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同行评审/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外观
- 评审期︰2009年1月3日至2009年2月3日
内容与遣词
[编辑]- 包括条目内的学术成份、遣词造句、翻译精确性、完成度及连贯性等一概与内容有关的要点
- 翻译常常出现问题,忘记了中国语文的用法。譬如“entry into World War II”被翻译为“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应该翻译为“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小为 (留言) 2009年1月3日 (六) 18:25 (UTC)
- (:)回应,谢谢指正。能否整篇仔细看过?特别是那个第一次就职演说部分。那个我翻得很惭愧,抄经济学人中文版加修改的。很不到味,没能把演说的力道透出来。--Zanhsieh (留言) 2009年1月3日 (六) 18:32 (UTC)
- 我把引言部分做了些修饰。但是我把"pack the Supreme Court"这句话留了下来。虽然我不通美国史,但是若去读过会发现“撵走最高法院”这个翻译实有问题,意义刚好相反。罗斯福其实是想把支持新政理念的大法官塞进最高法院来改变比例,使支持者变多数,而不是要撵走什么人或什么组织。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建议译者不能只是单纯把原文翻成中文,而是要把所有相关条目与参考文献都读过,甚至还要去自己去找其它的参考资料。另外,我一直觉得,“他与其妻埃莉诺·罗斯福,仍旧是美国现代自由主义的试金石”或许翻成“他与妻子埃莉诺·罗斯福为美国现代自由主义立下典范”会比较顺畅。
- 本文部分还是有很多英文与中文顺序差异的问题要修饰,例如“罗斯福和露西间仍保持了正式书信来往,但他们也没有去看对方一直到1941年。”此外,中文的副词语尾助词应是“地”,“的”则是形容词语尾助词(参见副词)。-- Marcus Hsu talk 2009年1月4日 (日) 04:56 (UTC)
- (:)回应,那篇我也仔细看过,因为看过才翻成“撵走”。我一开始打算用“最高法院改组法案”,可是那个是后来的学者为了“文雅”两字起见下的说法,徐兄也知道美国人大众比较直接,在他们的国会才会改成“Judiciary Reorganization Bill”这种经过修过的辞,民间一般都用比较易记的词。撵走是因为当初这些大法官们共和党占多数,国会已经是民主党天下,所以几个救急法案被弄成违宪才会让罗斯福出此下策。翻成“撵走最高法院”的原因还有一点,假设当年罗斯福不用这种威逼的政治手段,那新政因为法案未过失败,这些是否造成共和党或者保守民主党人对其指责?换句话说,共和党与保守民主党员一方面要叫罗斯福弄些法案救救大众,一方面又叫他不能做这不能做那(绑手绑脚),而错了都是罗斯福的错 (又要马儿好又要马而不吃草) 。我从该条目上下文得知罗斯福的个性不会那样屈服 (对纳粹德国、几次大选、瘫痪残障等等都证明他个性除刚毅外外加强势),所以才会有撵走“不支持法案通过的法官一事”。至于试金石改成典范,这个我挺同意,马上改。--Zanhsieh (留言) 2009年1月4日 (日) 12:34 (UTC)
- 关于这点可能要请对美国史有研究的人来回复,我目前查到的资料都并没有“撵走”之意,反而比较接近是“塞满”的意思。换成一般通俗口语的讲法,罗斯福是打算增加许多大法官以便把法院塞到爆之意。-- Marcus Hsu talk 2009年1月4日 (日) 15:07 (UTC)
- 我也同意“撵走”一词并不适合,与英文原意确有出入,查文中有用“打发走”这个字眼,个人认为比较确切。--Clithering(MMIX) 2009年1月4日 (日) 18:25 (UTC)
- (:)回应,同意。改成“打发走”。诸位对罗斯福第一次就职演说部分翻译能否给点意见?多谢多谢。--Zanhsieh (留言) 2009年1月4日 (日) 18:35 (UTC)
