞职[1]:4890。
- 5月15日——国民政府派孙震为第四十一军军长,任命柏天民为第五十一师师长[1]:4890。
- 5月17日——中、日两国政府同时公布中日互换大使,双方分别以现任公使蒋作宾、有吉升任;中英、中美政府商定使节升格为大使;国民政府令免陈绍宽兼海军江南造船所所长职,遗缺由马德骥继任[1]:4891。
- 5月18日——何应钦由平南下沿平汉铁路视察,5月20日抵太原晤阎锡山商陕北“剿灭”红军军事;蒋介石和龙云乘发机察看,复折返昆明;张国焘在四川茂县一带成立“中共西北特区委员会”和“西北苏维埃联邦政府”;中德两国政府商定使节升格为大使[1]:4892。
- 5月19日——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到汉口谒见张学良报告江西省军政情况,并与行营商洽庐山暑期训练县长事宜[1]:4892。
- 5月20日——国民政府任命孙楚为第一〇一师师长[1]:4892。
- 5月21日——行政院通过外交部呈报中美、中德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案;蒋介石由昆明飞贵阳,次日由贵阳飞重庆;“满洲国”国务总理郑孝胥被迫辞职,张景惠继任[1]:4893。
- 5月22日——国民政府公布以现任驻英公使郭泰祺升任中国驻英首任大使[1]:4893。
- 5月24日——上海电通影片公司拍摄《风云儿女》告竣,是日上映,片中插曲《义勇军进行曲》系田汉作词,聂耳谱曲[1]:4894。
- 5月25日——晨,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第一营在团长杨得志率领下到达安顺场大渡河口,凭仅有一只船,抢渡大渡河;河北省政府主席于学忠在日军威胁下,宣布省府自7月1日迁保定,5月30日又决定提前在6月1日迁移[1]:4894-4895。
- 5月26日——蒋介石自重庆飞成都“督剿”红军,宋美龄、顾问端纳偕行[1]:4895。
- 5月28日——行政院决议成立中央信托局,办理储蓄、保险等业务,由中央银行拨款1,000万元充作资本[1]:4896。
- 5月31日——蒙政会秘书长德穆楚克栋鲁普抵达北平,促何应钦就指导长官,并请示一切[1]:4899。
- 6月1日——河北省政府因日方逼迫,开始自天津迁往保定,6月4日省政府各厅在保定合署办公[1]:4899。
- 6月4日——行政院决议改天津市为直辖市,以王克敏代张廷谔为天津市长,并任商震津警备司令;国民政府任命吴忠信兼贵州省保安司令,李树森为陆军第九十四师师长[1]:4902。
- 6月6日——国民政府调于学忠任“川陕甘边区剿匪总司令”,河北省政府主席由民政厅长张厚琬代理;行政院令天津警备司令商震在王克敏未到任前兼代天津市长[1]:4904。
- 6月7日——中国国民党河北省党部奉中央电令即日自北平迁保定,同日北平军分会政训处结束[1]:4904。
- 6月8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根据日本要求,决定将第五十一军于学忠部调离河北[1]:4905。
- 6月18日——国民政府特派王克敏代理行政院驻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行决议,免宋哲元察哈尔省政府主席职,遗缺由该省民政厅长秦德纯兼代,6月19日国民政府明令发表;驻日大使蒋作宾密电国民政府,报告日本企拉拢阎锡山建立华北傀儡政权:“据密报,若辈以中国将统一,认为不利,欲在北方组织一反中央势力,先以冀、晋、察、绥、鲁为范围,俾与中央脱离,以便为所欲为。现正积极进行,并欲利用閰主任(钖山)为傀儡。”;旋阎锡山于报端发表公开信,揭穿日本人将于此后20年内征服全中国之阴谋[1]:4911。
- 6月20日——天津警备司令部以日方对“警备”二字不满,改称津沽保安司令部,商震仍为津沽保安司令[1]:4913。
- 6月23日——日本关东军驻沈阳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等人为张北事件在北平秦德纯私寓举行谈判,土肥原提出要求:一、昌平、延庆延长线之东,独石口之北,经龙门西北和张家口之北,至张北之南一线作为撤退区域,宋哲元军应撤至其西南此后不得侵入;二、宋军向日军表示遗憾之意,并处罚肇事宜接责任人;三、解散排日机关;四、本事件应自6月23日起两星期内办结;五、停止山东向察哈尔省移民[1]:4914。
