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達
37°4′55″N 22°25′25″E / 37.08194°N 22.42361°E
拉刻代蒙 Λακεδαίμων | |||||||||||
---|---|---|---|---|---|---|---|---|---|---|---|
公元前900年-192年 | |||||||||||
首都 | 斯巴達 | ||||||||||
常用語言 | 多利安希臘語 | ||||||||||
宗教 | 希臘多神教 | ||||||||||
政府 | 二頭政治 | ||||||||||
國王 | |||||||||||
• 1104-1066年 | 歐律斯忒涅斯 | ||||||||||
• 1104-1062年 | 普羅克勒斯 | ||||||||||
• 489-480年 | 列奧尼達一世 | ||||||||||
• 192年 | 拉克尼庫斯 | ||||||||||
立法機構 | |||||||||||
歷史時期 | 古典時代 | ||||||||||
• 成立時間(傳說) | 公元前900年 | ||||||||||
685年-668年 | |||||||||||
• 溫泉關戰役 | 480年 | ||||||||||
• 伯羅奔尼撒戰爭 | 431年-404年 | ||||||||||
• 曼丁尼亞戰役 | 362年 | ||||||||||
192年 | |||||||||||
|
斯巴達(多利安希臘文:Σπάρτα,拉丁轉寫:Spártā;阿提卡希臘文:Σπάρτη,Spártē),是古希臘的一個奴隸制城邦,本名為拉刻代蒙(Λακεδαίμων,Lakedaímōn),位於中拉科尼亞平原的南部,埃夫羅塔斯河西岸。斯巴達城為古希臘地區的戰略要衝,三面環山,扼守着塔伊耶托斯山脈,該山脈上的隘口是進入拉科尼亞和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必經之路。
斯巴達以獨裁專制、軍國主義和嚴酷的紀律而聞名,實行奴隸主階級的貴族寡頭統治,與當時雅典的民主制度形成鮮明對比,並規定所有男人必須從軍,一切制度和生活都帶有軍事色彩。斯巴達還擁有眾多奴隸,稱為黑勞士,因此「斯巴達式」也成為「艱苦進行」的代名詞。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斯巴達及其同盟者戰勝雅典軍隊並稱霸整個希臘,但不久後便被新興的底比斯打敗,在北方的馬其頓崛起後,斯巴達在希臘失去影響力。
歷史
[編輯]建立城邦
[編輯]現在為世人所熟知的斯巴達指的是特洛伊戰爭80多年後多利亞人建立起來的斯巴達城邦,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邁錫尼的斯巴達王墨涅拉俄斯是更早時期的希臘人,他同後邁錫尼時期之斯巴達的唯一關聯只有相同的名字和地域[1]。
約公元前1100年至前950年期間,來自希臘東北方伊庇魯斯和馬其頓的多利亞(或譯多里安)人入侵希臘南部的伯羅奔尼撒半島,攻佔了東部地區後,定居於拉塞達埃蒙河谷,以斯巴達[a]為都[3]。諷刺的是,這些占領了原斯巴達地區的多利亞人本是鳩佔鵲巢,卻仍被稱為斯巴達人。新斯巴達人並將被征服地區的原斯巴達人亦即邁錫尼原居民變為奴隸,並繼續其侵略腳步,攻占半島東南部的拉哥尼亞(或譯拉科尼亞)[1]。前七、八世紀,當希臘各城邦為了解決人口過剩與農用土地不足的問題,而紛紛向海外殖民時,斯巴達並沒有跟進,而是用向外擴張的方式解決,約於公元前736年,斯巴達人(多利亞人)又開始對曾為邁錫尼文化做出貢獻的西部鄰邦美塞尼亞(或譯麥西尼亞)進行長達20年的第一次美塞尼亞戰爭[4]。美塞尼亞人不甘做野蠻人的奴隸,奮勇反擊,發生第二次美塞尼亞戰爭,戰爭一度空前激烈,並一度幾乎擊垮斯巴達人,後來斯巴達人終獲勝利[5]。經過兩次美塞尼亞戰爭,斯巴達將多數的美塞尼亞人變為奴隸,與拉哥尼亞的原居民一樣,稱為黑勞士。抵抗力量中的倖存者被逐出伯羅奔尼撒半島,一部分人逃往南義大利與西西里島,建立雷焦卡拉布里亞與墨西拿,另一部分人投奔雅典[5]。兩次美塞尼亞戰爭後,為了防止再有類似的叛變,來古格士為斯巴達變法,從此斯巴達轉型為軍國主義的城邦[1]。
