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纳粹德国占领波罗的海国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从右至左,分别为:立陶宛总专员奥托-海因里希·德莱斯勒英语Otto-Heinrich Drechsler东方专员辖区专员辛里奇·罗瑟英语Hinrich Lohse、东方专员辖区部长艾尔弗·罗森堡英语Alfred Rosenberg党卫军军官埃博哈德·美登姆(Eberhard Medem),摄于1942年
1941年7月,进入里加的德军

纳粹德国占领波罗的海国家发生于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期间至1944年。一开始,许多爱沙尼亚人拉脱维亚人以及立陶宛人德国人视为驱逐苏联统治的解放者。他们希望德国人可以协助他们恢复独立,然而纳粹德国在当地建立了总督辖区。德国人在占领期间发动种族歧视运动强制迁徙以及屠杀,这促使当地居民展开抵抗运动[来源请求]

德国的计划

[编辑]

在1939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被划入苏联的势力范围。此后德国开始从该两国撤出波罗的海德国人。从1939年10月至12月间,德国分别从爱沙尼亚及拉脱维亚撤出13,700人及52,583人,他们被安置在被德国占领的波兰。隔年夏天,苏联占领波罗的海国家。1941年6月22日,德国展开巴巴罗萨行动。在此之前苏联在波罗的海国家展开苏维埃化英语Sovietization of the Baltic states,第一次强制迁徙发生在6月14日,即德国发动进攻的8天前,因此许多波罗的海地区居民对于进攻的德军十分欢迎。[1]

在立陶宛,一场起义发生在战争开始的第一天,立陶宛临时政府被成立。当德意志国防军的攻击接近里加塔林时,当地人也开始尝试恢复他们的国家。许多人希望德国人能帮助他们恢复独立。然而这样的期待很快就消失了,当地人停止与德国人合作。[2]当地人反对德国人的舆论在德国人准备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连同白俄罗斯一起被并入奥斯兰总督辖区后开始大增。其为由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这四个主要民族所组成的殖民地,但他们却几乎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力。德国人拒绝协助当地人恢复独立并宣布自己是其政权的合法的继承者,就跟先前并吞他们的苏联人一样。[3]

德国在当地的政策是严苛的,别动队展开了犹太人大屠杀。幸存者被纳粹分子认为是“垂死的种族”,必须“被更有活力的种族取代”,也就是德国人[4]德国人预定在东方的占领区实施定居殖民主义英语Settler colonialism,其将以东方总计划作为基础,依照该计划,波罗的海地区的人民其中的三分之二将被强制迁徙,而剩下的三分之一将被就地处死,或是成为奴隶,抑或是将其德国化(如果那个人被认为是“雅利安人种”的话)。多达数十万的德国人将被迁移至这些占领区。1941年7月16日,阿道夫·希特勒在一场会议中指出:波罗的海国家将在适当的时机被德国并吞[5]一些德国种族理论学者建议在并吞波罗的海国家之后,将爱沙尼亚改名为“派普斯兰”;将拉脱维亚改名为“道纳兰”。[4]在战争期间,德国的种族政策英语Racial policy of Nazi Germany主要针对犹太人,而非占大多数的波罗的海人。[6]

到了战争后期,许多人都已看出德国将会战败,许多波罗的人和爱沙尼亚人再次站到德国这一边。他们希望借由参加战争以阻止苏联的占领,或是获得西方盟国的支援。[7]1943年8月13日,地下化的拉脱维亚民族中央议会宣告成立。一个类似的组织:立陶宛解放最高委员会于1943年11月25日成立。1944年3月23日,地下化的爱沙尼亚共和国委员会也宣告成立。

参考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Hiden & Salmon (1994). p. 115.
  2. ^ Baltic states German occupa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3. ^ Pinkus, Oscar (2005). The War Aims and Strategies of Adolf Hitler, p. 263. MacFarland & Company Inc., Publishers., London.
  4. ^ 4.0 4.1 Lumans, Valdus O. (2006). Latvia in World War II, page 149.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马丁·鲍曼's Minutes of a Meeting at Hitler's Headquarters (July 16, 1941) [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 ^ Hiden & Salmon (1994). p. 117.
  7. ^ The Baltic States: The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of Estonia, Latvia and Lithuania, Graham Smith, p. 91. ISBN 0312161921

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