- 6月24日——国民政府电复秦德纯:“张北事件仍由察省当局负责交涉,并与军分会密切合作。……凡在不妨碍我国领土、主权之范围内,皆可酌情办理。”;6月25日,北平军分会最后决定接受日方要求[1]:4915。
- 6月25日——国民政府任命商震为河北省政府委员兼主席,程克为天津市长,原天津市长王克敏免职[1]:4915。
- 6月26日——晨,秦德纯访晤土肥原,再度商洽察事,获得谅,中央二次覆电亦到平,遂通知日方,定明日上午10时双方在日使馆武官室完成张北事件交涉之最后手续[1]:4916。
- 6月27日——上午,秦德纯、雷寿荣、陈觉生至日本使馆访土肥原贤二、高桥坦,以书面承诺土肥原6月23日所提要求及解释,并同意撤退察省境内中国国民党党部,通称《秦土协定》;下午1时,土肥原和高桥坦对新闻界宣布,张北事件己“完全而满意”解决[1]:4917。
- 6月28日——国民政府令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暂代民政厅长,任命马步芳为青海省政府委员[1]:4918。
- 6月29日——国民政府任命卢兴荣为陆军第五十二师师长[1]:4918。
- 7月1日——日本武官高桥因何应钦未答复6月21日交鲍文樾代拟文稿,是日又提修正文稿,要何签字:“六月九日酒井参谋长提出之各事项,悉数承诺,期以自动的方式实施之。特此通知梅津司令官阁下。何应钦。”[1]:4919
- 7月2日——汪精卫因肝病在上海入诺尔医院治疗,行政院务由副院长孔祥熙暂代[1]:4921。
- 7月6日——何应钦将高桥7月1日代拟文稿请示行政院同意后,是日电鲍文樾送交日华北驻屯军司令梅津,关于河北事件之书面公函,世称《何梅协定》:“径启者:六月九日酒井参谋长所提各事项,均承诺之,并自主期其遂行。特此通知。此致梅津司令官阁下。何应钦。民国二十四年七月六日”[1]:4923。
- 7月8日——孔、曾、颜、孟四奉祀官孔德成、曾繁山、颜世镛、孟庆棠在南京宣誓就职,国民政府派戴季陶监誓;国民政府任命王懋德为陆军第二十八师师长[1]:4924。
- 7月9日——四川省府由重庆迁往成都[1]:4925。
- 7月18日——中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在芦花召开,张闻天主持会议,讨论“组织问题”,周恩来辞去红军总政治委员职务,会议决定由张国焘任总政治委员,军委之总负责者[1]:4929。
- 7月20日——行政院长汪精卫因病电南京辞职,请以副院长孔祥熙代理院务,中国国民党中政会决议以孔祥熙代理行政院长[1]:4930。
- 7月22日——国民政府任命焦易堂为最高法院院长[1]:4931。
- 7月24日——国民政府任命陶广为陆军第二十八军军长,锺光仁继陶广升充第六十二师师长[1]:4932。
- 7月27日——国民政府令免陆军第九十六师师长萧致平职[1]:4933。
- 7月29日——西南政务会调边防督办兼龙州民团指挥官李品仙任第四集团军总参谋长[1]:4934。
- 7月30日——国民政府任命汪惟仁为陆军第一〇八师师长,吕济为陆军第一四二师师长,李杏村为陆军第三十二军副军长[1]:4935。
- 8月12日——国民政府任命宋天才为陆军第七十五师师长[1]:4943。
- 8月13日——蒋介石委卫立煌为闽赣浙皖边区“清剿”总指挥,四省边区部队统归指挥节制[1]:4943。
- 8月14日——蒋介石由成都飞抵庐山,电汪精卫往晤,汪迟迟未应[1]:4943。
- 8月15日——中国国民党中常会议决慰留汪精卫,通过“严惩共党反复”案,凡共党“自首”或“自新”而复参加共产党者,一律枪决,或酌处无期徒刑[1]:4944。
- 8月17日——蒋介石派张群携亲笔函飞青岛,促请汪精卫早日返南京,主持政务,汪允即返[1]:4944。
- 8月19日——蒋介石自庐山飞往南京,张群往见,报告赴青岛挽汪经过;汪精卫自青岛飞上海;陈绍宽请辞海军部长职,8月20日行政院挽留[1]:4945。
- 8月21日——汪精卫自上海到南京,与蒋介石、黄郛会晤,蒋力劝复职,汪表同意;国民政任命陈光中为陆军第六十三师师长[1]:4946。
- 8月22日——中国国民党中常会在南京开会,汪精卫、蒋介石均出席,讨论汪辞职行政院长及兼外交部长案,决议慰留,下午1时许行政院秘书长褚民谊以汪允复任事通知各部、会[1]:4947。
- 8月23日——汪精卫通电复职:卧病月馀,一再具呈中央,恳请辞职,未蒙允准,兹遵照中常会决议,于本日销假回院视事;蒋介石以汪已复职,离开南京飞成都[1]:4947。
