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戰役
荷蘭戰役 | |||||||
---|---|---|---|---|---|---|---|
第二次世界大戰西方戰線的的一部分 | |||||||
德軍轟炸後的鹿特丹 | |||||||
| |||||||
參戰方 | |||||||
荷蘭 法國 英國 | 德國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亨利·溫克爾曼(被俘) 楊·約瑟夫·霍德弗里德男爵·雲·福爾斯特·托特 亨利·吉羅 |
費多爾·馮·博克(B集團軍) 漢斯·格拉福·馮·施波內克 | ||||||
兵力 | |||||||
9個師 700門火砲[1] 1輛坦克 124架飛機 共280,000人 |
22個師 1,378門火炮 759輛坦克 830架飛機[2] 共750,000人 | ||||||
傷亡與損失 | |||||||
2,332人死亡(荷蘭)[3] 7,000人受傷[3] 216人死亡[3] (法國) 43人死亡[3] (英國) |
2,032人死亡[3] 7,000人受傷[3] 4輛武裝火車被摧毀[4] 225–275架飛機被摧毀[3] 1,350人被俘[3] | ||||||
約2,000名平民死亡 |
荷蘭戰役(荷蘭語:Slag om Nederland)是黃色方案(德語:Fall Gelb)的一部分,德軍在1940年5月10日採取入侵低地三國和法國的軍事行動。荷蘭的主要抵抗只持續至14日。西蘭省的荷軍繼續抵抗至17日。同日,荷蘭全境被佔領。
此戰役是史上大量首次使用傘兵攻擊敵方的戰略目標。德國空軍使用飛機投放傘兵至荷蘭的主要機場、鹿特丹和海牙,迅速瓦解了荷蘭軍隊的抵抗。
此戰役在轟炸鹿特丹後結束。在德國空軍的絕對制空權下,荷軍參謀部知道其弱小的空軍不能阻止德國空軍轟炸其他重要城市。荷蘭軍隊為了避免造成大量平民傷亡,最終被逼投降。荷蘭被德國佔領至1945年才被收復。
背景
[編輯]歐州局勢在1930年代後期變得緊張。德國在1936年佔領了萊茵爾、1938年併吞了奧地利和蘇台德區。1939年初,德國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而義大利則佔領了阿爾巴尼亞。德國入侵這些國家的行為提醒荷蘭政府德國接下來可能進行入侵。但荷蘭只在4月進行局部動員[5]。
荷蘭政府希望能像25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保持中立,但為了避免入侵;荷蘭軍隊在8月24日開始全面動員[6]。政府撥出900萬盾用作國防用途[7];一部分被用於興建3艘戰鬥巡洋艦[8]。當時從國外獲得軍工設備是困難的,例如德國便故意把荷蘭訂購的工業設備扣押[9]。希特勒在德國當權後,荷蘭雖然有更新軍事裝備,但速度遠比法國和比利時慢;軍費在1936年才開始緩慢增加[10]。荷蘭政府不希望失去一個重要的貿易夥伴[11],因此不想破壞與德國的外交關係。為此,政府當局阻止人民批評納粹德國的政策[12][13],而荷蘭首相也相信德國不會入侵荷蘭[14]。
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英國和法國向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波蘭的戰役結束後,後西歐戰場並沒有發生重大戰事。英國和法國開始為進行長期戰爭準備;而德國和蘇聯則瓜分了波蘭[15]。在10月9日,希特勒下令計畫入侵低地三國,將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佔領,然後用作進攻法國的基地及防止盟軍攻擊德國工業基地魯爾區[16]。
低地三國位於法德邊界地區,是英法和德國雙方進攻的理想地點。英國首相丘吉爾在1940年1月2日的電台演說中表示希望荷蘭加入同盟國,以防止德國的攻擊[17]。在德國軍機逼降比利時,德軍的攻擊低地三國的計畫洩露後[18],兩國仍拒絕了英國首相的建議。
1940年4月,在德國入侵丹麥和挪威之後,[19]荷蘭要像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樣保持中立的可能性已經愈來愈低了,國家開始全面備戰。荷蘭邊境部隊進入最高警戒裝態[20]。第五縱隊在斯堪地那維亞地區的活動的傳聞,令一些荷蘭民眾擔心也有德國特工協助入侵荷蘭[21][22]。4月19日,荷蘭全國進入緊急狀態[23]。但大部份民眾仍十分樂觀,相信自己的國家不會被入侵[24][25]。荷蘭希望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協約國的抑制政策能在這一次重演。4月10日,英法兩國再次要求荷蘭加入同盟國,再次被荷蘭拒絕[26]。
荷蘭軍隊策略
[編輯]陸軍
[編輯]在這個人口密度大、有紀律和受過良好教育的國家,主要的目標都是為了保衛國家的強大技術和工業。當時的德軍仍然有很多缺點,尤其是裝備和訓練不足[27],但他們有大量現代的坦克和俯衝轟炸機;而荷蘭只有39輛坦克和數輛小戰車、空軍大部分都是落後的雙翼機。荷蘭政府對戰爭的軟弱態度,可從軍隊落後的裝備看到[28],一戰後裝備基本沒有增加,令他們的武器仍停留在1918年的水平[29]。在1920年至1927年的經濟衰退和和平的國際氣氛中,國防預算被大幅削減。[13]在這七年中,每年用在設備的錢只有150萬盾。[30]在1931年和1933年,荷蘭政府的一個委員會指出,軍隊的裝備已過於落後,需要立刻增加軍事預算,以更新他們的武器。[10][31]
