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日本人名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日本人名
命名习俗
语言日语
使用情况现存
结构
姓氏 +
示例
山田太郎
山田 太郎やまだ たろう Yamada Tarō
说明“山田”为姓(日语:名字/苗字),“太郎”为名(名前)。
家庭关系
传承方式子女承父姓
婚后改姓传统上已婚女子从夫姓
尊称
通用尊称さん san
くん kun
さま sama
ちゃん Chan

日本人名,又称和名,由家族姓氏苗字/名字みょうじ Myōji),以及个人名前なまえ Namae)组成。一般由一至四个汉字所组成。在日语和汉语中,姓氏在前,名在后;使用西方语言或转写成拉丁字母时,大多依西方惯例,名在前,姓氏在后。

日本的,在历史上,指的是氏族(氏名),包括了源氏平氏藤原氏日本氏族,也就是古时从事某一职业的氏族集团。在现代日本民法中,氏代表了某个人的家族姓氏。

日本政府从2020年1月1日起,在公文书上用“先姓后名”的方式来记载日本人姓名罗马拼音,这项原则已经过相关部会协商,但民间使用则由各业界各自判断[1]。除了“先姓后名”的顺序,相关部会也确认,如果要明确让人知道哪个字是姓氏时,那个字罗马拼音全部使用大写。例如前首相安倍晋三被写成Shinzo Abe,未来希望能“正名”为Abe Shinzo。

发展历史

[编辑]

古代日本只有名没有。后来,大和朝廷把日本南部的很多小国统一为一个国家,其统治的基础是氏姓制度。以大和朝廷的天皇为首的,掌握着中央政权贵族与隶属于朝廷的豪族之间建立了有血缘关系的集团,这些集团称之为“”,一个“氏”也就是一个贵族世家。此时的氏并不只限于父系或母系家族,它并非自然的社会集团,而是建立朝廷的中央豪族,以独占或世袭官职,借助朝廷对农民进行统治。因此,这些氏,就按照其职务、领地、居住地来命名,称为“氏名”,如“出云氏”、“忌部氏”、“中臣氏”、藤原氏等。也有氏名来自神名、技艺的,如久米直氏

后来,大和朝廷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分别给贵族颁赐“”(おみ Omi)、“连”(むらじ Muraji)、“君”()、“直”()、“相臣”(相臣)、“伴造”(伴造とものみやつこ Tomonomiyatsuko)、“百八十部”(百八十部ももあまりやそのとも Momoamariyasonotomo)、“国造”(国造くにのみやつこ Kuninomiyatsuko)、“县主”(県主あがたぬし Agatanushi)、“真人”(真人まひと Mahito)、“朝臣”(朝臣あそみ、あそん Asomi、Ason)、“宿祢”(宿禰すくね Sukune)、“忌寸”(忌寸いみき Imiki)、“道师”(道師みちのし Nichinoshi)、“稻置”(稲置いなぎ Inagi)等约30个“姓”(かばね kabane)。这种姓是表示地位、门第、职务的称号,相当于爵位,属世袭,是除了皇亲外的贵族用来区分身份地位的标志。大化改新后,因为实施了官位制,此时表示身份地位的姓逐渐失去了意义,在贵族社会便相对于称姓,更多地称氏了。

从西元9至10世纪(平安时代)起,出现了新的称呼——苗字(苗是分支的意思)。由于社会的发展,原有的氏族分成若干个家族,这些家族一般以其职业、居住地、官职名或以其私有土地的地名的假名相称,这些称呼便成了“苗字”。苗字其实是一个家族从氏族本家分离出去后产生的新的姓氏。此后氏、姓、苗字逐渐融为一体,统称为苗字。

明治维新前日本贵族男子名称构成要素如下:

  • 家名、苗字:相当於氏、郡号宝号
  • 通称、字:相当于别名、字、艺名、官名、法号
  • 氏:相当於姓、本姓
  • 姓:相当于堂号门阀爵位
  • 讳、忌名(いみな):相当于名

与“姓”来源于天皇的赏赐不同,“家名(苗字)”不是天皇所赐,可以由个人自由决定。“家名”的本意指的是一家的名称,经常来源于地名、屋号等等,另外也有一些受主家赏赐的例子,比如著名的羽柴秀吉,其苗字“羽柴”便是来自织田信长的赏赐。至于“通称(字)”和“讳”,则是一个人的名。“讳”是本名,与中国的习惯一样,一般都因避讳不会直接使用,而是转用“通称”称呼。