- 8月24日——川省裁军竣事,蒋介石电刘湘暨川军各路总指挥,凡编馀可用官兵,凭证明听候甄别改,其馀一律遣散,劝令归家生产,不准逗留麇集,以维治安[1]:4948。
- 8月28日——国民政府任命宋哲元为平津卫戍司令,秦德纯为察哈尔省政府兼民政厅长,调原平津卫戍司令王树常为军事参议院副院长[1]:4949。
- 8月29日——国民政府明令撤销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1]:4950。
- 8月31日——国民政府令免陆军第八军军长赵观涛职[1]:4951。
- 9月1日——廖仲恺国葬,上午由在南京紫金山天堡城墓地安葬礼,由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叶楚伧主祭[1]:4953。周恩来写“正式信件”给陈果夫、陈立夫兄弟;蒋指示陈立夫正面回复周恩来[2]:132。
- 9月2日——中共中央在四川巴西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红军继续北上[1]:4953。
- 9月3日——何应钦电促宋哲元赴北平就任平津卫戍司令[1]:4955。
- 9月5日——黄郛致电汪精卫请辞内政部长职[1]:4956。
- 9月6日——国民政府任命陈绍宽为一级海军上将,陈季良、陈训泳为海军中将[1]:4956。
- 9月14日——国民政任命黄新为陆军第四十一师师长[1]:4962。
- 9月17日——国民政府派陈公博等17人为全国经济委员会合作事业委员会委员,指定陈公博为主任委员;行政院决议慰留内政部长黄郛,9月24日黄郛打消辞意电行政院续假休养[1]:4964。
- 9月20日——国民政府令准河南省主席刘峙辞民政厅长兼职;中国法学会在南京成立,推蒋介石为名誉理事长,汪精卫等8人为名誉理事,居正为理事长,覃振、戴季陶为副理事长[1]:4966。
- 9月21日——宋哲元在北平就平津卫戍司令职[1]:4967。
- 9月23日——国民政府令派陆军中将罗卓英为陆军第十八军军长[1]:4968。
- 9月28日——胡汉民离开德国赴美国休养[1]:4972。
- 9月30日——国民政府派陆军中将汤恩伯为陆军第十三军军长[1]:4972。
- 中国文艺社成立,叶楚伧、陈立夫为正、副社长,张道藩、曾仲鸣、萧同兹等17人为理事[1]:4978。
- 10月2日——国民政府特派蒋介石兼西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张学良兼副司令,以朱良、于学忠、杨虎城分任第一、二、三路军司令[1]:4973。
- 10月3日——国民政府特派顾祝同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四川行营主任,并裁撤驻赣绥靖公署;国民政府派唐式遵为陆军第二十一军军长,潘文华为第二十三军军长,王缵绪为第四十四军军长[1]:4974。
- 10月5日——张国焘在四川理番县卓木碉另立“中央”,“中央政府”和“中央军委”,宣布开除毛泽东、周恩来、博古、张闻天中央委员及党籍,并下令“通缉”,对杨尚昆、叶剑英“免职查办”[1]:4975。
- 10月7日——国民政府令免岳森陆军第五十师师长职,遗缺以成光耀继任,任命陈铁为陆军第八十五师师长;蒋介石自成都飞西安视察,翌日接见邵力子、杨虎城,听取军政情形报告,10月10日抵洛阳赴中央军校分参加开学典礼;张学良飞太原,访阎锡山商“剿共”办法,次日飞返西安[1]:4976。
- 10月10日——蒋介石为消灭湘鄂川黔边区红军,在宜昌设行辕,是日行辕成立,以陈诚为参谋长,代行蒋介石职务;武汉警备司令叶蓬为9月17日驻武汉日本领事抗议警备司令部兵营内有抗日标语一事,以“违反国府睦邻令”被免职,遗缺由第一军军长陈继承继任[1]:4977。
- 10月12日——国民政府令免宋哲元兼察哈尔省保安司令职,遗缺由秦德纯兼任;蒋介石抵达开封,次日飞太原与阎锡山商陕、甘“剿共”军事,12月14日太原飞返南京[1]:4978。
- 10月15日——蒋介石与汪精卫在南京晤谈中央最近政情;国民政府任命李家钰为陆军第一〇四师师长[1]:4979。
- 10月16日——黄郛应蒋介石电召,离开上海入南京;日本贵族院议员坂西中将至南京访汪精卫;张学良由西安飞抵武昌,办理行营结束事宜,10月19日返西安,10月20日武昌行营结束[1]:4980。
