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
希臘歷史 |
---|
歷史系列條目 |
希臘主題 |
古希臘(希臘語:Ελλάς,羅馬化:Ellas)泛指愛琴海一帶在羅馬人和基督教進入前的古文明。其大部分時期並非統一勢力,文化繁榮的經典時期為一些城邦百家爭鳴的狀態。
早在約公元前三千紀,愛琴海地區就孕育了燦爛的米諾斯文明(或稱克里特文明),約公元前16世紀被邁錫尼文明取代,文明中心從克里特島轉向了希臘大陸。約公元前1200年,多利安人入侵毀滅了邁錫尼文明,希臘歷史進入所謂「黑暗時代」。在公元前九世紀末期,海上貿易再次興盛,新的城邦國家紛紛建立。公元前5世紀初在雅典與斯巴達領導下,希臘城邦聯軍在兩次波希戰爭戰勝波斯帝國。此時希臘文明進入了最高峰,古典哲學,科技,藝術以及民主政治快速發展,獲稱為「黃金時期」(伯里克利在位)。
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了雅典民主制以及提洛同盟,希臘各城邦進入混戰。公元前4世紀末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希臘地區後,古希臘文化得以播遷到埃及、新月沃土與印度河流域的廣大地區,稱為希臘化時期。由於古希臘文明在地中海世界的重大影響,其文化還被古羅馬吸收並帶到歐洲的許多地區。因此一般認為古希臘文明為西方文明打下了基礎[1][2][3]。
年表
[編輯]青銅時代
[編輯]前3000年左右南下的印歐人部落與來自於安那托利亞的印歐民族以及希臘的原住民彼拉斯齊人融合併定居於愛琴海沿岸,成為希臘人的祖先。希臘進入銅器時代。此時規模最大的考古遺址為克里特島上的克諾索斯,被認為和傳說中的米諾斯王宮大致對應,因此這文明亦稱為米諾斯文明。同時代希臘地區也有基克拉澤斯群島的基克拉澤斯文明,以及位於希臘大陸的赫拉斯文明。
大約公元前1600年,另一支古印歐人來到了希臘南部的邁錫尼,此後的500年裡,這支古印歐人創造了邁錫尼文明,希臘進入了荷馬史詩中的年代。邁錫尼文明在約公元前12世紀滅亡於多利安人入侵。
黑暗時代
[編輯]中古希臘(約前1200年至前800年)也稱希臘黑暗時代,指的是希臘歷史中從傳說中的多利安人入侵及邁錫尼文明滅亡的公元前十一世紀直到公元前九世紀最早的希臘城邦崛起;以及公元前八世紀出現了荷馬史詩等早期希臘語寫作。這時期人口減少,邁錫尼時期的雄偉建築和墓葬消失,鐵器經可能的入侵者傳入。這時期的藝術風格主要是較簡單的幾何風格。
古風時代
[編輯]這時期人們會注意到工藝,科技和政治哲學的明顯進步和希臘城邦的興起,古典哲學,劇場,詩歌發展以及對在希臘黑暗時代失去的書寫語言的重新引入(古風的定義也部分來自此)。前8世紀希臘城邦(Polis)逐漸興起,城邦是政治生活的基本單元,「政治」(Politics)一詞即為「城邦事務」。最著名的兩個城邦為斯巴達和雅典。斯巴達傳說在前7世紀由立法者呂庫古改革,實施軍事化制度,而雅典在前6世紀由梭倫改革,擴大雅典公民權利。希臘城邦紛紛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建立殖民地,著名的有敘拉古,塔蘭托和那不勒斯。前776年,各城邦在奧林匹亞舉辦第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
古典時代
[編輯]公元前492和480年,波斯帝國兩次大規模入侵希臘世界,均遭到挫敗,史稱希波戰爭,古希臘文明進入了高峰。
雅典的民主改革在伯里克利時代正式完成,商業,工藝,哲學,科學和藝術空前發展。著名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赫拉克利特、巴門尼德、德謨克利特、希羅多德、修昔底德、色諾芬、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阿里斯托芬、索福克勒斯均為這一時期的人物。
公元前431年,雅典領導的提洛同盟和斯巴達領導的伯羅奔尼撒同盟之間再次爆發戰爭,史稱伯羅奔尼撒戰爭。雅典民主制結束,取而代之的是斯巴達人支持的寡頭政府。但斯巴達人的霸權沒能持續太久,希臘城邦就陷入了混戰。
公元前335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夷平底比斯,除斯巴達外的希臘眾城邦降伏,古典時代結束。
波希戰爭
[編輯]在希臘城邦向地中海沿岸擴展的同時,西亞的波斯帝國也在擴張;前547年,波斯帝國征服了小亞細亞半島上的伊奧尼亞希臘諸邦[4]。前499年,小亞細亞半島上的米利都等希臘城邦發動起義並焚燒了薩迪斯城,且得到雅典支持[5]。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在鎮壓起義後,就準備進攻雅典。前490年,波斯大軍渡海西侵,卻在馬拉松戰役被人數居於劣勢的雅典重裝步兵擊敗,希臘人贏了第一次波希戰爭[6]。
