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俾斯麦侯爵号装甲巡洋舰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历史
德意志帝国
船名 俾斯麦侯爵号
艦名出處 奥托·冯·俾斯麦
建造方 基尔帝国船厂
铺设龙骨 1896年4月
下水日期 1897年9月25日
入役日期 1900年4月1日
除籍日 1919年6月17日
结局 1919-1920年拆解报废
技术数据
船級 独级舰
船型 装甲巡洋舰大巡洋舰
排水量
  • 设计:10690吨
  • 满载:11461吨
船長 127米
型宽 20.40米
吃水 7.80米
動力輸出 13500匹指示马力
動力來源 三轴,三台三胀蒸汽机
船速 18.7节
續航力 3230海里以12节
乘員 621人
武器裝備
装甲

俾斯麦侯爵号[1](德語:SMS Fürst Bismarck[註 1])是德国的第一艘装甲巡洋舰,由德意志帝国海军于二十世纪之交单独德语Einzelschiff建造,并为纪念首任德国宰相——奥托·冯·俾斯麦侯爵德语Fürst而命名。其设计较此前的维多利亚·路易丝级防护巡洋舰有所改进,体积显著增大,武器装备也更好。

俾斯麦侯爵号主要是用于执行殖民地任务,并作为东亚分舰队的一员服役直至1909年被替换,然后返回德国。舰只于1910年至1914年间进行了重建,而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它曾被短暂地用作岸防舰。事实证明俾斯麦侯爵号无法胜任这项任务,因此它退出现役,在战争结束前一直担任工程师的教练船。舰只于1919年除籍并最终出售拆解。

设计

[编辑]
俾斯麦侯爵号通过威廉皇帝运河

俾斯麦侯爵号是在英德海軍造艦競賽开始之前设计的。海军上将弗里德里希·冯·霍尔曼德语Friedrich von Hollmann是当时主管国家海军办公室的国务大臣。鉴于英国皇家海军的主导地位,以及在他看来与之竞争是不现实的,霍尔曼设想了一个基于德国海域打造、由鱼雷艇岸防舰组成的小型舰队。除此之外,还将有一些巡洋舰作为补充,用于包括通商保护在内的海外值勤。[2]

作为德意志帝国海军设计的第一艘装甲巡洋舰,俾斯麦侯爵号是维多利亚·路易丝级防护巡洋舰的增大版本,其排水量几乎是前级的两倍,武器也更加强大。舰只计划供海外使用,特别是用作支持德国设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殖民地。尽管遭到强烈的政治反对,这艘新舰还是得到了帝国议会的批准,并于1896年4月以“莱比锡代舰(Ersatz Leipzig)”为代号在基尔帝国船厂开始架设龙骨。至1900年4月1日,即奥托·冯·俾斯麦诞辰85周年之际,俾斯麦侯爵号正式投入使用,共计斥资1894.5万黄金马克[3]

俾斯麦侯爵号在建造之初被归类为“一等巡洋舰(Kreuzer I. Classe)”,而此前建造的奥古斯塔皇后号和维多利亚·路易丝级等五艘大型巡洋舰则被归类为“二等巡洋舰(Kreuzer II. Classe)”。随着此后建造的海因里希亲王号引用了《舰队法》所规定的新类别“大巡洋舰”,这一类别也追溯转用至包括俾斯麦侯爵号在内的既有舰只。

整体特征

[编辑]

俾斯麦侯爵号的水线长度全长分别为125.7(412英尺5英寸)和127米(416英尺8英寸),有20.4米(66英尺11英寸)的舷宽,以及7.80米(25英尺7英寸)的前吃水和8.46米(27英尺9英寸)的后吃水。它的设计排水量为10,690公噸(10,520長噸),满载排水量则可达11,461公噸(11,280長噸)。[4]俾斯麦侯爵号被视为非常优秀的远洋船具;对掌舵指令的反应十分灵敏。然而,在高速航行的状态下,舰只会出现严重的横摇和振动问题。其稳心高度为0.72米(2英尺4英寸)。[5]

船体采用横向和纵向钢框架构造;外墙由单层木板组成,表面再覆以延伸至水线上方.95米(3英尺1英寸)的芒茨合金英语Muntz metal包板,以防止积垢英语fouling。舰只的下部,包括舰艏和舰艉的下部,都以镀铜船壳板覆盖。舰只分为十二个水密舱室和一个占龙骨长度比重为59%的双层船底英语Double bottom[5]

机械装置

[编辑]

俾斯麦侯爵号的推进系统由三台立式四缸三胀往复式蒸汽机所组成。它们由柏林日耳曼尼亚机械工程公司(Maschinenbau-AG „Germania“)生产的四台桑尼克罗夫特德语John I. Thornycroft & Company锅炉和八台圆筒锅炉提供动力。其中桑尼克罗夫特锅炉各有两个燃烧室英语Firebox (steam engine),共计八个;而圆筒锅炉各设四个燃烧室,共计三十二个。三台蒸汽机各负责驱动一副三叶螺旋桨。中心桨的直径为4.4米(14英尺5英寸),两个外桨则略大,直径为4.8米(15英尺9英寸)。推进系统的额定功率为13,500匹指示馬力(10,100千瓦特),最高速度为18(33公里每小時)。在试验中,蒸汽机曾被推至最高13,622匹指示馬力(10,158千瓦特),但仍然只能维持18节的最高速度。电力由五台发电机供应,可在110伏特的电压下输出325千瓦特(436匹馬力)的总电功率。[5]