- 10月18日——蒋介石秘密会见苏联驻华大使鲍洛莫洛夫,以中国军队总司令之身份建议中苏订立“秘密军事协定”,对付日本侵略,保证远东和平[1]:4981。蒋和鲍格莫洛夫后来说好,由张群和鲍格莫洛夫就此一密约之细节后续谈判,在中国政府和中共就统一阵线达成协议后即可生效[2]:133。“香河事件”爆发,日本人指使武宜亭等借口反对田亩附加税,要求实行“自治”,是日武宜亭与日本浪人胜见、福田霞等同谋,在河北省香河县安抚寨胡承武宅召开“国民自救会”,10月20日武宜亭纠众到县政府请愿,并派代表及日本浪人三名到县长赵锺朴交涉,要求交出政权,同时散发《县民自治自决自救传单》及《对华之基础观念》等文件,赵锺朴将代表扣留,并派人到省政府报告,10月22日日本宪兵一队掩护变民入城内,释出被拘代表,赵锺朴逃走,县城被占,公推安厚斋为“民选县长”,实行“自治”;国民政府追赠前大元帅府陆军总长张开儒为陆军上将,并从优议恤[1]:4981。
- 10月19日——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中央红军主力历时一年,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省,行程2万5千里,进行300多次战斗,击溃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此时只剩7,000馀人,结束长征;国民政府派万耀煌为陆军第二十五军军长[1]:4981。
- 10月22日——香河事件发生后,河北省政府主席商震对安次、永清、霸县、静海、武清、通县、昌平等县颁戒严令;红十五军团夜袭榆林桥(位于陕西甘泉南),全歼东北军王以哲部第一〇七师4个营,生俘团长高福源[1]:4983。
- 10月23日——河北省政府派参事郑文轩访日武官高桥,表示香河事将以和平方法解决,并派参议刘耀东代理香河县长[1]:4984。
- 10月24日——安厚斋、武宜亭等凭借日本势力,拒绝交出香河县政权,并将新派县长刘耀东扣押[1]:4984。
- 10月26日——商震电呈蒋介石,谓河北香河事件为日方多田骏与日本驻天津特务机关长大迫通贞所策划,其目的“即策预备迫使我方承认华北自治”;商震与多田骏连日在天津会商香河事件,尚无具体结困,是日武宜亭向刘耀东提决条件三项:一、容纳“民众”要求;二、对事变责任者不加处分;三、死伤者给抚恤费;刘向商震请示后,允酌予接受;刘湘奉蒋介石漾(23日)电,以第二十三师师长罗泽洲擅自枪杀旅长王芝槐,着即撤职查办,刘电罗遵照,并委唐式遵暂代第二十三师师长[1]:4986。
- 10月27日——武宜亭在香河城内勒捐派款,散发《自救自决宣言》,乱民与民团合流,由高俊山指挥,在城外掘壕扼守,商震仍留天津与多田骏商谈,要求制止日人参与香河事件[1]:4987。
- 10月28日——冀东战区特警队张庆馀部奉令开香河维持治安,武宜亭逃天津,是日商震由天津抵达北平,称香河事件己解决;国民政府任命沈久成为陆军第一四〇师师长[1]:4987-4988。
- 10月29日——冀东战区特警队张庆馀部第五中队开抵香河城外待命,第七中队开往香河接防,为城内附变团警所拒[1]:4988。
- 10月30日——蒋介石就日人策动“华北自治”一事,覆电平津卫戍司令宋哲元,谓:“此时兄处境只听命中央,诿责中央为惟一之法”,“幸勿为威胁所动。”[1]:4989
- 11月1日——上午,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南京开幕,汪精卫主席致开幕词后,在会场外摄影时遇刺,枪伤左颊、左臂及背肋三处,刺客晨光通讯社记者孙鳯鸣亦被卫士击中,当场被捕,次晨孙伤重在南京中央医院毙命;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在西安成立,负责指挥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各省“剿共”军事,参谋长钱大钧,秘书长吴家象;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四川行营在重庆成立,主任顾祝同,参谋长贺国光对记者谈,参谋团奉命结束,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各省军政均受行营指挥;北平市长袁良电中央恳辞,11月3日行政院批准袁良辞职,由宋哲元兼代北平市长[1]:4990-4991。
