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馬可·波羅號裝甲巡洋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一張意大利明信片上的「馬可·波羅」號
概況
歷史
艦名 Marco Polo
艦名出處 馬可·波羅
建造者  意大利皇家海軍斯塔比亞海堡卡斯特拉馬雷機械造船廠英語Regio Cantieri di Castellammare di Stabia[1]
鋪設龍骨 1890年1月7日
下水日期 1892年10月27日
完工日期 1894年7月21日
更名 「科爾泰拉佐」號(Cortellazzo)[a],1918年4月4日
重新歸類 運兵船英語troop transport,1918年4月4日
艦名 「科爾泰拉佐」號(Cortellazzo)[a]
更名 「歐羅巴」號(Europa)[b],1920年10月1日
除籍日 1921年1月16日
恢復日 1921年1月16日
艦名 「歐羅巴」號(Europa)[b]
更名 「沃爾塔」號(Volta)[c],1921年1月16日
除籍日 1922年1月5日
結局 1922年拆解出售
技術數據
船型 裝甲巡洋艦
排水量 4,583公噸(4,511長噸)
船長 106.05公尺(347英尺11英寸)(o/a
船寬 14.67公尺(48英尺2英寸)
吃水 5.88公尺(19英尺3英寸)
動力輸出
動力來源 2軸, 2台立式三脹蒸汽機英語Marine steam engine#Triple or multiple expansion
速度 17(31公里每小時;20英里每小時)
續航力 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航速下可達5,800海里(10,700公里;6,700英里)
乘員 394
武器裝備
裝甲

「馬可·波羅」號裝甲巡洋艦義大利語Marco Polo[d]是19世紀90年代為意大利皇家海軍建造的一艘裝甲巡洋艦,也是在意大利服役的第一艘裝甲巡洋艦。本艦大部分服役生涯中都被部署在遠東地區。 在兩次部署的間隙,本艦參加了1911年至1912年的意土戰爭,並在此期間與奧匈帝國發生了外交衝突。此後,「馬可·波羅」號被派往利比亞,參與了炮擊胡姆斯祖瓦拉達達尼爾海峽的防禦工事的行動。 在這些行動之間,本艦也為駐紮在利比亞的意大利皇家陸軍提供海軍艦炮的火力支援。由於艦齡過大,「馬可·波羅」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威尼斯被用作宿舍船,並沒有發揮十分重要的戰略作用。1917年,本艦被改裝為一艘運兵船。歷經1920年至1921年的一系列更名之後,本艦於1922年被從海軍中除籍,隨後被拆解出售。

設計和描述

[編輯]
1902年《布拉西海軍年鑑英語The Naval Annual》中的「馬可·波羅」號裝甲巡洋艦的艦體右立面以及俯視平面圖

「馬可·波羅」號最初被計劃建造成一艘改進版埃特納級英語Etna-class cruiser[e]防護巡洋艦,但在建造期間被改裝成裝甲巡洋艦,也就是意大利海軍旗下服役的第一艘裝甲巡洋艦。該艦的垂間長度為99.65公尺(326英尺11英寸),總長度為106.05公尺(347英尺11英寸),舷寬14.67公尺(48英尺2英寸),吃水深5.88公尺(19英尺3英寸)。「馬可·波羅」號在正常載荷下排水量為4,583公噸(4,511長噸),滿載排水量約為4,900公噸(4,800長噸)。該艦共配備有22名軍官和372名士兵。[3]

本艦由兩台立式三脹蒸汽機驅動,每台帶動一根螺旋槳軸。蒸汽機的蒸汽由四台蘇格蘭船用鍋爐提供,產生出的廢氣通過排氣管被轉入艦舯部的兩根煙囪並排出。這套系統的額定功率為10,000匹指示馬力(7,500千瓦特),發動機的設計使「馬可·波羅」號的設計速度可達19(35公里每小時;22英里每小時),但在海上試航時,儘管發動機的功率達到了10,663匹指示馬力(7,951千瓦特),但速度只達到了17.8節(33.0公里每小時;20.5英里每小時)[4]。 該艦可以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的航速達到5,800海里(10,700公里;6,700英里)的巡航半徑[5]

