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冲绳岛战役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冲绳岛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一部分

1945年5月18日,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第1陆战团第2营英语2nd Battalion 1st Marines两名陆战队员在瓦纳岭前进
日期1945年4月1日-6月22日
地点
结果

盟军胜利

参战方
 大日本帝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参战单位

地面部队:
美国 第十集团军

海上部队:
美国 第五舰队

地面部队:
大日本帝国 第32军

海上部队:
大日本帝国 联合舰队

兵力
54.3万人(实质投入作战初期约18万人[1],后期约25万人[2]:567)
1,300艘军舰
15,000架军机
12万人(含约4万被征召的冲绳人[3])
16艘军舰
27辆坦克
927门火炮
8,080架军机
伤亡与损失
12,513人阵亡或失踪
55,162人受伤
372辆坦克报废
763架军机报废
260艘军舰沉没或报废
368艘军舰受损
超过9.5万名军人阵亡或失踪
1.7万人受伤
7,455被俘
16艘军舰沉没或报废
1,430架军机被撃落
4.2万至15万名平民死亡或失踪

冲绳岛战役(又称冲绳战役、日语:沖縄戦,英语:Battle of Okinawa),盟军代号为“冰山行动”,[4]是在琉球群岛冲绳本岛进行的一场战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中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行动[5][6]以及最后一场战役。战役从1945年4月上旬开始持续到6月中旬,为期82天。

经过漫长的跳岛战役,盟军逐渐逼近日本本土,并计划利用冲绳这个距离日本本土仅340英里的岛屿作为空中作战基地,以实行战略中进攻日本本土的计划(代号没落行动)。美军第10集团军为地面作战总指挥,下辖包括美国陆军第24军的4个师,包括美军第7步兵师第27师英语27th Infantry Division (United States)第77师英语77th Infantry Division (United States)第96师英语96th Infantry Division (United States),以及美国海军陆战队第3军第1师第6师英语6th Marine Division (United States))提供在陆地上必要的支援,第2师则作为两栖预备队。入侵行动得到海军、两栖和战术空中部队的支援。

这场战役在英文称为“Typhoon of Steel”,在日语称为“铁雨”鉄の雨,tetsu no ame)或“铁暴风”鉄の暴風,tetsu no bōfū),反映出战斗之激烈、火力之密集。该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日方共有超过10万名日军战死或被俘,盟军遭受的人员伤亡亦超过8万人。此外数万名当地平民丧生、受伤或被迫自杀。冲绳的战斗结束数星期后,美军决定使用原子弹轰炸广岛长崎,最终迫使日本投降

日本的准备

[编辑]

由于相信没有足够力量防守全岛,牛岛满中将集中力量保卫历史古都首里,包括建筑在陡峭山脊的古代琉球王国之王宫首里城,这令日本可在此建立重要防线。

太平洋战争早期,日军在冲绳岛建筑大量防御工事,而且拥有大量坦克火炮,这有赖于大量物资供应、数以千计之军队及过去三年同美国之作战经验,他相信岛上之防卫是美军在战争中所面对最坚强的,但他同时相信不能阻止盟军推进,只能减慢推进速度。

海军方面,主力舰只仅剩下长门号矢矧号大和号和“不死雪风”雪风号及数艘小型船舰,本要投入此役的信浓号航空母舰则稍早在日本港口就被美军射水鱼号潜艇击沉。

百姓方面,1945年3月23日冲绳当地学校组织姬百合学徒队支援冲绳岛上防守的日军,两校的女学生222人和领队的教师18名共240人所成的学徒队被调动为冲绳陆军医院的看护人员。

战斗序列

[编辑]

陆上

[编辑]

美军之登陆行动由美国第10集团军负责,由西蒙·博利瓦·巴克纳二世英语Simon Bolivar Buckner Jr.中将指挥,该集团军下辖有2个军,美国海军陆战队第3远征军罗伊·盖格少将指挥,包括美国第1海军陆战师美国第6海军陆战师,及美国陆军第24军约翰·R·霍奇指挥,包括第7步兵师第96步兵师美国第2海军陆战师陆军第27步兵师第77步兵师作为后备力量。第10集团军共有美国陆军102,000人、美国海军陆战队88,000人及美国海军18,000人。