- 11月2日——国民政府令驻甘肃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专理军务,免去甘肃省政府委员暨主席职,任命于学忠为甘肃省政委员兼主席;香河城门紧闭,不准出入,安厚斋避迹乡间[1]:4992。
- 11月3日——财政部颁布《币制改革紧急令》,自1月4日起实行新货币政策,规定办法六条:一、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钞票为法币,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二、其他银行钞要限期兑换法币;三、设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办理法币发行收换及保管准备金等事宜;四、持有金本位币或其他银类者,交发行准备管委会或指定银行兑换法币;五、以银币单位订立之契约,到期以法币结算;六、由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1]:4992。
- 11月6日——行政院决议,以汪精卫因伤不能执行职务,由副院长孔祥熙依法代理行政院院长,外交部部务由政务次长徐谟代拆代行[1]:4995。
- 11月7日——香河事件连日经各关系方面交涉,城中浪人已全部离去[1]:4996。
- 11月8日——国民政府任命萧振瀛、张自忠为察哈尔省政府委员,萧兼主席,未到任前由张暂代,任命秦德纯为北平市市长;参谋次长熊斌自南京抵达北平,向宋哲元、商震传达中央应付日本计划,劝宋等切勿自作主张;香河“治安维持会长”安厚斋称“县长”[1]:4996-4997。
- 11月9日——参谋次长熊斌到天津访土肥原贤二,土肥原贤二拒绝会见,旋往见日本驻屯军司令多田,多田称“土肥原之要求(指要求成立华北自治政府)必须实现,无商量馀地”[1]:4998。
- 11月10日——熊斌到保定、北平,分别会晤商震、宋哲元,告以中央通盘应付日人计划,戒其勿自作主张[1]:4999。
- 11月11日——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自天津到北平,向宋哲元提出“华北高度自治方案”,内容计有10项:一、成立“华北共同防赤委员会”;二、领域为华北五省二市;三、首领宋哲元﹐总顾问土肥原;四、由最高委员会主持军事;财政截用由央在各该省、市之关税、盐税和统税;六、开发华北矿业、棉业,使与日、“满”结成一单位;七、另定五省通用货币,与日元发生联关;八、扑灭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代以东洋主义;九、保留南京政府之宗主权;十、亲日反共;限宋11月20日前宣布自治,否则日军将取河北和山东[1]:4999。
- 11月12日——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京开幕,林森主席[1]:5000。
- 11月13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中国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广泛联合起来,积极参加抗日反蒋斗争;河北省政府派滦榆区专员殷汝耕与日方交涉后,香河代表允将政权交出,香河事件解决,武宜亭、安厚斋已逃逸,特警队张庆馀部入城维持秩序,河北省政府派梁季述接任香河县长[1]:5001。
- 11月15日——滦榆兼蓟密区专员殷汝耕与特警总队长暨两区各县、局长等,在日本人策动下,联电北平卫戍司令宋哲元、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借响应促成宪政为名要求华北自治,促宋、韩“领袖群伦,更为有效之主张”[1]:5002-5003。
- 11月16日——蒋介石鉴于华北局势紧张,调兵备战,陇海铁路军队已西调河南,至是日京沪铁路线屯集重兵达11个师;萧振瀛致电中央请辞察哈尔省政府主席[1]:5003。
- 11月18日——土肥原贤二对宋哲元代表萧振瀛以口头作最后通牒,如果宋哲元不在1月20日前宣布自治,日本方面将自行宣布,11月19日宋哲元秘密派人向中央报告示,是日傍晚宋接到蒋介石电报,告以土肥原并无代表日本政府之资格,令宋立即停止土与土肥原之谈判,宋即派萧振瀛将蒋之电令通知土肥原,声明不能于11月20日宣布自治,土肥原遂𦐤1月20日晨离开北平赴天津[1]:5005。
