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漢字文化圈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漢字文化圈
歷史上受漢字文化圈影響的國家和地區
  :普遍被视为属于该文化圈的国家
  :曾受漢字文化圈国家影响的地区)
「汉字文化圈」的概念在汉字文化圈内各主要语言中的表达
汉语名称
繁体字 漢字文化圈
简化字 汉字文化圈
東亞文化圈
繁体字 東亞文化圈
简化字 东亚文化圈
越南语名称
國語字 Vùng văn hóa chữ Hán
儒字 漢字文化圈
喃字 塳文化𡨸漢
越南語別稱
國語字 Vùng văn hóa Đông Á
儒字 東亞文化圈
喃字 塳文化東亞
朝鲜语名稱
諺文한자문화권
汉字漢字文化圈
朝鲜语別稱
諺文동아문화권
汉字東亞文化圈
日语名称
汉字 漢字文化圏
日語別稱
汉字 東亜文化圈

漢字文化圈舊字形漢󠄁字文󠄁化󠄁圈、日语:漢字文化圏、韓語:한자 문화권越南語Vùng văn hóa chữ Hán),又称漢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儒教文化圈東亞文化圈中华文化圈,是指歷史上受漢字文化圈影響,過去或現在能(部分)使用漢字作為主要書面語文化圈

漢字文化圈的涵蓋範圍廣泛,以中國本部為核心,包括歷史上曾向汉地朝貢過的國家、民族或部落,與現代劃分之東亞地區在很大程度上重合,包括中国大陆澳門香港臺灣越南朝鮮半島琉球群島日本列島等。這些地域在古代均以農耕社會為主,接受冊封體制型的外交模式,並且以漢字為最高級的外交用語。東亞各國從中國的歷代王朝中引進各種服裝、建築、音樂、宗教和節日習俗,經過長時間的本土化後,均發展出与中國類似的文化,也均能在面对中國时保有自己的獨立特色。

「那個老人七十二歲」在漢字文化圈內各主要語言中的表達

漢字誕生地漢地以及周邊的越南、朝鮮半島、日本等地,歷史上完全使用漢字或與固有文字混合使用,古代官方及知識分子多使用文言文(日本、越南和朝鲜稱為“漢文”)作為言文不一致的冊面文體。現代朝鲜語越南語日語,六成以上詞彙都是由古漢語派生出之漢字詞所組成。日本假名越南喃字皆是從漢字衍生之文字,朝鮮半島諺文雖為固有文字,亦能跟日文假名一樣同漢字混合使用。

命名、詞源及別稱

[编辑]

漢字文化圈在東亞古代確實存在,但在20世紀之前,還沒有“漢字文化圈”這個稱謂,也缺乏一個專用名詞來形容它。

日本歷史學者西嶋定生在1962年提出“东亚世界论(冊封体制論)”[註 1],讓東亞的歷史學第一次在學術層面上接觸到「文化圈」的概念。然而,西嶋定生主要以冊封體制為論述主體,而非文化圈本身,漢字文化圈的概念在此時依然也沒有得到確立。

漢字文化圈首先以“東亞文化圈”的名稱存在,目前找到的最早來源是德語的“Chinesischer Kulturkreis”(意為中國文化圈)[1],日本的語言學家龜井孝日语亀井孝 (国語学者)在1917年翻譯這個德語名詞時,將後半部的“Kulturkreis”譯為“文化圈”,而前半部述語則刪去“中國”一詞,改以“東亞”形容之,以避免日本在其中處於從屬地位。

但是,日语裏的「東アジア」和歐美所定義的不同,在二戰前也可以指大東亞共榮圈,包括東南亞印度。為了迴避帶有強烈法西斯色彩的「東亜」,日本人在二戰戰敗后创造出「汉字文化圈」一词來代替,龜井孝宣稱自己為創造者,但具體無法考證其真偽[註 2]。再加上,如果按照歐美對東亞的定義,越南是屬於东南亚而非東亞,這樣包括了越南的“東亞文化圈”就不太符合地理現實。在此之下,“漢字文化圈”的使用頻率得到了提高,“漢字”被认为是一個比“東亞”更加精確的用詞[註 3]

不過,以“漢字文化圈”為正式名稱的說法也不是完全正確。“文化圈”也能翻譯為「文明圈」,綜合地名、文化因素、宗教、书面用语考量的話,“文明圈”一詞比“文化圈”有著更多的包容性。同時,因為圈內地域接受的並非是中國的所有文化,僅僅是中國漢族所創造的那一批漢文化,所以亦可稱之為「漢文化圈」[2]。由於漢字文化圈內各地的文字发展已經產生了巨大差異,现代的朝鲜半岛和越南使用汉字的频率極低,甚至在越南已經不需要讀寫漢字就能進行日常生活了,所以還用“汉字文化圈”為正式名稱的話会显得欠缺中立。

