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校歌
清华大学校歌在清华建立初期制定。第一首校歌词曲皆由1913年始在清华任教的美籍音乐教师凯瑟琳∙西里小姐(Miss Katharine E. Seelye)所作,词为英文,题名“Tsing Hua College Song”。1923年前后,开始出现重视中国文化的呼声,清华大学重新公开征集中文校歌,最终采用了汪鸾翔先生用文言文写成的歌词,并由何林一夫人张丽珍女士[注 1]谱曲[1]。
建校初期
[编辑]1913年秋,清华学校聘请了新的美籍音乐教师 Miss Katharine Elizabeth Seelye[2][3],她为清华学校撰写了英文校歌。歌词刊登在1914年的《清华年刊》[4],词曲刊登在1916年的《清华年刊》[2]。“Tsing Hua College Song”的歌曲词谱,内容符合清华干练、团结的作风,完全的美式风格[5]。
类似地,同时期还产生了拉拉队歌《清华优胜歌》(Tsing Hua Song 或 Cheer for Old Tsing Hua)[6]。刊载于1914年8月《清华年刊》上[7],没有明确表明作者,其采用“Amherst Fight Song”乐谱,歌词亦与之相近[8][9],深受学生欢迎,常在校队比赛时齐唱[10]。
前二首校歌于1917年通过征文,被译为中文,刊登在同年6月的《清华周刊·增刊》上[8][10]。
国文校歌 本校校歌,向只有英文,而中文以乐谱文词,难求尽善,尚付阙如。兹就英文校歌,译成国文,由校中先予宣布,作为暂时行用,以求唤起同学爱校之心耳。
— 1917年6月16日《清华周刊·增刊》校闻
清华校歌
[编辑]英文校歌[11] | 中文译文 |
---|---|
O come and join our hearty song,
In contests all, of every sort,
O Tsing Hua, fair Tsing Hua, our College bright, |
同学少年肝胆相亲,荟萃一堂豪爽;
各种比赛到处竞争,在我权操必胜。 噫,清华!嘻,清华!吾校岿巍。 |
清华优胜歌
[编辑]Tsing Hua Song | 中文译文 |
---|---|
Cheer for old Tsing Hua, |
欢呼我清华, |
“清华前进”进行曲
[编辑]后尚出现《清华爱国歌》、《“清华前进”进行曲》(March "Forward Tsing Hua")等歌颂清华乐曲[12]。
其中,由时任提琴导师的托诺夫先生(N.A. Tonoff)创作的《“清华前进”进行曲》是献给清华廿周年纪念的礼物[13]。作者是俄国小提琴家,曾任西伯利亚国立音乐学院院长,俄国革命后暂居中国,在平津两处专从教授工作。1930年受聘为清华音乐教授,“清华前进”即是在此期间创作的。
此次本校所收之礼物中有一件是向未有过的,亦是最值得注意的,即是托诺夫先生献给本校的 Forward Tsing Hua 。
···
(二)乐曲大意——因为此是一进行曲,故亦只得将曲意减得极简。此曲共分三部,第一部是从 Forward 字著点,写出勇往直前的精神。第二部是短音调,从幽静的情调中写出清华天然环境的美,人人愉快的气象,活泼的精神,像野兔在短草中的跳跃,像乡间幼女欢乐的歌踏。第三部的起始吹着每早晨兴时的号声,接着便是一赞咏歌形式的曲,极幽雅而庄严。但此段中的情感不甚易领会,只得凭听众自己去感受。
— 1931年5月《国立清华大学廿周年纪念刊》
校呼
[编辑]建校初期,产生“校呼”(Tsing Hua Yells),为校际球赛上为校队加油的呼号[14][15]:
Tsing Hua Yells |
---|
Ssssssssssss.............