1945年2月,日本第32军指挥官全体合照

日军守备部队主要是有77,000人之日本第32军,下辖日军第9师团、日军第24师团、日军第62师团独立混成第44旅团。但第9师团在战役开始前调往台湾,是日军防卫计划之一大失误。南部守军由牛岛满中将、助手长勇少将及八原博通大佐指挥,长勇比较进取,八原博通则较为保守。北部守军由宇土武彦大佐指挥。

海上

[编辑]

进攻冲绳岛的美国海军主力为第5舰队,由雷蒙德·阿姆斯·斯普鲁恩斯海军上将任舰队指挥官,主要空中攻击兵力仍由马克·米切尔指挥的第58特混编队提供,由于英国皇家海军亦派出一支舰队加入第5舰队,因此冲绳岛战役中盟军的空中主力有北面的第58特混编队以及南面的第57特混编队(即英国太平洋舰队)。

美国海军

[编辑]

美国海军提供大量船舰及飞机参与这次军事行动,大部分战斗机俯冲轰炸机战斗轰炸机都是美国海军航空母舰军机。日军自从莱特湾海战已采用神风特攻战术,但这次这战术成为日军的主要防御战术。从4月1日至5月25日,日航空军第8飞行师团第6航空军发动了7次神风特攻攻击,出动了超过1,500架战机,击沉大量美军舰艇,另外击伤25艘[7]。盟军在冲绳岛参战的舰艇超过1,300艘,包括40艘航空母舰、18艘战列舰及超过200艘驱逐舰,美国海军在此战役承担之部分远超过战争中之其他战役。

共和联邦

[编辑]

虽然登陆部分完全由美军承担,英国皇家海军太平洋舰队(BPF;美国海军番号第57特混舰队)提供了盟军大约25%的空中力量(450架飞机),总共50艘舰艇,其中17艘是航空母舰。英国航空母舰的装甲甲板更能抵御神风特攻队的攻击,代价则是每艘航空母舰搭载舰载机的数量较少。尽管共和联邦所有的航空母舰是由英国提供,航空母舰战斗群是由共和联邦国家包括英国、加拿大海军新西兰海军澳大利亚海军舰艇和人员的舰队组成。他们的任务是攻击压制日本先岛群岛机场,并提供空中掩护以应付日本的神风攻击。

海上战役

[编辑]
美国邦克山号航空母舰因神风特攻队攻击而重创
英国皇家海军TBF复仇者式轰炸机超级马林海火式费尔雷萤火虫战斗机正在怨仇号航空母舰甲板上待命出击。

英国皇家海军太平洋舰队之任务是对付先岛群岛之日本空中力量,该作战从3月26日开始至4月10日结束,任务非常成功。在4月10日舰队把注意力转向台湾北部机场,舰队在4月23日撤回圣贝纳迪诺湾。虽然对美国海军来说十分普通,但这是英国海军在海上进行最长时间之任务。

这样一个如此地与我们西方哲学所背离的场景,它所带来的是一种催眠般的入迷。我们不像是攻击的受害者,倒像是怀着某种冷漠恐惧的目击者,以观看一幕令人惊叹的奇观的心情,目睹每一架神风飞机下冲。那一刻我们忘了自己,惟在思绪着天上的那一个人是怎样的心态。
海军中将C.R. Brown[8]

5月1日英国太平洋舰队再次出动,攻击之前的机场,但这次还实施炮击。虽然数次神风特攻队攻击造成重大损失,但由于英国之航空母舰使用装甲甲板,因此其损伤较为轻微[9]