目前為了方便讀者查閱,本條目依然以最常用的“漢字文化圈”為主要標題。

地域

[编辑]
在东亚的亞洲歷史風貌的分佈圖。紅:歷史上使用漢字,綠:歷史上使用的文字源自印度,藍:其他
实际管轄範圍 法定名稱 通稱 治權政府 最高領導人 政府首腦 立法機關 司法機關 憲制性文件 法定貨幣 行政區劃 國歌 國旗或區旗 國徽或區徽 地理位置
主要包括中國大陸西沙群島中沙群島黃岩島華陽礁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中国大陆中国内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中共中央總書記习近平[註 4] 國務院總理李强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最高人民法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人民币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 義勇軍進行曲
包括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香港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行政長官李家超 香港立法會 香港特別行政區終審法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港幣 香港行政區劃
包括澳門半島路环路氹氹仔岛  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  澳門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 行政長官賀一誠 澳門立法會 澳門特別行政區終審法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澳門幣 澳門行政區劃
包括臺灣島澎湖列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東沙群島南沙太平島中洲礁  中華民國 臺灣臺澎金馬 中華民國政府 中華民國總統賴清德 行政院院長卓榮泰 立法院 司法院 中華民國憲法 新臺幣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中華民國國歌
包括本州島北海道四國九州島琉球群島  日本國  日本 日本国政府 天皇德仁 內閣總理大臣石破茂 日本國會 最高裁判所 日本國憲法 日圓 日本行政區劃 君之代
包括朝鮮半島南部、濟州島獨島  大韓民國  韩国 大韩民国政府 韓國總統尹锡悦 國務總理韩悳洙 韩国国会 韩国大法院 大韓民國憲法 韓圓 韓國行政區劃 愛國歌
包括红河三角洲西原湄公河三角洲及其他實際控制的島嶼。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政府 越共中央總書記蘇林 政府總理范明正 越南國會 越南最高人民法院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 越南盾 越南行政区划 進軍歌
主要包括朝鮮半島北部及薪島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朝鲜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 朝鲜劳动党總書記金正恩[註 5] 內閣總理金德训 最高人民會議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中央裁判所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社會主義憲法 朝鮮圓 朝鲜行政区划 愛國歌
國家或地區 地理分區 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主要族群 官方語言文字
 中国大陆 東亞中國大陸為主體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所定義的「中華民族」,為漢族与55个少数民族。 汉语普通話)、規範漢字
 香港 東亞,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 漢族为主; 英語英文
粵語繁體漢字
 澳門 東亞,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含澳門大學橫琴校區)、路環 漢族為主; 葡語葡文
粵語繁體漢字
臺灣 東亞臺灣島為主體 漢族臺灣原住民为主;

漢族包括閩南族群(閩南裔臺灣人)、客家族群(客家裔台灣人),以及戰後移民的外省族群(大部份外省族群亦為漢族),詳見台灣族群。以及馬祖列島福州民系金門群島閩南民系烏坵島莆仙民系等。

中華民國國語臺灣原住民族語,其他語言詳讀臺灣語言列表漢字正體字繁體漢字
 日本 東亞日本列島為主體 日本民族,以大和族琉球族等,其他日本本地少数民族為主。 日本語日文
 韩国 東亞朝鮮半島南部為主體 朝鲜民族為主。 韓語諺文
 越南 東南亞中南半島東部地區為主體 越南民族,以京族为主。 越南語國語字
 朝鲜 東亞朝鮮半島北部為主體 朝鲜民族為主。 朝鮮語諺文

相關研究

[编辑]

南北朝至宋代

[编辑]

在考虑作为历史学概念的汉字文化圈的外延的时候,西嶋定生(日语:西嶋定生)的「册封体制论」假定的从南北朝时代到唐代的地域秩序成为第一参照例。以西島的「東洋世界」的定義为指標,除了册封体制,还包括汉字儒教(或儒家文化佛教律令制。符合这个指标的主要朝贡国有新羅(朝鲜半島南部)、渤海国(朝鲜半島北部及中国东北东部)、倭国(日本)。这个以外,没有引入律令制的国家如高句麗百济也应纳入汉字文化圈的范围。北宋以后,高丽国取代新罗,并加入了新成立的大越国(越南)。

此外,关于南诏及后续的大理国,其政治制度和文化的汉化程度,从漢籍資料较难推测出。而南诏受唐朝廷册封、大理受北宋朝廷册封,流行中国密教,移入的汉人参与政治活动,因此可将其视为同新罗、百济类似的「東洋世界」朝贡国[3]。另外,辽、金、西夏长期军事威胁北宋南宋,多数场合不使用汉语文言文,而制定并使用独自的文字[註 6]

明代以后

[编辑]

明朝恢复“册封體制”以后,可纳入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及地区)基本确立下来并延续至今,朝鮮琉球大越(越南)及日本都符合条件。当时的日本不仅脱离了“册封体制”,律令制也已形式化,与此相应的科举官僚制度发达的状况说明西島定生所列的四大点已非必要条件。第一个要列举的有特色的文化要素是文字系統文言文(即漢文)的导入促進了用汉字來表記自身语言的发展,日本的假名、朝鲜的吏读鄉札口訣[註 7]谚文并非直接从汉字派生出的文字,但其音节文字的特点明显受到汉字的影响。此外语言学者西田龙雄指出本民族文字的發明也有可能是受契丹文的启发。越南的喃字是由汉字派生出的独立文字。由此各国逐漸确立了「本民族文書系統」。不过,直到近代以后,这些书面语言才获得了优于文言文的官方文字地位。宗教上,本土化的佛教道教带着地域性的浓淡及综摄(syncretism,“辑合”),在民间普及。儒教由於與政治思想相匹配,在圈内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共通思维框架。包括使用筷子餐饮,品,使用来建筑和使用毛笔来书画等类似的生活文化也作为汉字文化圈的共同特徵,以中國为中心分布开来。

形成要素

[编辑]

根據日本學者西島定生的「東洋世界」的定義为指標,漢字文化圈的形成要素包括以下幾點:

形成要素 要素特征 备注
册封 藩屬國接受宗主國的冊封,並接受和被納入朝貢體系 中央政權的君主同周边诸国的君主结成「名义上」的君臣关系。以此形成的国际关系叫作朝貢体制
汉字 文化圈共同使用的書面語 現在,純漢字僅僅被用於記錄漢語。而漢字和假名一起被用於記錄日語。
大乘佛教 廣泛分佈於東亞 大乘佛教在兴起以后很快向外传播,一度成为中亚地区的主要宗教,即所谓的北傳佛教。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以梵文为主、少数为中亞文字和中文。
律令制 律令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度 東亞古代中央集權的統治制度,源於中國後來傳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儒家文化圈地區[4]。實行律令制的國家又稱律令国家[5]

