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Aizag/s5
您好
[编辑]您好,关于几天前您在WP:GAN上对沙特阿拉伯统一条目的意见,即引用方面的问题我已经修改好了,已统一为harvnb格式,不知道是否达到您的要求。--Y814756748--留言 2014年2月3日 (一) 02:23 (UTC)
- 多谢提醒,我已全部删除--Y814756748--留言 2014年2月3日 (一) 02:31 (UTC)
- 感谢您的提醒,我已经将他们全部改正。--Y814756748--留言 2014年2月3日 (一) 03:17 (UTC)
请看看这。
[编辑]请您看看七号狮式坦克的版本对比。--ZLCLCLC&谈话 2014年2月9日 (日) 06:55 (UTC)
ok,感谢指导,在下已回退自己的版本。--ZLCLCLC&谈话 2014年2月9日 (日) 07:15 (UTC)
问一下......
[编辑]请问有人知道阁下的用户名叫魔法老师吗?-第十四任博士回到TARDIS-到同行评审的捷径 2014年2月10日 (一) 10:12 (UTC)
Re: refbegin & refend字体
[编辑]那个模板我没动,所以问题是“我忘记修改了”。根据用户请求,我从enwiki更新了{{reflist}},但没关注到相关的其他模板。Liangent(留言) 2014年2月23日 (日) 11:12 (UTC)
Re: 两德关系
[编辑]很高兴得知您有兴趣翻新东西德历史的条目!这方面我亦尚未想到最佳的划分方式,目前参考德文维基觉得在撰写时可在部分章节简略提及,再引出主条目,初步设想如下供您参考:
- “德国分裂”:(1945-1990年)二战末期分区占领起至1990年德国统一止,此条目可作1945-1990年间德国分裂这一历史时期的概述性条目,可于分区占领和各自建国阶段多加着笔,其后章节中可再引出主条目:
- “两德关系”:(1949-1990年)两德分别建国后的国家间的双边关系,侧重于建国后至统一前。
- “东德质变与和平革命”:(1989年)内容侧重于1989年东德国内的政治变动,至东德自由选举成立新政府为止。
- “两德统一”:(1990年)侧重记述东德新政府成立后两德接触至最终统一的历史进程。
--Ericmetro(留言) 2014年3月2日 (日) 04:20 (UTC)
- 非常期待您的修订与补充,东德条目的历史一节是参照德文维基间接翻译的,手头缺乏中文资料,一直觉得不太理想。接下来我也会尝试对相关的东德小条目进行消红。:)--Ericmetro(留言) 2014年3月8日 (六) 14:18 (UTC)
Re: 请求
[编辑]当然可以:) 非常钦佩您编著的冬季战争条目,若能尽绵薄之力协助您使之达成优特条目,在下将颇为荣幸。这几日我即着手绘制这张svg图。--Ericmetro(留言) 2014年3月2日 (日) 10:08 (UTC)
re:东德条目编辑
[编辑]你好!请问是需要我进行哪方面的协助?可否具体说明?因为我见到阁下工作区内的交通章节已有内容,甚至比德文的相关条目更丰富。是需要我拆分和扩充子条目吗?-- 慕尼黑啤酒 畅饮 2014年3月10日 (一) 11:00 (UTC)
在下擅作主张
[编辑]…… 提名了阁下为内容大师,如不愿意请说明。很希望阁下能够继续在维基贡献,即使半年才出一个条目,这个条目的品质也能让人感到物有所值。
另,南斯拉夫那个条目,如果阁下实在没时间,并且也同意的话,我愿意抽点时间去整理参考文献再提交FAC。--刘嘉(留言) 2014年3月10日 (一) 15:25 (UTC)
-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花了一上午整了,发现了一些问题并且已经不是我能够改善得了的(因为没有这些书目)。觉得改善前,不应该提FAC,例如:
1、about.com不属于可靠来源;publisher乱填,有author的没有填author; 2、有些参注的页码存在问题,请仔细对照这里,我只能根据自己的猜测来改,不能肯定是否正确; 3、有些用辞可能需要调整,例如“著名”; 4、参考文献的模板可能需要全面调整,原有的citation模板,可能需要分类为cite book、cite journal、cite newspaper等; 5、还有多个链接失效,有些已经找不到备份网址; 6、仔细对照修订记录吧,我非常担心有改错的地方…… --刘嘉(留言) 2014年3月15日 (六) 04:28 (UTC)
publisher和author的例子就在修订中,因为有几个我自己改了,考虑到存在这样的情况,所以觉得你自己会更了解,自己核心一下;页码存在问题的也是一样的情况,也在修订中,比如说你的ref name写道XXXX-XXX年-XXX页的,这里的页码写着195-96页(好像是这个,195-196?),但里面的内容页码又是95-96页,所以这种情况我就没把握,不知道你到底是哪边写错,到底是95至96页,还是195至195页;使用cite book,可能和citation一样,但是cite journal和cite newspaper很不一样,主要是你用的一些存在“第X期”的情况,这种用cite journal要好得多。
另外有个建议就是:有一些段落,我还是举例子吧:
- 苏南两国关系自1948年起急速恶化,首先是2月10日斯大林强逼南斯拉夫代表,该国的外交政策必须先过问苏联的意见[6]:521;接着于2月底无预警地中断两国间的贸易条约[6]:521;三月,苏联撤回其于南斯拉夫的顾问团[6]:521
