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
河源市 | |
---|---|
地級市 | |
綽號:槎城 | |
圖中陰影部分為河源市 | |
河源市在廣東省的地理位置 | |
坐標:23°44′37″N 114°42′03″E / 23.7437°N 114.7007°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省 | 廣東省 |
設立 | 1988年1月7日 |
語源 | 《元和郡縣誌》:「縣東北三百里有三河之源,故名。」 |
政府駐地 | 源城區 |
下級行政區 | 1個市轄區、5個縣 |
政府 | |
• 市委書記 | 何國森 |
• 人大常委會主任 | 何國森 |
• 市長 | 李勇平 |
• 政協主席 | 余其豹 |
面積 | |
• 地級市 | 15,654 平方公里(6,044 平方英里) |
• 市區 | 361 平方公里(139 平方英里) |
面積排名 | 全省第4位(佔全廣東省8.71%) |
最高海拔 | 1,430 公尺(4,690 英尺) |
人口(2020) | |
• 常住 | 常住人口283.76萬人 |
• 排名 | 全省第16位(佔全廣東省2.25%) |
• 密度 | 181.3人/平方公里(470人/平方英里) |
• 市區(2020) | 70.36[註 1]萬人 |
• 城鎮(2020) | 131.68萬人 |
語言 | |
• 方言 | 客家語、少數粵語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郵政編碼 | 517000 |
電話區號 | 0762 |
車輛號牌 | 粵P |
氣候 | 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
• 年均溫 | 21.5 ℃ |
• 年降水 | 2,006毫米 |
行政區劃代碼 | 441600 |
城市精神 | 客家古邑·萬綠河源 |
本地生產總值(2020) | ¥1,102.74億(全省第19位,佔全廣東省1.00%) 159.88億美元(匯率) |
• 人均 | ¥38,860(全省第19位) 5,634美元(匯率) |
HDI(2016) | 0.726 高 [1] |
網站 | 中國河源市政府入門網站 |
市象徵 | |
花 | 簕杜鵑(2017年至今) |
樹 | 樟樹(2017年至今)[2] |
本表面積、人口、經濟數據參考《廣東統計年鑑-2016》 |
河源市 | |||||||||||||||
漢語名稱 | |||||||||||||||
---|---|---|---|---|---|---|---|---|---|---|---|---|---|---|---|
繁體字 | 河源 | ||||||||||||||
簡化字 | 河源 | ||||||||||||||
| |||||||||||||||
郵政式拼音名稱 | |||||||||||||||
郵政式拼音 | Hoyün[3] |
河源市,別稱槎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下轄地級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游。市境東鄰梅州市,東南界汕尾市,南臨惠州市,西北接韶關市,北達江西省贛州市。地處粵東北山地丘陵區,地勢東北高,西南低,西北為九連山,中部為羅浮山,東南為蓮花山,間有新豐江谷地、東江谷地。尋烏水、安遠水在龍川縣匯合後稱東江,流向西南斜貫市區,又稱萬綠湖的新豐江水庫位於市境西部,市人民政府駐源城區沿江中路19號。
河源是客家文化的始源地,是東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4],故被譽為「客家古邑·萬綠河源」[5]。
歷史
[編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東南沿海的江、浙、閩、兩粵,直至中南半島地區內,雜居着種頻繁多的越人,故名之曰百越。與嶺南其他地區一樣,河源地區皆屬百越之地。
西元前214年,秦始皇征服南越之地,置郡縣。趙佗於龍川築城置縣並駐紮軍隊,任首任縣令。其時古龍川縣為秦南海郡四縣之一,因其縣北有龍山穴,東江上游穿山穴而過得名。後趙佗稱王,嶺南被納入南越國領地。西元前111年,漢平南越,置九郡,據《漢書·地理志下》卷二十八下載:「南海郡縣六,番禺、博羅、中宿、龍川、四會、揭陽」。歷秦漢、魏晉,河源地區均屬古龍川縣、南海郡。這成為龍川縣被認為是今天整個河源市的歷史文化源流的一個佐證。
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從龍川縣析置河源縣,屬南海郡。據《南齊書·州郡志》卷十四,廣州條下載南海郡領縣:「番禺、熙安、博羅、增城、龍川、酉平、綏寧、新豐、羅陽、高要、安遠、河源。」雍正《廣東通志·沿革》卷五則載:「齊永明元年(西元483年)析龍川置河源、新豐二縣,俱屬南海郡。」「河源」這個地名從此出現。建縣時縣境遼闊,包括今和平、連平、新豐、龍門、博羅等縣部分或大部分地區[6]。此後,河源縣曾先後隸屬梁化郡、循州、龍川郡、雷鄉郡、海豐郡、連平州、潮循道、東江行政公署,其中大部分歷史時期屬於循州(一度稱禎州,後改稱惠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隸屬過東江專區、粵東行政區、惠陽專區、韶關地區、惠陽地區等。
