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袁世凱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袁世凱
袁世凱肖像照(攝於1915年)
中華帝國皇帝[1]
(預備登基
統治
1915年12月12日—1916年3月22日
皇太子袁克定
國務卿陸徵祥
前任宣統帝清朝皇帝
自己大總統
繼任無(帝制廢除)
 中華民國大總統
任期
1913年10月10日—1915年12月12日
總理熊希齡
徐世昌
陸徵祥
副總統黎元洪
前任首任(正式大總統)
繼任末任(洪憲帝制)
任期
1916年3月22日—1916年6月6日
總理陸徵祥
段祺瑞
副總統黎元洪
前任首任(廢除帝制)
繼任黎元洪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任期
1912年3月10日—1913年10月10日
總理唐紹儀
陸徵祥
趙秉鈞
熊希齡
副總統黎元洪
前任孫文
繼任末任(轉任正式大總統)
 大清內閣總理大臣
任期
1911年11月16日—1912年2月12日
君主宣統帝
前任奕劻
繼任末任
 大清軍機處軍機大臣
任期
1907年9月4日—1909年1月2日
君主光緒帝 宣統帝
 大清外務部尚書
任期
1907年9月4日—1909年1月2日
君主光緒帝 宣統帝
前任呂海寰
繼任梁敦彥
 大清直隸總督
任期
1901年11月7日—1907年9月4日
君主光緒帝
前任李鴻章
繼任楊士驤
 大清山東巡撫
任期
1899年12月6日—1901年11月7日
君主光緒帝
前任毓賢
繼任胡廷干
個人資料
出生(1859-09-16)1859年9月16日
 大清河南省陳州府項城縣袁張營(今項城市千佛閣辦事處袁張營村)
逝世1916年6月6日(1916歲—06—06)(56歲)
 中國京兆地方
墓地安陽北關袁林
國籍 中華民國
政黨北洋系
宗教信仰儒教
王朝汝南袁氏
簽名
軍事背景
效忠 大清(1881-1912)
 中華民國(1912-1915,1916)
中華帝國(1915-1916)
服役 北洋軍
服役時間1881-1916
軍銜大元帥
經歷
著作
袁世凱
繁體字 袁世凱
簡化字 袁世凯

袁世凱(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慰廷慰庭慰亭容庵,又被稱作袁宮保袁大炮袁老四袁大帥,另因出身河南項城亦被稱為袁項城,曾任清朝軍機大臣內閣總理大臣、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第二任臨時大總統中華帝國非正式皇帝(沒有正式登基)等,是北洋政府最高領導人、北洋軍創始人兼領導者[3]

1884年,他率領清軍平定朝鮮王國甲申政變,因而開始受清政府重用並參與其中。[4]隨後,他被清政府授權從事新軍的建立事務,同時協助於洋務運動清末新政等政策推行事務。[5]他在清朝政府中,官至總理大臣等職位,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

武漢新軍結合革命黨的起義導致辛亥革命爆發並擴散至中國各地後,他被清朝政府再次重用以鎮壓革命黨勢力,但之後他在與革命黨的談判中威脅、利誘,驅使革命黨人支持自己擔任新國家的領導人。1912年,他讓手下段祺瑞五十個將領聯名支持共和,迫使宣統皇帝遜位,隨後接手組建政府並被臨時參議院選為臨時大總統,後轉為正任大總統,成為當時掌握中國的最高權力者。[6][7]當時,他藉由自己先前培養的武裝勢力,以及清朝政府遺留下來的官僚系統,有效的以專制手段繼承清朝,並獲得政權的合法性。他一度試圖將中國的國體改回世襲君主制,但遭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強烈抵抗,被迫在短暫時間內結束該體制,並放棄其原先掌握的政治權力。不久他過世之後,中國境內的政治勢力開始陷入分裂狀態。

因他意圖恢復帝制等行為,中國國民黨以及大多數中國學者長期對他持以相對負面的評價。但亦有研究者肯定他對中國現代化的諸多貢獻。[8][9][10]

生平

[編輯]

早年生涯

[編輯]

1859年9月16日,袁出生於河南省陳州府項城縣袁張營(今項城市千佛閣街道辦事處袁張營村)一個官宦家族。父祖多為地方名流,祖先可追溯至汝南袁氏[11]。袁家在清道光年間開始興盛,袁的從叔祖父袁甲三曾署理漕運總督,並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為淮軍重要將領。他出生的那天,袁甲三正好寄信至家,言與捻軍作戰得勝。他的父親因此將他取名為「凱」,並按照家族族譜譜名字輩「保世克家啟文紹武」,給他命名「世凱」。