T-S-I-N-G-H-U-A! |
现行校歌
[编辑]1923年前后,清华大学重新公开征集校歌,1921年11月25日,在《清华周刊》227期有征求新校歌的启事:
兹接校长处送来启事一则,特为披露于下[5]:征求国文校歌
查本校校歌只有英文,而无国文,现在征求国文校歌。校中教职员暨学生,不乏精于诗歌之士,或就原有英文校歌,译为国文校歌,或用国文,另作校歌,均所欢迎,如有佳稿请交校长处,以便择优采用为荷。
最终采用了汪鸾翔先生用文言文写成的歌词,并由何林一夫人张丽珍女士谱曲,赵元任编合唱。三段歌词,气势宏伟,涵义深刻。于1924年3月18日全体练习试唱,3月20日在大礼堂正式合唱,刊载于1924年3月27日《清华周刊》。为帮助学生理解,汪鸾翔于1925年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了《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将校歌逐段作了解析。贺麟先生言之:“可以表示中国文化之精神。而同时又能符合校训,达出清华教育的宗旨。且校歌措词亦颇得体,……而大家均觉欣赏此歌。”[16][17] 此后英文校歌由中文校歌取而代之,目前在学校内认同率很高[注 2][18]。
清华大学校歌
汪鸾翔词 张丽珍曲
(一)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岿然中央。[校歌 1]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
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二)
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
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义,闻道日肥。
服膺守善心无违,服膺守善心无违,[校歌 2]
海能卑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三)
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校歌 3]
孰绍介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校歌 4]
水木清华众秀锺,水木清华众秀锺,
万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无穷。[校歌 5]
无穷,无穷,赫赫吾校名无穷。
换曲风波
[编辑]1928年,罗家伦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曾打算更换清华校歌,因认为其“无理想、无意义、文字亦多不通”[19]。根据吴宓的日记,在1930年1月6日时,有这么一条纪载:“晨十时,罗校长招宓至办公室,以所作《校歌》相示。”[20]
1930年5月4日,国立清华大学19周年校庆游艺晚会上,校长罗家伦宣布制作新歌,杨振声、吴宓修正,赵元任谱曲。并请练习者登台一唱,得到掌声一片。但半个月后罗家伦被部分学生驱赶而辞职,新校歌不了了之。[8]
抗战期间,清华与北大、南开合组西南联合大学,为此需要新的校歌。1939年,西南联大常委会核定《满江红》为联大校歌,作词者为联大中文系教授罗庸,作曲者为由清华研究院毕业生张清常。[8]
校歌释义
[编辑]因为校歌为文言文,其中的典故、涵义对旭多人来说难以一看即知,如贺麟先生所言,当时有些同学“歌焉而不审其义,唱焉而不究其旨”。因此,汪鸾翔于1925年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了《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将校歌逐段作了解析。同年,贺麟先生也在《清华周刊》发表了《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书后》,对“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的涵义作了论述[21]。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讲述清华的地理位置,即“西边是山,东边是海”,清华位在其间。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之句,汪鸾翔解释说:“今世最亟需之学术,尤莫亟于融合 东西之文化,故本校歌即以融合东西文化为所含之元素”。“中西会通”是清华学派的重要主张[22]。
“大同”二字,见于《礼运》,乃国界化除,人人平等,世界极乐之象。此境虽非一蹴可及,然人道须以此为归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见《周易·乾卦》,亦本校校训也。“春风化雨”用孔孟教学故事,吾校师生时时念此,则冲突可少,爱情自深矣。
注释
[编辑]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 校歌. 国立清华大学数位校史馆. 国立清华大学. [2017-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6) (中文(台湾)).
- ^ 2.0 2.1 汪端伟. 清华大学校歌的前世与今生.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 2018-09-04 [2020-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5) (中文(中国大陆)).
- ^ 苏云峰. 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硏究. Zhong yang yan jiu yuan jin dai shi yan jiu suo. 2008-05-19: 143 [2019-09-15]. ISBN 957671458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9) (中文).
- ^ Miss Katharine Elizabeth Seelye. The Tsing Hua Annual. 北京: 普林斯顿大学. 1914: 40 [2020-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7) (英语).
- ^ 5.0 5.1 小屈 付琳 王鹏飞 李泽翰. 揭秘-清華校歌背後的故事. 清华研读间. 2017-09-05 [2017-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2) (中文(中国大陆)).
- ^ 陈惠发. 我的生涯與省思. Global Publishing. 2009-11-01: 366 [2020-04-06]. ISBN 9813205563 (中文(中国大陆)).
- ^ Miss Katharine Elizabeth Seelye. The Tsing Hua Annual. 北京: 普林斯顿大学. 1914: 50 [2020-04-06] (英语).
- ^ 8.0 8.1 8.2 8.3 孟凡茂. 关于清华校歌——初沐美风,继承儒典. 清华校友总会.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 2010-08-27 [2010-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3) (中文).
- ^ CHEER FOR OLD AMHERST. [2018-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 ^ 10.0 10.1 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 校歌的由來. 国立清华大学数位校史馆. 国立清华大学. [2010-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6) (中文).
- ^ 陈新宇. 【新宇说】清华校歌的故事. 清华大学清新时报. 2014-10-16 [2017-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2) (中文(中国大陆)).
- ^ 黄延复. 清华园风物志.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9 [2016-11-26]. ISBN 978-730-21155-4-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中文).
- ^ 陆以循. 珍貴的禮物. 北京: 国立清华大学. 1931 (中文).
- ^ 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 校呼. 国立清华大学数位校史馆. 国立清华大学. [2016-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6) (中文).
- ^ 国立清华大学. 精神標誌. [2016-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6).
- ^ 毛利丹. 论我国大学校歌的育人功能. 河南大学 (河南). 2010 [2016-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1).
- ^ 田芊. 关于清华校歌的歌词.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 2010-08-27 [2010-11-01] (中文).[永久失效链接]
- ^ 魏晓凡. 第一章 第三节 关于校歌在学生群体中传播状况的几个小调查. 音乐社会学视野中的校歌功能与传播 (硕士论文).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 2009 [2017-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中文(中国大陆)).
- ^ 近代中國, 第 129-131 卷. 近代中国杂志社. 1999 [2017-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中文(台湾)).
- ^ 吴宓. 吴宓日记: ce. 1930-1933. 北京: 新知三联书店. 1998: 5 [2017-11-03]. ISBN 978710800937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中文(中国大陆)).
- ^ 清华大学校歌歌词释义. 清华校友总会. 2016-03-03 [2017-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9) (中文(中国大陆)).
- ^ 徐葆耕. 校歌与清华传统. 清华大学新闻网. 2001-04-09 [2017-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2) (中文(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