河源縣自483年至西元1987年的一千五百零四年間,雖縣屬區域多變,但建置未廢,縣治、縣名從未變更。在河源縣的建制沿革歷史上,對後來相對獨立而又密切相關的三大塊地區,即今惠州、梅州、河源三市版圖格局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7]。
1988年1月7日,中國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縣,設立河源市,轄源城區、郊區、龍川縣、紫金縣、連平縣、和平縣。1993年11月8日,中國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市郊區,改設東源縣。
從1996年起該地發掘恐龍蛋化石1萬餘枚、8具恐龍骨骼化石和168個恐龍腳印化石。2005年4月10日,正式獲得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層與古生物研究中心授予「中華恐龍之鄉」稱號[8]。
2020年中國南方水災期間,河源臨江鎮聯新村內澇,消防車到場發現路面積水最深處已達1.2米,水流湍急,村莊道路和農田被水淹沒,一片汪洋。[9]
地理
[編輯]河源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珠江三角洲東北方,地理坐標為東經114°14′至115°36′,北緯23°10′至24°27′。由於河源市處於粵東北山區與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區的結合部,對珠三角地區與粵北山區、贛南閩西地區的聯繫起着重要交通樞紐作用。
河源市地勢以山地丘陵為主,東北略高、西南部較低,山嶺與盆地相間。東江、新豐江及其支流對其地形分佈具有重要影響,在山間和東江沿岸,分佈着沖積小平原和寬廣的谷地,適於耕作。河源市水資源豐富。貫穿全境的東江,是珠江流域在粵東的最大支流,市內87%面積屬東江流域,長約254公里,佔東江的總長度超過45%。該段東江水質的質素,2007年,東江河源段六個斷面水質良好,所監測的24項指標均符合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Ⅱ類標準,對東江流域沿岸和下游的用水安全有密切關係。而華南地區最大的水庫——新豐江水庫(又稱萬綠湖)在其境內,素有「粵東寶庫」之稱。萬綠湖水質一直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Ⅰ類標準,是為河源市區居民的飲用水源。
氣候
[編輯]河源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2007年主要氣候特點:氣溫偏高,年平均氣溫21.0℃,比常年偏高0.5℃,全年氣溫變化異常,高溫日數多;年平均降水量1742.0毫米,比常年略偏多,降水時空分佈不均;日照時數偏少,年平均日照總時數1733.9小時,比常年偏少1成,時空分佈不均。
1981−2010年間河源市的平均氣象數據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溫 °C(°F) | 28.3 (82.9) |
29.9 (85.8) |
33.0 (91.4) |
33.8 (92.8) |
36.0 (96.8) |
38.6 (101.5) |
39.0 (102.2) |
38.8 (101.8) |
37.5 (99.5) |
36.6 (97.9) |
34.2 (93.6) |
29.9 (85.8) |
39.0 (102.2) |
平均高溫 °C(°F) | 18.4 (65.1) |
18.9 (66.0) |
21.7 (71.1) |
26.0 (78.8) |
29.7 (85.5) |
31.6 (88.9) |
33.4 (92.1) |
33.3 (91.9) |
31.8 (89.2) |
29.2 (84.6) |
25.0 (77.0) |
20.3 (68.5) |
26.6 (79.9) |
日均氣溫 °C(°F) | 13.1 (55.6) |
14.3 (57.7) |
17.4 (63.3) |
22.0 (71.6) |
25.5 (77.9) |
27.4 (81.3) |
28.5 (83.3) |
28.4 (83.1) |
27.1 (80.8) |
24.1 (75.4) |
19.5 (67.1) |
14.7 (58.5) |
21.8 (71.3) |
平均低溫 °C(°F) | 9.6 (49.3) |
11.2 (52.2) |
14.3 (57.7) |
19.1 (66.4) |
22.4 (72.3) |
24.5 (76.1) |
25.2 (77.4) |
25.2 (77.4) |
23.7 (74.7) |
20.2 (68.4) |
15.6 (60.1) |
10.8 (51.4) |
18.5 (65.3) |
歷史最低溫 °C(°F) | 0.9 (33.6) |
1.8 (35.2) |
2.0 (35.6) |
7.9 (46.2) |
15.0 (59.0) |
18.6 (65.5) |
18.5 (65.3) |
21.4 (70.5) |
16.0 (60.8) |
10.3 (50.5) |
3.8 (38.8) |
−0.7 (30.7) |
−0.7 (30.7) |
平均降水量 mm(吋) | 51.2 (2.02) |