「馬可·波羅」號的主要武器包括6門40倍徑152公釐(6.0英寸)英語QF 6-inch naval gun的單管火炮。其中艦首和艦尾各安裝有一門,另外四門安裝在艦舯部裝甲堡四角的裝甲炮台中。10門40倍徑120公釐(4.7英寸)英語QF 4.7-inch Mk I – IV naval gun火炮則是作為該艦的副武裝。這些副炮都被安裝在舷側,其中四門安裝在船體兩側未受保護的炮眼里,其他六門安裝在上層甲板,受到機炮護盾的保護。為了防禦魚雷艇,該艦裝備了9門57公釐(2.2英寸)英語QF 6-pounder Hotchkiss速射炮和兩門37公釐(1.5英寸)的霍奇基斯槍。 該船還配備了五具450公釐(18英寸)魚雷發射管[4]

本艦裝有100公釐(3.9英寸)的裝甲帶保護,水線裝甲帶只安裝在艦體的舯部。上層裝甲板也有100毫米厚,也安裝於艦體舯部,並向上延伸到上層甲板的高度。裝甲甲板厚度為25公釐(0.98英寸)。指揮塔和炮盾的裝甲都是50公釐(2.0英寸)厚。[3]

建造和服役歷史

[編輯]
比馬爾長老和比馬爾蘇丹在「馬可·波羅」號上與意大利人討論相關事項

「馬可·波羅」號以同名旅行家為名,1890年7月1日在斯塔比亞海堡的皇家造船廠開建[3][6]。該艦於1892年10月27日下水,並於1894年7月21日完工[4]。1897年5月,「馬可·波羅」號訪問了希臘的坎迪亞(現在的伊拉克利翁)、克里特島比雷埃夫斯,然後於1898年1月26日前往遠東。1898年5月,「馬可·波羅」號抵達中國並沿長江而上,在南京漢口進行港口訪問,7月返回上海。同年8月至11月,本艦訪問日本,之後前往上海並在那裡一直待到翌年8月。1899年3月8日,時任意大利外交部長、海軍中將費利斯·納波利昂·卡內瓦羅命令本艦與「埃爾巴」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Elba防護巡洋艦占領三門灣,企圖強迫中國與意大利簽訂租約。這份租約與1898年德意志帝國膠州灣與中國政府簽訂的租約相似。但當發現英國不支持意大利使用武力時,卡內瓦羅收回了這一命令[7][8]

「馬可·波羅」號於1899年8月27日離開上海,10月20日抵達那不勒斯。1901年10月,該艦再一次啟程前往中國,並在那一直駐紮到1903年2月。一年後的1904年3月,本艦開始了她的第三次中國之行,並直到1907年1月14日才離開中國。在返回意大利的途中,「馬可·波羅」號訪問了桑給巴爾摩加迪沙意屬索馬里蘭厄立特里亞馬薩瓦,然後於4月26日抵達塔蘭托[9]。「馬可·波羅」號在1911年被重新武裝,艦載武備改成了6門152毫米炮,4門120毫米炮,6門57毫米炮和2門37毫米口徑機槍。其中一具魚雷管也在這次改裝中被拆除[4]

1911年至1912年間的意土戰爭爆發伊始,「馬可·波羅」號於1911年9月29日被分配到地中海艦隊第一分艦隊第二總隊。很快就被作為魚雷艇巡查艦調到海軍少將阿布魯齊公爵路易吉·阿梅迪奧親王的指揮下[10]。他下令艦隊部署在亞得里亞海,並在該地區巡邏以搜索奧斯曼帝國的船隻。10月5日,「馬可·波羅」號和另兩艘驅逐艦在阿爾巴尼亞聖金海灣攔截了一艘奧匈帝國船隻,當這支艦隊派出一艘小船登上這艘商船時,奧斯曼海岸炮突然開火。意大利艦隊進行了45分鐘的還擊,在幾乎耗盡彈藥之後關閉了炮口。這一事件引發了奧匈帝國與意大利之間的外交抗爭,打斷了對奧斯曼帝國在阿爾巴尼亞的軍事行動。「馬可·波羅」號隨後被調到第二分艦隊第四總隊,在利比亞海岸執行任務[11]

