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蜀
四川歷史系列條目 | |
---|---|
史前時期 前200000﹣前2000 | |
巴國與蜀國 前2100﹣前316 | |
秦漢時期 前316﹣214 益州 武都郡 漢中郡 蜀郡 巴郡 廣漢郡 犍為郡 越巂郡 • 成家 25﹣36 | |
蜀漢 214﹣263 | |
兩晉南北朝時期 263﹣581 | |
隋唐五代時期 581 – 965 劍南道 山南西道 | |
前後蜀 892 – 965 • 前蜀 892/907 – 925 •後唐 925 – 934 • 後蜀 934 – 965 | |
兩宋時期 965 – 1234 • 李蜀 994 | |
元明時期 1206 – 1660 • 明夏 1363 – 1371 | |
大西 1643 – 1644 | |
清朝時期 1646 – 1912 | |
民國時期 1912 – 1949 四川省 重慶市 • 大清 (通志政權) 1917 | |
共和國時期 1949 – 今 四川省 重慶市 | |
史前時期 前200,000 – 前2,500 | ||||||||
蜀國 約前2,500 – 前316 • 蠶叢柏灌朝(傳說) 約前2500 – 前1700 • 魚鳧朝 約前1700 – 前1200 • 杜宇朝 約前1200 – 前600 • 開明朝 約前600 –前316 • 甌雒國 ? –前207 | ||||||||
巴國前?年 – 前316 • 廩君巴國前?年 – 前?年 • 周屬巴國 前?年 – 前316年 | ||||||||
秦國及秦朝 前770 – 前207 • 秦國(秦人) 前316 – 前221 • 秦朝(統一中國) 前221 – 前207 | ||||||||
楚國復國及西漢新朝更始帝劉盆子時期 前206 – 25 • 西楚諸侯漢國前206 – 前202 • 西漢(統一中國)前202 – 9 • 新朝(統一中國) 9 – 23 • 更始帝與劉盆子時期(統一中國) 23 – 27 | ||||||||
成家 25 – 36 | ||||||||
東漢 25 – 220 • 東漢(統一中國)36 – 188 • 漢獻帝時益州牧(割據) 188 – 214 | ||||||||
蜀漢 214 – 263 | ||||||||
曹魏西晉時期 263 – 316 • 魏國(三國) 263 – 266 • 西晉(統一中國) 266 – 304 | ||||||||
成漢 304 – 347 | ||||||||
南朝十六國統治時期 347 – 405 • 第一次屬東晉時期(南朝) 347 – 373 • 前秦(十六國,氐族) 373 – 383 • 第二次屬東晉時期(南朝) 383 – 405 | ||||||||
譙蜀 405 – 413 | ||||||||
南朝時期 413 – 553 • 第三次屬東晉時期(南朝) 413 – 420 • 劉宋(南朝) 420 – 479 • 蕭齊(南朝) 479 – 502 • 蕭梁(南朝) 502 – 552 • 蕭紀(割據) 552 – 553 | ||||||||
西魏、北周、隋朝及唐朝 553 – 907 • 西魏(北朝,鮮卑) 553 – 557 • 北周(北朝,鮮卑) 557 – 581 • 隋朝(統一中國) 581 – 618 • 唐朝(統一中國) 618 – 907 • 劉闢(割據) 806 – 806 • 陳敬瑄(割據) 885 – 892 | ||||||||
王建及前蜀 892 – 925 • 王建(割據) 892 – 907 • 前蜀 907 – 925 | ||||||||
後唐及後蜀 923 – 965 • 後唐(五代,沙陀) 925 – 934 • 後蜀 934 – 965 | ||||||||
後周及宋朝951 – 1279 • 北宋(統一中國)965 – 994 • 李蜀 994 – 995 • 北宋(統一中國)995 – 1126 • 南宋(南朝)1127 – 1274 • 吳曦(割據)1207 – 1207 | ||||||||
大蒙古國及元朝 1206 – 1388 • 元朝(統一中國) 1234 – 1363 | ||||||||
明夏 1363 – 1371 | ||||||||
韓宋及明朝 1351 – 1644 • 明朝(統一中國) 1371 – 1643 | ||||||||
大西 1643 – 1660 | ||||||||
後金及清朝 1616 – 1912 • 清朝(統一中國) 1660 – 1912 | ||||||||
