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格尔哈特-韦尔策尔世界文化地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英格尔哈特-韦尔策尔世界文化地图(英语:Inglehart–Welzel cultural map of the world)是政治学家罗纳德·英格尔哈特克里斯蒂·韦尔策尔基于世界价值观调查而制作的一幅地图。这张图从两个主要的维度标示了不同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取向:x轴展现的维度是生存价值观自我表达价值观,y轴展现的维度则是传统价值观世俗理性价值观。从左到右表示从生存价值观逐渐过渡到自我表达价值观,从下到上则是表示从传统价值观逐渐过渡到世俗理性价值观。[1]

  • 生存价值观把重点放在经济稳定和人身安全,以实用为主,严刑峻法的社会制度为核心,对于公权力、管制介入生活的标准较低,人与社会间要求统筹管理,但人与人之间不强求信任,政治中庸、对刺激略带敏感,不关心外在无关之动态;如:俄罗斯[2]
  • 自我表达价值观高度重视主观幸福感、自我表达和生活质量,艺术与文化形态,重视环境保护,人民对参与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决策需求不断增加,偏重人际信任与隐私保障,政治多彩多姿;如:澳洲[3]
  • 传统价值的世界观以国族中心主义相连结,对于外族或带有历史偏见,但相对热情,多语言能力差,鼓励人口众多,对于犯罪者以严整为主,而法律之外社会对道德要求严格,因此宗教势力强大,宽容少见,古代不平等现象持续存在,对于传统文化维护至极,对新思想保守。如:巴基斯坦[4]
  • 世俗价值观把重点放在理性和宽容,对于法律以制度维护而非处罚为优先,宽容境内增加的外国人、同性恋者,或是特殊行为者,但也可能相对理性务实而导致异文化受排斥而难以融入,多保障性别平等乃至于一切平等,对于旧文化与新文化鼓励兼容并蓄;如:瑞典[5]

亚洲社会都分布在传统/世俗层面的两个集群,但不如西方世界般重视自我表达。

  • 传统价值观强调权威在宗教、亲子关系、服从具有绝对标准和传统家庭观念[6]的重要性,拒绝离婚、堕胎、安乐死和自杀;具有较高的种族优越感和民族主义的看法。如:南亚(相较于儒家社会)。
  • 世俗理性价值观不太重视宗教、传统的家庭观念和权威,离婚、堕胎、安乐死和自杀被视为相对可以接受,或者至少可以进行公开探讨与研究;具有较高的技术优越感和理性主义的看法。如:儒家社会[7]

根据作者的说法:“在10个指标的因素分析中,这两个维度解释了超过70%的跨国差异,而且这些维度中的每一个都与其他重要取向的分数密切相关。”[8][9]

这些价值观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关,最重要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部门在制造业服务业中所占的比例。尽管如此,作者强调,社会经济地位不是决定一个国家位置的唯一因素,因为他们的宗教和文化历史遗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10]

价值

[编辑]

Inglehart和Welzel对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的分析认为,世界上的跨文化差异主要有两个维度:

  1. x-轴:生存价值vs自我表达价值
  2. y-轴:传统价值观与世俗理性价值观

该地图是一个图表,其中各国根据其在x轴(生存价值观与自我表达价值观)和y轴(传统价值观与世俗理性价值观)上的两个价值观的得分进行定位。

这张地图显示了社会在这两个维度上的位置。国家集群反映的是它们共同的价值观,而不是地理上的接近。

传统价值观强调宗教亲子关系服从权威、绝对标准和传统家庭价值观的重要性。信奉这些价值观的人也拒绝离婚堕胎安乐死自杀。信奉这些价值观的社会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主义观。

世俗理性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有着相反的偏好。信奉这些价值观的社会较少强调宗教、传统家庭价值观和权威。离婚、堕胎、安乐死和自杀被认为是相对可以接受的。[11]

恩格尔布雷克特尼格伦将从传统价值观向世俗理性价值观的转变描述为“本质上用科学和官僚主义取代宗教和迷信,成为社会行为和权威关系的基础”。[12]