祖父袁澍三乃地方名紳,曾任陳留訓導,父袁保中官至候補同知。叔父袁保慶曾在袁甲三的軍中帶兵,官至二品江南鹽道道臺。生母劉氏是項城縣南頓人,袁保中的妾室。袁自幼過繼給袁保慶為嗣子,少年時隨嗣父先後到濟南金陵等地讀書。袁保慶病故後,1873年冬,堂叔袁保恆獲同治帝三個月假期返回項城,與侄子袁會面,袁獲得赴京念書的機會。

1874年農曆新年過後,袁與弟弟袁世廉在家中男僕的保護下來到北京,投奔在京任內閣中書的叔父袁保齡,袁保齡對二人的教育極為重視,聘請嚴師謝子齡管教二人,但袁保齡初見二人後對他們評價不高,認為袁「資分並不高,而浮動非常」。11月,袁生父袁保中病逝,據說袁聽聞「哀病失血,咽喉潰爛如蜂房,久不愈」。因為袁已經出嗣,袁保齡未允許他回鄉料理後事,只允許他回籍守孝。此後,袁開始努力讀書,有一定進步,袁保齡很高興「凱侄八韻頗長進,文章尚不入門」。同年冬,袁保恆回到北京,開始更加嚴厲督促他。袁愈加勤勉,學習十分投入[12]

1876年秋,袁赴陳州參加鄉試不中,一般認為袁學術不精,致鄉試不第。不過其落榜原因也有其他說法:袁考得「項城縣之府案首」,但河南學政瞿鴻禨在考陳州府時,不尊重知府吳重熹,吳重熹為此針鋒相對兩人結怨,瞿鴻禨於是取消了陳州各府屬的府首,袁因此成為犧牲品[12],雖然未能及第,但袁於同年年底與沈丘于氏結婚,兩年後誕下唯一嫡子袁克定,不過袁與于氏關係並不融洽。袁保恆見袁完婚,頻繁招袁回北京繼續學習以考取功名,袁最初也極為重視「然雖多病,亦不敢自棄。每當臥病,思己之功名不就,無不攘背而起,展書味讀,但不知老天負我不負我乎」。1877年初,袁回到北京,一度想外出謀職戶口,袁保恆知道袁的想法後斷然否定。

1875年至1878年間,河南發生特大旱災,史稱「丁戊奇荒」。1877年4月30日,慈禧太后命身為刑部左侍郎的袁保恆前往河南賑災,袁保恆於是偕袁前往河南,12月30日出發,途中經過保定,袁保恆與李鴻章會面,請求幫助,李鴻章當即撥米三萬石,但此時李鴻章是否見過袁則不得而知。1878年1月16日,二人抵達開封。當時正值隆冬,大雪紛飛,十分寒冷,袁冒着惡劣氣候辦公,為避免流言住在開封城外。在此期間,袁目睹了饑民慘狀,官軍殘殺,賑款不敷,曾感慨道「賑務實屬萬難」,但也下決心「盡此赤心,捐此腐軀,上以報國,下以報叔父」。當時開封流行瘟疫,5月,袁保恆認為自己身體強壯冒險前往檢查粥廠,感染瘟疫,不久病逝。在接任的到達之前,袁出色完成了交接任務[12]。此後,袁返回項城,移住陳州並在此與家人共同居住三年時間。期間,袁家在袁保齡的主持下召開會議討論分家,但分家的結果目前尚無資料證明。在此期間,袁「家居多暇,嗜酒好騎馬,日飲數斗,馳騁郊原」,其性格「喜為人鳴不平,慷慨好施予,以善為樂」,袁與知府吳重熹成為「詩酒友」,「雅敬愛之」。此外,袁意外結交當時正在陳州授館從事文牘工作,前往袁甲三祠園林遊玩的徐世昌。相見第二天,二人拜為金蘭,徐世昌為兄。袁資助徐世昌兄弟二人赴順天鄉試,二人雙雙中舉。

1879年秋,袁在給三哥袁世廉的信中發誓:「弟不能博一秀才,死不瞑目」,未料再次鄉試不中,因此將所學書籍付之一炬,並表示「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烏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誤光陰」。1880年,袁決定棄文就武,投靠吳長慶,加入慶軍,吳長慶為袁保慶的結拜兄弟,出身淮軍,為慶軍統領,統率慶軍六營駐防登州,督辦山東防務。袁從陳州出發,先前往上海,準備之後再前往山東登州即吳長慶大本營所在地。抵達上海後,袁很喜歡這座城市,在一家旅店安頓下來,後四處尋找工作機會無果。在此困頓之際,袁去了一家妓院,在此結識蘇州籍妓女沈氏,二人相交甚歡,無話不談。沈氏閱人無數,得知袁身世後勸其儘快前往登州,投奔吳長慶,並用私房錢資助袁。袁發誓安定下來後回來迎娶沈氏,沈氏也表示袁走後會自己出錢贖身並等他回來。後來袁將沈氏接到朝鮮生活。沈氏終身未育,袁將次子袁克文過繼給她為嗣子,北上途中,袁結識阮忠樞,一見如故。袁慷慨資助阮,阮後成為其終生心腹[12]