96.0 (3.78) |
160.3 (6.31) |
230.8 (9.09) |
290.0 (11.42) |
351.3 (13.83) |
221.5 (8.72) |
248.4 (9.78) |
160.2 (6.31) |
41.8 (1.65) |
38.8 (1.53) |
37.5 (1.48) |
1,927.8 (75.92) |
平均降雨天數(≥ 0.1 mm) | 8.0 | 12.5 | 16.4 | 17.8 | 20.1 | 19.5 | 16.7 | 17.8 | 12.6 | 6.1 | 5.3 | 5.8 | 158.6 |
平均相對濕度(%) | 69 | 74 | 78 | 80 | 80 | 82 | 79 | 80 | 75 | 66 | 65 | 65 | 74 |
月均日照時數 | 135.8 | 91.7 | 85.3 | 92.8 | 122.5 | 155.3 | 219.0 | 200.9 | 189.7 | 197.1 | 180.5 | 172.0 | 1,842.6 |
可照百分比 | 41 | 29 | 23 | 24 | 30 | 38 | 53 | 50 | 52 | 55 | 55 | 52 | 42 |
數據來源:中國氣象局(1971−2000年間的降水天數和日照數據)[10][11] |
政治
[編輯]現任領導
[編輯]機構 | 中國共產黨 河源市委員會 |
河源市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 |
河源市人民政府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河源市委員會 |
---|---|---|---|---|
職務 | 書記 | 主任 | 市長 | 主席 |
姓名 | 何國森[12] | 李勇平[13] | 余其豹[14] | |
民族 | 漢族 | 漢族 | 漢族 | |
籍貫 | 廣東省江門市 | 廣東省大埔縣 | ||
出生日期 | 1969年8月(55歲) | 1974年8月(50歲) | 1964年3月(60歲) | |
就任日期 | 2023年9月 | 2023年9月 | 2023年9月 | 2023年2月 |
歷任領導
[編輯]
|
|
行政區劃
[編輯]河源市行政區劃圖 | |||||||||
---|---|---|---|---|---|---|---|---|---|
區劃代碼[15] | 區劃名稱 | 漢語拼音 | 面積[註 2][16] (平方公里) |
常住人口[註 3][17] (2020年11月1日) |
政府駐地 | 郵政編碼 | 鄉級行政區劃[18] | ||
街道 辦事處 |
鎮 | 民族鄉 | |||||||
441600 | 河源市 | Héyuán Shì | 15,653.63 | 2,837,686 | 源城區 | 517000 | 6 | 94 | 1 |
441602 | 源城區 | Yuánchéng Qū | 361.47 | 703,607 | 上城街道 | 517000 | 6 | 2 | |
441621 | 紫金縣 | Zǐjīn Xiàn | 3,635.13 | 551,095 | 紫城鎮 | 517400 | 18 | ||
441622 | 龍川縣 | Lóngchuān Xiàn | 3,081.31 | 595,471 | 老隆鎮 | 517300 | 24 | ||
441623 | 連平縣 | Liánpíng Xiàn | 2,275.08 | 285,224 | 元善鎮 | 517100 | 13 | ||
441624 | 和平縣 | Hépíng Xiàn | 2,291.47 | 353,903 | 陽明鎮 | 517200 | 17 | ||
441625 | 東源縣 | Dōngyuán Xiàn | 4,009.17 | 348,386 | 仙塘鎮 | 517500 | 20 | 1 | |
人口
[編輯]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2,837,686人[19]。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950,195人相比,十年共減少了112,509人,下降3.81%,年平均增長率為-0.39%。其中,男性人口為1,448,488人,佔總人口的51.04%;女性人口為1,389,198人,佔總人口的48.96%。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4.27。0-14歲的人口為717,521人,佔總人口的25.29%;15-59歲的人口為1,652,923人,佔總人口的58.25%;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467,242人,佔總人口的16.47%,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333,218人,佔總人口的11.74%。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1,376,168人,佔總人口的48.5%;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461,518人,佔總人口的51.5%。
民族