在历时3个月之冲绳岛战役中,日军共出动1,900架神风特攻队自杀飞机,击沉数十艘盟军舰艇及令超过5,000名美军水手阵亡,而己方损失了1,465架神风飞机(2,200架其他日本和美国的763架飞机也受到摧毁,其中包括击毁在地面者)。这些失去的是较小的船只,尤其是负责雷达警戒的驱逐舰,以及护航驱逐舰和登陆舰。虽然没有击沉大型的盟军军舰,但数艘舰队航空母舰却受到严重破坏。而日军亦使用以陆上为基地的摩托艇(震洋艇)来实施自杀攻击

紧张战况及旷日持久的战事迫使海军上将切斯特·尼米兹采取前所未有的纾缓措施令其主要海军指挥官可以休养生息。由于舰队指挥官的更替,美国海军在战役开始时是第5舰队及由海军上将雷蒙德·斯普鲁恩斯指挥,但它最终改为威廉·哈尔西上将率领的第3舰队

大和特攻舰队的覆灭

[编辑]
日本超级战列舰“大和号”爆炸沉没

最戏剧性之海上作战出现在远离冲绳岛的海面上:日本一支水面舰队在超级战列舰大和号率领下进行攻击,以吸引盟军飞机来增加神风特攻队攻击盟军舰艇成功的机会。如果到达冲绳岛就冲上海滩使用其大炮作为炮台,其水兵则上岸作为战斗士兵。但是由于日军已经失去制空权,在没有飞机保护的情况下,大和号自身也等于在进行自杀任务。

大和号与其它参与天号作战的军舰在离开濑户内海后很快就暴露行踪。在超过300架舰载机连续两天攻势下,这艘全世界最大之战列舰在1945年4月7日被击沉。美军的鱼雷轰炸机收到命令,只攻击其中一边以阻止战列舰进水平衡,或是攻击装甲最薄弱的船尾或舷侧。部分陪同大和号的军舰,包括巡洋舰“矢矧”、驱逐舰“霞”亦遭击沉。沉没后,日本海军停止行动,再没有参与战役的其余部分。

陆上战役

[编辑]
一幅美军在该战役之行动示意图

陆上战役从1945年3月26日开始,历时共87天。

首批登陆士兵属于美军第77步兵师,他们于1945年3月26日在庆良间群岛登陆,此处距离冲绳岛15英哩,庆良间群岛战事持续了5天。在这一系列战事中,第77步兵师共有31人阵亡及81人受伤,而日军共有650人死亡及被俘。该行动为舰队提供了锚地,也消除了自杀摩托艇的威胁。3月31日,美国海军陆战队两栖侦察营在无人防守的庆伊濑岛登陆,并在滩头阵地安装155毫米长脚汤姆炮以支援进攻冲绳岛。

冲绳岛北部战事

[编辑]
“新墨西哥级”BB-42 爱达荷号战列舰于1945年4月1日炮击冲绳岛
United States Marine Corps
1945年3月31日,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增援部队支援滩头阵地

主要登陆行动在L日 - 4月1日由美国海军陆战队第3远征军和第24军在冲绳岛西部之度具知海滩进行,这一天是1945年之复活节星期日及愚人节美国海军陆战队第2师在东南部的凑川海滩登陆佯攻以迷惑日军及牵制其后备力量。

第10集团军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标准来说相对轻易地横越岛的中南部,攻占读谷机场嘉手纳机场。由于抵抗微弱,巴克纳中将决定提前进行第2阶段计划 - 攻占冲绳岛北部。美国海军陆战队第6师进攻石川地峡,该地到处都是山岭和木林,日军集中在八重岳,此处位于本部半岛的陡峭石壁及地峡之中,该地之激烈战斗直到海军陆战队于4月18日肃清该地为止。

与此同时,美军第77步兵师于4月16日攻占半岛西面对开之伊江岛,除了传统武器外,第77步兵师亦发现一些自杀炸弹及由当地妇女做的长矛。该地之激烈战斗直到4月21日宣布占领伊江岛为止,之后此地变成另一个空袭日本的基地。

