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加延地震
日期 | 1997年5月10日 |
---|---|
震級 | Mw 7.3 |
震源深度 | 10公里(6哩) |
震央 | 33°49′N 59°48′E / 33.82°N 59.80°E |
影響地區 | 伊朗 阿富汗 |
傷亡 | 至少1567人死亡,2300人受傷,約5萬人無家可歸[1][2]。 |
1997年加延地震是於1997年5月10日協調世界時7時57分、當地時間12時57分[1][3]發生在伊朗呼羅珊省北部的一起重大地震,是該地區自1990年以來最大的一次地震,矩震級為7.3級,中心位於馬什哈德以南約270公里的一個名叫阿德庫爾(Ardekul)的鄉村。這也是該國1997年所發生的第三場地震,造成嚴重的災情,比爾詹德-加延地區變得滿目瘡痍,有1567人喪生,超過2300人受傷,5萬人無家可歸,超過15000幢房屋遭到破壞或損毀,美國地質調查局形容這是1997年最致命的一場地震[2]。其後還發生了約155次餘震,造成了進一步的破壞並迫使倖存者遠離家園。之後的研究發現,這場地震是由一個沿伊朗和阿富汗邊界地下蔓延的斷層斷裂所造成。
最終估計此次災害的損失約為1億美元,許多國家為此緊急捐贈了毛毯、帳篷、衣服和食品,並派出救援隊伍協助當地義工尋找被困在廢墟下的倖存者。圍繞地震震央的地區幾乎全部被毀,這與鄉村地區建築質量不佳有很大關係。之後聯合國還建議對相應建築法規進行調整。按死亡人數計算,自進入20世紀以來,伊朗平均每3000人就有1人在地震相關事件中遇難,一位美國地球物理學家建議為了解決持續的公共安全隱患,需要有一個全國範圍的重建方案。
背景與地理
[編輯]伊朗是一個地震頻發國家,僅1996年就記錄了200起[4]。與之前所發生過的數十起事件一樣,1997年的加延地震也有着較大的震級[5]。地震於伊朗標準時間1997年5月10日12時57分發生在錫斯坦地區,這也是該國地震活動最頻繁的地區之一[6]。地震發生在星期六中午,這裏的第一起重大地震發生在1979年,其矩震級為7.3級,面波震級為7.2級,能量波震級為7.7級,其最大感知烈度為X級,達到麥加利地震烈度的「劇烈」量級[5]。
這場地震是由沿伊朗東部錫斯坦縫合帶(Suture)上的阿彼茲斷層(Abiz Fault)發生斷裂所導致[6]。錫斯坦地區座落在阿拉伯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之間主要碰撞帶的東北方,標明了伊朗微板塊的東部邊界並與阿富汗地殼區塊相交[3]。伊朗的大部分領土都處在一個微板塊上,這導致地震活動主要沿其邊界發生。震級7.3級,造成1.2萬至2萬人死亡的1968年達什特埃·巴耶茲地震和加延地震都是走滑斷層導致的,這意味着斷層兩邊的地殼塊體向對方出現水平位移[7]。加延地震由沿阿彼茲斷層的右旋運動引發[8]。除了起主要作用的走滑位移外,當地也有些證據顯示有逆斷層的作用。平均位移約為2米,這意外着一個較低的靜態應力下降,與板內地震相比,這種情況更類似於板間地震[6]。地震期間發生在震央附近地區位移的最大水平加速度達到每秒6.9米,這幾乎達到重力加速度的四分之三。斷裂的地殼層約為20至25公里厚[3]。導致地震的斷層延伸了110公里,這比根據地震震級所預測的要長[8]。之後還發生了至少155次餘震,其中最強的達到黎克特制5.5[9]。許多餘震發生在沿斷裂地表以下24公里[3]。
這場地震的震央位於呼羅珊南部的阿德庫爾村境內[5],與阿富汗接壤[9]。該村莊被山脈和丘陵所孤立。雖然伊朗政府向全國各地分配了超過800台地震儀,但由於地方偏遠及其沙漠氣候,沒有多少台放置在加延地區[8]。
由於氣候乾燥,木材這種用於製造防震房屋的主要建築材料在加延非常稀缺,該地的房屋都是用土磚建成[8]。這個貧困地區的居民主要依靠自給農業生存,飼養牲畜,種植小麥及蕃紅花之類的農作物[9]。地震來臨之時,許多居民已經在田地里勞作,這些人中大部分得以生還[8]。之後許多受傷的人在接受治療時被診斷出存在營養不良[9]。
損害與傷亡
[編輯]超過50萬平方公里的地區感覺到了這次地震,其中包括馬什哈德、克爾曼和亞茲德等多座城市。地震震央到比爾姜德(Birjand)之間97公里的地帶破壞最為嚴重。震顫在整個區域引發山泥傾瀉,並對該地區的土製房屋帶來嚴重的破壞,整條街道都被夷為平地[9]。一個村莊的小學倒塌導致110名女學生遇難[10]。
《紐約時報》上的一篇初步報告聲稱在受災最嚴重的地區有超過2000人喪生,之後在比爾姜德和另外兩個小鎮又有394人遇難。還有人稱地震也造成阿富汗有5人死亡[9]。隨着救援行動的進行,這些數字進行了修訂,美國地質調查局認為有1572人死亡(另外有5人是在阿富汗境內喪生[7]),2300人受傷[7]。屍體找回後被埋葬在集體墳墓中[9]。官員擔心地震當天當地巨大的氣溫波動(從5到28攝氏度)會導致屍體更快地出現腐爛,引發疾病蔓延[9]。
許多村莊斷水停電,倖存者無法自謀生路[10]。傷者距離最近的醫院最多有140公里遠[9][10]。一位大夫在強調需要醫師救治傷者的迫切性時說,「我不知道自己今天已經做了多少包紮,但好像有幾百次了吧。」[10]大量的餘震迫使倖存者離開他們家園的周邊地區住在帳篷里[9],幾天後,又一場震級4.8級的地震來襲[11]。在地震及餘震過後,加延以東90公里的阿彼茲村所有700幢房屋全部被毀,1200位村民中有400人遇難[3]。
根據伊朗一家廣播電台的報道,有200個村莊遭受了嚴重破壞或完全被摧毀[10]。美國地質調查局估計有10533座房屋被毀,此外還有5474幢房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五萬人無家可歸[7]。當地官員起初估計損失約為當年的6700萬美元[9],這個數字之後升高到了1億美元。受災地區的100所學校和許多衛生服務中心被發現需要進行修復[11]。
許多損壞更嚴重的房屋結構都很簡單,牆壁是由泥土、土坯或磚砌出40至50厘米厚。這樣的建築在面對地震時通常更為脆弱。不過,也有些傳統建築只遭受了輕微損傷或是完全沒有受到損傷。這是一系列因素影響的結果,可能包括房屋的高寬比,缺少窗戶,以及使用建築材料的質量等[12]。總體上來說,1979年地震後建成的鋼筋混凝土房屋可以更好地抵卸這場地震。那些接近震央的鋼筋混凝土房屋仍然嚴重受損主要是因為其房屋的重量,以及房屋主要結構部分的聯繫太過脆弱[8]。