共同文化特徵

[编辑]

漢字文化圈各民族在社會上,歷史上,或生活上曾經或現在依然擁有許多類同文化,大概可歸類如下:

曆法與歲時民俗

[编辑]

漢字文化圈都遵循中國的夏曆及其歲時祭享之俗。中国的曆法,是从夏朝開始的,所以又叫夏曆。[6]漢人周年作息,隨月令二十四節氣而為生活節奏。自《周書》「周月」、「時則訓」所見,有四季——春夏秋冬,再分十二個月及二十四節氣。古有"三正"之说,夏正建寅(孟春正月),殷正建丑(季冬十二月),周正建子(仲冬十一月)。中國以正月為歲首源自“行夏之時”是儒家的治國要義和神道設教的深意,可謂傳承先聖之天時要義。[7]歲時曆法見於《禮記·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紀》、《管子·幼宮》、《淮南子·時則訓》。《禮記·月令》既反映了其编定成书以前有关的岁时民俗,也是成书以后的岁时民俗的直接源头。岁时民俗就脱胎于月令文化以及与月令有关的文獻,与四时相对应,每时都有一班帝神,与时月、天氣的变化相对,每个月各有相应的祭祖规定和礼制。

中國的歲時、歲事、月令、時令在日本被稱為“年中行事”或者“名節”,在韓國稱為“歲時風俗”。[8]江戶時代齋藤月岑著有《東都歳事記》,朝鮮時代柳得恭著有《京都雜志(경도잡지)》(1800年前後)、金邁淳著《洌陽歳時記(열양세시기)》(1819年)、洪錫謨著《東国歳時記(동국세시기)》(1840年前後),其中多引用中國古典,仿宋朝故事,慕華思想深厚。

禮儀文化

[编辑]

服飾

[编辑]

東洋文化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形成了相似的冠婚喪祭的習俗,以及衣冠制度。[9]

成人禮

[编辑]

儒家傳統,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取表字[10]女子行笄禮[11]為成人之道。[12]

君主王公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周文王十二岁而冠,周成王十五岁而冠。後世民間流行早婚,婚前也經常行成年禮。華人某些族群當中有十六歲舉行民俗成人禮的習俗,如福州人謝奶、馬祖地區做出幼、臺灣閩南人的做十六歲、潮汕地區的出花園等。亦有些地區把成人禮和婚禮合流,新人在婚禮前夕上頭蜑家人則有脫褐。這些皆是傳統冠禮和笄禮的簡化和變異。日本近代以來稱之為成人式。朝鲜的規定亦相似。[13]

婚禮

[编辑]

東洋各國皆以婚禮六禮為基礎,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14]現時東亞文化圈的傳統婚禮多以《朱子家禮》為藍本再本土化,如把納吉、納徵合為一禮,傳統婚書中的「三書」亦得到保留,其中主要保留禮書,有些會省去聘書迎書。婚後禮的婦見舅姑禮至今仍然十分受重視,即使一些新人改用西式婚禮或其他非傳統形式的婚禮,甚至裸婚,結婚後新人仍然會依照傳統拜見新郎的父母,代表婚姻得到男方家族承認,女方正式成為男方家族成員。

喪禮

[编辑]

東洋各國都遵循喪服喪制的禮儀,以五服界定喪服及喪期,主要表現為守孝招魂等等禮節。參與喪禮的賓客會給予喪家賻儀,喪家亦會回禮

祭禮

[编辑]

根據儒教經典,漢字文化圈都祭祖,祭祀日月、星辰、社稷、山川、大儺。還有祭孔和朝鲜釋奠祭(석전제)。

政治意識

[编辑]

文字與文學

[编辑]
漢字文化圈內的數字
漢字文化圈內的世界人權宣言,共享詞彙為彩色。從左到右,越南語 (Tiếng Việt)、日語 (Nihongo; にほんご)、韓語 (Han'gugeo; 한국어) 和中文 (Zhōngwén; ㄓㄨㄥ ㄨㄣˊ)
書寫系統 文字 语言 現今使用地区 曾經使用地區
陶文 陶文 漢語 中國
甲骨文 甲骨文 漢語 中國
金文 金文 漢語 中國
篆文 篆文 漢語 中國
文言文 漢字 中國、日本 朝鮮半島、越南、蒙古、蘭芳共和國
繁體字 中文漢字 漢語 台灣、香港、澳門 中國、蘭芳共和國
簡體字 中文漢字 漢語 中國大陸地區、新加坡、佤邦
日文 日文漢字 日語 日本
日文 萬葉假名 日語 日本
日文 平假名 日語 日本
日文 片假名 日語 日本
琉球文 琉球漢字 琉球語 日本沖繩縣
琉球文 琉球國字頭 琉球語 日本沖繩縣
韓文 韓文漢字 韓語 南韓 北韓
韓文 吏讀文字 韓語 朝鮮半島
韓文 鄉札 韓語 朝鮮半島
韓文 口訣 韓語 朝鮮半島
韓文 諺文 韓語 朝鮮半島
越南文 儒字 京語 越南
越南文 越喃字 京語 越南
岱文 岱喃字 岱語 越南
瑤文 瑤喃文 瑤語 越南
壯文 方塊壯字 壯語 中國廣西
白文 方塊白文 白語 中國雲南
侗文 方塊侗字 侗語 中國貴州
苗文 古苗文 苗語 中國貴州
仡佬文 仡佬字 仡佬語 中國
布依文 布依族古文字 布依語 中國貴州
西夏文 蕃書 党項語 中國
契丹文 契丹大字 契丹語 中國
契丹文 契丹小字 契丹語 中國
女真文 女真大字 女真語 中國
女真文 女真小字 女真語 中國
蒙古文 蒙古文漢字轉寫 蒙古語 中國、蒙古
納西文 哥巴文 納西語 中國雲南
彝文 彝文 彝語 中國四川、雲南
傈僳文 竹書 傈僳語 中國雲南
水文 水書 水語 中國
中文 女書 湘語 中國湖南
中文 注音符號 漢語 台灣 中國
苗文 胡托文字 黑苗語 中國貴州
工尺譜 琴譜 中國
減字譜 琴譜 中國
蘇州花碼 數字 中國
算籌 數字 中國
易經符號 符号 中国
太玄經符號 符号 中国

