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科尔贝格级小巡洋舰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科隆号小巡洋舰
概况
使用者
前级 德累斯顿级小巡洋舰
次级 马格德堡级小巡洋舰
完成数 4
损失数 2
报废数 2
技术数据
船型 小巡洋舰
排水量 4362吨
船長 130.50米
型宽 14米
吃水 5.27-5.73米
動力輸出 19000匹马力
動力來源
船速 25.5节
續航力 3500海里以14节
乘員 367人
武器裝備
装甲

科尔贝格级小巡洋舰(德語:Kolberg-Klasse)是由德意志帝国海军于1906年7月设计、作为德累斯顿级继任者的四艘小巡洋舰船级。该船级由首舰科尔贝格号美因茨号科隆号奥格斯堡号所共同组成。这些舰只建于1908年至1910年间,其中科尔贝格号和奥格斯堡号还于1916年至1917年间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它们均装备有十二门105毫米45倍径速射炮英语10.5 cm SK L/45 naval gun作为主舰炮,设计时速为25.5节。入役后,同级的前三艘舰是被分配至公海舰队的侦察部队,而奥格斯堡号则主要用作鱼雷及炮术教练船

当战争于1914年8月爆发时,奥格斯堡号被部署至波罗的海,而科尔贝格号、美因茨号和科隆号仍留在北海。这三艘舰被委派前往黑尔戈兰湾执行巡逻任务;至1914年8月28日,它们于黑尔戈兰湾海战英语Battle of Heligoland Bight (1914)期间遭到袭击。美因茨号和科隆号都在战斗中沉没。1915年1月,科尔贝格号在多格滩海战期间有所行动,其后又与奥格斯堡号一起参加了1915年8月的里加湾海战英语Battle of the Gulf of Riga。两艘舰只同样出席了1917年10月的阿尔比恩行动。它们在战争中幸存了下来,其中科尔贝格号被割让予法国,由法国海军重命名为“科尔马号”并一直服役至1927年;奥格斯堡号则移交日本,然后作拆解出售。

设计

[编辑]

整体特征

[编辑]

科尔贝格级舰只的水线长度全长分别为130米(426英尺6英寸)和130.50米(428英尺2英寸),有14米(45英尺11英寸)的舷宽,以及5.45至5.73米(17英尺11英寸至18英尺10英寸)的前吃水和5.27至5.56米(17英尺3英寸至18英尺3英寸)的后吃水。它们的设计排水量为4,362公噸(4,293長噸),而在满载情况下,科尔贝格号的排水量为4,915公噸(4,837長噸)、美因茨号为4,889公噸(4,812長噸)、科隆号为4,864公噸(4,787長噸)以及奥格斯堡号为4,882公噸(4,805長噸)。[1]

船体采用纵横钢框架构造,并分为十三个水密舱室,其中包含一个占龙骨长度比重为50%的双层船底英语Double bottom。这些舰只均为良好的远洋船具,但有严重的摇摆幅度并过于僵硬。它们的操纵性不佳,转弯半径大。转向是由单舵控制。舰只的横向稳心高度为0.83米(2英尺9英寸)。标准船员编制为18名军官和349名水兵。此外,它们还配备了一些小型舰载艇,其中包括1艘哨艇英语Picket boat、1艘驳船、1艘独桅纵帆船、2艘高低桅帆船和2艘小划艇[1]

机械装置

[编辑]

科尔贝格级是德意志帝国海军首批整体搭载蒸汽轮机军舰船级。为了测试竞争企业的发动机,全部四艘同级舰的推进系统都略有不同。[2]柯尼斯堡号配备了两组梅尔默斯-普芬尼格蒸汽轮机,以驱动四个直径为2.25米(7英尺5英寸)的三叶螺旋桨。美因茨号由两组AEG-柯蒂斯英语Charles Gordon Curtis轮机提供动力,以驱动一对直径为3.45米(11英尺4英寸)的三叶螺旋桨。科隆号最初采用策厘英语Heinrich Zoelly轮机,但在进行海上试航前,它们被替换为两组带有四个三叶螺旋桨的日耳曼尼亚轮机,螺旋桨的直径为2.25米。奥格斯堡号则搭载有两组帕森斯英语Parsons Marine Steam Turbine Company轮机及四个直径同为2.25米的三叶螺旋桨。四艘同级舰均配备了十五台船用式水管锅炉英语water-tube boiler,在中心线上分为四个锅炉舱英语Fire room。1916年,科尔贝格号和奥格斯堡号还增配了辅助燃油,以提高燃煤锅炉的燃效效率[註 1];而美因茨号及科隆号当时则已经沉没。[1][2]