1881年5月,袁至山東登州,任「慶軍」營務處會辦。吳長慶對袁照顧十分周到,優待至極。由於袁尚未通過鄉試,吳召來營中最好的老師張謇、周家祿、朱銘盤等人,向他們引見袁,特意強調「今留慰亭讀書,所以報篤臣也」。張謇、周家祿、朱銘盤等人於是每天督促袁功課,袁再度備考科舉。此間,袁稱「近日作文太多,且盼家信,因嘔血」。但是,他的作文在張謇眼裏卻是「文字蕪穢,不能成篇」。由於張謇嚴厲直率,導致二人疏遠。而周家祿則點到為止,以鼓勵讚揚為主,袁「更喜周公」,後任直隸總督時請周入幕府,禮遇有加[12]

嶄露頭角

[編輯]
袁世凱駐朝鮮時期的標準照片

1882年,袁23歲,藩屬國朝鮮發生壬午軍亂朝鮮高宗李熙之父李昰應兵變奪權;親中的朝鮮事大黨請求清片廷出兵平亂,袁乃跟隨吳長慶的部隊前往協助,吳長慶的幕僚馬建忠設謀,要袁將李昰應拘捕,李昰應被擄後,袁世凱以「通商大臣」身份駐朝鮮,協助朝鮮訓練新建親軍與鎮撫軍,並控制稅務。

1884年,朝鮮分化為新舊兩派勢力。一派是以閔妃為首的外戚集團,另一派則是要求改革的士大夫激進派。以金玉均激進派為代表的「開化黨」人士發動甲申政變試圖推翻被「事大黨」及閔妃把持的政權,駐朝日軍亦趁機行動欲挾制王室,袁世凱當機立斷,指揮軍隊擊退日本軍,日本人對袁恨之入骨[13]。1885年,袁被封為「清朝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全權代表,維繫清廷在朝鮮的合法權益,並以宗主國代表身分保護朝鮮安全。1887年8月開始,朝鮮政府先後向日本和歐美各國派遣使節,以對國際社會宣示其外交自主。然而大規模的獨立外交活動違背藩屬義務,引起了清政府的不滿[14]

1894年初,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形勢緊張,朝鮮國王向中國借兵鎮壓,李鴻章同意出兵,6月4日清軍開赴朝鮮。根據《中日天津條約》相關條款,6月7日清廷將出兵事宜知照日本,同日,日本駐北京公使小村壽太郎照會清廷稱日本也已出兵。6月11日,日本公使大鳥圭介率軍到達朝鮮京城。獲悉清廷出兵後,起義軍6月11日與朝鮮政府簽訂《全州和約》,朝鮮內亂有所緩和。6月12日大鳥圭介主動與袁會晤,商談共同撤兵,但日本內部對此不滿,在沒有達到全部目的前拒絕撤兵,中日雙方對此相持不下,7月25日,日本軍隊在豐島海面對清軍發動襲擊,挑起豐島海戰,進而引爆中日甲午戰爭[15]

1894年10月24日,日軍第一軍突破清軍鴨綠江防線,侵入中國。袁唯恐奉天危急,以籌糧為口實,躲到新民廳。遭李鴻章的訓斥,令速到前線,袁才趕到九連城,不久又逃至新民廳。[16]

小站練兵

[編輯]

中日甲午戰爭以清軍海陸皆敗收場,袁奉命隨軍撤回天津兩江總督張之洞聘請德國教官,在吳淞練德式「自強軍」;北洋胡燏棻德國人漢納根為教官,在天津小站編練德式「定武軍」10營;不久胡燏棻調職,奕劻翁同龢李鴻章榮祿聯名保薦袁練兵有功接辦[17]:9光緒皇帝慈禧太后命袁世凱接替胡燏棻練兵。1895年11月19日,袁奉旨督練新建陸軍[17]:9。袁派人到等地招募2,250名步兵,300名騎兵,再加上4,750名定武軍[18]。新軍練成後,作戰兵力達7,000人,另有長夫、伙夫、馬吏3,800人;設有步兵5營、炮兵1營、工程兵半營;有重炮18門、快炮24門、馬炮18門;是中國近代首先採用西方陸軍編制的軍隊[17]:10。袁開始在天津塘沽之間的小站的練兵,史稱「小站練兵」,這股兵力後來成為清末陸軍主力及日後北洋軍閥的前身。