有些美军士兵发现此地有许多毒蛇,因此穿着厚重的军靴以避免毒蛇袭击。

冲绳岛南部战事

[编辑]
一架美国海军F4U海盗式战斗机发射空对地火箭以支援冲绳岛上的军队
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穿过一个已毁于战火的村庄,路旁有阵亡的日军士兵
一名海军陆战队第6师的爆破兵正观看一个炸药引爆并摧毁一个日军碉堡
1945年5月8日,美军第77步兵师的士兵们面无表情地在收音机前收听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胜利日之广播
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第1营营长理查德·罗斯中校在敌军狙击火力下,仍勇敢地在首里城的城墙上升起该师旗帜,这幅旗帜在格洛斯特角中首次升起,其后也在贝里琉战役中升起。

当海军陆战队第6师在向北部进军时,第24军转向冲绳岛腰部推进。第96步兵师在冲绳中西部遇到日军激烈的抵抗,日军扼守住1号公路以东,首里西北约5英里(8.0公里)的强化防御处,这里后来称为仙人掌岭英语Cactus Ridge。第7步兵师则遭到驻守在Arakachi西南方约1000码(910米)山丘的日军顽强抵抗,这座山丘日后称为尖峰英语The_Pinnacle,_Battle_of_Okinawa。4月8日晚上,第24军消除了这些抵抗,在战斗中共损失了1,500人,但杀死或俘虏日军大约4,500人。然而这只是艰苦战斗的开始,美军了解到这些据点只是首里防线的前哨而已。

美军的下一个目标是嘉数高地,这里是两座山之间的鞍部,成为首里外围防御的一部分。此地的日军据点建设坚固,并且日军躲在强化的山洞中顽强抵抗;美军付出了大量死伤才能消灭每个山洞的日军。日军还以枪口逼着冲绳平民离开山洞为日军取得食物和水,致使平民伤亡。

美军进攻嘉数高地后,日军司令牛岛满受长勇中将影响下决定反攻,4月12日晚上,日军第32军全力反攻,日军攻势十分有计划及准备充分,反攻维持2天,日军发现美军防线在晚上易于渗透,但其强大火力令日军死伤惨重,因此日军重回其原本防守策略。

美军第27步兵师在4月9日登陆岛上西海岸,霍奇现在有3个步兵师在前线,第96步兵师在中央,第7步兵师在东面,每个师只能前进1.5英里(2.4千米)。

霍奇在4月19日再次发起进攻,由324门大炮首先发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规模最大的。战列舰、巡洋舰及驱逐舰同时轰击,再后由650架海军舰载机猛烈轰炸敌人阵地。日军防守在陡峭之山地上,能使日军安全地避免美军之炮火,同时能用弹雨对付登上高地进攻之美军。

美军使用坦克攻击嘉数高地,但由于没有足够步兵支援而撤回,损失了22辆坦克。虽然出动了喷火坦克清除日军防守之山洞,但未能突破防线,第24军付出了死伤及失踪720人之代价,但如果不是日军保留大部分力量以防守南部更远地区及海军陆战队第2师在东南部的凑川海滩登陆以牵制日军后备力量,伤亡可能更大。

4月底,海军陆战队第1师替代第27步兵师,第77步兵师替代第7步兵师,当海军陆战队第6师到达后,美国海军陆战队第3远征军负责右翼战线,并由第10集团军全面指挥战事。

日军于5月4日再次发动反攻,这次牛岛满尝试在海岸发动两栖进攻,为支援反攻,日军出动所有大炮,向美军阵地发射13,000枚炮弹,当天美军也实施反炮击,击毁了19门日军大炮,其后2天内再击毁了另外40门日军大炮。这次反攻完全失败。

巴克纳在5月11日发起另一次进攻,之后激战了10天。5月13日,第96步兵师及第763坦克团攻占圆锥山,这处位于与那原海岸平原476英尺商之高地,是日军在东面之主要防卫地区,日军在此地集结大约1,000人防守。同时,海军陆战队第6师攻占折钵山。这2处要点的攻占标志着美军夹击首里,巴克纳希望尽快攻占首里及消灭日军防守兵力。

