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州 (唐朝)
外觀
唐朝貞觀九年(635年)改顯州置,治所在比陽縣(今河南省泌陽縣)。轄境約當今河南省泌陽、桐柏、社旗、方城、唐河等縣地。天寶初改置淮安郡,乾元初復名唐州,天祐三年(906年)移治泌陽縣(今河南省唐河縣),後改名泌州。五代後唐改名廣州,後晉改名泌州,後漢復名唐州。金朝時,戶一萬一千三十一。領四縣、四鎮:泌陽縣(胡陽鎮)、比陽縣(羊棚鎮)、湖陽縣(羅渠鎮)、桐柏縣(許封鎮)。元朝時,屬南陽府,轄泌陽縣。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廢泌陽縣入唐州,十三年(1380年)廢唐州。
隋代行政區劃變遷 | |||||||||
---|---|---|---|---|---|---|---|---|---|
區劃 | 開皇元年 | 區劃 | 大業3年 | ||||||
州 | 郢州 | 唐州 | 鄀州 | 基州 | 郡 | 竟陵郡 | |||
郡 | 石城郡 | 漢東郡 | 滶川郡 | 遂安郡 | 武寧郡 | 章山郡 | 上黃郡 | 縣 | 長壽縣 藍水縣 滶川縣 漢東縣 清騰縣 樂鄉縣 豐鄉縣 章山縣 |
縣 | 長壽縣 | 藍水縣 滶水縣 上蔡縣 |
滶川縣 滶陂縣 |
梁安縣 | 樂鄉縣 武山縣 |
豐鄉縣 | 祿麻縣 |
唐朝唐州轄縣 | |
---|---|
622年 | 棗陽縣、舂陵縣(廢除清潭縣) |
627年 | 棗陽縣(湖陽縣來屬,廢除舂陵縣) |
635年 | 與顯州合併,下轄比陽縣(治所)、桐柏縣、平氏縣、慈丘縣、方城縣、棗陽縣、湖陽縣 |
636年 | 比陽縣、桐柏縣、平氏縣、慈丘縣、方城縣、湖陽縣(棗陽縣改屬隋州) |
715年 | 比陽縣、桐柏縣、平氏縣、慈丘縣、湖陽縣(方城縣改屬仙州) |
725年 | 比陽縣、桐柏縣、平氏縣、慈丘縣、湖陽縣(增上馬縣) |
733年 | 比陽縣、桐柏縣、平氏縣、慈丘縣、湖陽縣、上馬縣(方城縣來屬) |
742年 | 比陽縣、桐柏縣、平氏縣、慈丘縣、湖陽縣、上馬縣(改為泌陽縣)、方城縣 |
769年 | 比陽縣、桐柏縣、平氏縣、慈丘縣、湖陽縣、泌陽縣(方城縣改屬仙州) |
770年 | 比陽縣、桐柏縣、平氏縣、慈丘縣、湖陽縣、泌陽縣(方城縣來屬) |
817年 | 比陽縣、桐柏縣、平氏縣、慈丘縣、湖陽縣、泌陽縣、方城縣(遂平縣來屬) |
821年 | 比陽縣、桐柏縣、平氏縣、慈丘縣、湖陽縣、泌陽縣、方城縣(遂平縣改屬蔡州) |
906年 | 泌陽縣(改治)、比陽縣、桐柏縣、平氏縣、慈丘縣、湖陽縣、方城縣 |
- 唐朝唐州刺史
- 張德言(貞觀年間)
- 鄭福祥(貞觀年間)
- 周仲隱(647年—649年)
- 樂彥瑋(龍朔年間)
- 元義端(唐高宗時)
- 王千石(唐高宗、武后間)
- 王德玄(唐高宗、武后間)
- 皇甫乾遂(唐高宗、武后間)
- 李上善(690年)
- 李千里(天授年間)
- 魏正見(武周時)
- 韋銑(武周時)
- 高詢(唐中宗時)
- 劉知柔(唐睿宗時)
- 侯莫陳起(開元前期)
- 白知節(725年)
- 竇希璬(開元年間)
- 李适之(開元年間)
- 高力牧(開元年間)
- 李如玉(開元年間)
- 李浦(開元末年)
- 張思鼎(739年)
- 淮安郡太守
- 崔暉(唐代宗時)
- 鄭文簡(大曆年間)
- 劉子騫(建中年間)
- 薛翼(786年)
- 程志烈(貞元年間)
- 竇群(806年)
- 李道古(809年—811年)
- 渾鎬(812年)
- 田秀誠(814年)
- 令狐通(815年)
- 高霞寓(815年—816年)
- 袁滋(816年)
- 陽旻(816年)
- 李進誠(817年)
- 令狐通(818年—819年)
- 桂仲武(819年)
- 韋彪(820年)
- 楊歸厚(821年)
- 王翼(寶曆、大和年間)
- 馮審(大和年間)
- 趙蕃(837年)
- 崔某(840年)
- 蔣係(會昌年間)
- 鄭某(854年)
- 孟璲(大中年間)
- 楊戴(867年)
- 楊磻(871年)
- 趙匡凝(中和年間—892年)
- 趙匡璠(892年—898年)
- 孫審符(906年)
- 李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