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八旗
蒙古八旗 | |
---|---|
存在時期 | 1635年-1928年[註1] |
國家或地區 | 大清帝國 中華民國[參1] |
種類 | 前鋒、護軍、馬甲等 |
直屬 | 各旗蒙古都統 |
駐軍/總部 | 京師、西安、荊州、江寧、杭州、成都、新疆等地 |
參與戰役 | 入關戰爭、平定準噶爾、大小和卓之亂等 |
標識 | |
軍旗 | |
蒙古八旗(滿語:ᠮᠣᠩᡤᠣ
ᡤᡡᠰᠠ,穆麟德轉寫:Monggo gūsa[參2]),本稱八旗蒙古[註2],簡稱蒙古或蒙古旗[參4]。旗下之人稱蒙古、蒙古旗人,是清代八旗制度中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外八旗旗分中人口最少的,主要由科爾沁、喀喇沁等臨近後金之地的漠南蒙古內附降人所組成[參5]。在後金對蒙古各部和明朝的戰爭中,蒙古八旗常常擔任嚮導全軍的角色,這是其的重要性的直接體現[參6]。
簡介
[編輯]蒙古八旗主要源於漠南蒙古幾個臨近於後金的部分。由於後金的崛起,漠南蒙古諸部開始受到來自滿洲勢力的壓制;另一方面,漠南諸部不滿於名義上為全蒙古大汗的察哈爾林丹汗的凌虐,這些都是漠南諸部紛紛率眾投奔後金的主要原因[參7]。同時,在後金對蒙古諸部的征服戰爭中又陸續收降了一些蒙古部眾,他們均被編為蒙古佐領,隸屬於滿洲八旗之下,每旗有五個佐領[參8]。天命九年(1624年)在典禮和征戰中已別為一部分[參7]。天聰三年(1629年),編組蒙古二旗[參9],但旗籍仍屬滿洲八旗[參10]。天聰九年(1635年),在後金與察哈爾的戰爭中獲得了重大勝利之後,清太宗皇太極將大批新獲蒙古降人與之前編入滿洲八旗的大部分蒙古佐領合編蒙古八旗[參11],仍留在滿洲八旗的有18個佐領[參12]。由於蒙古八旗的來源較為零散,直接編入八旗是相對較好的整合形式,在這點上與被編為盟旗制的外藩蒙古不同[參13]。蒙古八旗有一個獨特之處在於人丁較少,每旗只有兩個參領[參14],不同於每旗擁有五個參領的滿洲和漢軍八旗[參15]。此外,蒙古八旗命名多以頭參領、右參領等方位詞為名[參16],而滿洲和漢軍均以序數詞命名[參17]。
蒙古八旗的編立增強了後金及其後身清朝的軍事實力。雖然早期仍然帶有游牧渙散之風和單兵戰鬥能力不及滿洲兵的評價,但是隨着對八旗制度的適應,在崇德末年,蒙古八旗由起初輔助滿洲八旗的兩翼作戰部隊成長為八旗軍隊中不可或缺的一大方面軍[參18]。另外,蒙古八旗對蒙古各部和明朝九邊地帶都十分熟悉,後金在天命、天聰年間對蒙古和明朝的用兵,尤其是皇太極數次從蒙古繞道自喜峰口南下叩打京師和關內其他地區均由蒙古八旗充任嚮導[參19]。蒙古八旗的地位一般被認為是次於滿洲,高於漢軍,但由於待遇多與滿洲旗人一致,故而地位上大體與滿洲相近[參20]。旗內世家主要以元裔博爾濟吉特氏為主。
由於清朝時期蒙古八旗的滿化,在後期已達成了和滿洲旗人一樣的心態,故而民國以後認同滿族的較多[參21]。不過,也有回報蒙古族者,如京劇名家言少朋。但在當時,蒙古八旗後裔的蒙古族身份已不被蒙古盟旗廣泛承認,甚至還被呼之為「蠻子」[參22]。
誤區
[編輯]蒙古八旗和蒙古盟旗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其歷史發展的軌跡也完全不同,但二者卻常常使人混淆,如清末僧格林沁所部就經常被誤稱為「滿蒙八旗最後的勁旅」[參23],實際上僧格林沁是科爾沁左翼後旗的王爺,屬於蒙古盟旗制度中的內札薩克蒙古[註3]。此外,其他與蒙古相關的軍事建制,如察哈爾八旗、歸化城土默特蒙古旗等屬於內屬蒙古,也不是蒙古八旗的一部分[參7]。
注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引證
[編輯]- ^ 1.0 1.1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 2011,第553, 555-556頁
- ^ 清高宗御敕 & 傅恆等奉敕撰 1986,第96頁
- ^ 杜家驥 2008,第46頁
- ^ 杜家驥 2008,第38頁
- ^ 杜家驥 2008,第31, 42, 43頁
- ^ 張晉藩 & 郭成康 1988,第298-299頁
- ^ 7.0 7.1 7.2 杜家驥 2008,第42頁
- ^ 張晉藩 & 郭成康 1988,第270頁
- ^ 張晉藩 & 郭成康 1988,第270-272頁
- ^ 杜家驥 2008,第43頁
- ^ 杜家驥 2008,第42-43頁
- ^ 張晉藩 & 郭成康 1988,第284頁
- ^ 張晉藩 & 郭成康 1988,第268, 295, 296頁
- ^ 鄂爾泰等 1985,第191-232頁
- ^ 鄂爾泰等 1985,第25-190, 233-294頁
- ^ 鄂爾泰等 1985,第222, 227頁
- ^ 鄂爾泰等 1985,第180, 286頁
- ^ 張晉藩 & 郭成康 1988,第296-298頁
- ^ 張晉藩 & 郭成康 1988,第298-299頁
- ^ 劉小萌 2008,第68頁
- ^ 金啟孮 2009,第5(前言), 27頁
- ^ 金啟孮 2009,第164頁
- ^ 新華網:炒豆胡同73、75、77號——僧格林沁王府
書籍
[編輯]- 杜家驥. 《八旗与清朝政治论稿》. 人民出版社. 2008 [2013-01-05]. ISBN 978701006753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2).
- 鄂爾泰等. 《八旗通志初集》. 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5 [2013-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3).
- 金啟孮. 《金启孮谈北京的满族》. 中華書局. 2009 [2013-01-05]. ISBN 978710106856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3).
- 劉小萌. 《清代八旗子弟》. 遼寧民族出版社. 2008 [2013-01-05]. ISBN 978780722563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4).
- 清高宗御敕; 傅恆等奉敕撰.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二二六·小学类·御制增订清文鉴》.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6年.[失效連結]
- 張晉藩; 郭成康. 《清入关前国家法律制度史》.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88 [2013-01-05]. ISBN 978720500509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4).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 《清代满汉关系研究》.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1. ISBN 9787509725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