工艺技术

[编辑]

中国的工艺技术可追溯到《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六门工艺里的三十个工种,包括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设色之工、刮摩之工、抟埴之工等,包括木工、金工、皮革、染色、琢磨器物及制陶等内容。韩国与日本,在传统工艺的很多方面,是直接学习或者继承了中国的技艺与造物精神的。古代日韩工艺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即包括工艺技巧、工艺形式等的传授和模仿,也包括深层次文化观念的借鉴和学习。比如漆器工艺是途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在南线,中国漆器流通主要在与百越、安南、身毒、暹罗等国之间,并通达印度、越南、柬埔寨、印尼等地区。[16]螺钿技艺的传入对於朝鲜半岛漆艺的影响意义重大。[17]

考工记门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韓國無形文化遺產 日本文化财产
木工 弓箭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 弓矢匠(第47号)、箭筒匠(第93号) 都城大弓
宫室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大木匠(第74号)、小木匠(第55号) 建造物木工
木雕 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 木雕刻匠(第108号) 木工芸
乐器 苏州民族乐器制作技艺 乐器匠(第42号) 雅楽管楽器製作修理、[18]琵琶製作修理
漆器 成都漆艺、扬州漆器髹饰技艺、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漆匠(第113号)、螺钿漆器匠(第10号) 髹漆(漆芸)、蒔絵、沈金、螺鈿、蒟醤[19][20]
草编 徐行草编、大名草编、嵊州竹编 莞草匠(第103号)、黑笠匠(第4号)、网巾匠(第66号)、宕巾匠(第67号)、彩箱匠(第53号) 別府竹細工、篠工芸
梁平竹帘 帘匠(第114号) 江戸簾、[21][22]大阪金剛簾
造纸 麻纸制作技艺(手工造纸) 韩纸匠(第117号) 唐紙製作、手漉和紙
金工 金箔 南京金箔锻制技艺 金箔匠(第119号)[23] 表具用古代裂(金襴等)製作
刀工 龙泉宝剑锻制技艺 金具鍛冶、信州打刃物、堺打刃物、越前打刃物
器物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 雕刻匠(第35号)、𨱎器匠(第77号) 彫金
花丝 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 入丝匠(第78号)
篆刻 金石篆刻 刻字匠(第106号)
皮工 聊城牛筋腰带制作技艺
染织 夏布 荣昌夏布制作技艺、万载夏布制作技艺 韩山苎麻编织(第14号)、谷城织麻技术(第32号) 小千谷縮・越後上布
木棉 魏县土纺土织技艺、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罗州乡村纺棉(第28号) 真冈木绵、远州木绵、三河木绵、松阪木绵、丹波木绵
丝绸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蜀锦织造技艺、宋锦织造技艺、杭罗织造技艺、潞绸织造技艺 明䌷编织(第87号) 有職織物、羅、経錦、佐賀錦、献上博多織、紬織、結城紬、久米島紬、精好仙台平[24]
绣工 苏绣、湘绣、蜀绣、粤绣 刺绣匠(第80号) 刺繍
染工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染色匠(第80号) 江戸小紋、本藍染
鞋匠 潮州木屐、杭州合村绣花鞋制作技艺、邳州麻编鞋 靴鞋匠(第116号)
绢花 北京绢花 宫中彩花(第124号) 江戸つまみ簪[25]
玉石 玉雕 扬州玉雕、北京玉雕 玉匠(第100号)
石雕 寿山石雕、曲阳石雕、青田石雕 石匠(第120号) 石细工
陶瓷 陶器 荣昌陶器、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 瓮器匠(第96号) 小鹿田焼、備前焼、無名異焼、鉄釉陶器
瓷器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瓷器匠(第105号) 青磁、[26]白磁、釉裏金彩
陶瓦 制瓦匠(第91号)、翻瓦匠(第121号) 屋根瓦製作

生活文化

[编辑]
  • 神門、神道坊
  • 四柱三间门
  • 城门

歷史

[编辑]

秦漢

[编辑]

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更充滿信心與優越感,認為落後的地區會被中國吸引,前來朝貢。中國文化可以不斷的擴大,達到「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秦始皇象郡,將越南北部首次納入版圖。