[編輯]河源市以漢族客家人為主,為純客家族群地級市[20]。畲族是為第二大民族,其風俗習慣基本漢化,但仍保留着其自身的一些風俗習慣,如崇尚武功等特點。除客家人和畲族人外以外,其他人口主要為壯族和苗族等少數民族。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2,798,980人,佔98.64%;各少數民族人口為38,706人,佔1.36%。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133,403人,下降4.55%,佔總人口比例下降0.76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20,894人,增長117.3%,佔總人口比例增加0.76個百分點。
語言
[編輯]河源市大多數地區通行客家話。其中市區、東源縣、連平縣、和平縣,龍川縣等大部分地區的客家話屬粵中片,紫金縣、龍川縣的小部分地區的客家話屬粵台片興華小片。
東江沿岸多數地區通行方言稱為東江本地話,即「水源音」,其歸屬語系存在爭議。一般認為河源地區的客家人是在南宋至明期間進入贛閩粵地區,即第三次漢人南遷浪潮。到明末清初以後,客家方言區人口激增、北方不斷有移民遷入,又受到清初遷海政策的影響,客家大本營的居民便再次向外遷移。其中就有大量粵東客家人以及少量贛南人進入河源一帶,再經由東江遷移至珠三角丘陵地區,由此延伸了長達數百公里的客家居民區,形成了今天的東江本地話方言區。東江是廣東珠江的三大水系之一,其下游是客方言區和粵方言區交匯之處。客家人和廣府人得東江航運之便,歷史上常有來往:廣府人到此經商、避難(如抗日戰爭期間),客家人到省城求學、務工,使河源東江沿岸地區受到粵語影響。2008年9月,以龍川佗城話為播音標準音的電視節目在河源電視台開播,東江本地話電視節目誕生。[21][22] 以龍川為代表的東江流域客家系統逐漸形成,與韓江流域的客家系統相輔相成,構成了廣東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整體[23]。
除客家話、東江本地話之外,河源市也有閩語閩南話島存在,如源城區埔前鎮,就有若干村落通行閩南語。
經濟
[編輯]2017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952.12億元,比上年增長5.1%。全市人均GDP 為30853元,僅為全國(59660元)的51.7%、全省(81089元)的38.0%,按平均匯率折算為4569美元。[24]。
農業以傳統的水稻種植業為主,生豬、肉雞等畜牧業,柑橘、荔枝、龍眼、李子等種植業都佔有很大比重,近年來,由於重視生態旅遊,林業的發展也非常速度。
傳統工業以礦產冶金、水泥、建材、水電等資源型工業為主,重工業比重大於輕工業。河源位於東江中上游,而東江該段水質較為清潔,對東江流域沿岸和下游的用水安全有密切關係,影響包括東莞、惠州、廣州、深圳及香港地區的2,000多萬名居民。由於河源有責任保護水源清潔,因此長期以來該市在工業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25]。
2000年之後,廣東省出台政策推進產業轉移、加快粵東地區(山區)發展以及扶貧河源,越來越多的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落戶河源,輕工業的發展速度逐步加快。2003年6月,河源市高新技術開發區成立,以手機為主的電子信息產業和以模具為主的機械製造業相繼入駐。目前,河源已初步形成了以手機為主的新電子、以太陽能光伏發電為主的新能源、以硬質合金為主的新材料和以生物製藥為主的新醫藥等「四新」產業,努力建設成為廣東新興高端製造業基地,[26]其中中興通訊已經在河源建立生產基地[27]。根據廣東省《關於促進粵北山區跨越發展的指導意見》,河源市的中短期發展定位為「建成現代生態園林城市、環珠三角新興產業集聚地、粵北贛南區域物流中心」。[28][29]
在商業方面,市區和幾個縣城都得到較快的發展,特別是源城區商業市場網絡完善,流通通暢,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區內酒店、商廈林立,伴隨旅遊業的興旺得到較好的發展。
文化與社會
[編輯]客家文化藝術
[編輯]河源的文化以客家文化為主。
客家山歌、打馬燈、舞龍舞獅等都是傳統的客家民間藝術,節慶習俗、婚喪習俗也有濃厚的客家傳統色彩。[30]。此外,河源地區不乏本地的民俗特色。被列入第一批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忠信花燈」,流傳於連平縣以忠信鎮為中心的幾個鄉鎮;在過去,連平縣陂頭鎮和紫金縣紫城鎮每逢春節,都要進行「紙馬舞」表演;連平縣元善鎮自明代以來,「香火龍舞」都有流傳;據史料記載,舊時以打魚為生的東江漁民生活清苦,但嫁娶場面非常隆重,有接花船、唱迎嫁歌的習慣,受此影響,清末時紫金縣古竹鎮沿岸和龍窩鎮韓江、琴江沿岸等地老百姓也模仿此類做法,叫做「花船舞」[31]。
客家鄉鎮圩日習俗也十分普遍。 在河源鄉間的口語中,一般把鄉鎮稱為「墟」,把約定俗成的集市交易日稱為「墟日」。墟日到了,農戶把自己生產的糧食、日用品挑到鄉鎮所在地去進行交易;小商小販更聞風而動,把城裏的日常生活用品運到墟場高聲叫賣;需要購物的村民們早已把袋裏的錢捏濕了,鉚足了討價還價的勁頭往墟場趕,這是叫「赴墟」。買賣雙方完全了交易,帶着勝利果實回家離開墟場,叫「散墟」。墟日的第二天叫「墟背日」,是最沒有生意做的日子,一般墟里商販都在這個時候進城採購或補貨,為下一個墟日的生意做好準備[31]。
