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荊江分洪工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荊江分洪工程位於湖北省長江南岸的荊州市公安縣境內。是中國政府為確保江漢平原武漢市的安全,興建的一項大型水利工程。1950年批准建設。1952年進行工程建設,用時75天,於6月20日完工[1]

業主為湖北省荊江分蓄洪區工程管理局(簡稱「荊管局」),轄埠河管理所、斗湖堤管理所、夾竹園管理所、閘口管理所、楊廠管理所、麻豪口管理所、藕池管理所、黃山頭管理所、升船機管理所、運輸大隊(分洪時的人員疏散船隊)、防汛機動搶險隊、楊廠渡口管理所等基層單位。

荊江分蓄洪區技術概況

[編輯]

荊江分蓄洪區是新中國成立後興建的第一個大型水利工程,由荊江分洪區、涴市擴大分洪區、虎西預備蓄洪區和人民大垸蓄滯洪區組成,總面積1444平方公里,有效蓄洪量80.6億立方米,跨公安縣、松滋市、荊州區、監利縣等縣市區,總人口91.3萬。長江中下游幹流沿岸蓄滯洪區工程共42處,總面積約1.2萬平方公里,區內耕地711.8萬畝,人口632萬人,有效蓄洪容積約589.7億立方米,近乎是3個三峽水庫蓄水量。

現行長江防禦洪水方案於2015年8月獲國務院批覆,方案規定長江幹流主要控制站防洪控制水位為:沙市45米、城陵磯為34.4米,漢口29.73米;按河段行洪能力,沙市約53000立方米每秒,城陵磯約60000立方米每秒,武漢約73000立方米每秒。如果荊江河段發生百年一遇以上、千年一遇以下洪水時,利用三峽等水庫聯合攔蓄洪水,控制枝城最大流量不超過80000立方米每秒,視實時水情工情,將依次啟用荊江分洪區、涴市擴大分洪區、虎西預備蓄洪區及人民大垸蓄滯洪區分蓄洪水,控制沙市水位不超過45米,「保證荊江兩岸干堤防洪安全,防止發生毀滅性災害」。[2]

荊江分洪區

[編輯]

該工程影響面積有921.34平方公里,可蓄洪水約54億立方米。分洪區內設計水位線為42米。主體工程由位於公安縣北部埠河鎮太平口的一座1054米長的54孔進洪閘(北閘),設計進洪流量為8000立方米每秒,業主為荊州市長江河道管理局北閘管理所;南部的黃山頭一座336米長的32孔節制閘(南閘),一條208公里長的分洪區圍堤組成。另有11處27.8km長的扒口進泄洪水。除分洪外,平時還可發揮灌溉養殖等效益,分洪區可作耕作之用。[3]荊江分洪區內的8個鄉鎮167個行政村、3個直屬農、林、漁場和7個社區,現居住61.53萬人,其中21萬人居住在19個安全區,分洪時30萬人隨時可轉移到安全區,剩餘10萬人要轉移到松滋、石首、荊州等地。區內用於安置轉移群眾的19個用圍堤圍起的安全區和87個安全台。淹水深7至10米。由於首先運用、預見期(48h,考慮不利因素實際24h)短[4],國家優先重點分洪工程安全建設,從1963年至2002年投資2.6億元,主要有移民安置工程(外遷移民、本地移居、分洪外轉、臨時避洪)、轉移工程、通信工程。陸續建成36.8萬㎡安置房、246棟避水樓、113條碎石轉移路、369座鋼筋混凝土橋樑、升船機一台,形成了較完善的轉移安置體系,為實現「快速轉移、妥善安置」的目標。

涴市擴大分洪區

[編輯]

位於荊州區松滋市境內,於1963年至1965年間建成,由荊南長江干堤、虎西支堤、涴市隔堤圍成,面積96平方公里,有效蓄洪2億立方米,目前居住5.65萬人。

虎西預備蓄洪區

[編輯]

位於公安縣境內,由虎西干堤、山崗隔堤圍成,面積92.38平方公里,有效蓄洪3.8億立方米,目前居住4.69萬人。

人民大垸蓄滯洪區

[編輯]

位於石首市監利縣境內,於1957年至1958年間建成,由荊江大堤、柳楊支堤圍成,面積341平方公里,有效蓄洪21.1億立方米,目前居住19.18萬人。

歷史

[編輯]

1952年汛前突擊建設

[編輯]
1952 荊江分洪工程

成立荊江縣

[編輯]

1953年4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53)政政字第五十五號批覆設立荊江縣,暫定為丙等縣;4月13日湖北省政府發出奉政務院批准成立荊江縣的通知。1953年5月,經湖北省政府批准,又將虎西備蓄區內的公安縣第五區(孟家溪)的大至崗、毛店、章田、刻木、黃台、長河、大同、溜子、沙口市等9個鄉劃歸荊江縣管轄。至此,荊江縣面積達到1104.6平方公里。[5]

荊江分洪第二期工程建設

[編輯]

