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蘇州大學

座標31°18′26″N 120°38′10″E / 31.3071°N 120.6362°E / 31.3071; 120.6362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蘇州大學
Soochow University
校訓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創辦時間1900年東吳大學創辦
1952年東吳大學分別於蘇州及上海撤校,同年蘇州原校址重組江蘇師範學院
1982年更名為蘇州大學
學校標識碼4132010285
學校類型公立大學
黨委書記張曉宏
校長應漢傑
大學部人數22853人
研究生人數12744人
校址中國江蘇省蘇州市
天賜莊校區姑蘇區干將東路333號
31°18′26″N 120°38′10″E / 31.3071°N 120.6362°E / 31.3071; 120.6362
獨墅湖校區工業園區仁愛路199號
陽澄湖校區相城區濟學路8號
未來校區吳江區久泳西路1號
校區天賜莊獨墅湖陽澄湖未來
網站http://www.suda.edu.cn/
位置
地圖
蘇州大學天賜莊校區鐘樓。原址是東吳大學,1949年後遷於臺灣復校。
蘇州大學天賜莊校區鐘樓

蘇州大學,簡稱蘇大,是江蘇省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211工程」全國重點建設大學和首批「2011計劃」牽頭高校,其前身有東吳大學(創建於1900年)、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創建於1920年)、江蘇省立教育學院(創建於1928年),以及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創建於1941年)。1952年,原江蘇教育學院、中國文學院(原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於兩年前合校而成的蘇南文化教育學院,與東吳大學等校有關文理系科合並在東吳大學舊址組建蘇南師範學院,同年定名江蘇師範學院,1982年更名為蘇州大學。以後蘇州蠶桑專科學校蘇州絲綢工學院蘇州醫學院等先後併入蘇州大學。

歷史

[編輯]

原東吳大學

[編輯]

1952年12月,在中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中,當時中國大陸政府的教育政策是模仿蘇聯,最大限度地拆散民國留下的大學,改辦特色專業學門之大學院校。蘇南文化教育學院、東吳大學文理學院,及私立江南大學數理系等重組後成立蘇南師範學院,同年定名江蘇師範學院,校址設在東吳大學原址。東吳大學在上海的法學院被撤銷,法律系師生轉入華東政法學院,會計系併入上海財經學院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至台灣,東吳大學部分教職員、校友隨居台灣。東吳大學旅台同學會推動在台復校運動,最終1954年東吳大學台北市復校。

原無錫國學專修學校

[編輯]

1949年,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改名中國文學院。

1950年,中國文學院及江蘇省立教育學院等重組後成立蘇南文化教育學院。

原江蘇教育學院

[編輯]

1941年,江蘇教育學院部分學生併入當年由陳禮江出任院長在四川璧山成立的國立社會教育學院。

1950年,江蘇省立教育學院、中國文學院(原無錫國學專科學校,1948年更名為中國文學院),及國立社會教育學院(1941年創建於四川璧山並在抗戰後勝利後遷到蘇州)合併為蘇南文化教育學院。

院系調整後

[編輯]

1952年12月,全國院系調整,蘇南文化教育學院、東吳大學文理學院,及私立江南大學數理系等重組後成立蘇南師範學院,同年定名江蘇師範學院,校址設在東吳大學原址。

1982年,江蘇師範學院改制為蘇州大學,蘇州市財經學校同時併入,增設法律等系。

1986年,蘇州大學法律系擴建為法學院。

1995年,蘇州蠶桑專科學校併入蘇州大學。

1997年,蘇州絲綢工學院併入蘇州大學。

2000年,蘇州醫學院併入蘇州大學。

2000年5月,法學院更名為王健法學院。

2012年,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蘇州校區併入蘇州大學。

到目前為止,蘇州大學已發展成為一所擁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十二大學科門類的地方綜合性大學。

2020年12月18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准,蘇州大學管理的獨立學院蘇州大學文正學院脫離該校管理,並轉設為公辦本科院校蘇州城市學院,由江蘇省人民政府管理領導[1]

校訓

[編輯]
蘇州大學天賜莊校區內的校訓石,由首任中國籍校長楊永清題寫
  • 英文:Unto a Full-grown Man
  • 中文: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該校訓為東吳大學第一任華人校長楊永清在原英文校訓的意譯「法古今之完人」上增添而來。