这些舰只设计可输出19,000匹軸馬力(14,168千瓦特),仅发动机额定功率为20,200匹軸馬力(15,063千瓦特)的美因茨号除外。它们都由十五台燃煤船用式水管锅炉提供动力,锅炉再被集成至三座间隔均匀的烟囱之中。舰只的最高速度为25.5節(47.2公里每小時);美因茨号则因更强劲的发动机而获得多半节的速度优势。然而,全部四艘舰在速度试验中均超过了这些数字,它们的实际速度可达26節(48公里每小時)以上。科尔贝格号可携带970公噸(950長噸)燃煤和115公噸(113長噸)燃油(1916年后),这使它能够以14節(26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续航3,250海里(6,020公里);美因茨号可携带1,010公噸(990長噸)燃煤,在14节速度下可航行3,630海里(6,720公里);科隆号的载煤量为960公噸(940長噸),巡航半径为3,500海里(6,500公里);奥格斯堡号的巡航半径与科隆号相同,但载煤量仅为940公噸(930長噸)。[1]

武器及装甲

[编辑]

科尔贝格级舰只配备有十二门单装105毫米45倍径速射炮英语10.5 cm SK L/45 naval gun。其中两门并排布置在艏艛英语Forecastle前方,八门设于舰舯、每边各四门,以及两门并排布置在舰艉。[2]对于科尔贝格号和奥格斯堡号,其105毫米炮在1916-1917年间被替换成六门150毫米45倍径速射炮英语15 cm SK L/45。四艘同级舰还装备有四门52毫米55倍径速射炮英语5.2 cm SK L/55 naval gun,但它们在1918年由两对88毫米45倍径速射炮英语8.8 cm SK L/45 naval gun所取代(安装至仍幸存的舰只上)。此外,它们还标配搭载有两具450毫米(17.7英寸)鱼雷管和五枚鱼雷,均浸没舷侧的船体内。两具500毫米(19.7英寸)的甲板鱼雷发射器则于1918年被增设至科尔贝格号和奥格斯堡号。全部四艘舰也可携带100枚水雷[1]

科尔贝格级舰只的装甲由两个普通钢层和一个克虏伯钢英语Krupp armour层组成。其甲板厚度在舰艏达80毫米(3.1英寸)、至艉部弱化为20毫米(0.79英寸),用于保护轮机舱英语Engine room则有20毫米(0.79英寸)厚。舰只烟囱的拦板英语coamings厚度为100毫米(3.9英寸)。司令塔的侧面也有100毫米厚、顶面为20毫米厚。主炮则受到厚度为50毫米(2.0英寸)的炮挡英语Gun shield保护。[1]

建造

[编辑]

科尔贝格号是为替代老旧的通报舰狮鹫号而以“狮鹫替舰(Ersatz Greif)”[註 2]为代号进行订购,并于1908年初在但泽希肖船厂英语Schichau-Werke开始架设龙骨,工程编号为814。它于同年11月14日下水,之后展开舾装工作。至1910年6月21日,舰只正式投入公海舰队使用。从1916-1917年,科尔贝格号还在基尔的帝国船厂进行了改造。美因茨号是为替代通报舰狩猎号而以“狩猎替舰(Ersatz Jagd)”为代号订购,并于1907年在斯德丁的伏尔铿船厂开建,工程编号为288。它于1909年1月23日下水,至1909年10月1日投入使用。[5]

科隆号是以“燕子替舰(Ersatz Schwalbe)”为代号进行订购,目的是要替代老旧的小巡洋舰燕子号。其龙骨于1908年在基尔的日耳曼尼亚船厂开始架设,工程编号为191。它于1909年6月5日下水,并在舾装工作结束后于1911年6月16日投入舰队使用。奥格斯堡号则是为替代无防护巡洋舰雀鹰号而以“雀鹰替舰(Ersatz Sperber)”为代号进行订购,并于1908年在基尔的帝国船厂开始架设龙骨,工程编号为34。舰只于1909年7月10日下水,至1910年10月1日投入使用。在1917-1917年间,它又重返基尔帝国船厂的船坞进行现代化改造。[5]

同级舰

[编辑]
舰只 造船厂 命名来源 架设日期 下水日期 入役日期 结局
科尔贝格号 但泽希肖船厂英语Schichau-Werke 科尔贝格 1908年 1908年11月14日 1910年6月21日 1929年拆解报废
美因茨号 斯德丁伏尔铿船厂 美因茨 1907年 1909年1月23日 1909年10月1日 1914年8月28日于黑尔戈兰湾海战英语Battle of Heligoland Bight (1914)期间沉没
科隆号 基尔日耳曼尼亚船厂 科隆 1908年 1909年6月5日 1911年6月16日 1914年8月28日于黑尔戈兰湾海战期间沉没
奥格斯堡号 基尔帝国船厂 奥格斯堡 1908年 1909年7月10日 1910年10月1日 1922年拆解报废

服役历史

[编辑]
严重受损的美因茨号,在沉没前的一刻

入役后,科尔贝格号、美因茨号和科隆号都被分配至第二侦察集群,这是公海舰队的其中一支侦察部队,并由科隆号担任集群司令、海军少将莱贝雷希特·马斯英语Leberecht Maass旗舰[6]。奥格斯堡号则被用作鱼雷及炮术教练船[7]。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8月爆发时,第二侦察集群被部署至以黑尔戈兰岛为基地的巡逻线上值勤[8]。与此同时,奥格斯堡号也被重新动员至现役,并派往波罗的海。在那里,它参加了8月2日针对俄国的行动,并见证了战争爆发后打响的第一枪。[9]

