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年表 (1939年)
外觀
第二次世界大戰年表 |
---|
編年史 |
前奏 |
主題 |
戰線 |
以下是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年表:
9月
[編輯]- 1日:中華民國與大日本帝國正處於第二次中日戰爭武裝衝突的第三年,也就是後來被稱之為「第二階段」的戰爭,始於1938年10月,終於1941年12月。隨著日本加入軸心國、中國加入盟軍,這場戰爭最終也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 1日:隨著空軍在凌晨4時45分對克拉科夫、羅茲和華沙發動襲擊,納粹德國入侵波蘭開始。五分鐘後,納粹德國海軍命令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號戰艦在波羅的海向但澤自由市韋斯特普拉特半島上的波蘭軍事轉運站開火,但襲擊被擊退。上午8時,在沒有正式宣戰的情況下,納粹德國陸軍在莫克拉發起攻擊。
- 1日:愛沙尼亞、芬蘭、拉脫維亞、立陶宛、挪威和瑞士宣布中立。
- 1日:英國政府宣布英國軍隊總動員令,並開始疏散計劃以準備隨時應對德國空襲。
- 2日:英國與法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德國軍隊從波蘭撤離。義大利總理貝尼托·墨索里尼和愛爾蘭總統道格拉斯·海德分別宣布國家中立,瑞士政府發布軍隊總動員令。
- 2日:《1939年軍隊兵役法》立即生效,向年齡在18-41歲的英國男性居民進行徵兵。
- 2日:德國併吞但澤自由市。
- 3日:英國標準時間11時15分,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在英國廣播公司電台宣布:英國要求德軍撤出波蘭的最後期限已在11時結束,「因此與德國已處於戰爭狀態」。澳大利亞、印度和紐西蘭在數小時內向德國宣戰。
- 3日:12時30分,法國政府宣布最後期限為15時[1]。
- 3日:在英國宣布後的數小時內,從蘇格蘭格拉斯哥開往加拿大蒙特婁的雅典號郵輪在愛爾蘭西北約250英里處被德國潛艇U-30號擊沉,112名乘客和船員遇難。大西洋戰役開始。
- 4日:紐芬蘭標準時間8時,紐芬蘭自治領向德國宣戰。
- 4日:在英國首次攻勢中,英國皇家空軍向黑爾戈蘭灣內的德國艦隊發動攻擊。停泊在威廉港的舍爾海軍上將號重巡洋艦被三枚炸彈擊中,但沒有爆炸。
- 4日:日本宣布在歐洲戰事中保持中立。英國海軍部宣布開始對德國進行海上封鎖。
- 4日:美國開始中立巡邏。
- 5日:南非總理巴里·赫爾佐格試圖宣布國家中立,但遭到黨內否決並被解職,由揚·史末資接任。
- 5日:美國宣布中立[2]。
- 6日:南非向德國宣戰。
- 6日:由友軍誤傷而引發的巴金河戰役,造成二戰第一位英國皇家空軍飛行員死亡[3]。
- 6日:德國陸軍占領克拉科夫,波蘭陸軍撤退。
- 7日:法國在薩爾布呂肯附近進入德國領土,開始象徵性攻擊。
- 7日:英國通過《1939年國民登記法案》,引入身份證管理,並允許政府控制勞動力。
- 8日:英國政府再次宣布對商船進行護衛並全面封鎖德國船舶。
- 9日:在輕易進入德國境內約8英里後,法國薩爾攻勢在布滿地雷的瓦恩特森林前停止下來。
- 10日:加拿大對德國宣戰[4]。
- 11日:印度總督維克托·霍普向印度上下兩院宣布:由於參戰,根據《1935年印度政府法案》建立印度聯邦的計劃無限制推遲。
- 12日:莫里斯·甘末林命令法軍停止進入德國。
- 15日:波蘭陸軍被要求在羅馬尼亞邊境堅持,直至盟軍抵達[2]。
- 16日:德國陸軍完成對華沙的包圍。
- 16日:法軍從德國完全撤退,薩爾攻勢結束。
- 17日:蘇聯從東線入侵波蘭,占領寇松線以東地區和比亞韋斯托克及加利西亞。
- 17日:英國勇敢號航空母艦在愛爾蘭近海巡邏時被德國U-29號潛艇擊沉。
- 17日:日軍向長沙發起攻擊。
- 18日:波蘭總統伊格納齊·莫希齊茨基和總司令愛德華·雷茲-希米格維從波蘭撤到羅馬尼亞,兩人均被軟禁。蘇軍抵達維爾紐斯和布列斯特。波蘭潛艇從塔林逃離,而愛沙尼亞的中立性遭到蘇聯和德國的質疑。
- 19日:德軍與蘇軍在布列斯特會合。
- 19日:蘇聯封鎖塔林港。
- 19日:蘇聯與盟軍蒙古贏得諾門罕戰役勝利,蘇日邊界衝突結束。
- 19日:日本陸軍在新牆河使用毒氣向國民革命軍發起攻擊。