装甲保护

[编辑]
俾斯麦侯爵号于1902年的石板画

俾斯麦侯爵号的装甲由克虏伯渗碳钢英语Krupp armour组成,于某些情况下甚至比后来的设计更厚。装甲带在舰只中部厚200毫米(7.9英寸),向舰只两端延伸则逐渐减弱至200毫米(7.9英寸)。在装甲带之后还设有100毫米(3.9英寸)厚的盾块,用于保护舰只的关键区域。主甲板和斜面分别有30毫米(1.2英寸)和50毫米(2.0英寸)厚。前司令塔具有200毫米厚的侧部和40毫米(1.6英寸)厚的顶部;后司令塔则有100毫米的侧面和30毫米厚的顶部。主炮炮塔有200毫米厚的侧部和40毫米厚的顶部。150毫米炮的炮塔则有100毫米厚的侧部和70毫米(2.8英寸)的炮挡英语gun shield廓装炮英语Casemate也配有100毫米厚的挡板。[5]

相比之下,后续的装甲巡洋舰设计——例如海因里希亲王号仅设100毫米厚的装甲带和150毫米厚的炮塔侧部装甲[5]。即便是作为德国最后一艘装甲巡洋舰的布吕歇尔号,也仅有一条180毫米(7.1英寸)厚的装甲带和180毫米(7.1英寸)厚的炮塔侧部装甲,尽管其整体防护范围比俾斯麦侯爵号更为全面。[6]

武器装备

[编辑]

俾斯麦侯爵号的主舰炮为四门240毫米40倍径速射炮英语24 cm SK L/40[註 2],它们安装在分居中央舰艛一前一后的两座Drh.L. C/98型双联装炮塔[8]。炮管可降至-4度俯角和提升至30度仰角,最大射程为16,900(18,500[5]。它们在发射140公斤(310英磅穿甲弹初速为690米每秒(2,300英尺每秒)。推进剂装药重43.35公斤(95.6英磅),并储藏在黄铜表壳内。[8]舰只共可贮存312发该类弹药,其中每门配备78发[5]

副炮英语Battleship secondary armament包括有十二门架设于MPL型炮廓英语Casemate[註 3]内的150毫米40倍径速射炮英语15 cm SK L/40 naval gun[9]和十门结合了炮廓和炮挡安装的88毫米30倍径速射炮英语8.8 cm SK L/30 naval gun[5]。其中150毫米炮可提升至20度仰角,射程为13,700米(15,000碼);它们可以保持每分钟4至5发的射速,并且每门配备有120发弹药[9]。88毫米炮在发射10公斤(22英磅)炮弹时的初速为590米每秒(1,900英尺每秒),每门配备250发弹药[10]。此外,俾斯麦侯爵号还安装有六具450毫米(17.7英寸)鱼雷发射管和十六枚鱼雷;其中一具布设在舰艉的旋转支架上,四具浸没在舷侧的水线英语Waterline下方,第六具则置于舰艏,同为浸没式。[5]

服役历史

[编辑]
俾斯麦侯爵号于马尼拉

在完成海上试航后,俾斯麦侯爵号即被派往海外服役。它于1900年6月30日启程前往东亚,在海军少将库尔特·冯·普里特维茨·翁德·加弗龙德语Curt von Prittwitz und Gaffron的率领下,连同运输舰法兰克福号德语Köln-Klasse (NDL)维杜金德号德语Willehad (Schiff)一起,于8月13日抵达青岛,并将海军陆战队的首批增援部队带到东亚。然后它继续进入黄海加入东亚分舰队,并于8月17日成为分舰队司令、海军中将菲利克斯·冯·本德曼德语Felix von Bendemann旗舰。由于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俾斯麦侯爵号需要承担各种国际维稳任务。[5]1902年2月12日,海军中将理夏德·冯·盖斯勒德语Richard von Geißler接任东亚分舰队司令。他于1903年拜访了日本明治天皇,并于8月前往符拉迪沃斯托克访问俄国太平洋舰队[11]随着新式大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于1909年抵达青岛并取代俾斯麦侯爵号担任东亚分舰队的新旗舰,后者受命返回德国[12]。在1909年6月抵达基尔后,舰只退役,然后进入了一个漫长的现代化改造过程,一直持续至1914年,期间曾被用作鱼雷艇教练船[13]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俾斯麦侯爵号获重新启用以进行海岸防卫值勤,但很快便又撤出现役。在战争余下的时间里,俾斯麦侯爵号都固定在基尔用作宿营船和工程师教练船。舰只武器于1916年9月被完全拆除,并于1918年12月31日退役。在短暂被用作办公船后,俾斯麦侯爵号于1919年6月17日正式从海军名录英语Navy List中除籍并出售,后于1920年在伦茨堡拆解报废。[5]

注释

[编辑]
脚注
  1.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 即“陛下之舰”。
  2. ^ 根据德意志帝国海军的命名法,该炮的官方名称为24 cm SK L/40。其中SK(Schnelladekanone)表示“速射炮”,而L/40表示炮管长度,即40倍径[7]
  3. ^ MPL(Mittel-Pivot-Lafette)表示“中心枢轴炮架”。[7]
引用
  1. ^ 刘杨,第6頁.
  2. ^ Padfield,第37頁.
  3. ^ Gardiner & Gray,第142頁.
  4. ^ Gröner,第48頁.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Gröner,第49頁.
  6. ^ Gröner,第53頁.
  7. ^ 7.0 7.1 Grießmer,第177頁.
  8. ^ 8.0 8.1 DiGiulian (24 cm/40).
  9. ^ 9.0 9.1 DiGiulian (15 cm/40).
  10. ^ DiGiulian (8.8 cm/30).
  11. ^ "Naval Notes — Germany",第1321頁.
  12. ^ Gröner,第52頁.
  13. ^ Gardiner,第254頁.

参考资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