可见,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贵族男性姓名包括:“家名(苗字)+通称(字)+氏”或“姓+讳”;而武士或平民的姓名构成则为:“家名(苗字)+名”(相当于武士的讳,但平民的场合显然没有避讳一说)。

织田信长,其完整姓名为“织田弹正忠平朝臣信长”。其中织田为“家名(苗字)”,“弹正忠”为通称(官名),“平”为“氏”,“朝臣”为“姓”,“信长”为“讳”。 又如,德川家康的全名是“德川次郎三郎源朝臣家康”,其中“德川”是“家名(苗字)”,“次郎三郎”是“通称”,“源”是“氏”,而“朝臣”是“姓”,“家康”是“讳”。

此外,因为被认为是天神的后代,而处于赐姓与臣民的社会顶层,所以日本天皇皇族都是只有名而没有姓。

日本在1875年《平民苗字必称义务令日语平民苗字必称義務令[2]之前只有占人口极少数的贵族、武士才有资格在公开场合使用自己的姓氏,绝大多数人(95%以上)的姓只能在没有武士等公人在场的私下场合使用[3][4]。1870年(明治3年),为了征兵、征税、制作户籍等的需要,明治天皇颁布了《平民苗字许可令[5]容许以前不准使用姓氏的平民使用姓氏,但已习惯不称姓的日本平民对此并不热心,故工作推行缓慢。因此,于1875年(明治8年)明治天皇又颁布了《平民苗字必称义务令日语平民苗字必称義務令》,规定所有日本人必须使用姓氏,而僧侣等原来没有姓氏或者忘记姓氏的人则需要创造新姓,称为“明治新姓”[6]。随著日本的姓氏数量极速增长,1898年,政府制定了户籍法,每户的姓这才固定下来,不得任意更改。

姓氏

[编辑]

因为日本人姓氏的可变性很高(因开创新家业、家族集团分支或收养关系等原因都可以改姓,这也是日本姓氏数目众多的主要原因)。所以日本姓氏的来源十分复杂,众说纷纭。一般而言,日本的姓氏可以分为两类:自古就有的和从平民苗字必称义务令日语平民苗字必称義務令后创立的。

最常见的姓氏有40多个,其中铃木佐藤田中山本渡边高桥小林中村伊藤斋藤十大姓占总人口的10%,有1000多万。使用人数排3600位后的姓氏是极罕见的姓氏。

日本最大的姓氏是佐藤,其来源一说是来源于藤原秀乡(即藤原家中担任过左卫门尉日语左衛門尉)的人的后裔。也有指可能是因为日本人普遍希望自己的家族兴旺,就像可以担任公家的藤原氏一样。相类似的是其他众多带有“藤”字的姓氏,寄托了同样的期望。日本第二大的姓氏是铃木,和佐藤类似的,来源于古时候的武将的姓氏。

日本人的姓氏来源没有汉族姓氏来得复杂,其中大致可分为从地名、国名、氏名、物象、职业、名、姓氏简略、转字、当字、佳字、信仰、外来、佛教合字、赐姓、商号、皇族宫号、称谓、由两姓组合、公家、部民、神道、事件、商业、艺名敬称、族名、武家、归化等,其中以地名姓占最多:山口石川中山高桥松阪桥本清水伊东中村山本田中小林等皆为地名。

在日本,各地的姓氏分布是不一样的,这和其民族构成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在冲绳“与那岭”比较多,这是因为古时那里是琉球国的缘故,当地本来用汉姓的士族后裔用祖先的封地为苗字,平民就用自己所住的地名作为苗字。而北海道地方“金田一”比较多,这是因为那里是阿伊努族聚居的地方。

[编辑]

在古代日本,每个人的名都可以以训读来读出来,但是就显得十分冗长,于是嵯峨天皇就根据遣唐使菅原清公的进言,把男子名中的两个汉字变成一字一音,女子的名则变成“~子”,落实使用汉风的名[来源请求]

由此,把中国传统的命名习惯引入后,在名以汉文表记的情况下就与中国同样称为讳。

日本和中国一样有真名与灵魂相连的宗教思想。因此在平安时代武士等人在建立主从或师徒关系时,会向主君或师父提交写下自己名字的名簿。而因为日本古代女性除了亲子关系和夫妇关系以外,很少会有社会的主从关系,因此一般而言,她们的名都会被秘密匿藏,这便造成即使是当时特别活跃的人物,在后世实名不明的情况相当普遍。这就是清少纳言紫式部菅原孝标女的实名不明的原因(少纳言式部是作为女房的官职名。而孝标女更是直接父亲菅原孝标的名创造出来的)。

