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03年),簡稱春秋, 是東周的前半段時期。周室在平王東遷後實力大減, 沒有足夠的威望號令諸侯,因此形成春秋初期之局面。春秋時代周天子的勢力減弱,群雄紛爭,春秋霸政形成,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當時齊桓公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弒,抑兼併」(尊王攘夷)的思想,因此周天子於表面上仍獲尊重。春秋時期因孔子修訂的《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共二百四十二年。後史學家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立國,平王東遷到雒邑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前476年)為止(也有學者認為應到《左傳》記載之終(前468年)、三家滅智(前453年)或三家分晉(前403年)),稱為「春秋時期」。春秋時期之後是戰國時期。[1]據史書記載,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敵國所殺,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2]。有大小戰事四百八十多次,諸侯的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餘次。魯國朝王三次,聘周四次。
歷史
[編輯]周平王遷都
[編輯]前771年,因周幽王寵信褒姒,廢太子宜臼。宜臼逃至申國,其外公申侯聯合曾侯、許文公及犬戎(外族)推翻周幽王,都城宗周被毀壞,後周平王即位,前770年周平王被迫將國都從鎬京遷至成周(雒邑)。因雒邑在鎬京之東,此後的周朝史稱東周。
周室衰微
[編輯]申侯引犬戎攻入京師,害死女婿周幽王,以恢復外孫周平王的太子地位,擁立平王,使平王有弒父之嫌,因而使周天子在諸侯間的威望下降,其次各諸侯國勢力逐漸強大,互相攻伐,故平王東遷後,周室漸漸衰落。周王室放棄了原本的關中地區(宗周),只有洛邑周邊(成周)一小塊王畿,人口則銳減,而且外族狄侵擾頻密,導致周天子失去對其他諸侯國的控制,中原諸國亦難以自安。
卿士鄭莊公
[編輯]由於卿士鄭莊公連打勝仗,勢力愈強,漸不尊周王,周平王見鄭國驕橫,不願將朝政大權都交給鄭莊公,欲將一半權力交給另一位卿士虢公忌父,鄭莊公聞後甚不滿後,來鄭國在這年先後收割了溫地的麥和成周的禾,周鄭關係進一步惡化。
周平王不敢得罪鄭莊公,公元前720年,將王子狐送往鄭國作為質子;而鄭國公亦將子忽作為質子送往都城雒邑,史稱「周鄭交質」。這兩件事使周天子地位大降。
周桓王十三年(前707年),由於鄭莊公不尊王室,與鄭國爭執,周桓王率陳、蔡、衛等國軍隊討伐鄭國,鄭莊公領兵抗拒,兩軍戰於繻葛(今河南長葛北),史稱「繻葛之戰」,鄭莊公擊敗王師,箭中王肩。雖事後鄭莊公派人慰問周桓王,可是此事令周王的地位嚴重下降,僅為名義上之天下共主。而小國為求存,亦不再依附王室,反而選擇附和實力強大的諸侯。
齊桓公稱霸
[編輯]前685年,齊國君主齊桓公繼位,以管仲為相,實施變法,廢除井田制度,按土地的肥瘠,確定賦稅,設鹽、鐵官和鑄錢,增加財政收入,寓兵於農,將基層行政組織和軍事組織合為一體,增加了兵源和作戰能力,迅速成為華夏各國中最富強的國家。然後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號,多次大會諸侯,幫助或干涉其他國家,抗擊夷狄。
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齊桓公帶領八個諸侯國的聯軍,陳兵「蠻夷」楚國邊境,質詢楚國為何不向周王室朝貢,迫使楚國簽訂召陵之盟,又於公元前651年舉行葵丘會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自此,齊桓公建立了會盟霸主的制度。
宋楚之爭
[編輯]齊桓公死後,五子奪位,齊國內亂不止。傳說,齊桓公的五個兒子互相戰爭,箭矢射到了齊桓公的屍體上,都沒有人顧及。南方的楚國興起,自稱為王,消滅了其北方的幾個小國之後將矛頭指向中原。宋襄公試圖效法齊桓公,以抵抗楚國進攻為名,再次大會諸侯以成為霸主,但宋國實力與威望都不足。宋襄公十五年(前638年),宋楚兩軍交戰於泓水。楚軍渡河時宋大司馬子魚建議宋襄公「半渡擊之」,宋襄公稱趁敵渡河時攻擊是為不仁不義拒絕建議;楚軍渡河後子魚建議趁楚軍列陣混亂之時攻擊,宋襄公再次以不仁不義為由拒絕。楚軍列陣完畢後發起攻擊,宋軍大敗,宋襄公大腿中箭,次年因傷重而死。楚成王稱雄一時。
在北方的晉國,與周室同宗。晉獻公時期晉國向四面擴張,領土和國力大增。但獻公寵信愛姬,廢嫡立幼,致使國政大亂。前636年,晉獻公之子重耳在秦穆公派出的軍隊護送下繼承晉國君位,是為晉文公。他改革政治,發展經濟,整軍經武,取信於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國(秦晉之好),在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年),楚軍包圍宋國都城商丘。次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之戰大敗楚軍,然後會盟於踐土,成為中原霸主。