生存价值观强调经济和人身安全它们与相对的种族中心主义观点和低水平的信任和宽容有关。

自我表达价值观高度重视主观幸福感、自我表达和生活质量在接受这些价值观的社会中,一些价值观更为普遍,包括环境保护、对外国人女同性恋男同性恋者和性别平等的日益宽容、对参与经济和政治生活决策的要求越来越高(自治和不受中央权威的约束)、人际信任、政治温和,以及育儿价值观从强调努力工作向强调想象和宽容的转变。从生存到自我表达的转变,也代表着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转变,以及对民主价值观的拥抱。[13] 从传统价值观向世俗理性价值观的转变与一国经济中工业要素所占的比例有很强的相关性(0.65),而从生存价值观向自我表达价值观的转变与该国工业部门的规模无关,但与该国服务部门的规模有很强的相关性(0.73)。[14]

集群

[编辑]

2017年版本的地图将国家划分为九个集群:英语圈拉丁美洲、欧洲天主教会、欧洲新教、非洲-伊斯兰波罗的海南亚东正教会儒家集群。在以前的研究中,非洲-伊斯兰集群被分成两个(非洲集群和伊斯兰集群),波罗的海国家没有自己的集群。[15]

另一种划分社会的方法是根据物质财富,较贫穷的社会在两个轴的底部,较富裕的社会在顶部。[16]

国别分析

[编辑]

西方世界国家中,美国是最保守的国家之一(作为位置最靠后的国家之一),还有爱尔兰和波兰等高度保守的天主教国家。[17] Simoni总结道:“在传统/世俗维度上,美国的排名远远低于其他富裕社会,其宗教信仰和民族自豪感水平与一些发展中社会相当。”[18]

亚洲社会在传统/世俗维度上分为两个集群,较世俗的儒家社会位于地图的顶部,较传统的南亚社会位于地图的中心。[19]

俄罗斯是最注重生存价值的国家之一,而另一方面,瑞典在自我表达方面排名最高。[20]

研究还发现,基本的文化价值观绝大多数适用于国家界限,跨国界的混合相对较少。即使在拥有共同文化历史的国家之间也是如此。此外,即使是国家的文化集群也不会跨越国界进行太多的融合。这表明国家是具有文化意义的单位。[21]

历史

[编辑]
2008年版本的地图

该地图随着世界价值观调查的新数据浪潮而定期更新和修改。不同的版本可在“世界价值观调查”网站查阅。[22]

该地图的早期版本由罗纳德·英格尔哈特 (Ronald Inglehart) 于 1997 年发布,维度名为“传统与世俗-理性权威”和“生存与幸福”。[23]

Inglehart 和 Welzel 于 2005 年修订了这张地图,并将维度命名为“传统与世俗-理性价值观”和“生存与自我表达价值观”。[24]这张地图和它的各种更新通常被称为英格尔哈特-韦尔策尔文化地图。

Welzel 在 2013 年发布了一张截然不同的地图,其中包含两个密切相关的维度,名为“解放价值观”和“世俗价值观”,其中解放价值观提供了他的人类赋权理论背后的主要变量。[25]

其他文化地图由Shalom Schwartz[26]以及Stankov、Lee和Vijver[27]出版。

反响

[编辑]

文化地图普遍受到欢迎,经常被引用或提及。2009年,阿诺·托施将其描述为“英格尔哈特研究传统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28]同样,许多学者也将其称为“著名”(2009年,尼尔斯-克里斯蒂安·弗里切[29],2016年,伊丽莎白·斯塔克斯鲁德[30],2020年,曼弗雷德·布洛特纳[31],2020年,路易吉·库里尼和罗伯特·弗兰泽,同样是在2020年[32]))。

尽管它很受欢迎,但有几个学者们质疑这两个维度是否代表了文化差异的充分和有用的衡量标准。2007年,Majima和Savage质疑哪些衡量文化的方法是最恰当的,以及衡量的随时间变化是否真实[33]。而Bomhoff和Gu在2012年提出,东亚人的态度和价值观没有得到充分反映。[34]

在2010年,beugelsdijk和Welzel的计算表明,数据只能很弱地证明将其分为两个因素或维度,而单一因素的解决方案可能是合适的。[35][36]2013年,Welzel提出,这两个维度可以在人类赋权的共同框架下结合起来。同样,Inglehart 在 2018 年发现,结合文化价值观的单一因素很好地反映了现代化。[37]