而在平安时代以后的贵人是以居住的邸宅所在地的地名或官职名等变为自己的通称,武士等身分低下的人会以太郎、次郎等兄弟出生次序来命名,这种通称被航为假名。关于假名,在室町时代以后,出现了以官职百官名东百官为人名的情况,如兵卫近卫等。此种与讳作区别的通称作为人名的情况一直持续至明治时代为止。

直到明治,1870年(明治3年)12月22日的太政官宣布“在官之輩名称之儀是迄苗字官相署シ来候処自今官苗字実名相署シ可申事”、1871年(明治4年)10月12日的太政官宣布“自今位記官記ヲ始メ一切公用ノ文書ニ姓尸ヲ除キ苗字実名ノミ相用候事”、1872年(明治5年)5月7日的太政官宣布“従来通称名乗両様相用来候輩自今一名タルヘキ事”,于是官方正式废止讳和通称。所有日本国民的户籍都要以“氏”和“名”来登录,此前持有多个名(同时拥有讳和通称)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来登录户籍的“名”,登录时没有婚姻或养子关系的人禁止改名。当时以明治政府高官为例,伊藤博文以讳、板垣退助则以通称(板垣的讳是正形)来登录。

现代日本人的名除艺名化名外,通常由汉字组成,日本皇室的男性成员名多以“”作结尾,例如明仁天皇,女性成员则多以“”作结尾,如爱子内亲王。一般男性普遍以“”、“”、“”、“”、“”、“”、“”、“”、“”等为结尾。女性通常会以“”、“”、“”、“”、“”等作结尾。

现代的日本人名选字受常用汉字人名用汉字的限制,但这两种汉字中包含了一些不适合用于人名的汉字,如“悪(惡)”。“恶魔命名骚动”即是符合人名用汉字政策,但名本身不适当的一例。

在传统上汉字命名以示隆重,但由于二次大战后户籍法规规定名可用片假名平假名登记,所以也有使用本名的艺人如宇多田光宇多田ヒカル长泽雅美長澤まさみ真锅香织眞鍋かをり泽尻英龙华沢尻エリカ泽城美雪沢城みゆき等为假名命名的情形。

二战后也有日本人使用西方人名,但用假名书写:比如美国联邦参议员丹尼尔·井上(日语:ダニエル・イノウエ)、美国前商务部长诺曼·峰田(日语:ノーマン・ミネタ)以及秘鲁前总统阿尔韦托·藤森(日语:アルベルト・フジモリ)和土屋安娜(日语:土屋 アンナ)等。

通字

[编辑]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通字
假名とおりじ
平文式罗马字Tōriji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系字
假名けいじ
平文式罗马字Keiji

在日本对于“某人物的讳被使用同一汉字是对这个人物的不敬”的观念上与中国和朝鲜不同,甚至是相反。

平安时代中期,汉字名使用两个字的情况变得普遍,在后来的日本,“通字”、“系字”都被家旗代代继承,先祖的名中的特定文字会被当作讳。在平安后期以后的皇室中,历代天皇大半会以讳字“仁”来改名。

例子(特别是武家):

等。因此“通字”、“系字”文化与避讳先祖名的中国朝鲜完全不同。

还有在日本,为了让后代有活跃事绩的祖先的能力,会给下一代改与祖先完全一样的名。例如朝仓孝景伊达政宗毛利元春等。

偏讳

[编辑]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偏諱
假名へんき/かたいみな
平文式罗马字Henki / Kataimina

在古代日本有避开二字名中通字的习惯,这种避讳方式被称为“偏讳”。

授与偏讳的风习

[编辑]

偏讳不只是要避讳,亦有贵人会向臣下赏赐偏讳的例子,在镰仓时代江户时代非常盛行。

在镰仓时代,第4代将军藤原赖经向第5代执权北条时赖、第6代将军宗尊亲王向第8代执权北条时宗(时赖的嫡男)赐予偏讳等,亦有会赐予名后一个字的情况,不过随著时代演变,主君只会赐予前一个字。

