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國交通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世紀中葉以來,隨着中國現代化、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中國交通亦發生巨變。機動交通取代非機動交通,現代化的公共交通興起。北洋政府時期開始,各級政府開始涉入、參與、主導公共交通的運營[1]

古代交通

[編輯]

古代交通分為道路運輸和水運兩類,交通工具人力畜力風力驅動。先秦時代起,政府即參與道路建設。秦國(朝)政府修建築了秦棧道秦馳道秦直道

近現代交通

[編輯]

中國的城市化在19世紀中葉以後開始起步,20世紀前期獲得初步發展。在此背景下,機動交通構成的公共交通逐步成為主流出行方式[1]:39

19世紀中葉以後

[編輯]
1876年7月,中國第一條近代化鐵路——吳淞鐵路通車情景。

19世紀中葉以來,隨着經濟發展,新的交通形式——鐵路蒸汽船等被帶入中國。

20世紀初與民國

[編輯]
1908年3月5日,上海第一輛有軌電車行駛至外灘終點站。

有軌電車無軌電車在20世紀初進入中國。1906年6月,天津電車電燈在天津開始運營單軌「白牌」電車,這是天津第一條有軌電車以及中國第一條公交線路

民國時期,在經濟發達的北京上海南京重慶漢口等城市出現了公共汽車服務[1]:39—40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

[編輯]

史學研究

[編輯]

當代研究者王子今指出,中國傳統史學中,交通史並非獨立史學類別。二十四史的各類中,通常是儀衛志、車服志、輿服志涉及交通內容,實與封建身份等級制度相關,不能概括交通全貌。民國時期編寫的《清史稿》,設立交通志。分為四卷,分別是鐵路、輪船、電報、郵政。王子今認為「體現了20世紀新歷史觀和文化觀對中國史學界的影響」。1920年代,王倬《交通史》和袁德宣《交通史略》相繼出版,開闢了中國交通史學的研究。1937年,白壽彝中國交通史》出版,是為第一部關於中國交通史的完合性學術專著[2]:164。當代考古工作和簡牘研究亦推動中國古代交通史的研究[2]:173

研究者李沛霖指出,在近代城市公共交通研究領域相對集中於上海南京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對其他城市較少涉及。以及存在「研究對象存畸重畸輕」等問題[1]:42—43

注釋 

[編輯]
  1. ^ 1.0 1.1 1.2 1.3 李沛霖. 《中国近代城市公共交通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湖北省武漢市: 武漢大學). 2017, (2002年第2期): 36–44. ISSN 1671-881X (簡體中文). 「由此,伴隨着中國近代城市區域擴張、移民增加,人口流動則日益頻密,從而導致人們出行距離逐步超出可使用非機動交通方式的範圍,交通需求迅速增長,(機動)公共交通成為多數人必選的交通方式。」②即傳統的人畜力工具顯然難以適應近代市民長距離的交通需求,其對迅捷、運量大的機機械化公共交通的「派生需求」應遠而生。其一,近代中國中心城市的研究[……] 
  2. ^ 2.0 2.1 王子今. 《中国交通史研究一百年》. 歷史研究 (北京市: 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 2002, (2002年第2期): 164–179. ISSN 0459-1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4) (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