中華民國(官方中國) 1912 – 1949 • 熊克武(割據) 1918 – 1925 • 劉湘(割據) 1920 – 1937 • 劉文輝(割據) 1920 – 1933 • 楊森(割據) 1918 – 1937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中國) 1949 – 今 | ||||||||
李蜀是北宋初期位於中國四川地區的一個短暫政權,從994年1月—5月,該政權僅維繫了5個月。
第一代領導
[編輯]淳化四年(993年)二月,青城縣(今都江堰市西部)茶農王小波提出「均貧富」的口號,宣稱「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發動起義。同年十二月他犧牲後,起義軍由其妻弟李順領導,繼續戰鬥。
李順建國
[編輯]李順率領起義軍從江原出發,繼續戰鬥,攻克蜀州。又克邛州,殺死知州、通判等官吏,都巡檢使郭允能逃到新津。起義軍在新津猛攻官軍,打死郭允能,佔領新津縣。然後分兵兩路,一路迂迴攻克雙流、溫江、郫縣和永康軍(今四川灌縣);一路由李順率主力攻成都,在成都西郭門失利,轉而攻克漢州(今四川廣漢)、彭州(今四川彭縣)。這時起義軍已壯大到數十萬人。
起義爆發後,宋太宗將知成都府吳元載革職,派郭載代之。郭載與西川轉運使樊知古、成都十州都巡檢使郭延濬等加強成都府的防禦;梓、遂十二州都巡檢使盧斌也自梓州(今四川三台)率兵赴援。淳化五年(994年)正月,起義軍猛攻成都,大敗官軍,郭載等逃走,盧斌退回梓州。淳化五年(994年)正月十六日,攻克成都府。
起義軍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權,李順為大蜀王,年號應運,以吳蘊為中書令,計詞、吳文賞為樞密使,又派兵四出,攻佔州縣,北到劍州(今四川劍閣),東到夔峽,控制了川峽大部分地區。秦隴地區趙包等數千人和峽路數千漕卒也準備響應。
北宋剿滅
[編輯]宋太宗急令王繼恩為西川招安使,統軍從劍門入川;又增派雷有終、裴莊、尹元等率兵自湖北入夔門,進行鎮壓,並一再下詔招撫,命張詠知成都府,伺機入川。王繼恩分兵兩路,撲向劍州、閬州(今四川蒼溪東南)。這時,起義軍戰線長,兵力分散,又將主力長期圍攻梓州,另一部膠着在眉州(今四川眉山)城外。四月,王繼恩軍破劍州、綿州(今四川綿陽)、閬州、巴州(今四川巴中);東路官軍亦進入夔門,攻戰於涪江流域。
王繼恩率軍猛攻成都。十多萬起義軍攖城拒守,展開激戰。淳化五年(994年)五月六日,成都失陷,計詞、吳文賞等十二名起義軍首領被俘,後在鳳翔府(今陝西鳳翔)就義。李順於城破時被殺害(一說李順撤出成都,輾轉到廣州,三十年後,在廣州遇害[1])。淳化五年(994年)九月,張詠到任,協同王繼恩鎮壓起義軍。
餘緒
[編輯]成都失陷後,起義軍仍在各地戰鬥,陵州(今四川仁壽)、閬州、蓬州(今四川儀隴東南)、合州(今四川合川)都有激戰。起義軍餘部張余率領一萬餘戰士,沿長江東下,連克嘉(今四川樂山)、戎(今四川宜賓東)、瀘、渝(今重慶)、涪(今四川涪陵)、忠(今四川忠縣)、萬(今四川萬縣)、開(今四川開縣)八州和雲安軍(今四川雲陽),隊伍擴至十餘萬人。乘勝攻夔州(今四川奉節白帝城),並派兵攻施州(今湖北恩施)。
宋廷增派峽路都大巡檢白繼贇率精兵入夔門。五月下旬,張余在夔州西津口迎擊官軍,腹背受敵,失利,兩萬多戰士犧牲,舟船損失千餘艘。張余率軍西退。淳化五年(994年)十一月,中書令吳蘊在眉州犧牲。十二月,大蜀政權知嘉州王文操叛降。
王文操投降,張余在嘉州失陷時被捕,至道元年(995年)二月在嘉州就義。
至道二年(996年)五月,李順餘部王鸕鶿在邛蜀山區稱邛南王,攻打邛州、蜀州,不久亦告失敗。
動亂時長
[編輯]以李順稱王至敗死時計,李蜀政權存在了5個月;以李順稱王至李蜀餘部盡滅,則計有1年5個月。
自王小波起義(淳化四年,993年二月)至李蜀餘部盡滅(至道二年,996年五月),起義軍共活躍了2年3個月。
參考書目
[編輯]曾鞏《妖寇傳·王小波傳·附李順傳》
參考文獻
[編輯]- ^ 沈括《夢溪筆談》卷二五 雜誌二:「蜀中劇賊李順,陷劍南、兩川,關右震動。朝廷以為憂。後王師破賊,梟李順,收復兩川,書功行賞,子無間言。至景祐中,有人告李順尚在廣州,巡檢使臣陳文璉捕得之,乃真李順也,年已七十餘。推驗明白,囚赴闕,覆按皆實。朝廷以平蜀將士功賞已行,不欲暴其事。但斬順,賞文璉二官,仍閣門祗候。文璉,泉州人,康定中老歸泉州,余尚識之。文璉家有《李順案款》,本末甚詳。順本味江王小博之妻弟,始王小博反於蜀中,不能撫其徒眾,乃推順為主。順初起,悉召鄉里富人大姓,令具其家所有財粟,據其生齒足用之外,一切調發,大賑貧乏;錄用材能,存撫良善;號令嚴明,所至一無所犯。時兩蜀大饑,旬日之間,歸之者數萬人,所向州縣,開門延納,傳檄所至,無復完壘。及敗,人尚懷之。故順得脫去三十餘年,乃始就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