- 11月19日——蒋介石在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第四次大会上作对外关系讲演,称外交方针为:“对本国求自存,对国际求共存。……和平未到完全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不轻言牺牲。”[1]:5005
- 11月20日——萧振瀛语北平记者称:奉蒋介石电谕,华北事件停止谈判;汪精卫自南京赴上海疗伤[1]:5006。
- 11月21日——直罗镇战役,毛泽东同周恩来、彭德怀指挥,11月24日直罗镇之敌在突围中被全歼,战役结束,共歼东北军1个师又1个,俘敌5,300馀人,缴枪3,500馀支,打破蒋介石对陕甘宁苏区之第三次“围剿”[1]:5007。
- 11月23日——夜,滦榆、蓟密区行政专员殷汝耕取宋哲元之谅解,在天津召集停战区各特警总队长讲话,宣布在停战地区实行自治[1]:5009。
- 11月24日——殷汝耕由天津抵达通县,召集停战区特警队等开临时会议,宣示合并滦榆、蓟密两区为滦蓟区,划昌平、宝坻、香河、宁河4县归其管辖,是夜发表脱离中央、组织“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宣言,11月25日“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在通县成立,殷汝耕自任委员长;日本女间谍川岛芳子(金壁辉)抵达天津,暗组“华北自治委员会”,勾结前骑兵师长郭希鹏、丰台暴动张权本等谋[1]:5009-5010。
- 11月26日——行政院对华北情势作出如下决议:一、撤销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二、特派何应钦为行政院驻平办事长官;三、特派宋𠲻元为冀察绥靖公署主任;四、令冀省府将滦榆区专员殷汝耕免职拿办;五、撤销滦榆、蓟密两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六、电令宋哲元、商震等负责维持地方治安;同日,国民政府明令发表[1]:5011。
- 11月27日——宋哲元电何应钦辞冀察绥靖公署主任新职,次日何覆电慰留,11月29日宋再电行政坚辞新职[1]:5013。
- 11月30日——蒋介石与行政院等五院院长商决“华北办法”六条,并派何应钦、熊式辉、陈仪等北上与宋哲元共商处理华北问题,于11月30日夜车北上[1]:5015。
- 12月1日——汪精卫电国民政府辞行政院长及外交部长兼职[1]:5016。
- 12月3日——黄郛电行政院请辞内政部长职;国民政府派黄显声为陆军骑兵军副军长;何应钦、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抵达北平,与平津卫戍司令宋哲元、察哈尔省政府主席萧振瀛、北平市长秦纯会商华北问题[1]:5018。
- 12月5日——何应钦在北平与秦德纯、萧振瀛、熊式辉、陈仪等密商应付华北时局对策,决定为适应北方特殊环境之需要,仿照西南政务委员会往例,设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应付华北危机,并电呈蒋介石报告:“职与公洽、天翼两兄一再考虑,认为惟有遵照钧座指示之最后办法:(1)设立冀察政务委员会;(2)委员及组织由中央决定人选,以适宜于北方环境为标准,并任明轩为委员长;(3)一切军事、外交、政治、经济保持正常状态;(4)绝对避免自治明目及独立状态,如日人压迫,中央与地方一致行动。已托人示意明轩,大约能如此办理,则内外暂可相安。”[1]:5020
- 12月6日——中国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第四次大会通过《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大纲》,中央政治会议改为中央政治委员会,为政治之最高指导机关;陈仪、萧振瀛携设置“冀察政务委员会”方案,赴天津与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日本驻屯军司令多田、参谋长酒井交换意见[1]:5021。