在1930年代,荷蘭缺乏訓練有素的軍人和武器,導致了荷蘭軍隊不能迅速擴張。[32]軍隊只有足夠的大砲裝配到八個步兵師(四個軍)和一師機動部隊,每個的兵力只有半個師/五營,其餘的步兵師則是輕型步兵,分散在各地拖延敵人的行動。[33]他們共興建了2000個碉堡,[34]但是碉堡的深度不夠,不足以阻止入侵。荷蘭沒有像比利時的埃本·埃馬爾要塞那樣的現代化大型要塞,唯一的現代化要塞是保衛阿夫魯戴克大堤的Kornwerderzand,但在荷蘭其他地方根本沒有以此標凖建造的要塞。動員後,荷蘭共有48個步兵團以及22個步兵營。
在5月10日時,荷蘭陸軍最明顯的不足是缺乏裝甲部隊[35]。在其他主要參戰國均擁有相當多的裝甲部隊時,荷蘭仍然沒有達到早前評估認為至少需要有的146輛現代坦克。[36][37]荷蘭軍隊有兩個中隊的裝甲車輛,各有12架M36/38坦克[38]。另外12架DAF M39仍在裝配階段,仍然有裝備未安裝[39]。還有一排5輛Carden-Loyd Mark VI小戰車,也在荷蘭裝甲車的清單上。另外,荷蘭的重型武器有:676枝榴彈砲和野戰炮:310枝克虜伯75毫米野戰炮,52枝105毫米博福斯榴彈砲;[40]他們還有克虜伯125毫米火砲、40枝150毫米sFH13、72枝克虜伯150毫米L/24榴彈砲和28枝維克斯152毫米L/15榴彈砲。[41]另外還有300枝過時的[42] 6 Veld(57毫米)8 Staal 84毫米野戰炮掩護抵抗軍。
荷蘭步兵使用約2200枝7.92毫米Schwarzlose M.08機槍和800枝Vickers機槍,其中很多都裝備到碉堡上,他們還配備了8000枝M.20 Lewis機槍輕機槍、每團有6個80毫米迫擊砲。荷蘭步兵缺乏火力,影響了作戰表現[43]。
空中突擊的危險
[編輯]德軍在丹麥和挪威使用傘兵後,荷蘭司令部開始意識到他們可能成為空中突擊的受害者。為了預防這類攻擊,荷蘭在主要港口和空軍基地部署5個步兵營[44],加強了防空砲;增加了2輛小戰車和24輛裝甲車輛。[45]
空軍
[編輯]當時的荷蘭空軍體制上是陸軍的一部份,[35]開戰當天共有155架飛機:28架雙引擎福克G.1、31架福克D.XXI、7架福克D.XVII戰鬥機、10架雙引擎福克T.V, 15架福克C.X和3架福克C.V轟炸機, 12架道格拉斯DB-8俯衝轟炸機(被當作戰鬥機使用)、[46] 17架Koolhoven FK-51偵察機— 155架飛機中,有74架落後的雙翼飛機,當中又只有125架能夠作戰。[47]空軍學校使用福克D.XXI、福克D.XVII、福克G.I,、福克T-V和福克C.V作訓練。[48]荷蘭空軍的資金不足,導致他們工廠生產飛機的數量不足[49]。
後果
[編輯]荷蘭戰敗後,荷蘭女王威廉明娜在英國成立荷蘭流亡政府[50]。德國的佔領在1940年5月17日正式開始,5年後這個國家才獲得解放,佔領期間,有三十萬荷蘭人死亡[51]。
註腳
[編輯]- ^ Goossens, Dutch armament: Artillery, waroverholland.n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Hooton 2007, p. 48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Goossens, Balance Sheet, waroverholland.n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Kaufmann, J. E.; Kaufmann, H. W. Hitler's Blitzkrieg Campaigns: The Invasion And Defense Of Western Europe, 1939–1940. Da Capo Press. 2 October 2007: 191. ISBN 9780306816918.[失效連結]
- ^ De Jong (1969), p. 570
- ^ De Jong (1969), p. 642
- ^ De Jong (1969b), p. 363
- ^ De Jong (1969), p. 548
- ^ Amersfoort (2005), p. 78
- ^ 10.0 10.1 Amersfoort (2005), p. 77
- ^ De Jong (1969), p. 438
- ^ De Jong (1969), p. 506
- ^ 13.0 13.1 Amersfoort (2005), p. 67
- ^ De Jong (1969), p. 541
- ^ Shirer (1960) p. 633
- ^ Frieser (2005), p. 74
- ^ De Jong (1969b), p. 129
- ^ De Jong (1969b), p. 203-208
- ^ De Jong (1969b), p. 254
- ^ De Jong (1969b), p. 251
- ^ De Jong (1969b), p. 254-256
- ^ De Jong (1969b), p. 256-258
- ^ De Jong (1969b), p. 258
- ^ De Jong (1969b), p. 392
- ^ De Jong (1969b), p. 393
- ^ De Jong (1969b), p. 249
- ^ De Jong (1969b), p. 324
- ^ Amersfoort (2005), p. 64
- ^ De Jong (1969b), p. 362
- ^ Amersfoort (2005), p. 72
- ^ Amersfoort (2005), p. 73, 76