1911年10月17日,本艦抵達胡姆斯,支持試圖占領該城的意大利地面部隊,並在奧斯曼指揮官拒絕投降後炮轟該城。由於天氣惡劣,意大利軍隊在10月21日之前未能成功登陸,因此本艦繼續提供火力支援。「馬可·波羅」號在當年12月,艦隊大部分艦隻都返回意大利整修後繼續留在胡姆斯。1912年4月初,本艦與「卡洛·阿爾貝托」號裝甲巡洋艦[f]炮擊祖瓦拉以吸引敵方注意力,而意軍地面部隊則在40公里(25英里)外未遭到有效抵抗就成功登陸[13]。大約一個星期後,本艦重新被編入了第四總隊,同時意大利艦隊的大部分向東航行,在愛琴海徒勞地搜尋奧斯曼帝國艦隊。4月18日,「馬可·波羅」號被編入其他艦隊,對達達尼爾海峽入口處進行雜亂無章的炮擊[14]。隨後本艦返回利比亞,在那裡重新擔負起之前為地面部隊提供火力支援的任務。6月本艦支持了占領米蘇拉塔的行動,並最終於7月16日返回意大利[9][15]

「馬可·波羅」號於1913年2月25日離開塔蘭托,第四次前往遠東[9]。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該艦身處日本神戶。由於意大利8月2日參加了中立宣言,此舉簡化了協約國在遠東面臨的問題[16]。本艦於12月7日離開上海,在途中改道前往也門荷台達,之後於1915年3月4日抵達那不勒斯[9]。到1915年5月意大利向中央列強宣戰時,「馬可·波羅」號已經徹底過時,被用作駐紮在威尼斯的一艘宿舍船。在1915年10月至1917年5月期間,船上駐紮有在那裡執行任務的英國潛艇的艦員[17]。1917年,本艦開始在威尼斯軍械庫改裝成運兵船。這一工程需要拆除艦上的部分裝甲,艦炮更換為76公釐(3.0英寸)炮並進行內部改裝以適應新的身份。1918年4月4日,本艦被重新命名為「科爾泰拉佐」號(Cortellazo)[a]。1920年10月1日,該艦重新被命名為「歐羅巴」號(Europa)[b],1921年1月16日被棄置,但同時又被重新命名為「沃爾塔」號(Volta)[c],最終於1922年1月5日被廢棄並拆解出售[3]

腳註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1.0 1.1 1.2 譯名參考自《意大利巡洋艦史》[18]
  2. ^ 2.0 2.1 2.2 譯名參考自《意大利巡洋艦史》[18]
  3. ^ 3.0 3.1 譯名參考自《意大利巡洋艦史》[18]
  4. ^ 譯名參考自《意大利巡洋艦史》[1]
  5. ^ 譯名參考自《意大利巡洋艦史》[2]
  6. ^ 譯名參考自《意大利巡洋艦史》[12]

引文

[編輯]
  1. ^ 1.0 1.1 日本海人社出版 2014,第44頁
  2. ^ 日本海人社出版 2014,第20頁
  3. ^ 3.0 3.1 3.2 3.3 Fraccaroli,第27頁
  4. ^ 4.0 4.1 4.2 4.3 Chesneau & Kolesnik,第350頁
  5. ^ Silverstone,第285頁
  6. ^ Silverstone,第301頁
  7. ^ treccani.it Gabriele, Mariano, "CANEVARO, Felice Napoleone," Dizionario Biografico degli Italiani, Volume 18, 197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talian)
  8. ^ Smith,第8–10頁
  9. ^ 9.0 9.1 9.2 9.3 Marchese,第71頁
  10. ^ Beehler,第9頁
  11. ^ Stephenson,第98–101, 109頁
  12. ^ 日本海人社出版 2014,第46頁
  13. ^ Beehler,第30–31, 37, 47, 50, 53, 65頁
  14. ^ Stephenson,第262–265頁
  15. ^ Beehler,第81頁
  16. ^ Halpern,第73頁
  17. ^ Kemp & Jung,第14, 18, 23頁
  18. ^ 18.0 18.1 18.2 日本海人社出版 2014,第45頁

參考資料

[編輯]

期刊來源

[編輯]
  • Kemp, Paul; Jung, Peter. Five Broken Down B Boats: British Submarine Operations in the Northern Adriatic 1915–1917. Warship International (Toledo, Ohio: International Naval Research Organization). 1989, XXVI (1): 10–29. ISSN 0043-0374 (英語). 
  • Marchese, Giuseppe. La Posta Militare della Marina Italiana 7^ puntata. La Posta Militare. October 1995, (71) [2022-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16) (意大利語).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