- 12月8日——商震分电行政、军事委员会请辞第三十二军军长、河北省政府主席、津沽保安司令及河北全省保安司令本兼各职[1]:5022。
- 12月9日,北平学生在中国共产领导下,爆发“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实业部长陈公博呈辞职,表示与汪精卫同进退[1]:5023-5024。
- 12月10日——国民政府任命杨爱源为陆军上将,叙第二级[1]:5024。
- 12月11日——国民政府特派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指定宋哲元为委员长;熊式辉由北平抵达南京,向行政院报告解决华北问题商谈经过;国民政府令准免刘和鼎第五十六师师长兼职,遗缺由刘尚志继任[1]:5025。
- 12月12日——国民政府任命宋哲元为河北省政府主席,商震为河南省政府主席,张自忠兼察哈尔省政府主席,萧振瀛为天津市市长,并特派刘峙为豫皖绥靖公署主任[1]:5026。
- 12月13日——国民政府准免诸民谊行政院秘书长职,由翁文灏继任[1]:5027。
- 12月16日——北平学生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举行“一二一六”大示威游行,北平被捕学生46人,受伤300人,重伤者75人(一说重伤者75人,轻伤者297人,被捕者8人,失踪者25人);行政院长蒋介石本日就职后,对部、会首长谈施政方针,其要旨为:一、澄清吏治,二、努力经济建设,三、维护国家自由与平等[1]:5029-5030。
- 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张闻天主持会议,并入政治形势与策略之报告,经过三天讨论,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策略方针,完满解决党之政治路线问题;国民政府令免湖北省政府委员兼主席张群职,遗缺由杨永泰继任[1]:5030。
- 12月18日——国民政府特任阎锡山、冯玉祥为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免去蒋介石参谋总长兼职,由程潜继任[1]:5031-5032。
- 12月19日——蒋介石派邓文仪赴莫斯科同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团长陈绍禹(王明)就政治解决中共问题之可能接触,是日邓自上海启程[1]:5033。
- 12月20日——国民政府任命宋哲元兼河北全省保安司令,张自忠兼察哈尔全省保安司令,原任商震、秦德纯免职;冀察政务委员会派戈定远代理秘书长,聘吴佩孚为高等顾问[1]:5034。
- 12月23日——国民政府派陆军中将樊崧甫为第四十六军军长,准免黄子咸第二十四师师长,遗缺由副师长李英升充[1]:5036。
- 12月24日——国民政府明令交通部长顾孟馀未到任前,部务由政务次长俞飞鹏代理;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已故上将唐继尧[1]:5037。
- 12月25日——殷汝耕宣布改“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为“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自称政务长官,辖区25县,人口500万[1]:5037。
- 12月27日——蒋介石电令武汉戒严司令陈继承绝对禁止一切集会游行[1]:5040。
- 12月30日——商震河南省政府主席未准,是日赴河南履任,所遗津沽保安司令一职,由平津卫戍司令部参谋长刘家鸾代理。
- 12月31日——国民政府派李宗仁为湘桂黔边区剿匪总司令,白崇禧为副总司令;国民政府任命傅汝霖为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委员长[1]:5041。
逝世
[编辑]- 1月31日——鲁涤平,中国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军事参议院副院长,病卒[1]:4829。
- 3月5日——陈宝琛,逊清太傅,病殁北平[1]:4852。
- 3月8日——阮玲玉,影星,在上海服毒自尽[1]:4853。
- 3月25日——石青阳,前蒙藏委员会委员长,于上海病卒[1]:4860。