秦穆公獨霸西戎
[編輯]晉文公死後,秦晉聯盟被瓦解,秦穆公謀求向東方發展,被晉所阻。秦晉殽之戰(前627年),秦全軍覆沒,大將孟明視被俘虜,隔年在彭衙之戰再敗,雖然以後有王官之戰的勝利,但終沒法挑戰晉在中原的地位,惟有轉而向西發展。 秦穆公任用由余,在西元前623年,吞併了20個戎狄部族,之後其餘20多國也相繼歸附秦,獨霸西戎。 秦也獲得周天子承認,並收到金鼓賞賜
楚莊王問鼎中原
[編輯]楚國在城濮戰後,向東發展,滅了許多小國,勢力南到今雲南,北達黃河。楚莊王改革內政,平息暴亂,啟用賢臣孫叔敖興修水利,改革軍制,國力更為強大,在攻克陸渾戎後,竟陳兵周郊,向周定王的使者詢問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寶器 - 九鼎的大小輕重,意在滅周自立,此即「問鼎」一詞的來源。周定王十年(前597年),楚與晉會戰於邲(邲之戰),大勝晉國。前594年,楚圍宋,宋告急於晉,晉不能救,宋遂與楚言和,尊楚。這時中原各國除晉、齊、魯之外,盡尊楚莊王為霸主。
晉楚大戰與弭兵會盟
[編輯]晉楚兩大國之間連續不斷的戰爭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也引起中小國家的厭倦,加以晉楚兩大國勢均力敵,誰都無法擊垮對方。於是由宋國發起,於周簡王七年(前579年)舉行第一次「弭兵」會盟,是為華元弭兵。但是不久之後,會盟破裂。晉楚兩國再度爆發兩次大規模戰役(前575年的鄢陵之戰、前557年的湛阪之戰),雖皆以晉國獲勝收場,但楚國在中原地區仍與晉國保持勢均力敵的態勢,很多中原小國都備受到影響,疲憊不堪。周靈王二十六年(前546年),出於地緣政治的影響,宋國再次出面斡旋,邀請晉楚和各諸侯國舉行第二次「弭兵」會盟,此後戰爭大大減少。史稱『向戌弭兵』。
吳越雄霸東南
[編輯]當中原諸侯爭霸接近尾聲時,地處江浙的吳、越開始發展。吳王闔閭重用孫武、伍子胥等人。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吳王以伍子胥為大將,統兵伐楚。吳軍發動柏舉之戰攻進楚都郢,伍子胥為父兄報仇,掘楚平王陵墓,鞭屍三百。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吳軍揮師南進,發動夫椒之戰伐越。越王勾踐率兵迎戰,越大夫靈姑浮一戈擊中闔閭,吳王闔閭因傷逝世。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吳王夫差為父報仇,興兵敗越。勾踐求和,賄賂吳臣伯嚭並送給吳王珍寶和美女西施,自己親自為夫差牽馬。吳王後來拒絕了伍子胥聯齊滅越的建議,接受越國求和,轉兵向北進擊,大敗齊軍,成為小霸。勾踐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在周元王三年(前473年)發動越滅吳之戰,消滅吳國,夫差羞憤自殺。勾踐北上與齊晉會盟於徐,成為最後一個霸主。
三家分晉
[編輯]在晉文公回晉即位的時候,有不少隨從隨他回國,結果這些人漸漸在晉國成為世襲貴族,而晉國的國政亦落入這些貴族(士大夫)的手上。前455年,晉國貴族只餘下智、趙、韓、魏四家。智氏出兵攻趙氏,並脅迫魏韓兩氏出兵。戰事持續兩年後,趙氏遊說魏韓兩家倒戈,滅智氏,瓜分智地並把持晉國國政,史稱三家分晉。到晉幽公僅餘絳、曲沃兩地。前403年周威烈王冊立韓趙魏三家為侯國,即為資治通鑑中春秋戰國的分界點。
政治
[編輯]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實際上和一個中等諸侯國地位相近。各國之間互相攻伐,戰爭持續不斷,小國被吞併。各國內部,卿大夫勢力強大,動亂時有發生,弒君現象屢見不鮮。《春秋》和《左傳》中記載的弒君事件達43次之多,主要集中在春秋前期,這也反映了西周東周交替時權力的急劇變化。「春秋戰國之時,已漸由封建而變為郡縣。」「周初千八百國,至春秋之初,僅存百二十四國。春秋諸國,吞併小弱,大抵以其國地為縣。因滅國而特置縣,因置縣而特命官,封建之制遂漸變為郡縣之制。」[3]
經濟
[編輯]春秋時期,鐵製農具開始出現與使用,春秋時期除使用塊煉鐵外,還掌握了冶煉生鐵的先進技術。鐵器的使用使大規模開墾荒地成為可能,促進了私田的發展,同時也為手工業提供了銳利的工具,牛耕漸趨普遍起來,牛耕技術的發展,只有與鐵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發揮出它的功能。在青銅冶鑄方面發明了錯金、錯銀、嵌紅銅等新工藝。侯馬大批鑄造陶范的出土,顯示出這一時期青銅冶鑄業和採礦業的規模很大、水準很高。春秋中期以後,各諸侯國已經大量使用貨幣。金屬貨幣的流通,促進了手工業、商業的發展。
文化