漢初,趙佗安陽王,設交趾九真等郡,將疆域延伸到今越南中部。

魏晉南北朝

[编辑]
  • 朝鲜

高句麗百濟新羅鼎足而立。 半島北部:永嘉之亂後,中國東北的高句麗南下佔領了樂浪帶方兩郡,將疆域拓展到朝鮮半島,同時與分裂的北方中原諸政權維持友好關係。 西元五世紀初,全盛時期的高句麗與東晉結盟,形成與中原王朝南、北兩面外交關係。429年高句麗遷都平壤,成為地道的半島國家。 半島南部:百濟位於半島西南部,臨黄海,曾長期與高句麗為敵,與東晉、南朝較為密切。新羅位於半島東南,臨日本海,初期透過高句麗吸取中華文化,與北中國的關係較為密切。六世紀以後新羅興起,朝鮮半島上形势產生變化。高句麗聯合百濟,以壓制新羅,新羅轉而與中原國家較為密切。 372年高句麗設太學、傳入佛教、頒律令(初期以高句麗為最盛)。384年百濟設太學、頒律令。

南朝建立朝貢關係。根據南朝史書的記載,倭五王的倭國繼百濟、高句麗之後,在五世紀中與南朝建立朝貢關係的第三個。西元538年佛教由百濟傳入日本。同時期,中國的儒教易學曆算醫學,亦先後由百濟傳入日本。

隋唐、五代十國、宋遼金夏

[编辑]

朝鲜

朝鮮半島初次出現統一王國。帝國一再對高句麗用兵,在新羅的幫助下,唐于660年滅百濟,668年滅高句麗。朝鮮半島首次出現統一王國統一新羅。西元583年,新羅始頒佈律令及允許傳佈佛教。政治、經濟制度全仿唐制。文化上,新羅創出用漢字來標音的「吏讀文」。科舉考試指定書籍是儒家經典。大量派遣留學生至長安的太學,如崔致遠高中唐科舉進士,且嫺熟漢文,歸國後,備受國人推崇。

日本

西元7至9世紀,中國進入隋唐時代,日本逐漸進入主動、直接吸收中華文化的時期,是歷史上吸收中華文化最多、最快的時期。 從西元607年初次派「遣隋使」至中國,往後二百五十年間,遣使不斷。透過使節來華的留學生、學問僧,唐代文化大量傳入日本。 天皇名稱、“日本國號的確立、中央體制、地方制度、考試制度、土地田賦制度等,日本多以唐制為藍本。

奈良京都受唐式文化影響深遠,此兩京的建築系仿自唐長安城日本人借用漢字偏旁發明「片假名」、根據漢字草書發明「平假名」。奈良時期,中國的成實三論法相俱舍華嚴律宗傳入日本。至京都時期,在傳入天台真言宗後,完成了大乘佛教的東傳。

藝術、娛樂方面,唐朝各項藝術娛樂傳入日本,如圍棋書法音樂舞蹈等經過消化改造,已成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越南

唐設安南都護府,為中國唐朝統治時期。

唐昭宗天佑三年(906年),加静海军节度使曲承裕同平章事,成为越南实际自治的开始。晋出帝天福四年(939年),吳權建政稱王

968年(北宋时),丁部領統一國境,立国号为大瞿越,建立丁朝(當時國境相當於現時越南的北部)。丁朝與宋朝的使節來往頻繁,建立宗藩關係[註 8]

元明清

[编辑]
朝鲜
日本
越南
琉球

文化交流紀實

[编辑]

日本江戶時代儒學者常和朝鮮的儒學者用漢字筆談的方式來爭論儒學問題;时代前來中國大陸朝贡的使节团當中,安南(越南)使節與朝鮮使節曾經互贈漢詩。而古代琉球國亦曾發生朝鮮國漁船迷航,而由琉球王國協助後送返朝鮮的事件,當中琉球國王致朝鮮國王的文書[註 9]自然也用漢文寫成。袁世凯马相伯可以与朝鲜国王、官员笔谈。黄遵宪等可以与琉球人、日本人笔谈。[30]梁启超孙中山康有为黎庶昌王照不懂日语也可以直接与日本人笔谈。[31][32][33]

即使在現代社會,利用漢字的筆談也為東亞人民之間的交流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韩国首爾市立大學教授金榮旭指出,越戰期間,一名被派遣至越南的南韓國軍排長在與越南當地村長以漢字筆談後,讓這個小村落的無辜村民逃過了美軍的猛烈轟炸[34];一些韩国游客在前往中國旅行時,因水土不服而瀉吐時,向中國藥劑師遞上寫有「腹痛」和「消化不良」的字條後,即迅速獲得處方[35];也有台灣遊客在日本旅行迷路時以漢字向當地的日本人問路而得以到達目的地。

印度支那物語》(日语:インドシナ物語)的作者日本人丸山靜雄在越南采訪時的曾與當地越南人進行過筆談(1981年前)。以下摘錄自原書章節:

わたしは終戦前、ベトナムがまだフランスの植民地であったころ、朝日新聞の特派員としてベトナムに滞在した。わたしはシクロ(三輪自転車)を乗りついだり、路地から路地にわざと道を変えて、ベトナムの民族独立運動家たちと会った。大方、通訳の手をかり、通訳がいない場合は、漢文で筆談したが、結構、それで意が通じた。いまでも中年以上のものであれば、漢字を知っており、わたしどもとも漢字で大体の話はできる。漢字といっても、日本の漢字と、この地域のそれとはかなり違うが、漢字の基本に変りはないわけで、中国-ベトナム-朝鮮-日本とつながる漢字文化圏の中に、わたしどもは生きていることを痛感する。[36]

汉语譯文:

二戰)終戰前越南還是法國殖民地的時候,我曾作為朝日新聞的特派員到過越南。我特意乘坐越式三輪車,行於胡同小巷之間,與越南民族獨立運動家們見面。大多時候,靠翻譯员的幫助,翻譯员不在的時候則用文言文筆談,效果很好,因此可以互通意義。現在中年以上的人大都識漢字,我也大體能用漢字交流。就漢字而言,與日本的漢字相比,雖然兩個地域(日本和越南)完全不同但漢字基本沒有變化,我深深的感覺到自己一直生活在中国-越南-朝鮮-日本共同組成的漢字文化圈中。

