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梵蒂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庇護十二世,二戰期間的教宗

梵蒂岡庇護十二世治理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嚴守中立,儘管羅馬於1943年至1944年間被德國所佔領,梵蒂岡城本身未被佔據。並且在戰爭期間,梵蒂岡組織了廣泛的人道主義援助。

背景

[編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十年,即1929年的梵蒂岡。

意大利王國在1929年簽署的《拉特蘭條約》,承認了梵蒂岡的主權。它宣布梵蒂岡城國是在國際關係的一個中立國。直到1939年,梵蒂岡城國共獲得了三十八個國家的承認。[1]

然而,梵蒂岡方面的普遍看法卻是,該條約禁止了教皇隨意進入意大利境內的重要地區的權利。[2]

外交關係

[編輯]

戰前調和的嘗試

[編輯]

早在1939年4月,庇護十二世便宣布了一項和平計劃,希望調和在戰爭邊緣的歐洲大國,讓其進行和平談判。[3]當時庇護十二世的特使,神父塔奇文丘里和意大利領導人墨索里尼進行了接觸。[4]在經過墨索里尼的認可後,在第二天,教廷大使主教秘書路易吉·馬寥內立即與各地的宗座代表,如在巴黎的瓦萊里奧·瓦列里,華沙的菲利普·科特西,柏林的塞薩爾·奧森尼戈以及倫敦的威廉·戈弗雷進行了會談。[4]這次會談的成果近乎微乎其微,而且被認為是變樣的綏靖政策。而且教皇試圖讓波蘭接受但澤自由市合併入納粹德國,這讓其中一位波蘭大使卡齊米以及波蘭政府認為不能接受。[5]

波蘭駐梵蒂岡大使卡齊米,是在庇護十二世的戰前調解努力中至關重要的人物。


就在1939年8月24日,即戰爭爆發前的一個星期,庇護十二世發布廣播警告說:

英國歷史學家查德威克描述了四個關於梵蒂岡調解嘗試的主題[7]:1939年5月到8月,教廷和墨索里尼的密切接觸;梵蒂岡的建議被英國、波蘭刻意忽略,因為懷疑教皇親意大利和親德國;歐洲大國將教皇視為"沒有用處的棋子";庇護十二世想要撮合西方大國之間的妥協,以防止蘇聯勢力擴張。

在二戰爆發,德國占領波蘭,此時西歐國家諸如法國還沒有被攻擊的時刻,庇護十二世仍然希望通過談判恢復和平,防止衝突蔓延。抱類似態度的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派遣邁倫·C.泰勒作為他的個人代表抵達梵蒂岡宣布重新建立美國和聖座的外交關係。[8]

公開聲明

[編輯]

在二戰中,儘管雙方戰爭激烈,但庇護十二世仍決心不會發表任何公開的宣告,並支持任何一方,這首先表現在拒絕明確譴責德國入侵波蘭的情況上。[9]然而在戰爭早期,庇護十二世認為「在波蘭的閃電戰意味着戰爭的結束」。[10]

參考資料

[編輯]
  1. ^ Morley, 1980, page 8
  2. ^ Chadwick, 1988, pp. 58-59
  3. ^ Chadwick, 1988, p. 61
  4. ^ 4.0 4.1 Chadwick, 1988, p. 62
  5. ^ Chadwick, 1988, pp. 75-76
  6. ^ Vatican Archive - Homily of Benedict XVI, 9 October 2008. [2015-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2). 
  7. ^ Chadwick, 1988, pp. 77-78
  8. ^ Franklin D. Roosevelt Presidential Library and Museum - The Vatican Files. [2015-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8). 
  9. ^ Chadwick, 1988, pp. 79-81
  10. ^ Chadwick, 1988, p. 82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