組建同盟
[編輯]第二次美塞尼亞戰爭後,斯巴達又陸續進攻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其他城邦,提吉亞、阿古斯與伯羅奔尼撒半島諸多城邦,震懾於斯巴達的武力,都甘願受其領導,因而組成伯羅奔尼撒同盟,斯巴達並成為盟主,當時希臘城邦出現推翻僭主統治的情況時,斯巴達常以維護寡頭政治的維護者之姿,時常去干涉其他城邦的內政[6],前508年,斯巴達曾接受伊薩哥拉斯的請求,試圖讓雅典成為斯巴達的附庸,後來這項計畫卻落空[7],但是斯巴達仍然不改這種干涉作風,也引起其他城邦的不滿,這些城邦反而支持雅典對抗斯巴達,斯巴達便只能留在伯羅奔尼撒半島稱霸[8]。
波希戰爭
[編輯]斯巴達人的驍勇善戰,可以由波希戰爭裡得見。在溫泉關戰役,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一世以其本國精兵300人、400名底比斯志願軍和6000名希臘各其它城邦的聯軍,在溫泉關抵擋了數量上遠遠超過他們的波斯軍隊,長達三天,使得波斯軍隊在頭兩天不得寸進,並且死傷慘重。但在第三天,一個希臘當地的居民背叛希臘陣營,帶領波斯軍隊沿著山區的小徑繞到希臘聯軍的後方,見此列奧尼達解散了希臘聯軍,留下300名斯巴達精兵一小股志願軍殿後[9]。在經過一番激烈廝殺後,列奧尼達所率領殿後的志願軍全軍覆滅,但成功阻止波斯國王薛西斯一世所統率的大軍前進,給予希臘聯軍時間予以準備,結果最後希臘戰勝了波斯,斯巴達人應記一功[9]。
爭霸希臘
[編輯]波斯戰爭後,斯巴達為了與雅典爭奪霸權,因此統率其主導的伯羅奔尼撒聯盟與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進行了伯羅奔尼撒戰爭[10]。這場戰爭從前431年一直持續到前404年,其中雙方幾度停火,斯巴達不惜違反希臘傳統與波斯締結盟約,在波斯幫助之下,斯巴達建造一支足以威脅雅典的海軍,最後終於獲勝[10]。但雙方均打至筋疲力竭,結果斯巴達在稱霸希臘不久後便被新興的底比斯打敗[11],其後再受挫於馬其頓將軍安提帕特,從此走向衰亡。
走向衰亡
[編輯]在亞歷山大大帝死後,斯巴達脫離了馬其頓帝國的陰影,但其衰亡已不可逆轉。由於斯巴達公民的死亡,來古格士法難以維持,開始大量使用黑勞士補充兵源。雖然克里昂米尼三世在位時,曾嘗試進行改革,一度使斯巴達重現生機,但在公元前222年,克里昂米尼三世統率的斯巴達軍隊在塞拉西亞戰役敗給了亞該亞同盟和馬其頓國王安提柯三世的聯軍,克里昂米尼三世被逼逃亡,斯巴達從此走向衰亡。最後在公元前192年,斯巴達被亞該亞同盟吞併,而亞該亞同盟不久亦為羅馬共和國所滅,斯巴達成為羅馬城市,從此不再以獨立城邦的姿態出現[12]。而部分來古格士法還殘存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斯巴達也因此淪為了羅馬富人獵奇的旅遊目的地。
特色
[編輯]斯巴達人經常發動戰爭,擁有的步兵訓練嚴格且紮實,是古代世界上作戰能力高強的步兵之一。生產以農業為主,過著簡單的生活,與當時的雅典不同,如不太重視知識、文化發展等等。
政治制度
[編輯]斯巴達之政治制度相傳為古時立法者來古格士所定,有兩位國王,五位執政官及元老院、公民會議等機關[13]。
二王制