前480年,波斯國王薛西斯一世率20萬大軍再次進攻[7],希臘各城邦也結成同盟,共禦強敵。希臘聯軍的陸軍以斯巴達人為主力,海軍則以雅典艦隊為主[7]。斯巴達陸軍在溫泉關阻擊波斯陸軍,雖然兵敗,但為希臘海軍爭取了集結時間[8]。波斯人攻入了雅典,將全城焚毀,但希臘海軍在薩拉米海戰中一舉擊潰波斯海軍,波斯人面臨補給切斷的危險,不得不撤退[8]。希臘人乘勝追擊,解放了小亞細亞的希臘諸邦。第二次波希戰爭以希臘勝利告終。
伯羅奔尼撒戰爭
[編輯]波希戰爭以後,雅典成為希臘的霸主[9]。雅典海軍是希臘各城邦中最強大的軍事力量,雅典的民主制也在伯里克利執政時期達到黃金時代。波希戰爭中,希臘各城邦建立了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戰後逐漸成為雅典實現霸權的工具[10]。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不滿雅典霸權,雙方多次爆發摩擦。前431年,斯巴達的同盟底比斯進攻雅典的同盟普拉提,正式引發了伯羅奔尼撒戰爭[11]。雅典依靠強大的海軍封鎖,斯巴達則攻入雅典,試圖迫其決戰。雙方互有勝負,但都未能取得決定性勝利,遂於前421年締結和約[11]。和平未能維持很久,前415年,雅典對西西里島斯巴達的盟邦敘拉古發動大規模遠征,結果以慘敗告終[12]。西西里遠征使雅典元氣大傷,無力抵禦斯巴達的攻勢。前405年,雅典海軍全殲[12]。次年,雅典向斯巴達投降,斯巴達成了希臘的新霸主。斯巴達的霸權也未能長久,希臘各城邦陷入混戰之中[13]。
城邦混戰
[編輯]斯巴達的帝國主義政策,使得斯巴達以前的盟友很快就背叛了斯巴達,雅典與以前的敵人底比斯和科林斯結盟,在公元前395-387年的科林斯戰爭中對抗斯巴達。378年斯巴達統帥斯福德里亞斯突襲比雷埃夫斯的企圖引發雅典建立第二次雅典同盟。最終底比斯在371年的留克特拉戰役中擊敗了斯巴達。然而此後包括雅典在內的其他希臘城邦轉而反對底比斯,底比斯的霸權在曼丁尼亞戰役(公元前362年)中隨著其領導人軍事天才伊巴密濃達的去世而結束。底比斯的霸權結束之後,位於希臘北部的馬其頓王國開始崛起,成為古希臘新的霸權。
希臘化時代
[編輯]希臘化時代在亞歷山大征服波斯帝國之後不久開始。通常起始點視為亞歷山大大帝於公元前323年逝世開始,並結束於羅馬共和國在前146年征服希臘本土,或前30年最後的繼業者王國——托勒密王國滅亡為止。這段時期,19世紀後西方史學界認為古希臘文明主宰整個地中海東部沿岸的文明,所以稱此地這段時期為希臘化時代。希臘化時代被認為是希臘古典時代和羅馬文化間的過渡時期,與希臘古典時代相比,被認為文化上呈現下降或衰退的趨勢。希臘化時期的特點是新的一波的希臘殖民活動,並主要以埃及和西亞的各希臘化王國內建立殖民城市為主。
馬其頓的崛起
[編輯]馬其頓位於希臘北部,處於希臘文明的邊緣,被希臘人視為蠻族[14]。但從公元前4世紀起,馬其頓逐漸成為希臘北部的重要國家。前359年,菲利普二世即位。在菲利普的治下,馬其頓成為巴爾幹地區首屈一指的軍事強國[14]。菲利普大力推動馬其頓歷史發展,使馬其頓的歷史從此長期與希臘的歷史融為一體。面對馬其頓的崛起,希臘建立了以雅典為首的反馬其頓同盟[14]。前338年,馬其頓在喀羅尼亞大敗希臘聯軍,取得了對整個希臘的控制權[14]。前336年,菲利普遇刺身亡,其子亞歷山大即位。亞歷山大即位後很快就平定了希臘城邦的叛亂,鞏固了政權[15]。前334年,亞歷山大率大軍渡海東征,拉開了他征服世界的序幕。亞歷山大最大的敵人是強大的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先後在格拉尼庫斯河和伊蘇斯擊敗波斯軍隊,從波斯人手中奪取了敘利亞和埃及[15]。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試圖求和,但被雄心勃勃的亞歷山大拒絕。前331年,亞歷山大和大流士三世之間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高加美拉戰役爆發。亞歷山大再一次取得了勝利,並乘勢攻下巴比倫,波斯帝國滅亡[15]。亞歷山大繼續東進,直到印度河流域方才折返[15]。此時,亞歷山大的希臘軍實質是以馬其頓人為主的馬其頓軍。前323年,亞歷山大病死,他龐大的帝國也隨之分裂,古典時代結束,希臘化時代開始[16]。
亞歷山大的部下,經過一系列的爭鬥後,僅存的安提柯王朝、塞琉古帝國和托勒密王國,便成為希臘化時代主要的三個國家,雖然這三個彼此之間偶有戰爭,不過文化活動卻取得了重大的發展,因為早在亞歷山大征討亞洲、非洲各國後,他為了統一文化生活的政策,派遣許多學者與人民到各國通婚、研究學術、商業貿易等,使希臘、埃及和西亞文化開始互相影響,加上希臘化時代各王國的君王的推廣與資助,造成這三者文化緊密的融合與交流,是世界文化史的一件大事[17],除此之外,波斯帝國所遺留下龐大的黃金,這些財富的流通,也擴大貿易和商業的發展,不過到了從前二世紀開始,在亞平寧半島崛起一個新興的勢力——古羅馬共和國,其用武力先後征服三大王國,於是希臘化時代宣告結束[17],不過其文化遺產流傳至中世紀。
地理
[編輯]自然環境