救援行動
[編輯]組織/國家 | 捐助金額(美元) |
---|---|
聯合國相關機構 | 52.5萬 |
日本 | 30萬 |
OPEC成員國 | 30萬 |
德國 | 23.5萬 |
英國 | 20萬 |
挪威 | 9萬 |
丹麥 | 3.5萬 |
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組織 | 3.38萬 |
美國 | 2.5萬 |
數千名志願者加入了搜救被埋在成堆磚塊和水泥碎片下倖存者的行列中,他們中許多人沒有任何工具,完全是使用自己的雙手來工作。包括伊朗紅新月會在內的當地組織派發了9000頂帳篷,超過18000張毛毯,還有大米、罐頭食品等[9]。此外,伊朗政府還向正在協調救災工作的馬什哈德送去了80噸物資[13]。
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請求國際社會「迅速而慷慨地作出反應」[9]。法國派出了一架滿載毛毯、帳篷、衣服和食品的貨機;瑞士當局派出了一支配有接受過搜救訓練的狗的救援隊伍[9]。5月14日,來自歐洲和阿拉伯國家的多架裝有帳篷、毛毯和煤油爐的飛機抵達馬什哈德[14]。來自美國的代表稱這場災難是「人道主義問題」,表示雖然他們與伊朗之間存在巨大的分歧,但只要收到請求,他們就會捐獻物資並提供其它援助[9]。一個名叫門諾派中央委員會(Mennonite Central Committee)的美國救援機構將原本打算送給移民難民的400噸扁豆和食用油改為用到救援工作中[4]。一個名為國際救援隊(International Rescue Corps)的英國災難救援專家組織提出派遣一隊救援隊,但被拒絕簽證,理由是「受災地區已經有了足夠的救援人員抵達」[9]。瑞士提出的額外幫助也受到了拒絕。波斯灣政治區域內的多個國家向遇難者家屬和當地政府表示了慰問[9]。
受災地區的極度偏遠給救災物資的分配帶來了很大的困難。部分鄉村需要在未經鋪平的道路上連續開5個小時才能到達,一些路段還出現了坍塌或是被地震時引發的山崩所掩埋。為了到達部分用其它方式已經無法到達的地區還動用了直升機[10]。
雖然救援行動還持續了一段時間,但伊朗政府於5月14日停止了搜救工作。經過了這段時間後預計已經不會再在廢墟中找到更多的倖存者了[14]。
將來的威脅
[編輯]在2004年的一份地震工程較差的國家報告中,伊朗被列為「最嚴重的違例者」名單[15]。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地球物理學家羅傑·比爾漢姆教授是一位地震有關形變和危害領域的專家,他批評了伊朗的建築施工標準,指出事實上自進入20世紀以來,每3000名伊朗人中就有一人死於地震相關事件。比爾漢姆強調,「大部分的伊朗都需要重建。」[15]聯合國已經為伊朗準備了一份共同國家評估,其中同樣指出,「雖然大城市中有着足夠的建築法規,但人們普遍認為這些法規沒有在……遭受最近大地震打擊的小鎮或鄉村得到嚴格執行。抗震建築在這些地區非常罕見,足夠的建築法規尚未到位。」[16]一份對地震中傳統建築的抗災能力所進行的分析報告總結了幾種因素,包括建築成本高,材料質量差,農村地區相應技能短缺,以及缺乏建築法規規管的傳統建築技術都導致了此類房屋的質量惡化。研究中建議了法規來對傳統的拱門和穹頂建設加以規管[12]。
伊朗的地震是一個民眾非常關心的問題並且阻礙着經濟的發展。整個20世紀該國一共發生了12起里式震級在7級以上的強烈地震。全國四分之三的主要城市位於地震多發地區。1990年曼吉爾-魯德巴地震奪去了至少42000條生命,伊朗當年的國民生產總值也因此而損失了約7.2個百分點,兩年的經濟增長化為烏有[16]。
2007年,亞洲減少地震風險中心成立,來對南亞、西南亞、中亞地區經歷的常規地震作出反應。該組織存在的目標是「鼓勵區域和跨區域網絡和夥伴關係以減少地震損害」。在這些地區,因地震死亡的人數佔到所有自然災難死亡人數的73個百分點[17]。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Magnitude 7.3 Northern Iran 1997 May 10 07:57:29 UTC Preliminary Earthquake Report.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2004-04-22 [2008-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1-10).
- ^ 2.0 2.1 Earthquake Information for 1997.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2004-05-02 [2013-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2).
- ^ 3.0 3.1 3.2 3.3 3.4 The Ardekul, Iran earthquake—May 10, 1997 Description of earthquake and area of impact. Lamont Doherty Earth Observatory (Columbia University). 1999-05-05 [2013-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8).
- ^ 4.0 4.1 Sensenzig, Pearl. MCC offers assistance to Iranian earthquake victims. Worldwide Faith News. 1997-05-19 [2013-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6).