在建築藝術方面,主要以圍龍屋、走馬樓、四角樓等最具本地特色,和河源的客家菜、民間藝術、民間習俗一起,代表傳統客家文化的精髓。圍龍屋是一種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據專家考察,這種民宅建築與中原貴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與眾多圓形轉龍屋不同的是,河源許多圍龍屋是方形的,被稱為「府第式」、「角樓」,其形式接近北方傳統的「四合院」。在市郊東源縣仙塘圩鎮周圍,有建於乾隆十七年(1749年)、保留較好的客家民居30多座,現這些古建築已被闢為「客家民俗博物館」供遊人參觀,這些民居被認為是河源圍龍屋的典型代表。[32][33]較知名的河源圍屋還有連平縣的德先樓、東源縣藍口鎮的樂村石樓。而四角樓作為客家民居建築中除土樓、圍龍屋以外的另一種增強村屋防衛功能的住居形式,以建於清末民初、黑瓦白牆的和平林寨四角樓最為知名。傳統的鄉村一般以宗族、家族為中軸建築住宅。人們選擇居住地點多是選擇依山傍水、向陽的所謂風水地。屋的座向為坐北向南或坐西向東。
在民俗方面,客家民俗總體上都是中原人的漢民族民俗,但相比之下,韓江流域的客家民俗除個別地區外,中原古民俗的痕跡比較多,尤其是在梅州、興寧一帶更為明顯,東江流域的客家民俗則有着不少畲族、瑤族民俗的烙印,尤其是一些偏僻山區這些遺俗更多。
飲食文化
[編輯]河源菜是東江菜的典型代表[30],而東江菜是粵菜的主要流派之一,其特點是偏重「肥、咸、熟」,講究主料、原汁原味和鄉土氣息,充滿田園風味。河源屬於丘陵地帶,番薯、芋頭等粗糧種植廣泛,隨着人們越來越注意健康的飲食心理而大行其道。另外,河源人有個其他地區的人難以理解的飲食喜好,就是特別喜歡吃動物內臟,雞、豬、牛等動物內臟,無不受河源人歡迎。這些內臟做成各種菜式,並得到市民大力推廣,漸漸形成獨特的飲食文化。同時,河源還有「無雞不成筵」之說,取「雞、吉」諧音,表示吉祥,所以河源的大小宴席大多都有雞做成的菜式[34]。
河源的十大客家名菜是:東江鹽焗雞、紅燜豬肉、東江釀豆腐、上湯桂花魚、客家釀三寶、娘酒醉河蝦、清煲草魚、水晶雞、薯絲煲、咸香鴨。其中「客家釀三寶」指代「釀苦瓜」、「釀辣椒」、「釀茄子」(部分地區將「釀豆腐」替代「釀辣椒」)。此外,「河源豬腳粉」、「紫金牛肉丸」、「八刀湯」,「和平牛肚胱」,龍川「車田豆腐」,連平「忠信田螺」,東源「三黃雞」,五指毛桃湯,炸油果,米糕等在當地亦聞名遐邇[34]。
特產
[編輯]河源的土特產繁多,主要有:客家黃米酒、五指毛桃酒、龍川牛筋糕、米排粉(河源米粉為中國地理標誌產品)、酸蘿蔔、萬綠湖天然礦泉水、龍川天然礦泉水、仙湖王茶、竹殼茶、火蒜、忠信花生、獼猴桃等。
民眾生活
[編輯]近年來河源市經濟發展迅速,人均經濟指數與全國平均持平,但低於廣東省內平均水平,且貧富差距、城鄉差異較大。2011年城鎮最高、最低10%收入組收入差距近6.3倍;農村最高、最低20%收入組收入差距2.5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37元,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僅為6734元。[35]
大眾傳媒
[編輯]與中國大陸其他城市一樣,河源市的大眾傳媒由中共官方控制。
河源電台於1993年12月正式開播,現有FM91.1綜合頻道和FM97.8旅遊音樂頻道,信號覆蓋河源五縣一區以及周邊的惠州、深圳、東莞、汕尾等市部分地區。2005年3月9日,原河源人民廣播電台、河源電視台、河源市有線廣播電視網絡中心、河源市廣播電視微波站、河源市廣播電視周報社和河源市電視廣告製作中心等單位合併,組建了河源廣播電視台。2006年,「河源電視公共頻道」開播,原河源電視台改為「河源電視綜合頻道」。2008年,河源市區一般家庭使用的有線電視網絡,被轉為數碼訊號播送。
在報業方面,河源日報社發行中共河源市委機關報《河源日報》以及《河源晚報》,河源廣播電視台發行《河源廣播電視周報》。
2011年,全市擁有廣播電台6座,綜合人口覆蓋率93.5%;電視台6座,綜合人口覆蓋率94.14%。全市有線電視用戶39.52萬戶,有線數碼電視用戶31.21萬戶,2009年覆蓋率分別為44%和15%。2011年全年共出版各類報紙3種,發行2382萬份[35]。
旅遊
[編輯]河源市地處東江中上游,南嶺以南,山青水秀,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河源市一直倡導生態旅遊,森林覆蓋率70.3%,是廣東省唯一一個無酸雨的城市[36],以「萬綠湖」和「客家文化」為重點的河源市旅遊業有較鮮明的形象。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秀麗的山水畫卷,南國的恐龍故鄉,淳樸的客家風情,獨特的生態旅遊」。
新豐江水庫因四季皆綠、處處是綠而又名萬綠湖,東江中下游地區水資源寶庫,是國家4A級旅遊區、國家森林公園。龍川縣佗城鎮長期為古龍川縣治所、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保留了正相塔、下塔、龍川學宮等重要文化遺蹟;而龜峰塔作為老河源城唯一一座現存的古建築佛塔,已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充滿濃厚的客家文化鄉村、客家圍屋建築群在境內廣泛分佈。