[編輯]古希臘大致上包括馬其頓以南的希臘半島,以及愛琴海和愛奧尼亞海中的各島嶼。古希臘的自然環境並不豐富,從氣候上來看,屬於地中海型氣候,冬雨夏熱,土地並不肥沃,只能生產耐旱的水果,如橄欖、葡萄等,糧食不能自給。穀物主要有大麥,此外則有蜂蜜和酒。希臘半島是一個多山,平原少的地區。地勢崎嶇不平,僅有的小塊平原又被難以逾越的山脈阻隔,不適耕作。雖也有河川,不過都水淺流急,不利航運。雨季會氾濫成災,乾季又常乾涸,因此灌溉不易,很難發展農業。而畜牧業也只適合綿羊和山羊,所以不甚發達[18]。
希臘半島位於巴爾幹半島南部,東接愛琴海,西鄰愛奧尼亞海和亞得里亞海,海岸線曲折,島嶼密布,多良港。從半島東部的港口出發,經由愛琴海,向東可航行到小亞細亞西岸;從東北可到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而抵達黑海;往南經過克里特島可到達埃及;向西經過愛奧尼亞海可到達義大利和西西里島。這樣的地理環境,對於古希臘航海業的發展大有幫助[19]。
希臘半島依地勢分為北、中、南三部分。北希臘由伊庇魯斯山和古色薩利平原組成。由北希臘到中希臘,要經過一條險要的關卡—溫泉關。中希臘由於群山眾多,平原狹小,其中以著名城邦—阿提卡最為重要。從中希臘到南希臘,則要經過科林斯地峽,地峽附近的科林斯最為重要的城邦。南希臘別名為「伯羅奔尼撒半島」,最重要的城邦為斯巴達。
如此錯綜複雜的地理環境、不便的陸路交通和地區分割,是造成古希臘城邦林立、不易統一的重要原因。城邦的狹小使古希臘人經常向海外殖民。發達的商品經濟,頻繁的海外貿易與殖民活動,使希臘人一開始就與古代東方的農業民族不同。
殖民地
[編輯]在古風時期,希臘的人口增長超出了耕地的負載力[a][21]。
為了解決人口成長過快的問題,以及古希臘人固有的探險精神,大約從公元前750年起,希臘人在之後250年向外開拓殖民地。向東,鄰近愛琴海沿岸的小亞細亞是首先建立殖民地的地方,其次是今賽普勒斯島和色雷斯的海岸,今馬爾馬拉海和黑海的南部海岸[21]。
希臘的殖民範圍,東北可達到今天黑海北岸低地和克里米亞半島(黑海北部沿岸的古希臘殖民地);西邊可達伊利里亞、西西里島和亞平寧半島南部,再遠一些可到達高盧南部、科西嘉島,甚至是伊比利亞半島東北部。希臘也曾經在今北非的埃及和利比亞建立殖民地[21]。
現代錫拉庫薩,那不勒斯,馬賽和伊斯坦堡等等城市,都曾是希臘人的殖民地。這些殖民地是傳播希臘文化的重要角色,影響了整個歐洲,也有助於建立在希臘城邦之間長途貿易網路,帶動古希臘經濟發展[21]。
政治制度
[編輯]古希臘是城邦林立的地區,因此許多不同的政治制度都有在此地區獲得實踐和發展[22],有些古希臘城邦如斯巴達一樣奉行君主制,將統治權集中在國王手中;有些城邦則如雅典一樣實行民主政治;還有一些城邦則是由貴族統治或由少數人控制的議會(councils)統治。雖然古希臘所處地域狹小,但其政治制度在廣泛的時間上獲得了豐富多彩的發展。僅就政體來分古希臘就經歷了貴族制、民主制、寡頭制和僭主制的演變。尤其突出的是古希臘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古代人類對直接民主制度最早的嘗試之一,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8]。
專制政體取代希臘化時代政治思想,君主通常以神權或半神權作號召。亞歷山大大帝在埃及以上帝之子身份統治,在希臘獲崇拜神化,身故後獲希臘化各國仿效。這種情況以塞流卡斯王國和托勒密王朝更為明顯,塞流卡斯王朝君主安條克四世統治敘利亞用「上帝顯現」(Epiphanes)的銜號;托勒密王朝君主在簽署詔命時用「上帝」(Theos)的名義,惟獨馬其頓的情況不像前述兩者如此明顯[22]。
教育
[編輯]教育在古希臘生活中,自從創建城邦直到希臘化時期和羅馬統治時期,教育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
古希臘教育起源於荷馬時代的貴族化傳統,在公元前5世紀受到柏拉圖、蘇格拉底及詭辯家的影響,廣泛的民主化。在希臘化時期,體育館的教育被認為是分享希臘文化的先決條件。古希臘普通教育制度的最著名的例外,是一個一直持續到羅馬時期的城邦——斯巴達,男孩和女孩同樣要接受嚴格的軍事化的斯巴達教育訓練制度(始於公元前6世紀)。
希臘化時代,教育有更進一步的發展。許多私人所經營的學校,後來都陸續得到政府的贊助。有心想要進一步深造的學生,除了前往亞歷山卓和雅典的高級學術中心之外,另有伊比鳩魯所興辦的學府可以選擇就讀。
法律
[編輯]古希臘法律條文之制訂,最早乃出於自雅典的德拉古,在梭倫掌政時,還沒有藉由國家機構執行的刑罰。前六百年後,私罰的執行才陸續廢除。唯一起源於古典文藝時代而流傳於世的大法典原文,是克萊特島的葛爾廷城市法,該法典共分二十章節刻寫在音樂演奏廳走廊的牆壁上,使城市內公民都能見到,其內容包括個人法、家庭法、遺產法、財產法和債務法[23]。
軍事
[編輯]古希臘軍事,傳統上包括了大量使用步兵作戰。希臘最典形的步兵為希臘重裝步兵組成的民兵,以輕盾兵(Peltast)、弓箭手和騎兵為輔助。方陣步兵通常會以錐形或長方形的方陣前進,而拋矛兵會在兩側騷擾敵人。一般的方陣是由方陣步兵緊靠著,盾牌放在前方而組成的人牆,在於防衛可以擁有很大的優勢,不過缺乏機動性。希臘重裝步兵的名字來自於他們使用的圓盾(Hoplon)。由於所有士兵的裝備全部都由自己購買,所以士兵缺乏制服,戰場誤傷的可能性也比較大。
經濟
