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朝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徐顯卿宦跡圖》描繪的上朝情景

朝會是古代漢字文化圈宮廷的一個行政制度,又稱朝參上朝升朝,如果君王不朝,將導致「君荒於上,臣怠於下」的後果。《玉藻》(《禮記篇名》)云:「君日出而視朝,退適路寢聽政。」視朝而見群臣,所以政上下之分;聽政而適路寢,所以通遠近之情。[1]周朝諸侯春季朝見天子稱作「朝」,秋季朝見則稱作「請」,故朝請即覲見天子的意思。[2]

朝會區分君臣尊卑禮儀的一部分,按性質可分為大朝朔望朝常朝,常朝時官員分列進入朝廷匯報問題、提出建言,而君主則一一回答。按時間可分為早朝午朝晚朝。常朝為議政之場合,其他則是禮儀性質。

明朝之前,朝會並非每天舉行。漢宣帝始實行五日一朝的常朝制度。三國時,五日視朝仍被視做舊制。元代朝會極簡略,「每日則宰執入延春閣及別殿奏事而已」。因此有學者認為元代根本沒有朝會。明太祖始規定每天上朝,他本人更是「雞鳴而起,昧爽而朝,末日出而臨百官」,[3]昧爽即清晨天剛破曉之時,除了朝參官員,舉凡耆老、學官、儒者等,皆令「隨朝觀政」,可見洪武朝的早朝的場面極為壯觀。高啟有《候早朝》詩云:「騶吏忽傳丞相至,火城如晝曉寒銷。」京城百官每日清晨趁星月未散,即須趕到皇城,由東、西長安門步行入內,「大小公私之事並令公朝陳奏」。宣德十年正月,宣宗崩逝,明英宗沖齡即位,此時小皇帝才九歲,沒有臨朝決斷的能力。這時輔政大臣規定每一早朝,止許言八事;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又詔盛暑、祁寒日,奏事不得超過五件。此時的早朝已是走個過場,失去了原本的政治職能。明武宗在位,「免朝日多,視朝日少」。[4]嘉靖皇帝更自認為「朕中夜之分亦親處分,輔贊大臣日夕左右,未頃刻有滯於軍機,而朝堂一坐亦何益。」聽政議政初期則在武英殿,此制一直延至清朝滅亡

明朝大臣朝會,須要午夜起床,凌晨三時到達午門外等候。至凌晨五時,官門開啟,大臣按品位依次進入。明代早朝過度繁密,又只徒具形式,對君臣雙方都是一個負擔。而且浪費眾大臣辦公的時間,許多官員經常藉故或無故逃避朝參。成化二十三年,文武官缺席早朝者竟達一千一百一十八人。[5]萬曆初期,大學士張居正奏言:「視朝不如勤學,尤為務實」,「乞皇上以三、六、九日視朝,其餘日俱御文華殿講讀」。至此一月九朝,成為定製。[6]清代扣除冬日免朝、夏秋多至圓明園避暑山莊木蘭等地,剩下時日最多為十日一早朝,亦少有此效率不高的儀式,咸豐之後御門聽政完全被取消。

奉朝請

[編輯]

漢代部分文臣、武職可以用「奉朝請」名義參加朝會,代表朝廷贈予的殊寵。晉代以奉車都尉駙馬都尉騎都尉(合稱「三都尉」)為奉朝請;南北朝時,奉朝請的殊寵浮濫,人數常達數百。至隋朝開皇六年廢除奉朝請制度。

註釋

[編輯]
  1. ^ 王鏊:《親政篇》
  2. ^ 周禮·秋官·朝大夫》:「朝大夫掌都家之國治。」鄭玄註:「都家,王子弟、公卿及大夫之采地也。主其國治者,平理其來文書於朝者。」
  3. ^ 《明史·尹昌隆傳》
  4. ^ 《明武宗實錄》卷一四三,正德十一年十一月壬辰
  5. ^ 《明憲宗實錄》卷二百九十二
  6. ^ 《明神宗實錄》卷四

參考文獻

[編輯]
  • 李俊芳:《漢代常朝制度考析》,《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2008年第2期。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