- 我也同意“撵走”一词并不适合,与英文原意确有出入,查文中有用“打发走”这个字眼,个人认为比较确切。--Clithering(MMIX) 2009年1月4日 (日) 18:25 (UTC)
- 关于这点可能要请对美国史有研究的人来回复,我目前查到的资料都并没有“撵走”之意,反而比较接近是“塞满”的意思。换成一般通俗口语的讲法,罗斯福是打算增加许多大法官以便把法院塞到爆之意。-- Marcus Hsu talk 2009年1月4日 (日) 15:07 (UTC)
- (:)回应,那篇我也仔细看过,因为看过才翻成“撵走”。我一开始打算用“最高法院改组法案”,可是那个是后来的学者为了“文雅”两字起见下的说法,徐兄也知道美国人大众比较直接,在他们的国会才会改成“Judiciary Reorganization Bill”这种经过修过的辞,民间一般都用比较易记的词。撵走是因为当初这些大法官们共和党占多数,国会已经是民主党天下,所以几个救急法案被弄成违宪才会让罗斯福出此下策。翻成“撵走最高法院”的原因还有一点,假设当年罗斯福不用这种威逼的政治手段,那新政因为法案未过失败,这些是否造成共和党或者保守民主党人对其指责?换句话说,共和党与保守民主党员一方面要叫罗斯福弄些法案救救大众,一方面又叫他不能做这不能做那(绑手绑脚),而错了都是罗斯福的错 (又要马儿好又要马而不吃草) 。我从该条目上下文得知罗斯福的个性不会那样屈服 (对纳粹德国、几次大选、瘫痪残障等等都证明他个性除刚毅外外加强势),所以才会有撵走“不支持法案通过的法官一事”。至于试金石改成典范,这个我挺同意,马上改。--Zanhsieh (留言) 2009年1月4日 (日) 12:34 (UTC)
- 各位认为在图 File:Gdp29-41.svg 里头的 Billions of Chained 2000 Dollars 应该如何翻比较好?感谢感谢。--Zanhsieh (留言) 2009年1月5日 (一) 00:12 (UTC)
- 理论上,应该“Billions of Chained 2000 Dollars”翻译为“十亿美元(2000年价)”。--小为 (留言) 2009年1月8日 (四) 15:43 (UTC)
- 多谢。另外,“第一表亲”跟“第一位表亲”不同,会造成读者困扰。欧美的表亲定义请参考英文条目 (非常不同)。--Zanhsieh (留言) 2009年1月8日 (四) 16:50 (UTC)
- 读者要明白什么是“第一表亲”显得有困难,根据你所提供的资料,那位应该是姑表兄弟姊妹或者堂表兄弟姊妹。-小为 (留言) 2009年1月28日 (三) 14:40 (UTC)
- (:)回应,这个敝人了解,不过敝人认为在表亲条目还在中式观点下未扩充之前,宁愿为正确性而保留有点别扭的表示法。这就跟一些科学名词找不到翻译而保留原文不译同样做法。另外,中文的姑表兄弟姊妹或者堂表兄弟姊妹仔细辨别并没有包括好几代以前是同一源的说法(老中讲的一表三千里就是表达这种胡混的状况),通常只有包括近三四代,埃利诺的例子至少要牵涉五六代。--Zanhsieh (留言) 2009年1月28日 (三) 16:49 (UTC)
- 读者要明白什么是“第一表亲”显得有困难,根据你所提供的资料,那位应该是姑表兄弟姊妹或者堂表兄弟姊妹。-小为 (留言) 2009年1月28日 (三) 14:40 (UTC)
- 多谢。另外,“第一表亲”跟“第一位表亲”不同,会造成读者困扰。欧美的表亲定义请参考英文条目 (非常不同)。--Zanhsieh (留言) 2009年1月8日 (四) 16:50 (UTC)
- 理论上,应该“Billions of Chained 2000 Dollars”翻译为“十亿美元(2000年价)”。--小为 (留言) 2009年1月8日 (四) 15:43 (UTC)
格式与排版
[编辑]- 包括维基化、专题格式、错别字与标点符号、外文内容及排版等资讯
参考与观点
[编辑]- 包括各类型的参考资料、中立观点、以及其他中文维基百科内的方针与指引等
过往纪录
[编辑]- 个别章节有些太琐碎了吧?--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9年1月22日 (四) 09:25 (UTC)