1952年11月到1953年1月,荊江縣委、縣政府協助荊江分洪工程總指揮部做好荊江分洪第二期工程的施工,包括動員組織群眾參加分洪區圍堤的培修、虎西備蓄區西堤的修築、圍挽安全區和安全台,扒毀分洪區內隔堤等。1953年3月至6月,縣委、縣政府協助荊江分洪移民委員會組織動員分洪區群眾大規模移民,在向江北的人民大垸移民6.5萬人的同時,還向安全區和安全台移民17.5萬人。

1954年長江特大洪水分洪運用

[編輯]

1954年3月至6月,荊江縣長期陰雨,分洪區農田受漬面積45.86萬畝,占農田面積的74.9%。

1954年7月,長江遭遇特大洪水,枝城最大流量71900立方米/秒北閘打開,4400立方米/秒的流量,在閘後下游沖成一道深泓,進入廣袤的分洪區沃野。經黨中央、政務院批准,按照荊江分洪總指揮部的命令,荊江分洪區先後7月22日、7月29日和8月1日三次開閘分洪。208公里圍堤上,每2公里一堆的柴火堆相繼點燃。 8月4日,「虎東干堤閘口以下十公里漫溢,虎西干堤全線漫溢。」從7月22日2時20分閘門開啟至9月2日22時30分閘門全部關閉,荊江分洪工程共調蓄荊江超額洪水122.6億立方米,最大削峰14.9%,降低沙市水位0.96米,減少入洞庭湖水量總計54.219億立方米,使荊江大堤安全渡過汛期。8月7月湖北省長劉子厚親自下達電話命令,當夜22時枝江縣百里洲掘口分洪,轉移35400人耕牛770頭,進洪量9200m3/s,接納洪水40億m3,劉巷水位由47.29米降至警戒線下,9月初堵口復堤。1954年8月22日,沙市水位退落到42.70米時,關閉進洪閘。

分洪後,荊江縣全力安排好群眾生活,供應糧食21193萬斤,組織供應冬播種子150萬斤,搶播冬季農作物36萬多畝。發放救濟款和農作物補助款500萬元。組織醫療隊25個,在安全區(台)開展防病治病。由於荊江分洪區地勢低洼、排灌能力不足,「截止12月中旬,依然還有25%的耕地未能退出。」鄉親們不得不拿塊板子鋪在來不及抽乾水的淤泥上,身背小麥和豌豆匍匐着,一隻手撐着滑向前,另一隻手播種。1954年冬至1955年春,全縣遭受歷史上罕見的冰凍災害,境內陸地、河流、湖泊普遍結冰,給居住在安全區(台)群眾的生活造成極大困難。縣委、縣政府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及兄弟縣的大力支援下,持續開展抗災防寒工作,除按月定量供應糧食等生活物資外,下發棉衣棉被17130件(床),救濟款和貸款280萬元。

1955年3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題詞祝賀1954年抗洪勝利:「慶賀武漢人民戰勝了1954年的洪水,還要準備戰勝今後可能發生的同樣嚴重的洪水。」

荊江縣併入公安縣

[編輯]

1955年4月6日,根據國務院的指示精神,湖北省人民政府發佈《關於調整若干縣市行政區劃建制的命令》,決定將荊江縣併入公安縣。

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預備分洪人員大轉移

[編輯]

1998年夏,長江流域再次出現全流域特大洪水,荊江段沙市水位高出1954年洪水水位0.55米,達到45.22米,長江堤防隨時有可能潰口。8月6日下午3時,公安縣接到國家防總分洪轉移命令。荊江分洪區處於準備運用狀態近一個月時間,但最後並未正式運用。

虎渡河北閘之外的攔淤堤,「九八抗洪預埋炸藥現場紀念碑」在立。

近期工程建設

[編輯]

2017年,為完善荊江分蓄洪區水利基礎設施,國家啟動分蓄洪區近期重點項目建設,工程總投資5.37億元,建設內容包括新建分洪口門、安全轉移路、堤頂道路,完善通訊預警網絡等。截止2019年底,已完成投資4.6億元,整個工程將2020年6月全部完工。[6]

註釋

[編輯]
  1. ^ 魏廷琤. 《新中国全面治理长江的序曲——回忆兴建荆江分洪工程》. 百年潮 (北京市: 中國中共黨史學會). 2011, (2011年第6期): 17–21. ISSN 1007-429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6) (簡體中文). 
  2. ^ 《荆江分洪区对居民挨户摸底登记 已有62年未用过》,来源: 澎湃新闻 时间:2016-06-16. [2021-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8). 
  3. ^ 《湖北省水利志叢書;荊江分洪工程志》,水利水電出版社,2000年4月版,ISBN 9787508400945
  4. ^ 徐仲平:「荊江分洪區的建設與發展」,《中國水利》,2002年第9期,第105-106頁。
  5. ^ 公安县档案史志局:“ 曾记否,湖北有个荆江县”,2017-06-28。. [2021-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8). 
  6. ^ 《荆江分蓄洪区近期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云上荆州政务网,2019-11-06. [2021-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