- 20日:德國U-27號潛艇被英國財富號驅逐艦和森林人號驅逐艦發射的深水炸彈擊沉。
- 21日:羅馬尼亞總理阿爾曼德·克利內斯庫被極端民族主義組織鐵衛團刺殺。
- 23日:日軍將國軍從新牆河地區驅離,第6師團和第13師團沿著汨羅江向南深入。
- 24日:蘇聯空軍侵犯愛沙尼亞。愛沙尼亞與蘇聯外交部長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在莫斯科進行談判。莫洛托夫警告,如果無法在愛沙尼亞獲得軍事基地,蘇聯將採取「更激進的行動」。
- 25日:德國後方開始實施食物定量配給。
- 25日:蘇聯沿愛沙尼亞邊境布署了600輛坦克、600架飛機和160,000名士兵。
- 26日:在大規模炮火襲擊後,德軍向華沙中心發起進攻。
- 26日:蘇聯轟炸機出現在塔林空域。
- 27日:德國陸軍在西歐發起首次攻勢,齊格菲防線後的部隊向馬奇諾防線後的村莊開火。
- 28日:莫洛托夫和約阿希姆·馮·里賓特洛甫簽署《德蘇邊界與友好條約》。該秘密協議將《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關於瓜分波蘭的決定進行了細化,同時也將立陶宛加到了蘇聯的勢力範圍內。
- 28日:殘留在華沙的波蘭軍隊向德國投降。
- 28日:蘇軍在拉脫維亞邊境聚集。
- 28日:有效期為十年的《蘇聯-愛沙尼亞互助條約》簽署,蘇聯可以在愛沙尼亞保持30,000人規模的駐軍。作為回報,約瑟夫·史達林承諾保護愛沙尼亞的獨立。
- 29日:日軍抵達長沙郊區。由於供給線被國軍切斷,所以日軍無法占領長沙。
- 30日:德國施佩伯爵海軍上將號重巡洋艦在巴西伯南布哥近海擊沉一艘商船。
- 30日:由於預計德國會發動入侵,法德邊境的法軍退回到馬奇諾防線[2]。
10月
[編輯]- 2日:拉脫維亞代表與史達林和莫洛托夫進行談判。蘇聯威脅如果不能在拉脫維亞獲得軍事基地,將派軍隊進行占領。
- 2日:美洲國家發表《巴拿巴宣言》,規定交戰國不得在美洲大陸領近水域交戰。寬約300英里的中立區由美國海軍負責巡邏。
- 3日:英軍抵達比利時邊境,防止德國入侵西歐。
- 3日:史達林提議將當時屬於波蘭的維爾紐斯歸還立陶宛,作為回報,立陶宛必須允許蘇聯在其境內設立軍事基地。立陶宛表現得很勉強。
- 5日:拉脫維亞與蘇聯簽署有效其為十年的《蘇聯-拉脫維亞互助條約》,允許蘇聯在拉脫維亞駐紮25,000人規模的軍隊。史達林承諾保護拉脫維亞獨立。
- 6日:中國軍隊在長沙戰役中擊敗日軍。
- 6日:波蘭軍隊在波蘭九月戰役的抵抗接近尾聲。阿道夫·希特勒在國會發表演講,宣布將與英法舉行會議,重建和平。
- 7日:立陶宛再次與蘇聯會談。蘇聯仍然要求獲得其境內的軍事基地。
- 9日:德國發出命令(黃色計劃),準備入侵比利時、法國、盧森堡和荷蘭。
- 10日:最後一支波蘭軍隊向德國投降。
- 10日:德國海軍將領向希特勒建議占領挪威。
- 10日:英國首相張伯倫拒絕了希特勒的和平建議。
- 10日:有效期十五年的《蘇聯-立陶宛互助條約》簽署,允許蘇聯在立陶宛駐紮20,000人規模的軍隊。根據一項秘密協議,維爾紐斯被劃歸立陶宛。
- 11日:法國境內有大約158,000名英國軍人。
- 12日:阿道夫·艾希曼開始將從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猶太人趕往波蘭。
- 12日:法國總理愛德華·達拉第拒絕了希特勒的和平建議。
- 12日:蘇聯要求芬蘭放棄在赫爾辛基附近的軍事基地並交換部分兩國領土,以保護列寧格勒免受英國和德國的威脅。
- 14日:英國皇家橡樹號戰艦在斯卡帕灣港口被京特·普里恩指揮的U-47號潛艇擊沉。
- 14日:史達林警告芬蘭人,如果談判持續時間過久,芬軍和蘇軍之間可能會發生「事故」。
- 16日:德國發動對英國首次空襲,目標為蘇格蘭福斯灣內的艦艇[5]。
- 18日:首支蘇軍進入愛沙尼亞。約12,600名波羅的海日耳曼人離開愛沙尼亞。
- 19日:部分波蘭領土被正式併入德國。第一個猶太人居住區在盧布林建立。
- 20日:假戰開始,法軍進駐馬奇諾防線,英軍在馬奇諾防線與英吉利海峽之間修建新的防禦工事。
- 20日:教皇庇護十二世首次發表通諭譴責種族主義和獨裁主義。
- 27日:比利時宣布中立。
- 30日:英國政府發布一項報告,指出德國在歐洲建立關押猶太人和反納粹人士的集中營[6]。
- 31日:德國計劃進攻法國,埃里希·馮·曼施泰因中將建議通過阿登發起攻擊,而不是比利時。
11月
[編輯]- 1日:包括但澤走廊在內的部分波蘭領土被德國併吞。蘇聯將波蘭東部併吞給烏克蘭和白俄羅斯。