[編輯]古希臘時代經濟相當發達,工商業雖然規模不大,不過仍有一定程度的發展。除了斯巴達採取管制經濟的體制外,其他各城邦大都寬鬆且自由。不過各城邦都有貧富懸殊的情況[24]。
希臘化時代各國,尤其是埃及與西亞對於工商業和對外貿易採取嚴格的控制。托勒密王朝在埃及幾乎每一鄉村都設置政府經營的工廠或商店,用來充實財政,對於私營工商業也是嚴格管理;西亞的政府也有相似的手段,只不過規模較小。但是,貧富懸殊的情況,以及工資下降和物價上升的情形相當普遍,這些現象讓人民的生活相當辛苦。另外,大都市的興起亦為希臘化世界的特色。敘利亞的安提亞克在百年之內人口成長四倍,底格里斯河上的塞流西亞從渺無人煙之地成長為數十萬人口之多,埃及的亞歷山大城為當時最大城市,大約有一百萬人口[24]。
農業
[編輯]農業上,農業技術大有進展,開發出三種農作物輪種法,使耕地有限的各個希臘城邦,能夠將作物產量發揮到最大[25]。當時古希臘人懂得利用綠肥(禾莖、草和菜根)和人工肥料(灰燼、石灰石)等方法,來為農作物施肥。此外,園藝業(橄欖、葡萄)的發展在雅典、米利都等城邦相當興盛,葡萄酒是日常生活的飲料,橄欖油可作為飲食、化妝品和照明等用途,園藝作物發展到了商品化階段,成為城邦貿易的出口商品[25]。
手工業
[編輯]手工業上,手工業的發展也相當興盛。科林斯的紡織業,米利都的紡織業、家具業,雅典的冶金業、造船業、製陶業和建築業的發展規模很大[25]。在當時,雅典所生產的「紅花」瓶遠近馳名,其特色在於色澤亮麗,精緻典雅。雅典還曾製造排水量達220噸的商船,這種船上掛上一張很大布帆,以一根牢固的船桅和桃桁作為支撐。另外在採礦業的發展也很大,特別以勞里昂的銀礦、潘給優斯的金礦和賽普勒斯的銅礦最為著名[25]。
商業
[編輯]商業上,由於生產力的提昇,商業也頗為發達。每個城邦皆有集市,各種商品在專門的區域販賣[25]。某些城邦的海外貿易的發展相當篷勃。雅典曾經主宰愛琴海海域,其海外貿易遠及地中海及黑海等地區,雅典的比雷埃夫斯港是當時聞名世界的商港,輸入的商品包括埃及、西西里、黑海的穀物、牲畜和皮革,米利都的羊毛,波斯和迦太基的毛毯,阿拉伯的香水,馬其頓和色雷斯的亞麻衣料和造船木材,另外還有各個地區運送到來的奴隸;輸出的商品包括橄欖油、葡萄酒、銅、鉛、銀、大理石、金屬製品和陶器[25]。
金融業
[編輯]由於商業的發展,以及各國城邦使用的貨幣並不相同,因此在市場上出現貨幣兌換攤,後來慢慢發展成金融業,開始從事借貸、抵押和匯兌等業務。在當時,抵押借款利息是12%,商業借利息是16至18%,海外貿易借款利息是30%[25]。
文化
[編輯]文學
[編輯]古希臘文學反映了歐洲從氏族社會向奴隸制社會過渡時期的現實生活,特別體現了古代世界的人們對戰爭與和平、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的思考。古希臘時代顯赫的英雄行為和社會歷史的重大變遷都在文學作品中得以深刻的體現。這些文學作品不僅為整個西方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基調,也為人們研究古希臘世界的歷史與社會提供了豐富的文獻資料。
- 史詩
史詩是一種的文學體裁,內容為民間傳說或歌頌英雄功績的長篇敘事詩[26],《荷馬史詩》是西方文學史上最早的正式的書面文學作品。史詩包括兩部,分別是《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相傳作者是大致生活於公元前10世紀至8世紀之間的盲人詩人荷馬[27],不過目前更流行的觀點是《荷馬史詩》是包括荷馬在內的許多人集體創作並反覆修改過的[28]。在這一時期的詩人除荷馬外,赫西俄德也非常著名。他大致生活於公元前8世紀末至7世紀初。他的代表作包括教諭詩《工作與時日》和《神譜》。他的創作風格和荷馬非常相似,語言上有模仿《荷馬史詩》的痕跡[29]。
希臘化時代的亞歷山大城,聚集了不少著名詩人,卡利馬科斯與阿波羅尼奧斯為該時期敘事詩的代表詩人,但是境界不如古典時期的荷馬[30]。
- 戲劇
希臘戲劇的起源,至今仍然不得而知,一般認為與酒神有關。酒神也是收穫之神,為了感謝衪的賜予,希臘農人常以歌舞的儀式來表達內心的感激之情。這種儀式後來為城裡的希臘人採用,並使其更為複雜,逐漸成為一種戲劇模式[31]。
希臘人認為悲劇是最高級的戲劇形式,希臘到公元前第五世紀,出現了不少悲劇作家。他們不約而同以傳奇故事、人與諸神的關係,以及命運與家庭對人生的影響等為主題。至於喜劇通常是在悲劇發展到相當成熟的階段後才會出現,作品和作家均較少。喜劇作品常諷刺雅典官員,或取笑當代的一些思想家。悲劇通常在早上上演,喜劇則排在下午上演。悲劇往往訴諸人的情感,表現人的優點;喜劇則訴諸人的理智,暴露人的弱點。因此悲劇在情感上容易引起觀者的同情,而喜劇則令人感到幽默;西方四大悲劇作家中,希臘占有其三[b],分別為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喜劇作家以阿里斯托芬作為代表,可見希臘戲劇在戲壇的重要性,是其他民族難以企及[31]。
到了希臘化時代,悲劇作品雖不少,但普遍被認為生命力,價值不如古典希臘三大作家[32],所以這時的戲劇作品以喜劇為主,以米南德的新喜劇作為代表,擅長刻劃出希臘化時代的真實社會面貌[31][33]。