[編輯]斯巴達行「二王制」,兩個國王分別來自於較高級的亞基亞德家族,與比較低級的歐里龐提家族,但實際上兩個國王的權力均甚小,大權皆在五位執政官之手。國王不過為祭司長、裁判長、出征時之元帥、元老院中的議長而已。至於斯巴達之所以必置二王,即係利用其互相傾軋以王制王之故。斯巴達對於其國王防制頗嚴。國王不得與外國聯婚,防其樹立外援。又不許二王室互相聯婚,防二王的權力合一[14]。
二位國王只有在戰時才有權力,其中一個國王擔任統帥,另一個國王則負責留守。而平時,重大事務均由「長老會議」決定,而長老會議則由28個人組成。除此以外,有5個執政官會幫助國王處理政務,並由元老院作出決定。雖然實際上元老院握有實權,但所有重要事務在名義上還需要公民大會通過,方為有效[14]。
執政官
[編輯]斯巴達的執政官五人,每年由人民公決,權力遠在國王之上,得擁護國法,監督國家一切公權私權,又可召集元老院及公民會議,對於國王有罪,亦得加以審判。但執政官的任期僅一年,且每事須經五人的同意始有效,故其權力雖大,理論上仍有限制;然而由於該職務並無連任限制,故此後來執政官成為斯巴達城邦中最有實權的職務[14]。
元老院與公民會議
[編輯]元老院的議員併同二國王共三十人,元老院議員非六十歲以上免役者不能擔任。對於立法、行政、司法之事,概得與聞。每一法案,均須由此提出,非經其表決者,不得提出於公民會議。由全體公民普選而得之公民會議實為元老院的附屬機關,雖有表示贊成或反對元老院所議決的法案之自由,可是實際上是不敢反對的[14]。
公民教育
[編輯]斯巴達各種制度中的最值得注意者為他們的公民教育。由於斯巴達以少數多利安民族,統治大多數的亞該亞農奴。為了有效防止農奴造反並能在眾邦林立的希臘世界中適應生存,因此訂定一套完整的公民教育制度。「國家至上,軍事第一」是他們的基本政策。男人為了國家作戰;女人為了國家育兒。國王猶如兵團司令,教師就像軍訓教官;學校等於兵營,家庭宛如一個役男生產所[15]。斯巴達人輕視文化教育。青少年只要求會寫命令和便條就可以了。斯巴達人要求他們的子弟語言簡明,直截了當,從小養成沉默寡言的習慣,說話就像軍事口令一樣。因為害怕外邦人移居有礙它的軍事生活,斯巴達實施嚴格排外政策,禁止外邦人無故入境。 斯巴達的國家體系基本上已完全軍事化。
嬰兒
[編輯]斯巴達猶如一個大軍營,其公民的嬰兒剛出生時,便要被檢驗體質,如果不合要求,便會被葡萄酒灌死,拋棄至荒山野嶺。合格的會用葡萄酒為其嬰兒洗澡,便交還給嬰兒的母親撫養到七歲[16]。
男孩
[編輯]男孩在七歲前是由雙親撫養的,但其父母從小則會訓練他們成為獨立堅強的戰士,甚至有點冷酷無情。七歲後便會編入團隊進行殘酷嚴格的軍事訓練。他們要被訓練為絕對服從,身手敏捷,不怕艱苦的軍人,所以每年均會被燒得滾燙的皮鞭鞭打,並不許求饒或叫喊[17]。當男孩過了12歲,便會被編入少年隊,只能光身赤腳,不論天氣冷暖均只許穿一件外套,並只可在軍營裡作少量進食,逼使他們在外面偷取食物,鍛鍊他們的身手。若被人發現,則會被處罰,因為這證明他身手不靈活[16]。同時也有訓練會將他們丟到荒郊野外,要求他們靠己身之力進行野外求生、與野獸搏鬥,考驗生存能力。至20歲後,則成為正規軍人。30歲時便會成親,但還是要每天作軍訓[16]。60歲時便會退役,國家會對他們比較優待,但仍要作為預備軍,隨時候命[16]。
女孩
[編輯]斯巴達女性相對於其他古希臘城邦的女性而言擁有比較高的社會地位,按當時規定可以繼承40%的家族財產。女孩過了七歲仍留在家裡,但並不從事刺繡等雜務,而是進行艱苦的體格訓練。因為斯巴達人認為只有強壯的母親,方能孕育出勇悍的戰士[18]。因此斯巴達的婦女都十分堅忍,並不怕看到兒子浴血沙場。當兒子要上戰場時,她們並不會為其祝福,而是給他一個盾牌,並對其說:「孩子,帶著盾牌回來,不然就躺在盾牌上。」即謂:如果你不能凱旋歸來,就應戰死沙場而還[18]。 斯巴達有一首最有名的古詩,歌頌一位八個兒子全部為國犧牲的母親。當這位母親知道八個兒子全部陣亡,她並沒有流下眼淚,在凱旋大會表示:
祖國斯巴達呀,我就是為了他們為你犧牲,才生下他們八個,如今我的心願已經完成了[18]。
社會階層
[編輯]斯巴達的社會階層分為斯巴達人、庇里阿西人、希洛人三個階級,這種階級是不能改變的種姓制度。
斯巴達人
[編輯]第一階級為斯巴達人,為征服者多利亞人的子孫,享有完全的公民權者,他們都住在斯巴達城內,儘管人數很少,卻掌握國家的軍政大權,雖有田而不自耕,其專門之職業為服兵役與任官吏二事[19]。
庇里阿西人
[編輯]第二為庇里阿西人,為多利亞人入侵時,沒有抵抗而順從的居民,從事於工商業而無參政權,雖為自由民,然不得享有完全的公民權利,他們都住在斯巴達城周圍,及邊境山區和海岸地方;戰時需要為斯巴達軍隊支援[20]。
希洛人
[編輯]第三階級為黑勞士,意為農奴。他們常隸屬於土地而為第一階級的人服勞奉養而耕作,生活在農村上,沒有公民權與基本人權,被認為是國家的財產;戰時亦隨第一階級之後以服軍役[21]。
對黑勞士的奴役
[編輯]黑勞士的生活極其艱苦,他們在戰時要作先鋒,但又沒有任何權利,斯巴達人可以隨時殺死他們[21]。黑勞士(希洛人)是斯巴達人的公有財產,在節日裡,斯巴達人經常灌醉黑勞士,並將他們拖至公共場所任意欺凌。黑勞士不論如何,每年均要被鞭笞一次,其目的就是要黑勞士牢記其奴隸身份[17]。甚至每年組織斯巴達少年結隊殺戮希洛人(即為克里普提),以此培養斯巴達少年的戰鬥精神,也削弱希洛人的反抗[17]。亦因如此,黑勞士曾經多次發動起義。有學者認為,斯巴達對外的連年戰爭使黑勞士的負擔重到難以承受,但許多受剝削的黑勞士,後來找到機會擺脫了斯巴達人的剝削和奴役(如第三次美塞尼亞戰爭中重新獲得獨立),讓原本習慣於依靠剝削黑勞士(美塞尼亞人)為生的斯巴達人因此難以謀生,是斯巴達衰落的原因之一[22]。最後這種制度在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斯巴達後被廢除。
經濟政策
[編輯]來古格士所推行經濟制度,完全為軍事需求和維持斯巴達人的統治地位。
土地國有
[編輯]為了避免土地兼併現象的發生,造成社會貧富差距加大,實行「土地國有」政策,將所有土地全部收歸政府,受予給斯巴達公民,其再將土地發放被統治的農奴進行耕種,向他們收取糧食,而統治者的斯巴達公民可以專心進行軍事訓練,對內鎮壓奴隸的反抗,對外進行侵略戰爭[23]。
鑄造鐵幣
[編輯]為了平均社會財富,斯巴達發行一種鐵幣,由於沉重、價值較低,所以攜帶不便、流通不易,一方面避免商人屯積貨物,獲取暴利,另一方面,使外國商品,不易打入斯巴達市場,大大降低斯巴達財富外流的可能性[23]。
公食制度
[編輯]凡斯巴達男子不論貧富,皆會食於公共食堂,食品粗疏,除執政官外,尊貴如國王亦須在此會食。食時得暢談國事,少年子弟因得於此獲得政治上的知識[23]。
評價
[編輯]斯巴達採取軍國主義的獨裁或寡頭體制,並掌控整個國家經濟,除了為了防止麥西尼亞人的反抗其統治外,地理上的孤立也是原因,斯巴達的東北邊與西邊都是山脈,不易與其他城邦產生文化交流,造成斯巴達文化的發展停滯不前,也沒有思想家、科學家或作家誕生,因此在希臘文化中並沒留下太多貢獻[24]。
參見
[編輯]註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1.0 1.1 1.2 劉增泉. 第三章第三節〈早期的斯巴達〉. 《希臘史—歐洲文明的起源》. 2003: 31頁.
- ^ 馮作民. 第三篇第三章第一節〈斯巴達的社會階級〉. 《西洋全史》(三)希臘城邦. 1979: 152頁.
- ^ 馮作民. 第三篇第三章第一節〈「希倫子孫」的民族精神〉. 《西洋全史》(三)希臘城邦. 1979: 145-147頁.
