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路
外觀
元朝初年,朝廷以濟南府改置,治所在歷城縣(即今山東省濟南市),屬中書省,原領淄州和陵州。中統三年(1262年),長山縣歸般陽府路。至元二年(1265年),淄州劃入淄萊路,陵州劃入河間路,臨邑縣又劃河間路,長清縣劃入泰安州,禹城縣劃入曹州,齊河縣劃入德州。棣州、濱州屬濟南路,淄州的鄒平縣則重新歸屬濟南路,置總管府。終元一朝,濟南路下領一司、四縣、兩州。四縣兩州分別是:歷城縣、章丘縣、鄒平縣、濟陽縣、棣州(厭次縣、商河縣、陽信縣、無棣縣)、濱州(渤海縣、利津縣、霑化縣)[1]。轄境約當今山東省泰山山脈以北,齊河、商河、惠民以東,鄒平、濟陽、利津以西,北至海及河北省海興部分地。吳元年(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仍改為濟南府[2]。
註釋
[編輯]- ^ 《元史·卷五十八·志第十》濟南路,上。唐濟州,又改臨淄郡,又改濟南郡,又為青州。宋為濟南府。金因之。元初改濟南路總管府,舊領淄、陵二州。至元二年,淄州割入淄萊路,陵州割入河間路,又割臨邑縣隸河間路,長清縣入泰安州,禹城縣隸曹州,齊河縣入德州,割淄州之鄒平縣來屬,置總管府。戶六萬三千二百八十九,口一十六萬四千八百八十五。領司一、縣四、州二。州領七縣。錄事司。縣四。歷城,中。倚郭。章丘,上。鄒平,上。唐、宋皆屬淄州,至元間來屬。濟陽。中。州二。棣州,上。唐析滄州之陽信、商河、樂陵、厭次置棣州。宋、金因之。元初濱、棣自為一道,中統三年,改置濱棣路安撫司。至元二年,與濱州俱棣濟南路。領四縣:厭次,中。倚郭。初立司候司,至元二年,省入本縣。商河,中。陽信,中。無棣。下。宋、金屬滄州,元初割無棣之半屬滄州,半以來屬。濱州,中。唐屬棣州。周始置濱州。金隸益都。元初以棣州為濱棣路。至元二年,省路為州,隸濟南路。領三縣:渤海,中。初設司候司,至元二年,省入此縣。利津,下。霑化。下。般陽府路......長山,中,初屬濟南路,中統三年來屬......
- ^ 《明史·卷四十一·志第十七◎地理二》○山東山西.....濟南府。元濟南路,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太祖吳元年為府。領州四,縣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