[編輯]春秋戰國是中華文化發展的時期。周天子及其諸侯政治權威的動搖與衰落,造成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如儒家的孔子創辦私學,首開私學風氣。孔子提倡有教無類的辦學思想,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以及為人們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提供了途徑。而隨之而出現的學術下移、典籍文化走向民間等社會方方面面的變化,又引起了人們思想觀念的某種改變,這些變化正是春秋時期思想文化轉型得以實現的歷史條件,後這為戰國的百家爭鳴奠定了基礎。
這一時期,由於政治的不穩定,禮樂崩壞,學術受政治影響小,學術思想得以獲得發展,開始產生了不同的學派。如道家的老子等。老子著有《道德經》,道德經闡述了中國古代樸素的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對後世中國文化影響深遠。《論語》是孔子弟子將孔子的主要言行記錄下來整理的。其後,儒家開始發韌,在學術上逐步占據主導地位。
藝術
[編輯]春秋時代的藝術,主要是青銅器上面的雕刻。著名的三足羊首鼎就是春秋時代的青銅藝術品。1923年,在新鄭市出土了大量春秋時代的青銅鼎、爵,和西周時期的青銅器相比之下工藝已經大大發展。青銅器上的紋飾也很講究。
春秋時代的木雕藝術以南方的楚國最為聞名。春秋時代的青銅祭器數量極多,且大小各異,西元前六至五世紀發展出來的精緻裝飾為其特色。相較之下,春秋時代這類的青銅器較通常不加裝飾的戰國時代青銅器為重要。考古挖掘出的春秋時代印章為目前所知最早的,然而有文獻證據顯示印章出現的時間更早。此外,中國的金器製作亦在春秋時代開始普及。[4]
此章節需要擴充。 |
科技
[編輯]鐵器和牛耕在春秋時期得到推廣,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在天文學、物理學、醫學方面。[5]
中國傳統農業在春秋時期才開始形成。春秋時期的人們發明了以前沒有的鐵犁鏵、鐵鋤、連枷、石磨等新農具。
春秋時期青銅器鑄造也是這一時代的特徵,以曾國和楚國、徐國的青銅器為代表。
此章節需要擴充。 |
建築
[編輯]此章節需要擴充。 |
春秋時期諸侯國漸強盛,興建大量城市和宮殿。其時多為以階梯形夯土台為基的台榭式建築。以夯土台為中心,附建木質結構房屋,形成多層次宮殿。
山東省臨淄縣郎家莊春秋時代墓葬出土的漆器殘片,中畫圓形,四面畫四座建築,柱頂上有栱,承托脊檁。窗仍為井字格,但另加小格。這種四室相背的建築可能和台榭建築有關。
歷史同一時期
[編輯]公元前700年:希臘南方的斯巴達人發明了方陣(英語:Phalanx),這種大規模的軍事陣法通常由八排重步兵,手持矛、長柄槍、薩里沙長矛或類似的武器所構成,優點是可以抵擋騎兵,缺點是不易移動,所以一般的用法是步兵在方陣前面做掩護,騷擾敵軍的尾翼。在這之前的幾十年,希臘人還發明了雙層槳座戰船,這種設計讓船體更加堅固,更容易控制,所以增加了希臘海軍的戰鬥力。
前753年:古羅馬進入王政時代(前753年-前509年) 前550年:波斯帝國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成立(前550年-前330年) 前509年:羅馬共和國時期開始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有關戰國時期的起始年份,史學家一直存在爭議。一種觀點認為,按照《史記》的記法,定戰國始於前476年(周元王元年,但有史學家依《左傳·哀公十六年》周敬王崩條定於前475年),緊接春秋時期。還有一種觀點則認為按照《資治通鑑》的記法,定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這一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認趙、魏、韓三家分晉,封三家為侯國。這樣,戰國時期與春秋時間之間出現間隔。故有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一書中說:「傳統上東周又被分為兩個階段。可是兩段之間,並不銜接。」
- ^ 《史記-太史公自序》http://so.gushiwen.org/view_72259.aspx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柳翼謀:《中國文化史》
- ^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春秋時代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1-12-19. 於2011年3月18日查閱
- ^ 2 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2011-01-20].[永久失效連結]
外部連結
[編輯]- 趙鼎新:〈霸權迭興的神話:東周時期戰爭和政治發展〉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11)
前朝: 周朝西周 |
中國朝代 | 後朝: 戰國時期 另見周朝東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