- ^ 馮作民. 第三篇第三章第三節〈第一次全西尼亞戰爭〉. 《西洋全史》(三)希臘城邦. 1979: 164–166頁.
- ^ 5.0 5.1 馮作民. 第三篇第三章第三節〈第二次全西尼亞戰爭〉. 《西洋全史》(三)希臘城邦. 1979: 166–168頁.
- ^ 馮作民. 第三篇第三章第四節〈伯羅奔尼撒同盟〉. 《西洋全史》(三)希臘城邦. 1979: 169頁.
- ^ 馮作民. 第三篇第四章第一節〈斯巴達在雅典建傀儡政權〉. 《西洋全史》(三)希臘城邦. 1979: 195–196頁.
- ^ 馮作民. 第三篇第四章第二節〈雅典人奮勇抗戰光復故國〉. 《西洋全史》(三)希臘城邦. 1979: 196–197頁.
- ^ 9.0 9.1 王尚德. 第四章第二節〈血戰溫泉關〉. 《希臘文明》. 2010: 111–114頁.
- ^ 10.0 10.1 王尚德. 第四章第三節〈伯羅奔尼撒戰爭〉. 《希臘文明》. 2010: 116頁.
- ^ 王尚德. 第四章第三節〈留克特拉戰役〉. 《希臘文明》. 2010: 124–126頁.
- ^ 劉增泉. 第三章第三節〈斯巴達寡頭政治的衰弱〉. 《希臘史—歐洲文明的起源》. 2003: 34頁.
- ^ 馮作民. 第三篇第三章第二節〈來喀古斷然變法〉. 《西洋全史》(三)希臘城邦. 1979: 155-156頁.
- ^ 14.0 14.1 14.2 14.3 馮作民. 第三篇第三章第二節〈極權主義的政治制度〉. 《西洋全史》(三)希臘城邦. 1979: 156–157頁.
- ^ 馮作民. 第三篇第三章第二節〈軍國主義的教育法規〉. 《西洋全史》(三)希臘城邦. 1979: 157頁.
- ^ 16.0 16.1 16.2 16.3 馮作民. 第三篇第三章第二節〈男子教育〉. 《西洋全史》(三)希臘城邦. 1979: 157–159頁.
- ^ 17.0 17.1 17.2 郭豫斌. 第73回〈全民皆兵的斯巴達〉. 《圖解世界史—古代卷》. 2007: 230–233頁.
- ^ 18.0 18.1 18.2 馮作民. 第三篇第三章第二節〈女子教育〉. 《西洋全史》(三)希臘城邦. 1979: 159-160頁.
- ^ 馮作民. 第三篇第三章第一節〈斯巴達〉. 《西洋全史》(三)希臘城邦. 1979: 152–153頁.
- ^ 馮作民. 第三篇第三章第一節〈邊民〉. 《西洋全史》(三)希臘城邦. 1979: 153頁.
- ^ 21.0 21.1 馮作民. 第三篇第三章第一節“農奴”. 《西洋全史》(三)希臘城邦. 1979: 153–154頁.
- ^ 徐松岩. 黑劳士制度、土地制度与“平等者公社”的兴衰(下). 中國世界古代史研究網. 2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0).
- ^ 23.0 23.1 23.2 馮作民. 第三篇第三章第二節〈侵略主義的經濟政策〉. 《西洋全史》(三)希臘城邦. 1979: 161–162頁.
- ^ 王曾才. 第二章第一節〈斯巴達的政治、社會和經濟〉. 《世界通史》. 2006: 87–91頁.
來源
[編輯]- 非中文資料
- 斯巴達
- W. G. Forest. A History of Sparta, 950-192 B.C.. New York: W. W. Norton & Co., 1968. (英文)
- Ernle Bradford. The Battle for the West-Thermopylae 480. New York: McGraw-Hill, 1981. (英文)
- Paul Cartledge. Spartan Reflections. London: Duckworth, 2001. (英文)
- 中文資料
- 《古代城邦史研究》,日知 主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 《西洋全史(第3冊):希臘城邦》,馮作民 編著,台北,燕京文化,1975年
- 《希臘史—歐洲文明的起源》,三民書局,2003年,ISBN 978-957-14-3751-4
- 《世界通史》,三民書局,1993年,ISBN 978-957-14-4602-8
- 《希臘文明》,華滋出版,2010年,ISBN 978-986-6271-13-7
- 《圖解世界史—古代卷》,好讀出版,2007年,ISBN 978-986-178-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