- 詩歌
除了敘事詩之外,古希臘還出現了抒情詩,就是詩人個人主觀的感懷為主題,以里拉樂器為伴奏,發洩詩人自己的思想和聲音[34]。抒情詩包括多種題材,主要分為雙行體詩、諷刺詩、琴歌和牧歌。其中寫雙行體詩的古希臘詩人眾多,最早的詩人據傳是公元前7世紀上半葉的卡利努斯,但是最擅長寫此詩體的則是西莫尼德斯(前556-前466)。雅典民主制度的創建者梭倫也寫過不少詩歌。然而古希臘抒情詩中,成就最高的卻是琴歌。琴歌可分為兩種,一是獨唱體,一是合唱體。獨唱體琴歌的代表人物是女詩人薩福,除薩福外,阿爾卡埃烏斯和阿那克里翁也非常擅長寫獨唱體琴歌。至於合唱體琴歌,成就最高的詩人是品達。
希臘化時代的亞歷山大城,埃拉托斯特尼與阿拉托斯為該時期抒情詩的代表詩人,他們的作品曾用天文學作為題材來創作,成為這個時代獨有的特色[35],忒奧克里托斯,他是田園詩的佼佼者,對近代歐洲文學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36][37]。
史學
[編輯]古希臘為西方世界中第一個產生有系統的歷史著作的民族。希羅多德以獨特風格和豐富想像力寫作他的史書[38],著有描述波希戰爭的名作《歷史》,獲譽為「歷史之父」。第二位傑出的史家是修昔底德,著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雖然生前並未完成,不過就他所完成的部分,仍為後世推崇。他被視為第一位運用科學方法的史家,因他寫史的目的是要客觀中立報導歷史事實[38]。第三位著名的史家為色諾芬,著有長征記,被視為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史書之一[38]。
希臘化時代史學家以波里比阿為主,他在歷史研究方面,非常注重真實,並且重視歷史的社會與經濟方面因素。他的著作為《歷史》,主要是記述羅馬共和興起而終成為世界大國的過程[39]。
哲學
[編輯]古希臘哲學源於西元前第六世紀的泰利斯,有「哲學之父」美譽[40]。西元前第五世紀中葉正是雅典民主思想的高潮時期,希臘出現思想革命,哲學家放棄研究自然宇宙,這便是「辯士學派」[41]。他們研究與人本身有更密切關係的事務,認為善良、真理、正義與美都與人本身的需要與利益相關。因此沒有絕對的真理,正義也沒有絕對標準。在一定的時空下,只有人自己才能決定何者正確[41]。
辯士學派不深刻探究絕對的真理和正義的看法,引起了強烈的反對[42]。反對者認為此舉將使宗教、道德、國家與社會無法長久的維持,因此導致新哲學思想的出現,強調「確有真理,而且絕對標準也確實存在。」其主要的領導人物是蘇格拉底[42]、柏拉圖[43]和亞里斯多德[44],號稱「希臘三大哲學家。」
希臘化時代哲學主流是伊比鳩魯學派、斯多葛學派和犬儒學派[45]。伊比鳩魯學派認為人生最高的目的在追求快樂,但要達到快樂的境界,應具備獨立的精神,祛除虛偽、恐懼等意念,養成公平正直的寧靜心態,斯多亞學派主張抑制內心的慾望與外界環境的追求,並主張四海皆兄弟、寬恕待人、重視倫理等。後來此一學派對後來的羅馬,至於整個西方文化均有深遠的影響。犬儒學派否定社會與文明,提倡回歸自然,清心寡欲。後來對羅馬和基督教苦修主義均有影響[45]。
宗教信仰
[編輯]宗教信仰是組成古希臘文化的重要部份。古希臘人大多熱愛宗教,因此他們崇拜很多天神,每個城邦都供奉有各自的天神。這些神祇擬人性相當明顯,而且就像常人一樣表現出喜怒哀樂,這種宗教信仰與希臘人的文化活動息息相關。每四年一度希臘人在奧林匹亞所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其基本目的在於尊敬神明,運動反而是另外目的。除了運動競技之外,還有音樂和詩歌比賽[46]。
在希臘化時代中,中東的神秘宗教,如埃及女神艾西斯、波斯的祆教,以及猶太教和基督教,也隨著猶太人的移入[c]在下層階級傳播,而傳統宗教信仰影響力則慢慢減弱[46]。
藝術
[編輯]古希臘藝術公認為西方藝術的主要源頭,突出的特點是重視寫實。古希臘神話的人神共性使古希臘藝術對人體的塑造充滿了興趣[47]。古希臘藝術不僅在希臘世界盛行,還通過貿易等方式影響了周邊地域,如伊特魯利亞地區,在亞歷山大帝國建立後古希臘藝術更是向東方世界傳播,在羅馬征服希臘後,羅馬人吸收仿效了古希臘藝術。德國學者的溫克爾曼是第一個有系統研究古希臘藝術的學者。1970年代後,希臘地區的考古出土了許多古希臘藝術品,大大豐富了對古希臘藝術的認識。
- 建築
古希臘建築,早期曾受埃及影響,後來則自成風格。最大成就在於,利用紀念性建築物展現出藝術形式,應用在公共建築上,如神廟、劇場、競技場。古希臘最常用的四種詞彙,為多立克柱式、愛奧尼亞柱式、科林斯柱式和女郎雕像柱式。古希臘建築風格的特點是和諧、完美、崇高。而神廟建築為就是這些特徴最為顯眼的標誌,同時也是對古希臘甚至全歐洲影響最深的建築形式。代表建築物為帕特農神廟、帕加馬祭壇,為世界留下了珍貴的藝術遺產,也對世界建築藝術留下極為深遠的影響[48]。
希臘人重視公共建築,盡其所能要蓋得美輪美奐,但一般人的住宅卻很簡單,他們熱衷參與公共事務,而不肯建造精美的私人住處。可是希臘人的公共工程如運動場、噴水池、法院、城牆等往往比炫耀私人財富的住宅更受重視[49]。