- 有 些地方的语句需要修改以符合中文习惯。例如,“罗斯福坚持其立场,但是在愤怒的退伍军人与参议员休伊·皮尔斯·朗结盟,并通过一个巨大红利法案压过罗斯福 的否决权后遭遇挫败”,“遭遇挫败”的到底是罗斯福还是愤怒的退伍军人?如果是前者,建议改为“虽然罗斯福坚持其立场,但是愤怒的退伍军人还是让罗斯福遭 到了挫败,他们与参议员休伊·皮尔斯·朗结盟,并促使国会通过一个巨大红利法案而压过了总统的否决权。”;另外,什么是“巨大红利法案”,它对愤怒的退伍 军人和罗斯福有什么影响?—Webridge传音入密 2009年1月23日 (五) 07:26 (UTC)
- (:)回应, 感谢您的意见与修改,原文“Protests erupted, led by the Veterans of Foreign Wars. Roosevelt held his ground, but when the angry veterans formed a coalition with Senator Huey Long and passed a huge bonus bill over his veto, he was defeated.”。巨大红利法案并未解释。敝人认为,如果该章节在这里岔开深入去讨论那件事的话,原本已经很长的论点就不是聚焦在罗斯福本人一生经历 上。请两位如有进一步意见到上面的同行评审链结提供修改意见。谢谢。--Zanhsieh (留言) 2009年1月23日 (五) 07:54 (UTC)
- 你可以将我的意见移动到同行评审。我之所以提出巨大红利法案的问题,是因为语句的逻辑关系,巨大红利法案的通过和罗斯福遭到了挫败并没有直接联系,可能的解释是巨大红利法案的通过否定了罗斯福所坚持的立场,但又是如何否定的呢。当然,这可能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Webridge传音入密 2009年1月23日 (五) 08:12 (UTC)
- (:)回应,敝人觉得,当初作者群写这段的用意是,并不是所有在新政所提出的方案都全盘通过。他们只是稍稍提一下罗斯福受阻的议案背景。那个巨大红利法案指的是甚么要考证不是很容易,敝人去翻过 Huey Long 的资料,跟他的 Share Our Wealth 演说有关,但原文意思只是“理念相同而结盟”(Share Our Wealth演说里头其中一项诉求是老兵欠下的债要求由国家偿还,罗斯福认为那是接近共产主义的做法),并不是 Huey Long 主推的。另外该法案的主角海外退伍军人协会的参考资料,并没有特别去提这件事。--Zanhsieh (留言) 2009年1月23日 (五) 08:42 (UTC)
- 你可以将我的意见移动到同行评审。我之所以提出巨大红利法案的问题,是因为语句的逻辑关系,巨大红利法案的通过和罗斯福遭到了挫败并没有直接联系,可能的解释是巨大红利法案的通过否定了罗斯福所坚持的立场,但又是如何否定的呢。当然,这可能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Webridge传音入密 2009年1月23日 (五) 08:12 (UTC)
- (:)回应, 感谢您的意见与修改,原文“Protests erupted, led by the Veterans of Foreign Wars. Roosevelt held his ground, but when the angry veterans formed a coalition with Senator Huey Long and passed a huge bonus bill over his veto, he was defeated.”。巨大红利法案并未解释。敝人认为,如果该章节在这里岔开深入去讨论那件事的话,原本已经很长的论点就不是聚焦在罗斯福本人一生经历 上。请两位如有进一步意见到上面的同行评审链结提供修改意见。谢谢。--Zanhsieh (留言) 2009年1月23日 (五) 07:54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