- ^ Amersfoort (2005), p. 79
- ^ De Jong (1969b), p. 351
- ^ De Jong (1969), p. 562
- ^ 35.0 35.1 De Jong (1969b), p. 325
- ^ Schulten (1979), p. 24
- ^ Schulten (1979), p. 33-37
- ^ Schulten (1979), p. 38-40
- ^ Schulten (1979), p. 40-41
- ^ De Jong (1969b), p. 331
- ^ De Jong (1969), p. 545
- ^ De Jong (1969b), p. 332
- ^ De Jong (1969b), p. 330
- ^ Amersfoort (2005), p. 101
- ^ Amersfoort (2005), p. 188"
- ^ De Jong (1969b), p. 337
- ^ Niels Hillebrand. Royal Netherlands Air Force, 1939-1945 Secon World War. www.milavia.net. 15 May 2004 [25 March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6).
- ^ De Jong (1969b), p. 338
- ^ De Jong (1969b), p. 340
- ^ Shirer, William L.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60: 723. ISBN 0671624202.
- ^ Oorlogsverliezen 1940–1945. Maandschrift van het Centraal Bureau voor de Statistiek, blz. 749. [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書籍
[編輯]- Amersfoort, Herman; Kamphuis, Piet (編), Mei 1940—De Strijd op Nederlands grondgebied, Den Haag: Sdu Uitgevers, 2005, ISBN 901208959X (荷蘭語)
- Schulten, C.M.; Theil, J., Nederlandse Pantservoertuigen, Bussum: Unieboek BV, 1979, ISBN 9026945558 (荷蘭語)
- C.W. Star Busmann. Partworks and Encyclopedia of world war II
- De Jong, Lou, Het 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 in de Tweede Wereldoorlog, Deel 1: Voorpel, Amsterdam: Rijksinstituut voor Oorlogsdocumentatie, 1969 (荷蘭語)
- De Jong, Lou, Het 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 in de Tweede Wereldoorlog, Deel 2: Neutraal, Amsterdam: Rijksinstituut voor Oorlogsdocumentatie, 1969 (荷蘭語)
- De Jong, Lou, Het 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 in de Tweede Wereldoorlog, Deel 3: Mei '40, Amsterdam: Rijksinstituut voor Oorlogsdocumentatie, 1970 (荷蘭語)
- Hooton, E. R., Luftwaffe at War, Volume 2; Blitzkrieg in the West 1939-1940, London: Chervron/Ian Allen, 2007, ISBN 9781857802726
- Jentz, Thomas L., Die deutsche Panzertruppe 1933–1942—Band 1, Wölfersheim-Berstadt: Podzun-Pallas-Verlag, 1998, ISBN 3790906239 (德語)
- Frieser, Karl-Heinz, Blitzkrieg-Legende—Der Westfeldzug 1940, R. Oldenbourg Verlag München, 2005 (德語)
- Shirer, William L.,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A History of Nazi German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60
- Powaski, Ronald E. Lightning War: Blitzkrieg in the West, 1940. John Wiley. 2003. ISBN 9780471394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