根据阿格纳·福格 (Agner Fog) 2020 年的研究,对文化差异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发现许多关于文化差异的研究都导致了相似的因素,但因子旋转的方式不同。因子旋转的普遍做法掩盖了文化地图上不同轴向的不同研究之间的相似性。未旋转的解决方案具有最强的因子或维度,对应于从 Inglehart 和 Welzel 地图的左下角到右上角的一条线,结合了两个维度。 这个组合维度可以解释为发展或现代化。它结合了许多经济、技术、制度和心理变量,而这些变量恰好彼此密切相关。未旋转的第二个因素或维度对应于Inglehart和Welzel地图上的一条垂直线,反映了东亚文化的特殊文化价值。[38][39]

2020年,弗雷德·德文(Fred Dervin)、罗宾·莫洛尼(Robyn Moloney)和阿什利·辛普森(Ashley Simpson)批评该地图是“文化本质主义和潜在的种族主义”,因为它的概括和简化使发展中国家蒙上了污名,并给它们贴上了不如白人、欧洲和基督教国家的标签。[40]

另请参阅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JOINT EVS/WVS 2017-2021 DATASET. European Values Study.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8 (联合ev / wvs 2017-2021数据集). 
  2. ^ 中俄文化价值观及其在对外政策中的体现. 科学网. 2012-0827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4). 
  3. ^ 澳大利亚价值观,你知道多少. 知乎. [2023-04-24]. 
  4. ^ 巴基斯坦风俗习惯和禁忌?. 中国签证资讯网. 2015-09-06. 
  5. ^ 瑞典人的价值观——文化与情感. 凤凰新闻. 2019-03-01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4). 
  6. ^ 中国家庭价值观. 知乎. [2023-04-24]. 
  7. ^ 儒家主要思想. 知乎. [2023-04-24]. 
  8. ^ The WVS Cultural Map of the World. worldvaluessurvey.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9 (世界文化地图). 
  9. ^ Changing Mass Priorities: The Link between Modernization and Democracy. jstor.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4) (不断变化的群众优先事项:现代化与民主之间的联系). 
  10. ^ Kjell Engelbrekt, Bertil Nygren. Russia and Europe: Building Bridges, Digging Trenches. books.google.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4) (俄罗斯和欧洲:架起桥梁,挖掘战壕). 
  11. ^ 中国公众近十年价值观的变化 ——“后现代化理论”的验证研究. 稳中求进.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4). 
  12. ^ 什么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你真的了解吗.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20-05-07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4). 
  13. ^ Serena Simoni. Understanding Transatlantic Relations: Whither the West?. books.google.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9) (理解跨大西洋关系:西方向何处去?). 
  14. ^ Modernization, Cultural Change, and the Persistence of Traditional Values. researchgate.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8) (现代化、文化变迁和传统价值观的延续). 
  15. ^ R. Westwood, G. Jack, F. Khan, M. Frenkel. Core-Periphery Relations and Organization Studies. books.google. [2023-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30). 
  16. ^ 罗纳德·英格尔哈特,克里斯蒂安·韦尔泽尔. Modernization, Cultural Change, and Democracy: The Human Development Sequence. books.google. [2023-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30). 
  17. ^ Helmut K Anheier; Yudhishthir Raj Isar. 文化与全球化:冲突与紧张. SAGE Publications: pp. 243–245. 2007-03-27 [2023-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9) (Cultures and Globalization: Conflicts and Tensions). 
  18. ^ Serena Simoni. 了解跨大西洋关系:西方何去何从?. Routledge: p. 1. 2013-05-29 [2023-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9) (Understanding Transatlantic Relations: Whither the West?). 
  19. ^ Michael A. Witt; Gordon Redding. 牛津亚洲商业系统手册. OUP Oxford: p. 370. 2014-01-23 [2023-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30) (The Oxford Handbook of Asian Business Systems). 
  20. ^ Kjell Engelbrekt; Bertil Nygren. 俄罗斯和欧洲:搭建桥梁,挖掘战壕。. Routledge: p. 32. 2014-03-18 [2023-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4) (Russia and Europe: Building Bridges及Digging Trenches.). 
  21. ^ Minkov, Michael; Hofstede, Geert. “民族文化是一个有意义的概念吗?”. Cross-Cultural Research.: 46 (2): 133–159. 2012 [2023-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9) ("Is National Culture a Meaningful Concept?"). 