5月底之季风雨令山坡及道路充满泥泞,部队在推进及救助伤兵亦很困难,战况变成了像第一次世界大战般之阵地战,士兵在充满泥泞及雨水的战壕战斗,未埋葬的日军尸体开始腐烂,浸在泥土中令人作闷,山坡上很容易找到蛆虫[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月29日,海军陆战队第1师师长佩罗德·德尔·瓦尔少将麾下的第5陆战团第1营攻占首里,攻占此处在战略上及心理上对日军造成打击,他本身因此获得海军特别服务勋章;但此处位于第77步兵师负责的战区之内,幸而第77步兵师师长及时命令移转炮口,才使陆战队免于自己人的轰炸及炮击。

无论是计划设计上或对战争谬误上,巴克纳不曾想到日军会退回到第2条防线防守,这导致战役最后阶段的大规模杀戮,包括数千平民死亡。

冲绳岛在1945年6月22日被攻占,虽然一些日军继续战斗,包括冲绳县未来的县知事大田昌秀

牛岛满及长勇在战役之最后阶段,在最后一次万岁冲锋后,于89高地上的司令部内切腹自尽,八原博通大佐亦请求自尽,但受到牛岛满拒绝,他说:“如果你死去,就没有人知道冲绳岛战役的真相,记着这个暂时但不能忍受的耻辱,这是你的司令官的命令。”[10]

八原博通是在此战役中生存下来的日军最高级军官,他后来出版了《冲绳决战-高级参谋之手记》一书。

伤亡

[编辑]

军事上的损失

[编辑]
美第10集团军司令巴克纳之最后照片

美军共有超过84,000人伤亡,其中14,000人死亡或失踪,人数是在硫磺岛瓜达尔卡纳尔岛总和的两倍之多。这令该战役是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经历的最血腥战斗,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二血腥的战役,仅次于突出部之役[11][12][13]。数千名军人在稍后间接死亡(本来是伤兵和其他原因),并未计入之前的总数内。其中最著名的阵亡美军士兵是战地记者恩尼·派尔,他是在伊江岛因为日军机枪扫射而死[14]。美军在整个战斗中受到有史以来最高的48%伤亡率,其中有超过20,000名士兵因此战患有神经衰弱,约有14,000人因此退役。

巴克纳将军攻击日军防御正面的决定,尽管证明所费不赀,但最终成功。在战役结束前4天,巴克纳将军于视察前线的部队时死于日军炮火,是在战争期间阵亡的最高级别美国军官。翌日另一位将领克劳迪乌斯·米伊斯利准将死于机枪射杀。

盟军在海上有368艘(其中包括120艘两栖舰艇)损坏,而另外36艘,包括冲绳作战中击沉的15艘两栖舰艇和12艘驱逐舰。美国海军的死亡人数超过了受伤人数,有4,907人死亡及4,874人受伤,主要是由于受到神风攻击[15],日本共有16艘舰艇沉没,包括庞大的战列舰大和号

在陆地上,美军至少失去了225辆坦克,多辆履带式登陆车遭到击毁,而消灭了日军27辆坦克和743门大炮(包括迫击炮、反坦克炮高射炮),其中一些是由于海军和空军的轰炸而击毁。

一群日军俘虏在扣留期间正等候美军盘问

有一项统计,日军大约有107,000名战斗人员伤亡及7,400人被俘。有些士兵实行切腹自杀或引爆身上的手榴弹,另外大约有20,000人活封在他们的洞穴内[16]

这也是日军在战争中第一场有数千人投降成为战俘的战役,许多日军战俘是琉球人及在不久前才应召入伍参加战斗,因而没有充满日军的不投降主义信条[17]。当美军占领该岛后,一些日军取走冲绳平民的衣物,以免成为战俘、或前往美军急救站寻求救助,而冲绳人则提供一个简单的方法来协助美国人找出躲藏的日军士兵。由于冲绳语言日语大不相同,因此由美国人伴随的冲绳人使用语言来辨识日本人,将那些不懂当地语言的人视为隐藏的日军,而遭到美军逮捕。