- 1946年制的宪法规定无论共和国彼此人口与经济地位,代表人数皆相同,因此可视为南联邦以齐头式平等的权力保障与联邦制政体来解决民族问题的选择。然而这种强硬要求各共和国服膺中央领导、牺牲某些民族来满足另一民族需求的体制引起各共和国的不满,累积对排斥中央决议的地方主义[4]:117。苏南决裂后,狄托也认知到未充分考量南国国情、仅全盘移植苏联式政体是一个错误,便开始筹备修改宪法的工作[4]:117。
- 此种比例常被视作人民军站在受塞尔维亚与黑山控制的联邦中央政府一方的原因,但实际上之所以有此比例乃因基于传统、而非政治上的理由,内战爆发前人民军与其军官团的整体行为并未敌视联邦内的单一民族[8]:193-195,其主要目标乃维护联邦之统一、取得国家经济上的支持来保全本身的存在,而斯洛文尼亚与克罗地亚为削弱中央政府的权力,即将人民军视为潜在的敌人、不愿提供此支持[8]:193-195,共和国接连脱离联邦也令许多人民军军官与士兵改变了效忠对象,旧体制消亡后存留下来的真空逐渐由塞尔维亚对南斯拉夫的想法所填补。因此很大程度上,人民军倒向塞蒙实因维系中央集权体制的利益结合,而非军中受其主宰之故,也可以说几乎到最后关头,人民军才站到塞蒙一边[8]:193-195
- 在1948年前,南斯拉夫同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同,不仅政治上以苏联为宗主国,经济上也仅与东方集团的国家往来,而当苏南决裂时,两国关系处于紧张状态,斯大林为使狄托屈服,联合了其他东欧国家对南斯拉夫进行贸易封锁。斯大林于1953年3月5日去世后,苏南两国关系即开始解冻。同年4月29日苏联即主动表示愿意与南斯拉夫恢复正常关系,6月15日,两国恢复了大使级外交关系[4]:112-113。1955年5月26日,苏联新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与尼古拉·布尔加宁访问南国,承认苏联于先前两国关系破裂之责任,要求狄托予以谅解,事后发表了《贝尔格莱德宣言》,解冻两国关系,保证两国间互不干涉内政、主权、领土等问题,亦停止所有不实的指控与宣传,之后苏联还取消了南国一笔九千万美元的债款,两国发表《莫斯科宣言》,表示双方政党地位之平等,并要继续保持合作与加强贸易[4]:112-113。
-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南斯拉夫再度发表声明谴责[57]。80年代、狄托死亡后十年内,苏联与南斯拉夫之间历经了一段相当平稳的时期,尤其是经济与政治上形成友好的关系[57]。1989年苏联的“八一九事件”发生后,苏联武装入侵西欧和南斯拉夫的威胁就此消失,南斯拉夫因而将外交重心转为对西方国家的贸易[57]。
- 狄托有着扩张其势力的野心,欲先将巴尔干国家组成联邦,后再联合全东欧国家组成邦联,并皆由自己担任领袖[6]:514-515。狄托亦于1947年走访东欧各国,受到热烈欢迎,地位已同东欧领袖[6]:514-515。
我举这些例子的意思是:看起来这些不同的句子,用的完全是相同的来源(页码相同),是否能够考虑不用标注这么多次,在最后面标出一次就好?这样看起来页面可以清爽不少。 又如:
- 企图抹煞克罗地亚语言文化[4]:142-143,故于1967年3月17日,克罗地亚130名著名知识分子联合发表《关于克罗地亚语言名称和地位的宣言》[4]:142-143……此一宣言引起广泛的争议,还进而牵扯了塞克两族的民族冲突,克族要求自己共和国里只准使用克语[4]:142-143,塞族则反击表示克罗地亚国内的塞族应使用自己的语言[4]:142-143,而中央政府则将两方领导整肃处理,并在后来的1974年新宪法给予地方更大权力[4]:142-143。
老实说条目的确有很多小问题,累积起来也要整上一些时候,虽然大部分都要看源代码才看得出来,并且都是细节问题,不过品质本来就是细节决定的。--刘嘉(留言) 2014年3月15日 (六) 06:16 (UTC)
授予“维基内容大师奖”
[编辑]恭喜你通过“维基内容大师”的授奖提名投票,并高票当选,现授予阁下维基奖励之“维基内容大师”奖。-Wongpong(留言) 2014年3月28日 (五) 07:46 (UTC)
回复通告
[编辑]历史一栏靠左的图片应该没问题吧。-- パンツァー VI-II ❂Fu7ラジオ❂I love シャナ留言于民国103年暨 2014年4月5日 (六) 12:36 (UTC)
回复通告
[编辑]已经作出改善,现在应该没有压标题的图了。另外,他国使用一栏的Flag已全部去掉。-- パンツァー VI-II ❂Fu7ラジオ❂I love シャナ留言于民国103年暨 2014年4月5日 (六) 12:53 (UTC)
恭喜阁下成为2014年新授予的第一位维基资深主编
[编辑]感谢您对中文维基百科的贡献。根据您的贡献,现授予您维基资深主编荣誉。欢迎您继续帮助改进维基百科。 |
RE: 一战海军技术
[编辑](很久不见)这方面我也不太熟悉,刚刚查一下书:
我想“前无畏舰”应该不是用吨位及航速来定义的...毕竟“无畏舰”的划时代意义在于全重炮设计(All-big-gun),而“前无畏舰”是泛指那些在无畏号下水前已经装有重炮、但又混合了不同口径舰炮的装甲舰/巡洋舰等。引用Norman Friedman的U.S. Battleships: An Illustrated Design History:
The gunnery revolutions corresponded to the major divisions in battleship design from pre-dreadnought to dreadnought to super- or post-dreadnoughts. The term is derived from the revolutionary HMS Dreadnought of 1906, the first all-big-gun ship.Pre-dreadnoughts were generally armed with a mixture of weapons, including four (in a very few ships, six) heavy guns...The concept behind the all-big-gun ship was to sweep away the secondary battery, leaving a ship only with the heaviest guns (to deal with other battleships) and with anti-destroyer (then called "antitorpedo") weapons...At first all dreadnoughts were armed with 11- or 12-inch main battery guns. When calibres increased, to 13.5 inches in the Royal Navy and 14 inches in the U.S. and Japanese navies, the ships were termed "super-dreadnoughts."(p. 13)
Friedman也有提到水下鱼雷管的设计:
It was generally conceded that torpedoes were an extremely effective weapon but that their underwater tubes were a hazard because they constituted weak points in systems of bulkheads protecting against underwater hits. For a time, therefore, U.S. designers and planners expected to move the tubes topside where they presented a fire and explosion hazard. They were, therefore, omitted from the ships reconstructed in the interwar period. (p. 2)
(前面一大段引用Frank Herman Schofield在1907年的报告:他觉得一枚鱼雷就足以秒杀战列舰,但随着舰炮射距增加,战列舰使用鱼雷的几率会愈来愈少,倒不如想办法由18节提速到23节)...The main problem was how to interpret Schofield's assumptions concerning the vulnerability of his ship...In fact we can now see that even the assumption of parity would have been optimistic, as the spaces devoted to underwater tubes would have been weak points in any underwater protection system. Indeed, this was a major reason for the ultimate abandonment of submerged torpedo tubes. However, it was a point not sensed for some years. (p. 144)
当然这只是美国方面的说法,不过我想各国既然面对相同的船舰设计问题,废置的原因应该也相若吧...。Oneam 01:00 AM(留言) 2014年5月11日 (日) 07:50 (UTC)
邀请您参加第十二次动员令
[编辑]亲爱的维基百科用户Aizag/s5您好:
首先,感谢你对维基百科的贡献!为了提升中文维基的条目品质及数量,第十二次动员令会于2014年7月5日至2014年9月7日期间进行,我们竭诚邀请您积极参与。
关于本次动员令的详细信息请您参见:第十二次动员令,并欢迎您到动员令入门页了解什么是动员令,并请至报名页面报名参与是次动员令, 现已开放报名。
本次动员令分为大、中、小动员令,大动员令是可以在任何主题中贡献的动员令项目,中动员令的主题为金砖国家类和体育类,而小动员令的主题则分别为:改善基础、待扩充及待撰条目、女性科学家类、艺术类与侵权待拯救条目。
请收到本邀请函的维基人,将{{subst:动员令}}转贴到其他尚未收到本动员令的维基人讨论页上(也请参考工具),如果您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响应本次动员令、积极建立新条目,也请帮忙散发动员令,因为能否将动员令传播出去,是历次动员令成败之关键,大家一起合力才能提升维基的服务、品质及数量!非常感谢您的参与!
