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大猷
馬大猷 | |
---|---|
性別 | 男 |
出生 | 中華民國北京 | 1915年3月1日
逝世 | 2012年7月17日 |
居住地 | 北京 |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職業 | 物理學家、教育家 |
配偶 | 王榮和 |
經歷
| |
代表作
|
馬大猷(1915年3月1日—2012年7月17日),男,原籍廣東潮陽,生於北京,中國物理學家,中國現代聲學事業的開創者和奠基者之一[1]。曾任民盟中央名譽副主席。
生平
[編輯]早年
[編輯]馬大猷早年與家人生活在北京的潮州會館。1932年畢業於北師大附中,雖受到清華北大的兩所大學的通知書,但由於家境貧寒,最終放棄了學費昂貴的清華機械系,選擇了當時的「窮北大」物理系[2]。
中年
[編輯]193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37年底,在吳有訓的建議下,前往加州大學物理系學習。
1939年,獲美國哈佛大學碩士學位。1940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成為該校歷史上第一個用兩年時間就獲得博士學位的人。同年回國任西南聯大工學院電機系任教授。
1945年末國民政府重建國立北京大學(傅斯年代理校長領導),新設醫、工、農3個學院,馬博士做了北大首任工學院院長。為最年輕的一位工學院院長。
1952年,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教務長。
1955年,先後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電子研究所和聲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58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1959年,負責人民大會堂的音質設計工作。馬大猷還想做消音材料研究,可是「文革」迫使他中止了。他起初還認為:既然叫「文革」,對科學家來說,就是要在科學領域裡攻克難關,不斷取得革命性的突破。「但是,後來大家都去『革命』了,我也就被『革命』了。」馬大猷風趣地說。[3]
晚年
[編輯]1978年起,恢復兼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
1989年,馬大猷反對建設三峽大壩。
2005年,馬大猷給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寄去其撰寫的《國家實力根本源於基礎研究》與《推廣基礎研究》兩篇文章。
2008年,患上腦溢血後不慎摔了一跤,馬大猷就再也沒去中科院聲學所,而且他還因此而失去了記憶。
2012年7月17日8時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7歲。
社會兼職
[編輯]擔任《聲學學報》主編,中國聲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標準化協會副理事長。
榮譽
[編輯]學術成就
[編輯]- 1938年,發表論文《矩形室內低頻簡正頻率的分布》,被認為是聲學中應用簡正波理論的基礎,也是嚴格室內聲學的基礎。
- 1950年代領導設計建造了具有獨創性的中國第一個聲學實驗室,提出了語音統計分析分布的新理論,成功地領導了北京人民大會堂的音質設計,並在吸聲結構、噴注噪聲及其理論和應用、環境科學、非線性聲學等多方面提出重要理論[4]。
- 1966年,馬大猷研製了微穿孔板吸聲結構[5]。
家庭
[編輯]父親馬有略,晚清舉人,日本明治大學法學學士,後在北洋政府農商部任職。
參考資料
[編輯]- ^ 張巧玲. 马大猷院士:发展中国声学事业是毕生目标. 《科學時報》. 2010-06-04 [2010-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中文(簡體)).
- ^ 骏马谋大略 长啸声自远——记声学宗师马大猷. 北師大附中. [2010-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9) (中文(簡體)).
- ^ 存档副本. [2024-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04).
- ^ 马大猷院士简介. 中國科學院網. [2010-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03) (中文(簡體)).
- ^ 張巧玲. 马大猷.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檔案館. [2010-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5-05) (中文(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