平民伤亡

[编辑]
两名海军陆战队与冲绳的战争孤儿一同分享一个散兵坑
克服冲绳平民的抵抗是得益于宣传传单,其中一个等待遣送的俘虏正在阅读宣传单张

在二战其它一些发生过的重大战役的岛屿上(例如在硫磺岛),要么是无人居住,或者是已经提前疏散了平民,因而并未涉及平民。尽管日本政府在冲绳战役前疏散了约10万名老幼妇孺至本土和其他地区,但冲绳仍留有大量平民,1944年即有搭载着疏散学童的对马丸号被美军潜艇击沉。根据不同的估计,介于10%至33%的平民在战斗中死亡[18]。冲绳平民在战事中的损失估计为42,000人和150,000人之间死亡(根据冲绳县有超过100,000人)[19]。美军数字显示战役中有142,058名平民伤亡,其中包括因炮火、空袭和日军征用而死亡者[18]

在战争的历史上,冲绳县和平纪念馆[19]展示了美国和日本战斗下攻占冲绳时的情况。在1945年的战斗中,日军对冲绳的防卫和安全漠不关心,且利用平民作为人盾抗击美国人。日本军人从冲绳居民没收食物和处死藏匿食物者,这导致了大规模的饥饿;迫使平民离开他们的住所。日军还处决了约1,000名操不同地方方言的冲绳人以抑制间谍活动[20]。纪念馆写道:“有些人受到炮弹炸伤、一些发现自己陷入了无望的情况而被迫自杀、有的饿死、有的染疟疾而死,而其他人在日军撤退时丧命”[19]。有的日军士兵因为觉得来日无多,还强奸冲绳平民,在6月开始后日军的强奸“变得普遍”,明确表示日军已不抱存胜利希望[21]

随着美军即将来临的胜利,平民往往会在日军强迫下实行集体自杀,日军告诉当地人说胜利的美军士兵将进行横冲直撞的杀戮和强奸。《琉球新报》是冲绳的两大报纸之一,在2007年写道:“有很多冲绳人作证说,日军指示他们自杀。还有一些人也作证说,日军士兵给他们分发手榴弹(用来炸死自己)”[22]。一些平民,经日本宣传诱导后认为,美军士兵是野蛮的及犯下滔天罪行,因而杀害他们的家人和自己,以免被俘。其中一些将自己和家人从现时和平纪念馆所在的悬崖扔下。

然而尽管日本军队告知冲绳人,称美国人将对他们进行强奸、酷刑谋杀,但是战后他们“常因敌对的美方给予他们更为人道的对待而感到惊讶”[23][24]。根据马克·塞尔登的《群岛的不满:冲绳回应日本和美国的力量》一书写道,美国人并不如日本军事官员所警告的,“不奉行酷刑、强奸和杀害平民的政策”[25]。一位军事情报处日裔美国人[26]晃人坪田充当美军的翻译,说服数以百计的平民不要自杀,因而保住了性命[27]

总结

[编辑]
美军的M4谢尔曼坦克遭遇日军炮兵阻击

岛上有90%的建筑完全摧毁,郁郁葱葱的热带景观,变成了“一个布满泥泞、铅、腐烂和蛆虫的广阔领域”[28]

冲绳的军事价值“超出了所有的希望”,冲绳提供了接近日本的一个舰队锚地、部队集结地域和机场。战斗结束后,美军实行斑马行动以消除在周围水域的地雷,并成立了琉球政府以军政府的形式占领冲绳[29]。重要的美军部队仍然驻扎在这里,嘉手纳空军基地仍然是美国在亚洲最大的空军基地。