  22. ^ “世界价值观调查、调查结果及见解”. World Values Survey.: Retrieved 2020-10-07. 2020 [2023-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5) ("World Values Survey及Findings and Insights"). 
  23. ^ Inglehart, R. 现代化与后现代。43个社会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变革。.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Modernization and Postmodernization. Cultural、Economic及and Political change in 43 societies.). 
  24. ^ Ronald Inglehart; Christian Welzel. 现代化、文化变迁和民主:人类发展的顺序.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57. 2005-08-08 [2023-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30) (Modernization、Cultural Change及and Democracy: The Human Development Sequence). 
  25. ^ Welzel, C. 自由崛起。人类赋权与解放的追求.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Freedom Rising. Human Empowerment and the Quest for Emancipation.). 
  26. ^ Schwartz, Shalom. 文化价值取向理论:阐释与应用. Comparative Sociology. 2006, 5 (2–3): 137–182. doi:10.1163/156913306778667357. 
  27. ^ Stankov, Lazar; Lee, J.; van de Vijver, F. 国家层面心理差异的两个维度:保守/自由主义和严厉/温柔。.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4, 30: 22–33. doi:10.1016/j.lindif.2013.12.001. 
  28. ^ Arno Tausch. 13 亿穆斯林的真实想法:基于世界价值观调查对近期盖洛普研究的回答.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2009: 128. ISBN 978-1-60692-731-1. 
  29. ^ Fritsche, Niels-Christian, Buchroithner, Manfred , 编, 真正模拟现实…?-让我们通过混合算法来“撤销”图片、等距离地图、高密度图表和漫画文化来改进我们的认知地图,作为制图软件开发的整体标志, True-3D in Cartography: Autostereoscopic and Solid Visualisation of Geodata, Lecture Notes in Geoinformation and Cartography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 2012: 83–95 [2021-03-21], ISBN 978-3-642-12272-9, doi:10.1007/978-3-642-12272-9_5 (英语) 
  30. ^ Elisabeth Staksrud. 网络世界中的儿童:风险,监管,权利. Routledge. 23 May 2016: 47 [2023-04-26]. ISBN 978-1-317-16783-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4). 
  31. ^ Manfred Buchroithner. 地图学中的真正3d:地理数据的自立体和实体可视化.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3 January 2012: 93 [2023-04-26]. ISBN 978-3-642-122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1). 
  32. ^ Luigi Curini; Robert Franzese. SAGE 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研究方法手册. SAGE Publications. 9 April 2020: 456 [2023-04-26]. ISBN 978-1-5264-86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3). 
  33. ^ Majima, S.; Savage, M. 英国发生过文化转变吗? 与罗纳德·英格尔哈特的一次重要相遇。. Cultural Sociology. 2007, 1 (3): 293–315. S2CID 143440246. doi:10.1177/1749975507082050. 
  34. ^ Bomhoff, Eduard J.; Gu, Mary Man-Li. 东亚仍然不同:Inglehart 和 Welzel 对自我表达价值观指数的评论.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012, 43 (3): 373–383. S2CID 145556393. doi:10.1177/0022022111435096. 
  35. ^ Beugelsdijk, S.; Welzel, C. 民族文化的维度和动力:综合霍夫斯泰德和英格尔哈特.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018, 49 (10): 1469–1505. PMC 6191680可免费查阅. PMID 30369633. doi:10.1177/0022022118798505. 
  36. ^ Li, Liman M. W.; Bond, Michael H. 价值观变迁:世界价值观调查中四个时期公民世俗主义的国家变迁分析. 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010, 47 (2): 294–306. S2CID 143771208. doi:10.1016/j.soscij.2009.12.004. hdl:10397/9230可免费查阅. 
  37. ^ Inglehart, R. 文化进化.人们的动机正在改变和重塑世界.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38. ^ Fog, A. 文化变量聚类的可重复性检验. Cross-Cultural Research. 2020, 55: 29–57. S2CID 224909443. doi:10.1177/1069397120956948. 
  39. ^ Fog, A. 文化差异的二维模型:统计和理论分析. Cross-Cultural Research. 2022. doi:10.1177/10693971221135703. 
  40. ^ Fred Dervin; Robyn Moloney; Ashley Simpson. 教师工作中的跨文化能力:面对意识形态和实践. Taylor & Francis. 31 March 2020: 51 [2023-04-26]. ISBN 978-0-429-6844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6).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