链接替换工具
[编辑]Liangent制作了内部链接替换工具,在翻译外文条目时可自动替换文中内链,颇为省力,使用方法见此。--Ericmetro(留言) 2014年7月2日 (三) 12:38 (UTC)
File:Lettow2.jpg文件存废讨论通知
[编辑]您好,您先前上传的文件“File:Lettow2.jpg”已被提出存废讨论,正在讨论文件的存废。
维基百科非常欢迎您上传文件,但请先看看合理使用准则和图像使用守则。
大多问题图片可以通过添加图像版权标志等重要资讯解决。请参与档案存废讨论,您亦可以与提删的维基人进行沟通。,多谢合作!
帮助:互助客栈、著作权、IRC聊天频道。--台湾杉 在此发言 (会客室) 2014年8月9日 (六) 13:02 (UTC)
RE:海军军备竞赛
[编辑]我没有读过这方面的资料...给我一点时间找找XDOneam 01:00 AM(留言) 2014年8月18日 (一) 05:39 (UTC)
- 没有找到很详尽的资料,不过我想我们忽略了地缘政治的因素。这篇书评评论一本德文写成的《奥匈帝国与军备竞赛》原书在此,轻轻提及到奥匈亦有控制亚德里亚海的考虑。奥匈在该处的最大假想敌是塞尔维亚,也难怪奥匈要支持阿尔巴尼亚独立,阻止对方出海。建造海军或许既能加强控制巴尔干半岛西面,也可与意大利抗衡吧,只是没有原书又不会德文的我,实在无能为力...另外,这篇1998年的期刊文章,研究英国海军与土耳其在一战前的合作,也从旁提及了土耳其在1897年土希战争中饱受希腊炮舰侵扰,决意重建海军,与希腊竞赛。俄罗斯和意大利暂时未能找到资料。Oneam 01:00 AM(留言) 2014年8月18日 (一) 06:19 (UTC)
- 不用谢,今天到图书馆找了一些补充资料,三篇文章,取自两本书。抱歉学校扫描器的质素不太好...The dreadnought and the origins of the First World War提到美日及意奥之间的海军竞赛,也分节讲述俄、法、西、拉丁美洲、土耳其等国扩充海军军备。另外两篇分别是French and Italian Naval Policy in the Mediterranean, 1898-1945及Italy and the Mediterranean in the Power-Political Calculations of German Naval Leaders, 1919-45,大致上都是如题所述,可以补充一下意大利加入海军军备竞赛的原因及状况。我有空再看看你的大坑XDOneam 01:00 AM(留言) 2014年8月20日 (三) 08:31 (UTC)
请问
[编辑]我在考虑提议中文维基条目评选像英文那样采用评审制,不知阁下认为如何?--7(留言) 2014年8月18日 (一) 06:06 (UTC)
- → Template:中国抗日战争:两模板皆为同事件之导航模板, 请参见 Wikipedia:合并条目#2014年6月 --RekishiEJ(留言) 2014年6月8日 (日) 11:19 (UTC)(非劣者,仅代贴)
Re
[编辑]您动作好快,真不愧是历史人的角度。不过这两天一直熬夜实在犯困。先去睡觉(笑),起床之后查找资料补充这方面的内容。--ICOCAで行こか?/なんでやねん! 2014年9月7日 (日) 17:28 (UTC)
拼图一块
[编辑]拼图一块 | |
无意中的小发现...谨此奉上Sondhaus, Lawrence. The Great War at Sea: A Naval History of the First World Wa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的电子版, 并提早祝贺阁下登出国军Online XDDD Oneam 01:00 AM(留言) 2014年9月7日 (日) 19:20 (UTC) |