一些军事历史学家认为,冲绳直接导致对广岛长崎使用原子弹,并以此为手段的避免对日本本土实施地面入侵。其中一个持有这种突出的看法是维克托·戴维斯·汉森,他在其著作《碧波的战役》中明确指出:“...由于在冲绳的日本人,包括冲绳原居民,如此激烈的抵抗防御战(即使遭到切断,及没有补给品),而且因为伤亡如此之高,许多美国战略家寻找替代直接入侵日本本土外的手段。原子弹的出现是令人钦佩的,迫使日本人投降,而没有美国人伤亡。讽刺的是,美国传统的火攻轰炸日本各大城市(尤其是在入侵冲绳前实施了数个月)比原子弹远远更有效地杀害平民,如果美军只是继续或扩大轰炸,日本可能已经投降。不过炸弹是一个显示美国强大力量的标志,和日本投降,避免入侵日本本土。”

在1945年温斯顿·丘吉尔称该战役“是军事历史上最激烈及著名的。”

和平的基石纪念各国在冲绳岛战役中所有军事人员和平民的名字

1995年冲绳政府在摩文仁立碑命名和平的基石,该地是冲绳岛东南部最后的战场[30]。纪念馆列出了所有在战斗中死亡的已知外国和日本军人及平民名字。截至2008年6月为止,它共列出了240,734人的名字[31]

自杀命令争议

[编辑]
1945年的冲绳居民

冲绳当地政府和日本政府对日本军方在战斗中迫令平民集体自杀的行为意见分歧。2007年3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呼吁出版商改写描述说,陷入困境的日本帝国军队由于强迫平民在战事中自杀,因此他们不会为美军所俘。文部科学省的首选说明仅仅说,平民收到来自日军的手榴弹。

此举在冲绳人当中引发了广泛的抗议活动。2007年6月冲绳地区各县大会通过一项决议说:“我们强烈呼吁(国家)政府收回指示,立即恢复教科书中的描述,使冲绳岛战役真相,就会正确传递,悲惨的战争将不会再发生[32] ”。

在战后著名的家永教科书诉讼中,关于冲绳战役中是否存在强迫集体自杀,也是审判的焦点问题之一。

在2007年9月29日约110,000人举行在冲绳的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政治集会,要求文部科学省收回其对教科书出版商修改有关平民自杀内容的命令。该决议指出:“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没有日本军队的参与,‘集体自杀’就不会发生,任何删除或修改(描述)是对很多在该事件中的幸存者证词的拒绝和失真[33]”。

在2007年12月26日文部科学省的部分承认日本军方在平民集体自杀所起的作用[34]。该部的教科书编撰会允许出版商以恢复引用平民“是日军逼迫下集体自杀的”为内容。“可以说,该委员会的报告指出,从(冲绳居民)的观点看,他们是被迫进入集体自杀”[35]。这就是虽然没有足够的幸存者说,重要的是今天的儿童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36]

诺贝尔奖获奖作者大江健三郎写了一本小册子,其中指出,集体自杀的命令是由参加该战役的日军下达的[37],他遭到修正主义者起诉,包括该战役的指挥官提出反驳及希望阻止这本小册子出版。法庭于2007年11月9日进行聆讯,大江作证说:“冲绳岛上之居民被迫集体自杀根据日本的等级社会结构进行,这贯穿日本整个国家、日本军队和当地驻军[38]”。在2008年3月28日在大阪府法院裁定,赞成大江的说话说:“可以说,军方深入参与了集体自杀。”法院承认军队参与了集体自杀和谋杀后自杀,理由是士兵分发手榴弹自杀的事实和在没有驻扎日本军队的岛屿上没有集体自杀记录的事实[39]

相关作品

[编辑]

电影

[编辑]