近代

[编辑]

18世纪之后,中國在多场对外战争中战败,朝贡体系下的各屬國對中国的国力产生质疑。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作為擺脫落後文化的象徵,部分地區開始實行漢字廢止政策

17世紀由法國傳教士亞歷山大·德羅茲Alexandre de Rhodes)为越南语設計的國語字越南语Chữ Quốc Ngữ𡦂國語)被后来的法国殖民当局在学校中广泛推广,虽然当时并未完全普及,但在20世纪中后期,其逐渐取代了傳統的儒字(漢字)和喃字,成为越南国家的官方文字。因此,20世纪後半叶以後,理解漢字的人除了老年人和一部分的專家以外,變得很少。

韩国使用的漢字,只用作併記,注解和消歧義。二戰后,朝鮮王朝的第4代國王世宗所創造的朝鮮文字——諺文언문、한글)被普遍使用,報紙上漢字的使用頻率也不高,一般只會用於迴避歧義的詞語時使用(参看朝鲜漢字#文字戰爭)。朝鲜甚至已經完全廢除漢字,除了日常語言外,法律也不採用漢字書寫。

日本雖然繼續延用漢字,但近年來年輕人的漢字水準較老一輩下降,部份漢字詞彙只能用假名仮名、かな)的書寫方式來代替。

目前除了中華民國香港澳門一直沿用傳統漢字(在臺灣稱國字或正體字、在港澳稱繁體字)外,部分使用漢字的国家的政府确定了汉字的简化方案,如日本汉字採用新字体舊字體在现代日语仍可交互使用)、中國大陸採用简化字為主。漢字在新加坡以及其他除馬來西亞之外的东南亚華人地區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頻度很少,不过也有自己的简化方案(或比照简化字,但中文傳統漢字在民間仍少量通用)。而馬來西亞華人地區的漢字使用頻率極高,且隨著華人受教育程度逐漸提高的影響,早期民間自創的簡化字早已逐漸被遺忘,改為採用中國的簡化字,而大部分中文報章的標題都會使用傳統漢字。另外在現在的越南朝鲜漢字的使用頻度已比以前少很多。在美国加拿大海外华人的地方也有以汉字为主的报纸

漢字是東亞國際文字的觀點到近年逐漸受到關注。隨著韩国、台灣、中国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歐洲共同體成立的啓示,東亞共同體建立的呼聲也逐漸提高。特别是以中国复兴为重要因素,使得作為東亞國際文字的漢字的重要性將被重新評估。另外,近年来,在原汉字文化圈各国各地区亦出现呼吁东亚国家统一使用《康熙字典标准汉字的建议。那些過去屬於漢字文化圈而在近代丟掉了漢字的國家,也逐步意識到漢字的重要性,他們發現漢字能使不同語言的民族以文字互相溝通,與表音文字相容並存,不但能保存獨特民族語言,又能使不同民族藉漢字表意而能互相交流溝通,使「漢字復活」的呼聲也開始被倡導。

各地區政權

[编辑]

本章節以地域為視點描述,某些地區可能今隸屬于其中另一個地區之政權。

大中华

[编辑]

中国大陆與港澳地區

[编辑]
政權 主體民族 年代 语言及文字
華夏族(漢族前身) 前21世紀-前17世紀 原始漢語
華夏族 前17世紀-前11世紀 早期上古漢語甲骨文
華夏族 前11世紀-前256年 上古漢語先秦音系
东瓯国 越族(王室為越国王裔) 前3世纪-前138年 古越語
闽越国 前3世纪-前110年
華夏族 前221年-前207年 上古漢語
西漢 漢族 前202年-9年
9年-23年
東漢 25年-220年 晚期上古漢語漢代音系
220年-266年
221年-263年
229年-280年
265年-420年 汉语魏晋音系
爨氏南中 南蠻族(王室為汉族河东移民) 339年-748年
高昌北凉 漢族
(王室為匈奴族
442年-460年
闞氏高昌 漢族 460年-488年
麴氏高昌 501年-640年
581年—619年 中古漢語
618年-907年
渤海國 渤海人 698年-926年 扶余語通古斯语系靺鞨语
南诏 白族彝族 738年-937年
归义军 漢族 848年-1035年 中古漢語
897年-951年
907年-923年
漢族
(皇室為漢化沙陀族,後人融入漢族)
923年-937年
936年-947年
大理国 白族 937年-1253年
漢族
(皇室為漢化沙陀族,後人融入漢族)
947年-951年 中古漢語
漢族 951年-960年
902年-937年
903年-925年
吳越國 907年-978年
909年-945年
于阗(自尉迟僧乌波起) 于阗族 912年-1006年
契丹族 916年-1125年 契丹語契丹文)、中古漢語
漢族 917年-971年 中古漢語
南平國 924年-963年
934年-965年
937年-975年
漢族
(皇室為漢化沙陀族,後人融入漢族)
951年-979年
漢族 960年-1279年
西夏 党項族 1038年-1227年 西夏語西夏文)、中古漢語
女真族 1115年-1234年 女真語女真文)、中古漢語
西辽 契丹族 1124年-1218年 契丹語契丹文)、中古漢語
漢族
(皇室為蒙古族
1271年–1368年 近代漢語蒙古語
漢族 1368年-1644年 近代漢語
漢族
(皇室為滿族
1616年-1912年 近代漢語滿語
英屬香港 漢族、英國人 1841年-1941年
1945年-1997年
英語粵語
大日本帝國香港占領地 漢族、英國人
(統治者為和族
1941年-1945年 日語英語粵語
葡屬澳門 漢族土生葡人、葡萄牙人 1557年-1999年 葡語粵語
中華民國 漢族
1912年-1949年(大陆时期)1915年一1916年(洪宪帝制)
1949年-(政府迁台后)[註 10]
現代漢語(通用中華民國國語,以及各種漢語方言)
滿洲國 大和民族漢族滿族 1932年-1945年 日語滿洲語
中華民國汪精衛政府 漢族大和民族 1940年-1945年 現代漢語(通用中華民國國語,以及各種漢語方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 漢族 1949年- 現代漢語(通用漢語,包括漢語官話吳語粵語閩語客家語贛語湘語平話徽語晉語漢族語言
香港特別行政區 1997年 - 英語粵語汉语普通话
澳門特別行政區 1999年 - 葡語粵語汉语普通话