希臘化時代,建築多採科林斯式和愛奧尼亞式,不再顯露人文主義、均衡和雕刻,而以奢華宏偉的宮殿為主[50]。
- 雕刻
古希臘雕刻,早期曾受埃及影響,後來則自成風格。西元前500年以後,雕刻漸以裝飾公共建築物,特別是以神廟為主,作品亦多以神祇為題材。除了供奉的雕像外,古希臘人也塑造紀念雕像。這種雕像作品一般是為慶祝戰爭獲勝、獎勵在運動場上奪冠的運動員,或是紀錄一些大的政治事件而塑造[51]。著名雕刻師為菲狄亞斯、米隆與波留克列特斯,菲狄亞斯是雅典娜女神像的雕刻師,他也為帕德嫩神廟雕飾,還替位於奧林匹克的神殿,雕刻了一座宙斯像,是希臘人盡皆知的神像雕刻家。另一位著名的雕刻家米隆,則雕出運動員和各種動物的雕像,且以石頭或青銅為素材,他的一些作品至今仍可見到。波留克列特斯特別精通塑造運動員,且以青銅為材料。
希臘化時代,雕刻作品出現放縱與誇大的色彩,意境雖然不如古典時期,但也有值得稱道的作品,如米洛的維納斯和薩莫特拉斯的勝利女神[50]。
- 繪畫
古希臘繪畫作品,由於多用在布料或建物牆壁上,容易因天災人禍影響,而不容易保存下來,因此遺留下來的作品甚少,僅存的資料,大多數為挖掘出來陶瓶的裝飾。這種裝飾於是稱為「古希臘瓶畫」,因此也就這樣代表了古希臘繪畫的概況,古希臘瓶畫可分為五種,幾何紋樣式、東方化紋樣式、黑繪式、紅繪式和白底彩繪式[52]。古希臘瓶畫內容眾多,大部分是神話故事和英雄傳說。神話故事畫是生動的史料,題材非常廣泛,例如戰爭、狩獵、生產、家庭娛樂、體育等等[53]。至於英雄傳說畫大多有典故,多源自於史詩、神話以及戲劇。古希臘瓶畫是古希臘繪畫的奇葩,對古羅馬、文藝復興和近代藝術的發展影響深遠[54]。
至於希臘化時代的繪畫,除了極少數出土之外,其他作品都已消失殆盡[55]。
科學
[編輯]古希臘人在科學,特別在理論科學方面成就斐然。在天文學方面能算出日蝕和月蝕,也了解月亮反射太陽的光。至於在曆法方面,各個城邦則不盡相同,大致上陰曆為每年354日,陽曆為365日,為了配合季節,用閏月來調整。在數學方面,泰里斯和畢達哥拉斯, 歐幾里得,阿基米德的幾何學有相當程度的進展。在醫學方面,希波克拉底醫術高明,認為生病必定有其原因,據說有七十部以上的醫書,均是他的著作。另外他對古希臘之醫學發展貢獻良多,故今人多尊稱之為「醫學之父」。 希臘化時代在科學史上也是非常輝煌的時代。第一因執政者的提倡,亞歷山大大帝本人便大力贊助科學研究;第二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科學知識的普及而為希臘人所發揚光大;第三因應當時時代的需要,以滿足對生活舒適的要求和解決問題。在此情形下,天文學、數學、地理學、醫學和物理學都有一定程度的進步。
社會
[編輯]希臘時代各城邦情況雖各不相同,往往來自數個部落的集結與融合,但人民均認同其城邦,對於自己城邦表現出強烈的族群認同。一般希臘人的飲食非常單純,每天大都吃兩餐,午餐通常只有一盤豆或豌豆,再加一片生洋蔥或烤蕪菁(蘿蔔);在太陽下山時吃晚餐,這時就是主食,有麵包、乳酪、無花果、橄欖,偶爾會有魚或肉。希臘人穿著也很單純,上衣常是到膝蓋或踝骨,腰間用繩或毛織的帶子為腰帶,不穿襪子,鞋子多為草鞋。希臘人的住宅系用石塊或日曬磚蓋成的房舍,上面塗以灰泥。希臘人工作相當辛勞,大都為日出而作和日入而息[56]。
各城邦間相互交戰常造成生命與財產很大的損傷。前404年雅典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失敗以後,斯巴達一度取得領導地位,每個希臘城邦都分裂為窮人與富人、寡頭派與民主派的衝突,不再有團結一致的族群認同。希臘化時代各國長年戰亂,導致人民出現無家可歸的情況[56]。
結構
[編輯]古希臘的居民構成複雜,有農民、商人、政府人員、手工業者、藝人、奴隸等。居住在古希臘城邦的人大多是農民。他們主要種植小麥、葡萄和橄欖等農作物。部份古希臘人是商人,他們以買賣陶器、酒、毛衣和其他貨品維生。除農民和商人外,還有些是工匠。這些工匠技術精湛,能在陶器上繪畫美麗的圖案。
除農民、商人和工匠外,古希臘還有很多從戰俘或其他管道而來的奴隸,他們的生活極為困苦。
法國女作家維奧萊納·瓦諾依克所著的《古希臘羅馬浮世繪》一書,揭露該時期娼妓業昌盛,導致大量不合法子女,進一步擴大娼妓業的人力供給,充斥在當時社會各階層,在皇宮與神廟(廟妓)、公共浴池…男娼女妓都有,顯示人權與公平正義…等普世價值並沒有因當時的哲學討論而被真正伸張。
《比莉蒂絲之歌》記述,帝王、文人和貴族都時興追求知識與健身,米蒂利尼整個城市放縱荒淫,競技、賭博、觀賞演出、宴會,普遍擁有姘婦,經常嫖娼,對家庭關系造成很大影響,國王和軍官們甚至劫掠神廟,給寵愛的妓女修建了愛情女神殿堂。
古希臘衰落後,大批希臘人遷入羅馬,改變古羅馬建城之初原本以收容孤兒、寡婦、奴隸、逃犯、逃難者...的仁愛社會,帝王與貴族、軍官、公民...均受影響,再度重演了古希臘曾經出現過的末世場景,社會風氣日趨墮落腐化。
婦女地位