电视剧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Sloan 2007,第18页
  2. ^ Keegan, John. The Second World War. Penguin. 2005. ISBN 978-0143195085. 
  3. ^ Hastings 2008,第370页
  4. ^ Planning Iceberg, Chp 2 of Okinawa: Victory in the Pacific by Major Chas. S. Nichols, Jr., USMC and Henry I. Shaw, Jr.. Historical Section, Division of Public Information, U.S. Marine Corps. [2010-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13). 
  5. ^ The United States Navy assembled an unprecedented armada in April 1945. [2007-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6). 
  6. ^ The American invasion of Okinawa was the largest amphibious assault of World War II. [2010-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28). 
  7. ^ John Toland, The Rising Sun: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Japanese Empire 1936-1945, Random House, 1970, p. 713
  8. ^ John Toland, ibid, p. 711;原文:这样一个如此地与我们西方哲学所背离的场景,它所带来的是一种催眠般的入迷。我们不像是攻击的受害者,倒像是怀着某种冷漠恐惧的目击者,以观看一幕令人惊叹的奇观的心情,目睹每一架神风飞机下冲。那一刻我们忘了自己,惟在思绪着天上的那一个人是怎样的心态。
  9. ^ Hastings (2007), p. 401.
  10. ^ John Toland, ibid, p. 723
  11. ^ Battle of Okinawa: The Bloodiest Battle of the Pacific War » HistoryNet. [2009-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7). 
  12. ^ 存档副本. [2009-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03). 
  13. ^ Battle of Okinawa. [2007-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5). 
  14. ^ Reid, Chip. "Ernie Pyle, trail-blazing war correspondent—Brought home the tragedy of D-Day and the rest of WWII"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BC News, June 7, 2004. Accessed April 26, 2006.
  15. ^ The Amphibians Came to Conque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rom Hyperwa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6. ^ History Learning Site: The Battle of Okinaw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7. ^ Huber, Thomas M. Japan's Battle of Okinawa, April–June 1945. Leavenworth Papers. United States Army Command and General Staff College. May 1990 [2008-05-09]. (原始内容 (mdy)存档于2009年12月30日). 
  18. ^ 18.0 18.1 GlobalSecurity.org
  19. ^ 19.0 19.1 19.2 The Basic Concept of the Okinawa Prefectural Peace Memorial Museu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 ^ 1945 suicide order still a trauma on Okinaw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HT, June 21 2005.
  21. ^ Appleman, Roy E. Okinawa: The Last Battle. United States Army in World War II.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1948: 462 [2009-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26). 
  22. ^ Japan’s Textbooks Reflect Revised History, New York Times, [2009-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2) 
  23. ^ Molasky, Michael S., The American Occupation of Japan and Okinawa: Literature and Memory: 16, [2009-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16) 
  24. ^ Molasky, Michael S.; Rabson, Steve, Southern Exposure: Modern Japanese Literature from Okinawa: 22, [2009-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17) 
  25. ^ Sheehan, Susan D; Elizabeth, Laura; Selden, Hein Mark, Islands of Discontent: Okinawan Responses to Japanese and American Power: 18 
  26. ^ Military Intelligence Service Research Center: Okinaw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7. ^ Defiant soldier saved lives of hundreds of civilians during Okinawa battl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pril 1, 2005.
  28. ^ Okinawan History and Karate-do. [2009-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9). 
  29. ^ Military Government In The Ryukyu Islands, 1945-1950. [2008-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04). 
  30. ^ The Cornerstone of Peace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2-06-06.
  31. ^ Okinawa is promised reduced base burden Archive.is存档,存档日期2012-06-29, The Japan Times, June 24, 2008
  32. ^ Okinawa slams history text rewrite Archive.is存档,存档日期2012-06-04, Japan Times, June 23, 2007
  33. ^ "110,000 protest history text revision order" Archive.is存档,存档日期2012-06-29, The Japan Times, September 30, 2007.
  34. ^ Japan to amend textbook accounts of Okinawa suicid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Herald Tribune, December 26, 2007
  35. ^ Texts reinstate army's role in mass suicides: Okinawa prevails in history row Archive.is存档,存档日期2012-06-29 Japan Times, December 27, 2007
  36. ^ Okinawa's war time wounds reopene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17 November 2007
  37. ^ Japan Times, September 12, 2007, Witness: Military ordered mass suicides Archive.is存档,存档日期2012-06-29
  38. ^ Oe testifies military behind Okinawa mass suicides Archive.is存档,存档日期2012-06-29, Japan Times, November 10, 2007
  39. ^ Court sides with Oe over mass suicides Archive.is存档,存档日期2012-06-29, Japan Times, March 29, 2008

来源

[编辑]
书籍
网页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