在市區,文化廣場、茶山公園和鱷湖公園是市民進行休閒、戶外運動的主要場所。文化廣場位於兩江交匯處的市中心地帶,建於2002年,也是重大活動和儀式的舉辦地;而茶山公園依茶山傍新豐江,是觀看音樂噴泉的最佳地點。據記載,鱷湖已開鑿數百年,關係着河源城的「休戚」,「為城之興廢所系」。元末明初,河源數遭水患、寇患,待鱷湖修成後,「繞城之西而環其北,匯其東為鱷湖」,可以成為護城河,「歷千數百年而無患」。明萬曆年間李燾引桂山水至此,「汲其清以資飲食,挹其秀以興文運」。不久,鱷湖邊就建起了大量的宮、院、閣,如上城文昌宮、萬壽宮、天后宮、湖山書院、槎江書院等,一片「文運」勃興之象。可惜這些儒學建築,在後來的歲月中毀壞殆盡。[37]桂山、筆架山作為市民俯瞰萬綠湖和市區的登高聖地,與龜峰塔、鱷湖等文化遺蹟被民間入河源八景之列。
教育
[編輯]東江教育城(大學城)是河源市目前一個重大的教育建設計劃。按照2007年市委、市政府的設計,東江教育城整體規劃面積為10平方公里,估計可容納學生約10萬人;其中首期計劃建設6所5000人以上學校,容納在校學生約5萬多人。目前,東江教育城已建成學校5所,在校生達2.62萬人,已成初步規模[38]。
此外,發展高中階段教育亦是該市教育建設的另一個重點。2007年5月,市委五屆三次全會提出了5年普及高中階段教育,2011年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5%的目標,預計投入資金28億元。因此,至2009年底,河源市新建了東源縣東江中學等高中學校5所,擴建了河源中學、和平中學等高中學校33所,累計完成新建和擴建投資72107.85萬元,完成新建擴建面積194032平方米[38]。
至2011年底為止全市共有小學1192所,在校學生24.91萬人;初中150所,在校學生15.42萬人;小學適齡兒童和初中入學率分別為99.96%和99.66%,九年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100%。高級中學15所,完全中學21所,普通高中在校學生7.55萬人,毛入學率87.64%。各類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5.25萬人,技工學校在校生1.35萬人。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001人,在校生11875人[35]。
交通
[編輯]市內交通
[編輯]河源市內交通以公路運輸為主。各縣城之間、縣城到市區,以及中心鎮到縣城、市區都實現了客運公交化。
市區公交車運輸趨於完善,2019年新增了8條公交線路,線路總數為44條,線路延伸至682.3公里[39]。
對外交通
[編輯]河源市是京九鐵路入粵第一市,又是廣東省擁有鐵路最長的市;京九鐵路和廣梅汕鐵路在河源市的龍川縣交匯,並設有華南地區最大的編組站。河源的高速公路和國道四通八達,構成了粵東北最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
2009年5月,通過城際輕軌連接河源市與惠州市的惠河城際輕軌項目正式起動。城際輕軌建成之後,河源市至廣州市、深圳市分別只需50分鐘車程,比現在的高速公路縮短一個多小時,河源市將正式融入珠江三角洲一小時生活圈[40]。
名稱 | 通車時間 | 境內站點 |
---|---|---|
京九鐵路 | 1996年 | 上陵、和平、東水、龍川北、龍川、佗城站、藍口、黃田* 義合、樓角*、仙塘、河源、白田*、新服*、埔前 |
廣梅汕鐵路 | 1995年 | 龍川、河源(主要站點) |
惠河城際軌道 | 規劃中 | |
注:帶「*」號站不辦理客、貨運營業 |
標識 | 名稱 | 編號 | 通行時間 | 境內路段 |
---|---|---|---|---|
105國道 | 105 | 連平 | ||
205國道 | 205 | 龍川—東源—源城 | ||
長深高速公路[41] | G25 | 2003年—2005年 | 梅河高速公路 河龍高速公路 粵贛高速公路(熱水—埔前) 惠河高速公路 | |
濟廣高速公路 | G35 | 2003年—2005年 | 梅河高速公路 河龍高速公路 粵贛高速公路(熱水—埔前) 惠河高速公路 | |
龍河高速公路 | G4511 | 2005年 | 粵贛高速(粵贛省界—埔前) | |
大廣高速公路 | G45 | 2015年12月30日 | 連平 | |
汕昆高速公路 | G78 | 2013年12月28日 | 龍川—和平—連平 | |
廣河高速公路 | S2 | 2011年12月30日[42] | 惠河高速公路 | |
汕湛高速公路 | S14 | 2015年12月30日[43] | 河紫高速公路 | |
仁深高速公路 | S27 | 2018年12月28日[44][45] | 連平 | |
河源市東環高速公路 | 規劃中[46] | 東源—紫金 |
城市榮譽
[編輯]河源市自1988年成立以來,經濟快速崛起而城市環境保持優良,近年來連續榮獲國家級和省級的一些城市榮譽。
以下是2000年以來所獲的部分主要榮譽列表:
城市榮譽 | 獲獎時間 | 頒獎機構 |
---|---|---|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 2004年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 |