學校環境

[編輯]
情系東吳碑
本部北門入口

蘇州大學校區劃分可以分為三大校區(天賜莊校區、獨墅湖校區、陽澄湖校區)或者細分為8個校區,占地面積3751餘畝,建築面積163萬平方米。

  • 天賜莊校區(校本部):原東吳大學校址,現在主要是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能源學院、數學科學學院、法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電子信息學院和外國語學院使用。
  • 相門外校區(北校區):原蘇州絲綢工學院,1997年併入蘇州大學。現在主要是紡織學院使用,與本部相隔一座相門橋
  • 可園校區(南校區):原蘇州醫學院,2000年併入蘇州大學。現由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使用。
  • 蠶桑地校區(東校區):現在主要是商學院、體育學院和留學生使用,與本部隔護城河相望,建有東吳橋連同兩校區。
  • 獨墅湖校區(新校區):分北(一期)、南(二期)兩區,2007年起陸續起用。為蘇州大學新校址,主校區,部分學院已搬遷至此。
  • 陽澄湖校區:原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蘇州校區,2012年併入蘇州大學。現主要是機電,沙鋼,城市軌道學院使用。
  • 未來校區(截止2019在建):位於吳江區太湖新城,占地面積1000畝,建築面積40萬平方米。
  • 文正校區:為文正學院(獨立學院)所在校區。
  • 周莊校區:為應用技術學院(獨立學院)所在校區。
  • 寮國校區(寮國蘇州大學):位於寮國首都萬象,成立於2011年,是中國高校第一個國外校區,也是寮國國內第一所外國大學。

現狀[2]

[編輯]

蘇州大學現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十二大學科門類。學校設有30個學院(部),擁有全日制本科生27615人,全日制碩士生13160人,全日制博士生1859人,各類留學生3271人。學校現設131個本科專業,50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4個專業學位碩士點,28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專業學位博士點,30個博士後流動站。學校現有1個國家一流學科,4個國家重點學科,20個江蘇高校優勢學科,9個「十三五」江蘇省重點學科。截止目前,學校化學、物理學、材料科學、臨床醫學、工程學、藥學與毒理學、生物與生物化學、神經科學與行為科學、分子生物與遺傳學、免疫學數學計算機科學共12個學科進入全球基本科學指標(ESI)前1%,化學材料科學2個學科進入全球基本科學指標(ESI)前1‰。[3][4]

蘇州大學現有2個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1個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2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1個國家2011協同創新中心(牽頭單位),1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級國際合作聯合研究中心,3個國家級公共服務平台,1個國家大學科技園,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江蘇省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建設點,4個江蘇高校協同創新中心,21個省部級哲社重點研究基地,30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1個省部級公共服務平台,4個省部級工程中心。

截至2019年11月,蘇州大學教職工5221人,具有副高職稱及以上人員2738人,其中諾貝爾獎獲得者1人,中國科學院及工程院院士8人,已開發國家院士5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9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38人,「萬人計劃」傑出人才1人,「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0人,「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3人,國務院學位評定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6人,一支力量比較雄厚、結構比較合理的師資隊伍已初步形成[5]

蘇州大學將人才培養作為學校的中心工作,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培養具備責任感、創新性、應用性和國際性的卓越型人才為定位,以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為指導,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夯實專業基礎、培養創新創業能力為重點,積極深化人才培養系統化改革,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學校納米科學技術學院被列為全國首批17所國家試點學院之一,成為高等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特區。學校設立了3個書院,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其中敬文書院定位於專業教育之外的「第二課堂」,唐文治書院在「第一課堂」開展博雅教育,紫卿書院致力於打造「新工科」拔尖創新人才的試驗場。2018年,學校共獲得5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近年來,學校學生每年獲得國家級獎項200餘人次。2013年我校成功舉辦第十三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系列科技學術競賽,2019年,在第十六屆「挑戰杯」競賽中我校再獲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4項。

蘇州大學實施「頂天立地」科技創新戰略。2018年,人文社科領域獲得國家級項目37項,其中重大項目4項,重點項目3項;21項成果獲得江蘇省第十五屆哲社科學優秀成果獎,其中一等獎3項;18項成果獲得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獎,其中一等獎3項;1項成果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1人獲得「江蘇社科名家」稱號。自然科學領域,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26項,立項數位列全國高校第19位,蟬聯地方高校第1位,連續七年穩居全國高校20強;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項目3項、課題6項;3項成果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其中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20項成果獲得江蘇省科學技術獎,其中一等獎6項。2018年,學校共申報智慧財產權1745件,授權智慧財產權1186件(其中國際專利申請159件,授權24件)。2017年度三大檢索收錄論文4460篇,其中SCIE收錄論文2659篇,「中國卓越國際科技論文」1283篇,分別位列全國高校第23位和第21位;根據Nature出版集團發布的全球機構自然指數(Nature Index)情況:蘇州大學2018自然指數在全球機構排名第46位,位列全國高校第9位。在全球專業信息與分析服務領導者科睿唯安發布的2019年「高被引科學家」榜單中,蘇州大學被引19人次,位列全國高校第5位。

蘇州大學按照「以國際知名帶動國內一流」的發展思路,全面深入推進教育國際化進程。學校先後與30多個國家、地區的200餘所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校際交流關係。學校每年招收來自80餘個國家或地區的留學生3000多人次。2007年起學校與美國波特蘭州立大學合作建立波特蘭州立大學孔子學院。2010年,入選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計劃」,援建奈及利亞拉各斯大學。2011年,在寮國成功創辦中國第一家境外高校——「寮國蘇州大學」,該校現已成為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上的重要驛站和文化名片。