臺灣

[编辑]
政權 主體民族 年代 语言文字
荷屬福爾摩沙 荷蘭人台灣原住民漢族 1624年-1662年 荷蘭語漢語台灣原住民語言
明鄭 漢族 1661年-1683年 漢語
清朝 漢族
(皇室為滿族
1683年-1895年 漢語臺灣閩南語臺灣客家語漢語官話
臺灣民主國 漢族 1895年-1895年 漢語臺灣閩南語臺灣客家語
日治臺灣 漢族大和民族台灣原住民 1895年-1945年 日本語漢語臺灣閩南語臺灣客家語 )等)
中華民國 漢族(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台灣原住民 1912年-1949年(金馬地區大陸時期)
1945年-1949年(台澎地區大陸時期)
1950-(臺澎金馬時期)
現代標準漢語、以中華民國國語官方語言、其他漢語臺灣閩南語臺灣客家語馬祖話烏坵話
臺灣原住民族語排灣語泰雅語阿美語布農語等)

日本

[编辑]

本土四岛

[编辑]
政權 主體民族 年代 语言文字
绳文时代 繩文人 前4世纪以前 未知(可能屬於南島語系
彌生時代 繩文人彌生人(均為現代大和民族的前身) 前4世纪-3世紀
古墳時代 大和民族毛人 3世紀-7世紀
飛鳥時代 592年-710年
奈良時代 710年-794年 上古日語
平安時代
平氏政權
大和民族 794年-1185年
(1167年-1185年)
鎌倉幕府 1192年-1333年 中古日語
建武新政 1333年-1336年
室町幕府 1338年-1573年
安土桃山時代
豐臣政權
1573年-1600年
(1590年-1600年)
近代日語
江戶幕府 1600年-1868年
蝦夷共和國 1868年-1869年
大日本帝國 1868年-1947年 日本語(現代日語)
日本 日本國 1947年-

琉球

[编辑]
政權 主體民族 年代 语言文字
英祖王朝 琉球族 1259年—1349年 琉球語
中山國 1314年—1429年
南山國 1337年-1429年
北山國 1322年-1416年 琉球語國頭語
琉球王國 1329年-1879年 琉球語
大日本帝國 琉球族/大和族 1879年-1945年 日本語 琉球語
琉球列島美國軍政府 1945年-1950年 英語 日本語 琉球語
琉球列島美國民政府 1950年-1972年
日本 日本國 1972年- 日本語[註 11]

朝鲜半岛

[编辑]
政權 主體民族 年代 语言及文字
箕子朝鮮 東夷族 前12世紀-前194年 濊貊語
衛滿朝鮮 前195年—前108年 濊貊語

扶余語系

扶餘國 扶餘人 前18年–494年 扶余語
高句麗 前37年-668年
百濟國 前18年-660年
新羅國 朝鮮民族 前57年-935年 古朝鮮語[註 12]
後百濟 900年-936年
泰封國 899年 - 918年
高麗國 918年-1392年 中世朝鮮語[註 12]
朝鮮國 1392年-1897年 中世朝鮮語近代朝鮮語[註 12]
大韓帝國 1897年-1910年 近代朝鮮語
日治朝鮮 朝鮮民族/大和民族 1910年-1945年 日語朝鮮語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朝鮮民族 1948年- 現代朝鮮語
大韩民国 大韓民國

越南

[编辑]
政權 主體民族 年代 语言文字
南越國
(王室為漢人
前203年-前111年 上古漢語古越語
漢屬越南 前111年-39年
晉屬越南 43年-544年
占婆王國 占族 137年-1832年 占語
前李朝 544年-602年 越南語
唐屬越南
(王室為漢人
603年至939年 中古漢語古越語
吳朝 938年-968年 越南語
丁朝 968年-980年
前黎朝 980年-1009年
李朝 1009年-1225年
陳朝 1225年-1400年
胡朝 1400年-1407年
明屬越南 1407年-1427年 近代漢語越南語
後陳朝 1407年-1413年 越南語
莫朝 1527年-1592年
後黎朝 1531年-1789年
西山朝 1778年-1802年
阮朝 1802年-1945年
法屬印度支那
(统治者[註 13]法兰西人
1887年-1954年 法語越南語
越南帝國 1945年-1945年 越南語
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 1945年-1976年
南圻自治共和國(南圻) 1946年-1949年
越南共和國(南越) 1955年-1975年
越南南方共和國(南越南) 1967年-1976年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1976年-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原文:「東アジア世界論(冊封体制論)
  2. ^ 1963年後,龜井孝也聲称是自己首次使用了「漢字文化圏」一詞。
  3. ^ 语出龜井孝大藤時彦山田俊雄的《日本語の歴史2文字とのめぐりあい》(平凡社,1963年)。
  4. ^ 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体制下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地位在国家元首之上,权力也高于政府首脑习近平的头衔依官方次序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5. ^ 朝鮮勞動黨一党执政体制下的朝鮮勞動黨委員長地位在国家元首之上,权力也高于政府首脑金正恩的头衔依官方次序为「朝鮮勞動黨總書記、朝鮮國務委員會委員長、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
  6. ^ 但这些文字的制字原理都受到了自汉字的影响,将其视为“模仿汉字”也并非不可能的。
  7. ^ 虽然所谓的韩文不是来自于汉字,但注意,其音节文字的特征显然受到了汉字的影响。再者,语言学家西田龙雄指出,它可能是受契丹文字的启发。
  8. ^ 972年,丁先皇(丁部領)遣長子南越王丁璉訪宋。973年,宋朝遣使冊封丁先皇為「交趾郡王」,封丁璉為「檢校太師靜海軍節度使安南都護」。 975年,宋朝遣使加授丁璉。977年,丁朝遣使賀宋太宗即皇帝位。
  9. ^ 現藏於日本沖繩縣立博物館、美術館
  10. ^ 第二次国共内战中,国民党及其实际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战败,随后撤离至台湾地区并实际治辖台澎金馬地区至今(其宪法增宪条款中定义这部分地区为中华民国自由地区)。
  11. ^ 琉球語並非官方語言之一且在沖繩縣已幾乎絕跡)
  12. ^ 12.0 12.1 12.2 書面語言均使用漢語文言文
  13. ^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沒有王室。