- 5月24日——孙永勤,热河义勇军领导人,在遵化茅山沟遭日军川岸部队围攻中战死[1]:4894。
- 6月18日——瞿秋白,中国共产党江西中央分局宣传部长,就地杀害于长汀[1]:4911-4912。
- 7月5日——林翔,铨叙部部长,在南京病卒[1]:4923。
- 7月8日——叶琪,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上将总参谋长,在南宁坠马毙命[1]:4924。
- 7月17日——聂耳,作曲家,在日本鹄沼海滨游泳溺死[1]:4929。
- 8月27日——姚震,前北洋政府司法总长,于天津病卒[1]:4949。
- 9月16日——张志潭,前北洋政府内务总长、交通总长,在天津病卒[1]:4963。
- 9月29日——蔡廷干,前北洋政府外交总长,在北平病卒[1]:4972。
- 10月22日——戈公振,名记者,在上海病逝[1]:4984。
- 12月25日——唐有壬,交通部次长兼外交部顾问,在上海寓所遇刺毙命[1]:5037。
参考文献
[编辑]-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1.012 1.013 1.014 1.015 1.016 1.017 1.018 1.019 1.020 1.021 1.022 1.023 1.024 1.025 1.026 1.027 1.028 1.029 1.030 1.031 1.032 1.033 1.034 1.035 1.036 1.037 1.038 1.039 1.040 1.041 1.042 1.043 1.044 1.045 1.046 1.047 1.048 1.049 1.050 1.051 1.052 1.053 1.054 1.055 1.056 1.057 1.058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1.108 1.109 1.110 1.111 1.112 1.113 1.114 1.115 1.116 1.117 1.118 1.119 1.120 1.121 1.122 1.123 1.124 1.125 1.126 1.127 1.128 1.129 1.130 1.131 1.132 1.133 1.134 1.135 1.136 1.137 1.138 1.139 1.140 1.141 1.142 1.143 1.144 1.145 1.146 1.147 1.148 1.149 1.150 1.151 1.152 1.153 1.154 1.155 1.156 1.157 1.158 1.159 1.160 1.161 1.162 1.163 1.164 1.165 1.166 1.167 1.168 1.169 1.170 1.171 1.172 1.173 1.174 1.175 1.176 1.177 1.178 1.179 1.180 1.181 1.182 1.183 1.184 1.185 1.186 1.187 1.188 1.189 1.190 1.191 1.192 1.193 1.194 1.195 1.196 1.197 1.198 1.199 1.200 1.201 1.202 1.203 韩信夫、刘明逵、郭永才、王明湘、齐福霖、范明礼、张允侯、张友坤、章伯锋、胡柏立、耿来金、刘寿林、锺碧容、锺卓安、陈崧、王好立、朱信泉、任泽全、蔡静仪、丁启予、陈永福、严如平、柏宏文、吴以群、罗文起、查建瑜、娄献阁、白吉庵、李静之、张小曼、石芳勤、徐玉珍、江绍贞、熊尚厚、吴以群、刘一凡、郭光、郭大钧、王文端、李起民、李隆基、常丕军、刘敬坤、陈道真、李振民、张振德、梁星亮、陈仁庚、董国芳、张守宪、王荣斌、陈敏、章笑明、汪朝光、卞修跃、贾维、陈民、朱宗震编著. 李新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韩信夫、姜克夫主编 , 编.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 ^ 2.0 2.1 陶涵.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 台北: 时报文化.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