Re: 黑卫士
[编辑]谢提醒,那么我全部再贴一次好了...Oneam 01:00 AM(留言) 2014年9月11日 (四) 02:42 (UTC)
Re: 客栈讨论引言
[编辑]无任欢迎XDOneam 01:00 AM(留言) 2014年9月20日 (六) 19:09 (UTC)
RE: Operation Albion
[编辑]抱歉没找到电子本,但图书馆在仓库有实体版。如果你不介意质量差一点,过几天借到之后我尝试手机拍照扫描(图书馆未必准许我用他们的扫描仪全本扫描...)Oneam 01:00 AM(留言) 2014年9月22日 (一) 13:46 (UTC)
- 已拍照扫描,粗略看过质量应该可以的,个别页数如果要重拍的请再告诉我Oneam 01:00 AM(留言) 2014年9月24日 (三) 17:28 (UTC)
Re:疑问
[编辑]感谢提醒。此前一直以为战略与战术是同一个意思。由于本人是首次涉足军事条目,有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指正,谢谢!-- 慕尼黑啤酒 畅饮 2014年11月1日 (六) 06:21 (UTC)
Re: 斯普鲁恩斯
[编辑]IP用户看错了。查国会纪录,共和党众议员迈克·彭斯在2001年7月12日向众议院提交了法案,但该法案从未获得众议院及参议院讨论及表决通过,不可能被总统签署而成法令。类似的法案提交其实不是第一次了,通常就是个别议员向参/众院投递,然后转交相关的委员会跟进,最后不了了之,连进入参众两院公开辩论的机会都没有。Oneam 01:00 AM(留言) 2014年11月4日 (二) 16:20 (UTC)
关于变态的特色重审
[编辑]由于看到当时你是支持通过评审的,现在重审,能再看一次,如果可以的话,记得表个态,打扰了。——路过围观的Sakamotosan 2014年11月27日 (四) 09:26 (UTC)
可以回答我几个问题吗
[编辑]为什么您不早在两年前删除,偏偏迟至几个月前才删除那些维基人早在多年前对希特勒的看法?再说了,类似这样的现象,在维基的人物传记仍然很常见。比如:talk:蒋中正中有很多维基人对蒋介石的主观看法,同样对蒋介石条目的改善也没有任何帮助。照您的标准,是否也可以删除那些维基人对蒋介石的主观看法?Bin2232578(留言) 2014年12月28日 (日) 23:33 (UTC)
回复
[编辑]您当然不需要负责这80万条目上的个人评论,您当然不会闲到整天在维基上面,这点我不得不承认,还有请您不要用屁这个字,这是人身攻击。一周前当上管理员的维基人当然可以砍掉看到的条目以前被破坏留下的问题。您声称我的标准很有问题,可是user:冯家人在讨论页中加入流氓理论这个词,发表的那些言论比那些讨论页那些维基人的言论的不理性程度地有过之而无不及,足以构成人身攻击。对于不要人身攻击方针,我当然理解得很清楚。您说的也对,我在talk:阿道夫·希特勒条目发现很多确实是个人观点,您当然可以删除。关于talk:蒋中正,我也没有意见。Bin2232578(留言) 2014年12月29日 (一) 03:33 (UTC)您的这番言论也太可笑了,我之所以不删那些维基人的主观观点是因为没有人身攻击的成分,不然我早删了。这样吧,如果您能给出证据证明那些维基人的主观观点是因为有人身攻击的成分的,我也无话可说了。Bin2232578(留言) 2014年12月29日 (一) 04:10 (UTC)好吧,我同意不去talk:阿道夫·希特勒同你打编辑战了,我也希望你不要再声称我搞双重标准了。Bin2232578(留言) 2014年12月29日 (一) 07:01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