全國生態環境保護最佳範例城市[26] | 2007年 |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和聯合國國際生態安全合作組織 |
中國十大休閒旅遊特色城市[47] | 2009年 | 小康雜誌 |
中國節能減排二十佳城市[48] | 2009年 | 中國經濟周刊 |
中國綠色經濟十佳城市[49] | 2010年 | 北京大學中國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等五家單位聯合 |
國家衛生城市[50] | 2010年 | 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 |
國家園林城市 | 2017年 |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
廣東省文明城市 | 廣東省建設廳 |
名人
[編輯]友好城市
[編輯]註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中國人類發展報告特別版》(2019年出版)
- ^ 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河源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yuan.gov.cn. [2022-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5).
- ^ 中華民國《1947年廣東政區及郵政式廣東地名一覽》,大部分根據粵語標準音廣州話拼寫,其他部分由潮汕、客家、官話或其他方音拼寫而成。
- ^ 田建川、張建華. 亚运火炬传递城市介绍——河源. 新華網廣東頻道 (新華社). 2010-10-25 [2010-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8).
- ^ 房學嘉. “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的历史人类学考察——以徐旭曾、东江、围龙屋为重点分析. 客家研究輯刊. 2009, (1): 166-177.
- ^ 河源县志.
- ^ 吳永章. 河源历史地理沿革述略. 第23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官方網站. 2009-07-27 [2018-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4).
- ^ 王雨吟、鄧道宇、謝雨. 广东河源正式获授“中华恐龙之乡”称号. 中新網 (新華社). 2005-04-12 [2010-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26).
- ^ (圖集)鄭健龍. “龙舟水”来袭 广东全力防御. 金羊網. 2020-06-09 [2020-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3).
- ^ 中国气象数据网 - WeatherBk Data. 中國氣象局. [2020-04-15].
- ^ 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气候标准值月值数据集(1971-2000年). 中國氣象局.
- ^ 何国森任河源市委书记 林涛不再担任. 中國經濟網. [2023-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05).
- ^ 何国森当选河源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勇平当选市长. 中國經濟網. [2023-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05).
- ^ 余其豹当选河源市政协主席. 中國經濟網. [2023-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1).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2019-11 [2020-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4).
- ^ 廣東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廣東調查總隊. 《广东统计年鉴2014》.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4年9月. ISBN 978-7-5037-7174-3.
- ^ 河源市統計局. 《河源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2021年5月 [2021-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2).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行政区划简册2018》.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18年10月. ISBN 978-7-5087-5594-6.