- ^ 5.0 5.1 5.2 Amir Mansour Farahbod; Conrad Lindholm, Mohammad Mokhtari, and Hilmar Bungum. Aftershock Analysis for the 1997 Ghaen–Birjand (Ardekul earthquake). Harvard University. [2013-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3).
- ^ 6.0 6.1 6.2 Berberian, M.; Jackson, J.A.; Qoarashi, M et al.. The 1997 May 10 Zirkuh (Qa'enat) earthquake (Mw 7.2): faulting along the Sistan suture zone of eastern Iran (PDF).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1999, 136: 671–694 [2016-12-28]. Bibcode:1999GeoJI.136..671B. doi:10.1046/j.1365-246x.1999.00762.x.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09-25).
- ^ 7.0 7.1 7.2 7.3 Earthquakes with 1,000 or More Deaths since 1900.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2008-07-16 [2013-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3).
- ^ 8.0 8.1 8.2 8.3 8.4 8.5 Hakuno, Motohiko; Ikeda, Yasutaka; Meguro, Kimiro et al.. Preliminary Report of The Damage Due To The Qayen Earthquake of 1997, Northeast Iran. 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 science (Japan Society for Natural Disaster Science). 1997, 19 (1): 67–81 [2013-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7).
- ^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Earthquake Toll in Iran Estimated to Climb to 2,400. The New York Times. 1997-05-12 [2013-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9).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2,000 Killed, 5,000 Hurt as 7.1 Quake Hits Iran. Los Angeles Times. Associated Press. 1997-05-11 [2016-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8).
- ^ 11.0 11.1 Iran Earthquake Appeal. ReliefWeb. 1997-05-16 [2013-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28).
- ^ 12.0 12.1 Mahdi,T. Performance of Traditional Arches and Domes in Recent Iranian Earthquakes (PDF) (報告). 13th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04 [2013-08-0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3-01).
- ^ Iran reaches for international aid after a devastating quak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1997-05-12 [2016-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8).
- ^ 14.0 14.1 Search for quake survivors closes. The Herald-Sun. 1997-05-15: A3 [2016-12-28].
- ^ 15.0 15.1 Contractor Ignorance Kills Earthquake Victims In Sesmic Zones, Says U. Of Colorado Professor. LiveScience. 2004-12-28 [2013-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5).
- ^ 16.0 16.1 United Nations Common Country Assessment for the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 (PDF). United Nations. 2003-08 [2013-07-1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3-13).
- ^ Iran, UN agencies launch first regional seismic risk reduction centre. United Nations. 2007-05-09 [2013-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