[編輯]婦女在古希臘社會的地位甚低,她們沒有接受教育,只能留在家中料理家務。在藝術上,女性甚少成為藝術作品的創作,後來在前四世紀後,才有出現女性美的概念的裸體女像。不論在希臘或希臘化時代,女人在法律上和經濟上的權利相當有限。不過也有些例外的情形,如埃及托勒密二世的王后阿西諾伊二世曾使她的肖像與國王的肖像均鑄在錢幣上,而且在埃及與塞流卡斯王朝的戰爭,展現出色的軍事能力,為埃及獲勝的功臣,因此她和她的母親均有權利戴著王冠。斯多亞和伊比鴆魯兩個哲學學派,都容許女性入學,並且沒有任何性別歧視,希臘化時代末期,在亞歷山大城與雅典甚至有了婦女的俱樂部或聯誼會的組織[56]。
體育競技及娛樂
[編輯]古希臘人熱愛體育運動,認為健全心靈育於健全身體中,亦重視祭神活動,經常舉行運動競賽來致敬天神;從公元前776年起,古希臘人每四年在希臘半島西南部的奧林匹亞舉行一次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簡稱奧運會)。
影響
[編輯]15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很多知識分子(以僧侶和貴族為主)為了擺脫基督教日益腐朽的世俗化統治與思想禁錮,開始重新學習逐漸被遺忘的古希臘著作,如《荷馬史詩》、亞里斯多德的《詩學》,和一些先古基督教會文章。古希臘的精神遺產第一次得到全面復興和繼承。
可是到了18~19世紀,隨著啟蒙運動的興起,學者們不再把《聖經》上所寫的歷史看作是絕對正確的,而且把古希臘的知識歸於同類,把前776年第一次奧運會之前的事情統統算為神話,而非歷史。1870年海因里希·施里曼在鄂圖曼帝國的特洛伊出土文物,這一考古發現讓西方人重新認識到古希臘不是虛無縹緲的神話傳說,而的確經歷過燦爛的文明。從此學者開始仔細研究古希臘流傳下的著作,區分神話,傳說和歷史。
古希臘文明各主題成就
[編輯]- 古希臘體育、奧運會
- 古希臘語、古希臘文學
- 古希臘哲學、古希臘哲學家
- 古希臘數學、古希臘科技、古希臘天文學
- 古希臘神話、古希臘戲劇(古希臘悲劇、古希臘喜劇)
- 古希臘衛生、古希臘醫學
- 古希臘軍事
- 古希臘教育
注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Tarnas, Richard. Passion of the Western Mind: Understanding the Ideas That Have Shaped Our World View. Random House Publishing Group. 1993-03-16: 25 [2022-10-18]. ISBN 978-0-345-36809-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6) (英語).
- ^ Hynson, Colin. Ancient Greece. Gareth Stevens. 2005-12-15: 5 [2022-10-18]. ISBN 978-0-8368-61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6) (英語).
- ^ Thomas, Carol G. Paths from Ancient Greece. BRILL. 1988: 1 [2022-10-18]. ISBN 978-90-04-08846-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6) (英語).
- ^ 王尚德. 第四章第二節〈希波戰爭〉. 《希臘文明》. 2010: 105.
- ^ 王尚德. 第四章第二節〈東西方文明的衝突〉. 《希臘文明》. 2010: 106–107.
- ^ 王尚德. 第四章第二節〈馬拉松戰役〉. 《希臘文明》. 2010: 108–111.
- ^ 7.0 7.1 王尚德. 第四章第二節〈血戰溫泉關〉. 《希臘文明》. 2010: 111–114.
- ^ 8.0 8.1 王尚德. 第四章第二節〈薩拉米海戰〉. 《希臘文明》. 2010: 114–116.
- ^ 王尚德. 第四章第三節〈伯羅奔尼撒戰爭〉. 《希臘文明》. 2010: 116.
- ^ 王尚德. 第四章第三節〈提洛同盟〉. 《希臘文明》. 2010: 116–118.
- ^ 11.0 11.1 王尚德. 第四章第三節〈雙雄爭霸希臘〉. 《希臘文明》. 2010: 119–121.
- ^ 12.0 12.1 王尚德. 第四章第三節〈西西里之戰〉. 《希臘文明》. 2010: 122–124.
- ^ 王尚德. 第四章第三節〈留克特拉戰行〉. 《希臘文明》. 2010: 124–126.
- ^ 14.0 14.1 14.2 14.3 王尚德. 第三章第七節〈馬其頓的崛起〉. 《希臘文明》. 2010: 91–93.
- ^ 15.0 15.1 15.2 15.3 王尚德. 第三章第七節〈亞歷山大東征〉. 《希臘文明》. 2010: 93–94.
- ^ 王尚德. 第三章第七節〈亞歷山大帝國的崩潰〉. 《希臘文明》. 2010: 95.
- ^ 17.0 17.1 蒲慕州. 第一章第二十節〈法律與憲政〉. 《西洋上古文化》. 2009: 232–236.
- ^ 18.0 18.1 王曾才. 第二章第一節〈早期歷史〉. 《世界通史》. 2006: 82–87.
- ^ 王尚德. 第一章第一節〈文明的海岸線〉. 《希臘文明》. 2010: 10–11.