- 3日:芬蘭與蘇聯就新邊界問題再次進行談判。芬蘭人對史達林的目標感到懷疑,拒絕放棄領土。
- 4日:《美國中立法》通過,法國和英國可以向美國購買武器。
- 4日:一名西門子公司的物理學家向奧斯陸的英國大使發出一封匿名信,向英國提供了一份關於德國現在與將來武器技術的報告。
- 8日:希特勒躲過了一次炸彈襲擊,當時他在慕尼黑的一個酒館發表演講,紀念1923年發生的啤酒館政變。
- 13日:芬蘭與蘇聯的談判破裂。芬蘭懷疑蘇德已達成協議,將芬蘭納入蘇聯的勢力範圍。
- 14日:波蘭流亡政府遷往倫敦。
- 16日:德國轟炸機空襲蘇格蘭奧克尼群島,造成首次平民傷亡[7]。
- 17日:愛爾蘭共和軍因在倫敦引爆炸彈而遭到譴責。
- 20日:德國空軍和海軍U型潛艇開始在泰晤士河河口放置水雷。
- 23日:波蘭猶太人被要求佩戴大衛之星臂章。
- 24日:日本宣布占領南寧。
- 26日:蘇聯指責芬軍殺害蘇聯士兵,因此炮擊邁尼拉。
- 29日:蘇聯與芬蘭斷絕外交關係。
- 30日:蘇聯襲擊芬蘭,冬季戰爭爆發。
12月
[編輯]- 1日:蘇聯繼續攻擊芬蘭,赫爾辛基被空襲。在最初的兩周內,芬蘭人撤退到曼納海姆防線。
- 2日:英國徵兵規模擴大到19至41歲的男人。
- 5日:蘇聯對曼納海姆防線發動大規模襲擊。
- 7日:義大利再次宣布中立。挪威、瑞典和丹麥宣布在蘇芬戰爭中保持中立。
- 11日:蘇軍遭難數場戰術性失利。
- 12日:女公爵號驅逐艦在蘇格蘭沿海與巴勒姆號戰艦相撞後沉沒,124人遇難。
- 13日:拉普拉塔河戰役在蒙得維的亞附近爆發。英國海軍戰隊向施佩伯爵海軍上將號重巡洋艦發起攻擊。
- 14日:施佩伯爵號重傷撤退,回到蒙得維的亞港內。
- 14日:蘇聯因入侵芬蘭被逐出國際聯盟[8]。
- 15日:蘇軍襲擊泰帕萊,泰帕萊戰役爆發[2]。
- 17日:根據國際法,施佩伯爵海軍上將號被迫離開蒙得維的亞港。出港後即被擊沉,艦長漢斯·朗斯多夫被俘。
- 18日:第一支加拿大軍隊抵達歐洲。
- 18日:德國在黑爾戈蘭灣戰役中擊敗英國。
- 20日:漢斯·朗斯多夫艦長自殺。
- 27日:第一支印度軍隊抵達歐洲。
- 28日:英國開始肉食定量配給。
- 29日:芬蘭在與入侵者的戰鬥中持續獲得勝利,俘獲大量敵軍和車輛。
參考
[編輯]- ^ DOCUMENTS RELEVANT TO FRANCE'S RESPONSE TO GERMANY'S INVASION OF POLAND. ibiblio. [2010-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1).
- ^ 2.0 2.1 2.2 2.3 1939 Timeline. WW2DB. [2011-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7).
- ^ The Battle of Barking Creek. North Weald Airfield Museum. [2010-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5).
- ^ Canada declares war on Germany. CBC. [2010-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9).
- ^ First German air raid on UK. World War II Today. [2012-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1).
- ^ Chronology of the Holocaust (1939). Jewish Virtual Library. [2010-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04).
- ^ World War II Timeline. HowStuffWorks. [2010-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7).
- ^ LEAGUE OF NATIONS' EXPULSION OF THE U.S.S.R.. League of Nations. [2010-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