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苓桂術甘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苓桂術甘湯是一種中醫方劑,出自《金匱要略》,是一種祛濕劑,具有溫陽化飲,健脾利濕的功效。

苓桂術甘湯
別稱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茯苓桂枝術甘草湯、桂苓術甘湯、茯苓白朮桂枝甘草湯、茯桂術甘湯、苓術甘桂湯、桂苓甘術湯
源自《金匱要略》
劑型湯劑
組成
茯苓55.20g
桂枝41.40g
白朮41.40g
甘草27.60g
功用
溫陽化飲,健脾利濕
上列劑量系度量衡原方量折算,若與當今主流用量嚴重不符,在保證原方比例不變的情況下,結合安全性評價結果確定日服用量。

組成

[編輯]

茯苓[註 1]四兩,桂枝[註 2]、白朮[註 3]各三兩,甘草[註 4]二兩[1](《金匱要略》方);或茯苓四兩,桂枝三兩,白朮、甘草各二兩(《傷寒論》方)。[2]

現代用法:茯苓四兩 (12g) ,桂枝去皮三兩 (9g), 白朮二兩 (6g), 炙甘草二兩 (6g)。

用法用量

[編輯]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主治

[編輯]

功效

[編輯]

溫陽化飲,健脾利濕。

主治

[編輯]

主治中陽不足之痰飲,症見胸脅支滿,目眩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弦滑。臨床廣泛應用於與脾虛飲停證候相關的心血管疾病和前庭外周性眩暈等疾病。

方解

[編輯]

方中以茯苓為君,健脾利水;桂枝為臣,溫陽化氣;佐以白朮,運脾燥濕;使以甘草,調和脾胃;共成健脾滲濕,溫化痰飲之劑。

本方証是由中焦陽虛,脾失健運,氣不化水,聚濕成飲所致。尤在涇說:「痰飲陰邪也,為有形,以形礙虛則滿,以陰冒陽則眩,苓桂術甘湯溫中去濕,治痰之良劑也。蓋痰飲為結邪,溫則易散,內屬脾胃,溫則能運耳。」至於心悸氣短咳嗽等証,又屬痰飲上凌心肺使然,樂用本方,溫運中陽,實為治本之圖。[3]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苓桂術甘湯方,茯苓(四兩)桂枝(三兩)白朮(三兩)甘草(二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
張仲景,《金匱要略》。

方歌

[編輯]

苓桂術甘化飲劑,溫陽化飲又健脾,飲邪上逆胸脅滿,水飲下行悸眩去。

加減化裁

[編輯]

本方是治痰飲病的主要方劑,若脾氣虛甚者,可加人參,痰多者,佐以二陳,隨配合,應用甚廣。

附方

[編輯]

若本方去白朮加大棗,名為茯苓枝桂甘草大棗湯,治發汗後,心陽虛,腎水上逆,臍下悸動,欲作奔豚證;若本方去桂枝加乾薑,名為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治寒濕傷脾之腎着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帶五千錢者。亦可治妊娠下肢浮腫,或老年人小便失禁,婦女年久腰冷帶下等證,屬脾陽不足而有寒濕者。

現代觀點與研究

[編輯]

現代研究表明,苓桂術甘湯的組方成分大多具有抗炎、抗腫瘤和調節免疫的作用。整方能夠促進β澱粉樣蛋白清除,並通過抑制促炎因子的分泌減輕神經細胞的炎症反應。此外,苓桂術甘湯還影響脂質代謝和胰島素抵抗,對代謝綜合徵非酒精性脂肪肝有治療效果。同時其還具有心肌保護、調控水液代謝及抗氧化的能力。[4]

注釋

[編輯]
  1. ^ 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 的乾燥菌核
  2. ^ 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 的乾燥嫩枝
  3. ^ 菊科植物白朮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的乾燥根莖
  4. ^ 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的乾燥根和根莖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7首方剂). [2024-09-23]. 
  2. ^ 崔海鵬; 林映雪; 孟鑫. 经典名方苓桂术甘汤古籍考证与分析. 亞太傳統醫藥. 2024, 20 (6): 196–202. CNKI YTCT202406040. 
  3. ^ 南京中醫學院主編. 中医方剂学讲义.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64. 
  4. ^ 陳君媚; 周春祥. 苓桂术甘汤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誌. 2019, 25 (14): 222–227. doi:10.13422/j.cnki.syfjx.20191438. CNKI ZSFX201914034. 

外部連結

[編輯]


 本條目包含了自由內容作品內的文本。 中醫方劑學講義, 260, 南京中醫學院主編,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欲了解如何向維基百科條目內添加開放許可證文本,請見這裡;欲知如何重用本站文字,請見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