参考资料

[编辑]
  1. ^ 何群雄 著:《漢字在日本》頁174,香港:商務印書館,ISBN 962-07-1404-0
  2. ^ 「漢字文化圏」とは
  3. ^ この文の記述にあたっては林謙一郎「南詔・大理国の統治体制と支配」『東南アジア-歴史と文化-』28号、1999年、28-54ページを参考にした。
  4. ^ 山内昌之古田博司「近代日本における東アジア共通文化論の軌跡[永久失效連結]
  5. ^ 菊池秀明「日中の政治・社会構造の比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p8 (日中歷史共同研究報告書 p153)
  6. ^ 《竹书纪年》:夏初"颁夏时于邦国"。
  7. ^ 《論語》“颜渊问为邦。子曰: 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8. ^ 李杜鉉,1974,《韓国民俗学概説》
  9. ^ 《禮記·王制》:“六禮:冠、昏、喪、祭、鄉、相見。七教: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八政:飲食、衣服、事為、異別、度、量、數、制。”
  10. ^ 《禮記·內則》:“二十而冠,始學禮,可以衣裘帛。”
  11. ^ 《禮記·喪服小記》“男子冠而婦人笄。”
  12. ^ 《禮記·冠義》:“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見於母,母拜之;見於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與為禮也。”
  13. ^ 朝鮮《議政府請立勳親之嗣加冠從仕之法》:“ 冠禮, 依《文公家禮》十五歲; 從仕, 參酌古今, 十八歲時, 許令入仕。”
  14. ^ 朝鮮《領議政河崙上嘉禮事宜》:“崙啓: “嘉禮時, 臨軒命使納采問名納吉納徵告期告廟等事, 令禮曹啓聞。” 上曰: “天子納后外, 不行此禮, 況諸侯納嬪媵乎!””
  15. ^ 東アジア文化圏:「……冊封体制の原点たる封建制と華夷思想が成立し、周辺地域が中国文明の影響を受けて未開から文明へと移行し国家形成を始める。……」(西嶋定生、總說、岩波講座世界歷史4)存档副本. [2009-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28). 
  16. ^ 漆艺:中国器物之美的传播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报
  17. ^ 钟声:韩国螺钿漆器发展与中国漆艺渊源考略. [2015-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8). 
  18. ^ 選定保存技術「雅楽管楽器製作修理」保持者 八幡暹昌. [2015-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19. ^ 漆芸. [2015-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20. ^ 国指定伝統的工芸品の漆器. [2015-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21. ^ 江戸簾(えどすだれ). [2015-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22. ^ 簾製作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5-05-02.
  23. ^ 第十九号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金箔匠金德焕:五代相传的金箔工艺世家. [2015-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3). 
  24. ^ 织物. [2015-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25. ^ 江戸つまみ簪(えどつまみかんざし). [2015-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26. ^ 青磁せいじ[永久失效連結]
  27. ^ 存档副本. [2009-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1). 
  28. ^ 存档副本. [2009-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1). 
  29. ^ 朝鮮《仁祖實錄》:“오기는 왔습니다. 대체로 귀순한 노인(虜人)은 자기 양자인 모유견(毛有見)을 시켜 주관하도록 하고 곧바로 한복(漢服)을 갈아 입히기 때문에 사람들이 식별을 할 수가 없습니다.
  30. ^ 郑子确、实事惠秀理 编校:《黄遵宪与日本友人笔谈遗稿》 (1968年)
  31. ^ 康有为、犬养毅笔谈记录,日本冈山县木堂纪念馆藏。
  32. ^ 《志贺重昂与梁启超的笔谈》,载於《光明日报》1959年7月9日
  33. ^ 《与日本领事竹添进一笔谈节略》,光绪八年二月十二日,参见李鸿章:《议球案并呈竹添问答》“附件”,《李文忠公全书·译署函稿》卷13
  34. ^ 南韓學者:「漢字盲」問題亟需改進. [2009-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18). 
  35. ^ 南韓學者:「漢字盲」問題亟需改進. [2009-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2). 
  36. ^ 《印度支那物語》(インドシナ物語),丸山静雄,講談社,昭和五十六年十月二十六日第一刷發行,ASIN: B000J7UJ4Q。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