8月28日早晨,英国的哈里奇部队英语Harwich Force在海军中将戴维·贝蒂所率领的第1战列巡洋分舰队英语1st Battlecruiser Squadron支持下,闯入黑尔戈兰湾并袭击了第二侦察集群的巡逻编队[10]。在混乱的行动中,美因茨号和科隆号分别遭敌对轻巡洋舰战列巡洋舰击沉。美因茨号的大部分船员都被英国舰只救起,但科隆号却只有一名幸存者。[11]科尔贝格号于袭击期间尚驻扎在港口,尽管它很快便出动前往支援受困的德国部队,但当抵达现场时,英国人已然离去[12]

科尔贝格号此后继续在北海的侦察部队服役,其中包括参与1914年12月突袭斯卡布罗、哈特尔浦及惠特比英语Raid on Scarborough, Hartlepool and Whitby的行动[13]——它当时在英国沿岸布设了一个雷区[14],以及1915年1月的多格滩海战。在多格滩,它打响了战斗的第一炮,并在与轻巡洋舰奥罗拉号英语HMS Aurora (1913)的交锋中取得首次命中。[15]与此同时,奥格斯堡号已在波罗的海执行了大量的任务;1915年6月,它参加了在芬兰湾进行的一项布雷作业,这一行动还导致德军损失了布雷巡洋舰信天翁号[16]

1915年8月,科尔贝格号在里加湾海战英语Battle of the Gulf of Riga期间与身处波罗的海的姊妹舰会合。行动中,科尔贝格号与战列巡洋舰冯·德·坦恩号负责炮击乌特岛英语Utö (Finland)的俄军阵地,而奥格斯堡号则与战列舰波森号驶入海湾,并在那里击沉了一艘俄国炮艇,以及击损另一艘。至8月19日,协约国潜艇在该地区出没的报告迫使德国人撤退。[17]奥格斯堡号于1916年末还参加了另一次试图强攻海湾的行动,但以失败告终[18]。1917年10月,两艘姊妹舰都出现在阿尔比恩行动中,这是针对里加湾的又一次大规模袭击。两艘舰只执行了各种任务,包括扫雷[19]、以及在摧毁俄国设于湾区的反对力量时,为战列舰国王号王储号提供屏护[20]。来自科尔贝格号的水兵还登上了其中一座岛屿,并摧毁了俄国的一个炮台[21]

科尔贝格号和奥格斯堡号都在战争中幸存了下来。战争结束后,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这些舰只将作为战利舰英语Prize (law)被授予战胜国。科尔贝格号被划归法国,并在重命名为“科尔马号(Colmar)”后加入法国海军服役。奥格斯堡号移交日本支配;但由于对日本人无用,他们遂将舰只售予拆船商。[7]科尔马号于1924年在亚洲进行了一次殖民地值勤,它参加了一项多国行动,以保护上海的外国侨民免受当时中国内乱的影响[22]。它随后于1927年除籍,并在法国的布雷斯特拆解报废[23]

注释

[编辑]
脚注
  1. ^ 由于战时处境,德国获得的优质煤有限,但能够为其舰船购买劣质煤。优质煤通常被保留用于小型船只,因其船员不太能够按照劣质煤的增加速度来清洁锅炉。为此,德国的主力舰往往被供应以劣质煤,因其较大的船员编制能够更好的进行保养。1915年后,则引入了向劣质煤喷油的做法,以提高燃烧效率。[3]
  2. ^ 所有德国舰船在订购时都会被赋予临时代号;其中新增编入舰队的使用字母代号,而用于替换旧舰的则使用“(旧舰名)替舰”。[4]
引用
  1. ^ 1.0 1.1 1.2 1.3 1.4 1.5 Gröner,第106頁.
  2. ^ 2.0 2.1 2.2 Gardiner & Gray,第159頁.
  3. ^ Philbin,第56頁.
  4. ^ Gröner,第56頁.
  5. ^ 5.0 5.1 Gröner,第106–107頁.
  6. ^ Scheer,第14頁.
  7. ^ 7.0 7.1 Gröner,第107頁.
  8. ^ Scheer,第42頁.
  9. ^ Halpern,第184頁.
  10. ^ Staff,第6–8頁.
  11. ^ Staff,第19–21頁.
  12. ^ Staff,第26頁.
  13. ^ Tarrant,第31頁.
  14. ^ Halpern,第41頁.
  15. ^ Halpern,第45頁.
  16. ^ Halpern,第194–195頁.
  17. ^ Halpern,第197–198頁.
  18. ^ Polmar & Noot,第47頁.
  19. ^ Staff,第60頁.
  20. ^ Staff,第102–103頁.
  21. ^ Staff,第119–120頁.
  22. ^ Waldron,第53–54頁.
  23. ^ Gardiner & Gray,第201頁.

参考资料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 Gerhard Koop/Klaus-Peter Schmolke, Kleine Kreuzer 1903–1918, Bremen bis Cöln-Klasse, Band 12 Schiffsklassen und Schiffstypen der deutschen Marine, Bernard & Graefe Verlag München, 2004, ISBN 3-7637-62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