室町时代,重臣的嫡子等人元服之际,成为乌帽子亲的主君会以特别恩惠的象征来把自身的偏讳赐予元服的人(别称“一字拜领”)。特别是足利将军的一字拜领,畠山满家细川胜元守护大名赤松满政等近臣都有获得将军的一字。渐渐地在武家中,授予偏讳就变成直接主从关系的证明,主君并不会向仕于自己家臣的陪臣授予偏讳。但是这都是初期的事,特别在日本战国时代以后,陪臣亦被将军等间接的赐予偏讳。实际上,有马晴纯(义纯)在与少贰氏仍有被官关系的情况下被将军足利义晴授与偏讳而在日后出现问题(《大馆常兴日记》天文8年7月8日、同9年2月8日两条)。另一方面,公家中的近卫家九条家二条家等亦获得将军的偏讳。

在日本战国时代至安土时代亦作为外交手段而把一字赐给别家(织田信长→长宗我部信亲等)。在桃山时代,丰臣秀吉积极地向大名的儿子赐予“秀”字。例子有结城秀康家康的次男)、德川秀忠(家康的三男)、宇喜多秀家毛利秀元伊达秀宗等。

江户时代,主君向家臣授与偏讳的风习相当多。但是获得将军家偏讳的家只有德川御三家以外的福井藩越前松平家福井藩主家)、加贺藩前田氏)、米泽藩上杉氏)、仙台藩伊达氏)等四品持国大名的当主(或世嗣)和二条家等,特别被选中的人物相等于获得特权,格式得到提高。因此各藩和一族的支藩、分家等当主被赐予偏讳的例子极之稀少。一部份例子有:得到德川家光的“光”字的有德川光圀德川光友;得到德川家纲的“纲”字的有德川纲重德川纲吉;得到德川纲吉的“吉”字的有柳泽吉保德川吉宗;得到德川吉宗的“宗”字的有德川宗春;得到德川家治的“治”字的有德川治济上杉治宪;得到德川家齐的“齐”字的有德川齐昭岛津齐彬;得到德川家庆的“庆”字的有德川庆喜松平庆永等。

女性亦有得到偏讳的例子。这是因为女性得到朝廷官位之际,要在位记写下讳是必要的。例如北条时政的女儿北条政子(正式是平政子)、近卫前久的女儿前子(中和门院)、丰臣秀吉的正室吉子(高台院)等。

亦有弟弟向哥哥授予偏讳的例子。虽然以长幼为序的情况下应该是哥哥在上,弟弟在下,但是如果哥哥是庶子而弟弟是嫡男的话,这种情况就会逆转,即弟弟变成哥哥,哥哥变成弟弟。例如室町幕府第6代将军足利义教的庶子成为僧人的清久在还俗之际被异母弟成为第8代将军的足利义政授与“政”字而改名为足利政知水户藩第4代藩主德川宗尧的庶长子松平赖顺被弟弟成为第5代藩主的德川宗翰赐予“翰”字而改名为松平翰邻。

而且被赐予偏讳的话就不能不使用。例如:

  • 陶晴贤(日本战国武将。室町幕府第12代将军足利义晴→大内晴英(宗麟的实弟,后来改名为大内义长)→陶晴贤)

由此可见,根据以上例子,前述的“渐渐地在武家中,授予偏讳就变成直接主从关系的证明,主君并不会向仕于自己家臣的陪臣授予偏讳”这种原则在日本战国时代以后就不再适用。

天皇、皇室
[编辑]

大臣贵族向部下与授偏讳的例子有很多,而天皇进行此事的例子却是很少。后醍醐天皇(讳“尊治”)向足利尊氏与授偏讳这个例子是极之罕见的事。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日本人姓名羅馬拼音 2020年起採先姓後名 | 國際 | 重點新聞 | 中央社 CNA. www.cna.com.tw. [2020-0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9) (中文(台湾)). 
  2. ^ 原文:平民苗字被差許候旨明治三年九月布吿候處自今必苗字相唱可尤祖先以來苗字不分明ノ向ハ新タニ苗字ヲ設ケ候樣可致此旨布吿候事
  3. ^ 国立国会図书馆. 江戸時代の庶民が苗字を名乗っていたことに関する資料はあるか?. レファレンス协同データベース. [2019-09-28] (日语). 
  4. ^ 名字の誤解 「江戸時代まで庶民には名字がなかった」はウソ. NEWSポストセブン. [2019-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6) (日语). 
  5. ^ 原文:自今平民苗氏被差許候事
  6. ^ 国立国会図书馆. 苗字必称義務令を受け,苗字はどのようにして付けられたのか知りたい。. レファレンス协同データベース. [2019-09-28] (日语).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