蘇州大學現有天賜莊校區、獨墅湖校區、陽澄湖校區、未來校區四大校區,占地面積4586畝,建築面積159萬餘平方米。學校圖書資料豐富,藏書超500萬冊,中外文期刊40餘萬冊,中外文電子書刊110餘萬冊,中外文資料庫82個。學校主辦有《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教育科學版和法學版三本學報及《代數集刊》、《現代絲綢科學與技術》、《中國血液流變學》和《語言與符號學研究》等專業學術期刊。其中,《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近五年來,刊文被《新華文摘》和《人大複印報刊資料》等權威二次文獻轉載摘編,其轉載量一直位居綜合性大學學報排名前十。根據2018年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報告(2018年)》,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和《教育科學版》雙刊同時被評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核心期刊,根據2019年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發布的CSSCI來源期刊、擴展版來源期刊(2019年—2020年)目錄,《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仍位居CSSCI核心來源期刊,《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首度進入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

排名聲譽

[編輯]
大學排名
蘇州大學
全球排名
《泰晤士》世界排名[6]601–800名(2022)
《QS》世界排名[7]601–650名(2022)
《US NEWS》世界排名[8]327名(2022)
《ARWU》世界排名[9]151–200名(2021)

院部設置

[編輯]
王健法學院

下屬院部

[編輯]
  • 文學院
  • 鳳凰傳媒學院
  • 社會學院
  •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外國語學院
  • 東吳商學院(財經學院)(東吳證券金融學院)
  • 王健法學院
  • 教育學院
  • 藝術學院
  • 音樂學院
  • 金螳螂建築學院
  • 數學科學學院
  • 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 能源學院
  • 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
  • 納米科學技術學院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 電子信息學院
  • 機電工程學院
  • 沙鋼鋼鐵學院
  • 紡織與服裝工程學院
  • 軌道交通學院
  • 醫學部

書院

[編輯]

辦學機構

[編輯]

二級學院

[編輯]
  • 體育學院: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蘇州市東環路50號,原蘇州大學體育系,1997年成立為體育學院。現有體育教育、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訓練、運動人體科學、運動康復5個本科專業,體育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體育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體育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和體育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3]
  • 巴斯德學院:2019年9月蘇州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合作共建的蘇州大學二級學院,學院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蘇州市工業園區仁愛路199號。[14]

歷任校長

[編輯]
  • 張乃康(1982 年 6 月 - 1983 年 9 月)
  • 陳克潛(1983 年 11 月 - 1989 年 1 月)
  • 姜禮尚(1989 年 1 月 - 1996 年 6 月)
  • 錢培德(1996 年 6 月 - 2006 年 6 月)
  • 朱秀林(2006 年 7 月 - 2016 年 1 月)
  • 熊思東(2016 年 1 月 - 2022 年 8 月)
  • 張曉宏(2022 年 8 月 - 2023 年 11 月)
  • 應漢傑(2023 年 11 月 - )

現任領導

[編輯]
  • 黨委副書記:鄧敏
  • 紀委書記、監察專員:宮向陽
  • 副校長:沈明榮、姚建林、李孝峰、查佐明、洪曄、吳嘉煒

知名校友

[編輯]
蘇大前身東吳大學蘇州醫學院部分知名校友
院系調整合併後部分蘇大知名校友
  • 宋大祥:動物學家,蛛形學與無脊椎動物專家
  • 王偉林:書法家
  • 湯華中:1990屆本科畢業校友、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第十屆「馮康科學計算獎」獲得者,因其在研究激波捕捉方法的機理和構造雙曲守恆律方程的高解析度格式所取得的成就而獲此殊榮。
1982年更名為蘇州大學以後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教育部發展規劃司. 教育部关于同意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转设为苏州城市学院的函(教发函〔2020〕111号).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入口網站 (北京). [2020-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5) (中文(簡體)). 
  2. ^ 学校简介(苏州大学). suda.edu.cn. [2019-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19). 
  3. ^ 蘇州大學校內新聞. 苏州大学材料科学、化学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千分之一. 2017-05-18 [2023-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7). 
  4. ^ 我校材料科学、化学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千分之一. 蘇州大學校內新聞. 2017-05-18 [2023-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7). 
  5. ^ 蘇州大學新聞中心. 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苏州大学高等研究院荣誉院长迈克尔·科斯特利茨(John Michael Kosterlitz)做客“东吴大师讲坛”. 2016-06-11 [2023-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1). 
  6. ^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7. ^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5. QS Quacquarelli Symonds Limited. 2025. 
  8. ^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Rankings. 
  9.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10. ^ 敬文书院. 蘇州大學敬文書院. [2021-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7). 
  11. ^ 苏州大学唐文治书院. 蘇州大學唐文治書院. [2021-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7). 
  12. ^ 关于紫卿. 蘇州大學紫卿書院. 
  13. ^ 学院概况. 蘇州大學體育學院. [2021-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7). 
  14. ^ 学院简介. 蘇州大學巴斯德學院. [2021-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9).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