- ^ Population of the Greek city-states. [2011-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05).
- ^ 21.0 21.1 21.2 21.3 王尚德. 第三章第二節〈廣殖歐亞的希臘城邦〉. 《希臘文明》. 2010: 64–68.
- ^ 22.0 22.1 王曾才. 第二章第三節〈政治〉. 《世界通史》. 2006: 138–139.
- ^ 辛達謨. 第一章第二十節〈法律與憲政〉. 《歐洲文化史》—上冊. 1995: 71–75.
- ^ 24.0 24.1 王曾才. 第二章第三節〈經濟〉. 《世界通史》. 2006: 139.
- ^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王尚德. 第三章第五節〈空前繁榮的社會經濟〉. 《希臘文明》. 2010: 84–87.
- ^ 馮作民. 第十一篇第一章第一節〈敘事詩〉. 《西洋全史》(三)希臘城邦. 1979: 772.
- ^ 馮作民. 第十一篇第一章第一節〈詩聖荷馬〉. 《西洋全史》(三)希臘城邦. 1979: 772–774.
- ^ 馮作民. 第十一篇第一章第一節〈荷馬的批判〉. 《西洋全史》(三)希臘城邦. 1979: 775–776.
- ^ 王尚德. 第八章第二節〈史詩的餘暉〉. 《希臘文明》. 2010: 191–193.
- ^ 馮作民. 第十篇第三章第三節〈敘事詩—長歌〉. 《西洋全史》(三)希臘城邦. 1979: 690–691.
- ^ 31.0 31.1 31.2 王曾才. 第二章第三節〈戲劇〉. 《世界通史》. 2006: 116–120.
- ^ 馮作民. 第十篇第三章第三節〈悲劇〉. 《西洋全史》(三)希臘城邦. 1979: 692.
- ^ 馮作民. 第十篇第三章第三節〈喜劇〉. 《西洋全史》(三)希臘城邦. 1979: 692–693.
- ^ 馮作民. 第十一篇第一章第一節〈產生抒情詩的時代背景〉. 《西洋全史》(三)希臘城邦. 1979: 778–780.
- ^ 馮作民. 第十篇第三章第三節〈抒情詩—短歌〉. 《西洋全史》(三)希臘城邦. 1979: 691.
- ^ 馮作民. 第十篇第三章第三節〈田園詩—牧歌〉. 《西洋全史》(三)希臘城邦. 1979: 691–692.
- ^ 王曾才. 第二章第三節〈詩歌〉. 《世界通史》. 2006: 120–122.
- ^ 38.0 38.1 38.2 馮作民. 第十篇〈概論〉. 《西洋全史》(三)希臘城邦. 1979: 713–715.
- ^ 王曾才. 第二章第三節〈史學〉. 《世界通史》. 2006: 122–124.
- ^ 馮作民. 第十一篇第一章第一節〈泰利斯〉. 《西洋全史》(三)希臘城邦. 1979: 718–719.
- ^ 41.0 41.1 馮作民. 第十一篇第一章第二節〈詭辯學派〉. 《西洋全史》(三)希臘城邦. 1979: 737–738.
- ^ 42.0 42.1 馮作民. 第十一篇第一章第二節〈普羅塔哥拉斯〉. 《西洋全史》(三)希臘城邦. 1979: 739–740.
- ^ 馮作民. 第十一篇第一章第二節〈柏拉圖—著作〉. 《西洋全史》(三)希臘城邦. 1979: 754–755.
- ^ 馮作民. 第十一篇第一章第二節〈亞歷斯多德—著作〉. 《西洋全史》(三)希臘城邦. 1979: 764–765.
- ^ 45.0 45.1 王曾才. 第二章第三節〈哲學〉. 《世界通史》. 2006: 124–130.
- ^ 46.0 46.1 46.2 王曾才. 第二章第三節〈宗教〉. 《世界通史》. 2006: 111–114.
- ^ 《外國美術簡史》15頁 ISBN 978-7-5006-7330-9
- ^ 王尚德. 第五章第一節〈歐洲建築藝術之母〉. 《希臘文明》. 2010: 128–129.
- ^ 馮作民. 概述第七點〈希臘的藝術〉. 《西洋全史》(三)希臘城邦. 1979: 28–32.
- ^ 50.0 50.1 王曾才. 第二章第三節〈藝術〉. 《世界通史》. 2006: 131–136.
- ^ 王尚德. 第六章第一節〈後世雕塑之源〉. 《希臘文明》. 2010: 148–149.
- ^ 王尚德. 第七章第一節〈彌足珍貴的古希臘繪畫〉. 《希臘文明》. 2010: 170–171.
- ^ 王尚德. 第七章第二節〈古樸的古希臘瓶畫〉. 《希臘文明》. 2010: 171.
- ^ 王尚德. 第七章第二節〈豐富的內容〉. 《希臘文明》. 2010: 171–172.
- ^ 馮作民. 第十篇第三章第六節〈特洛城祭司雷科翁的雕像〉. 《西洋全史》(三)希臘城邦. 1979: 707–707.
- ^ 56.0 56.1 56.2 王曾才. 第二章第三節〈社會情況〉. 《世界通史》. 2006: 139–141.
<references>
標籤中name屬性為「王曾才2.3.6」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來源
[編輯]- 書籍
- 《西洋全史(三):希臘城邦》,燕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世界通史》,三民書局,ISBN 978-957-14-4602-8
- 《希臘文明》,華滋出版,ISBN 978-986-6271-13-7
- 《歐洲文化史—上冊》,國立編譯館,ISBN 978-957-00-6044-7
- 《西洋上古文化》,三民書局,ISBN 978-957-14-5144-2
- 皮耶·李維克. 《希臘的誕生:燦爛的古典文明》. 發現之旅. 03. 由王鵬、陳祚敏翻譯. 臺北: 時報文化. 1994 [2017-12-18]. ISBN 957-13-11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