- ^ 河源市統計局、河源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河源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2023-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3).
- ^ 客家风情. 河源旅遊網. 河源旅遊局. 2010-08-02 [2010-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14).
- ^ 張維耿. 客家话水源音的形成及其特点.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8).
- ^ 蔣安春. 河源话“亲近”粤语. 河源晚報. 2010-01-12 [2010-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7).
- ^ 鄔觀林. 客家的起源与形成. 客家古邑網. 易網科技. 2008-11-28 [2010-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9).
- ^ 2017年河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河源市政府入門網站. [2018-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4).
- ^ 徐智慧. 河源:生态经济崛起. 南風窗. 2010-01-09, (23) [2010-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30).
- ^ 26.0 26.1 劉小杭、徐小瑜. 粤北河源:珠江东岸的万绿明珠. 廣東新聞網. 2010-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1).
- ^ 中兴通讯:总部不会搬离深圳,河源只是制造基地之一. 騰訊科技. 2016年5月30日 [2016年5月3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5月30日).
- ^ 朱國良. 我市“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将打造数家年产值超百亿企业. 河源日報. 2010-08-02 [2010-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30).
- ^ 胡鍵、岳宗. 宁可发展的慢一些也要好一些准一些. 廣州日報社. 2010-01-13 [2010-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25).
- ^ 30.0 30.1 林舜薇. 客家文化的沿袭. MYP高中"領域周"活動系列報道.[永久失效連結]
- ^ 31.0 31.1 河源市情手册. 中共河源市委宣傳部. 2010年6月.
- ^ 河源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 中國河源市政府入門網站. 2008-10-01 [2010-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12).
- ^ 學遠. 东源客家民俗博物馆. 《源流》. 2010年, (21): 42.
- ^ 34.0 34.1 肖麗漫. 素、野、粗、杂:河源客家美食注重养生. 第23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官方網站. 2007-09-28 [2020-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3).
- ^ 35.0 35.1 35.2 2011年河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河源市統計局. 2012-04-15 [2012年5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2).
- ^ 張惠屏. 河源成广东惟一无酸雨市. 深圳商報. 2009-03-26 [2010-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03).
- ^ 凌麗. 鳄湖——槎城一颗汲清挹秀的明珠. 第23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官方網站. 2008-10-13 [2010-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19).
- ^ 38.0 38.1 凌麗. 河源文化崛起:提升城市软实力和区域竞争力. 第23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官方網站. 2010-11-11 [2010-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19).
- ^ 河源市区公交线路增至44条,今年将向这几个方向拓展. 河源廣播電視台. 2020-01-22 [2020-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9).
- ^ 張惠屏. 河源将融入珠江三角洲一小时生活圈. 深圳商報. 2009-05-07 [2010-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6).
- ^ 中国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进展. [2010-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9).
- ^ 广河高速广州段 今日下午通车. 南方日報. 2011-12-30 [2018-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4).
- ^ 董偉偉. 汕湛高速揭博段全线通车,河源紫金境内3个服务区均已开放. 河源日報. 2015-12-31 [2022-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7).
- ^ 董福軍. 八大重点项目最新“战报”:5条高速公路明年将全部动工. 河源日報. 2010-09-20 [2010-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3).
- ^ 武深高速全线 汕昆高速广东段今日贯通. 金羊網. 2018-12-28 [2019-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9).
- ^ 葉運枚、張文裕. 省交通运输厅组织专家对河源市东环高速公路工可报告进行评审. 河源廣播電視網. 2010-09-10 [2010-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2009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获奖单位. 2009中國(國際)休閒發展論壇官方網站. 小康雜誌.
- ^ 蘇達強、陳攀. 河源率先振兴征途上的“绿色雄心”. 央視網環保頻道 (中央電視台). 2009-12-07 [2019-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6).}
- ^ 鄧慧玲、梁賢東. 河源荣膺绿色经济十佳城市. 中國環境報. 2010-09-15 [2010-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27).
- ^ 謝素德. 六年努力结硕果 蓝天碧水映槎城. 河源晚報. 2010-10-27 [2010-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1).
- ^ 河源日報朱國良. 河源与亚庇市结为友好城市. 2010-06-25 [2016-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6).
- ^ 董偉偉 劉遠朋. 河源安城今日结为友好城市. 河源日報. 2013-11-02 [2016-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6).
- ^ 河源日報 劉遠朋. 河源与意大利费拉拉市结为友好城市. 2015-05-15 [2016-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6).
- ^ 蘇勇軍. 河源与第三位“女性朋友”塔斯廷订交 来自美国. 河源日報. 2015-10-28 [2016-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