袁在小站練兵以德軍為藍本,制訂一整套近代陸軍的招募制度、組織編制制度、軍官任用和培養制度、訓練和教育制度,以及糧餉制度等內容的建軍方案,基本上摒棄了八旗綠營湘軍淮軍的舊制。在軍事裝備上,袁注重武器裝備的近代化和標準化,採用西方的先進技術,強調實施新法訓練的嚴格性。[18]小站練兵培養了一大批近代新軍事人才,加快了舊軍隊的淘汰,促進了清軍的近代化[18]

袁極善籠絡人心,他不像舊式將領般依賴幕僚處理軍務,反而事必躬親,親自監督發餉,避免貪污舞弊,重視軍備、後勤、福利、軍紀等細節,士兵均非常愛戴感念。但他同時亦喜好個人崇拜,特別強調「事事以本督辦為心」,更濫用洗腦手段將軍隊去國家化及私兵化,成為日後政治軍事化、軍閥割據的濫觴。據說其麾下軍官每日操課前後都有「三問」,一問「我們喫誰家的飯?」士兵齊答「袁宮保的飯!」;二問「我們穿誰家的衣?」齊答「袁宮保的衣!」三問「那我們為誰家死,為誰家出力?」齊答「為袁宮保死,為袁宮保出力!」眾北洋官兵皆將袁視為衣食父母,敬若神明,竟達到了只有袁宮保、不知大清國,甚至於營內為袁供奉長生牌位的程度[19]

清末政局

[編輯]

1895年,袁與徐世昌、張之洞等都列名參加康有為建立的強學會,並出資贊助[20]

徐世昌

戊戌變法

[編輯]

戊戌變法期間,光緒帝近臣康有為慈禧太后發生激烈爭鬥。手握重兵的袁成為雙方爭奪的對象。1898年9月16日,光緒帝聽從康有為建議,召見袁,賞候補侍郎,責成專講練兵事務,並隨時具奏應辦事宜。17日,康有為接到光緒帝密詔,密詔中光緒帝認為自己皇位不保。於是康有為派譚嗣同遊說袁世凱,要他舉事勤王。當晚,譚嗣同與袁秘密在京郊法華寺見面,譚嗣同要求袁率領敢死將士數百,擁光緒帝登上午門,殺榮祿,除舊黨。袁表示誓死效忠皇上,但表示立即舉兵勤王有困難,「殺榮祿乃一狗耳,然吾營官皆舊人,槍彈火藥皆在榮祿處,且小站去京二百餘里,隔於鐵路,慮不達事泄。若天津閱兵時,上馳入吾營,則可以上命誅賊臣矣。」譚嗣同無奈同意。

根據史料記載,戊戌時袁傾向維新派,並未主動告密[21],袁的親信張一麐所著《心太平室集》和榮祿親信陳夔龍所記《夢蕉亭雜記》,其真實情況是9月21日(八月初六)晚袁聽到楊崇伊從北京帶來的政變消息,袁世凱以為密謀已經泄露,為避免自己被牽扯上罪責為族滅叛國罪,於是將情況告知榮祿,這只是脫身之舉[21]

但也有部分人認為,在20日,袁世凱向光緒帝辭行後乘火車回天津,立刻向榮祿告密,二人商議對策[22](一說袁世凱離京前密告給軍機大臣禮親王世鐸[23])。榮祿即日回京密奏慈禧太后,慈禧於翌日宣佈訓政,囚禁光緒帝。

1898年9月28日,清廷命榮祿節制宋慶、董福祥、聶士成、袁、直隸淮軍練軍綠營等約5萬人[17]:10

庚子拳亂

[編輯]

義和團山東,以私刑方式殺死許多外國和中國基督徒,引發歐洲各國不滿。1897年11月山東曹州府爆發「曹州教案」,兩名德國神父被殺。由於此地的天主教聖言會受德國庇護,11月6日德國以此衝突為藉口出兵山東,武裝侵佔膠澳地區。後引起連鎖反應,俄、英、法等競相效尤,紛紛爭占租借地。在此期間,袁考慮到既要防止德國等列強繼續入侵,又要防止民眾因生計而繼起反抗,進而引發教案,使列強乘機宣戰,先後向山東巡撫張汝梅[24]、北洋大臣直隸總督王文韶[25]、代理營務的徐世昌[26]出謀劃策,預籌戰備。袁提出的建議促使清廷認識到山東局勢的嚴重性。

1899年3月31日,榮祿上奏成立「武衛軍」,轄前軍聶士成武毅軍、後軍黃福祥甘軍、左軍宋慶毅軍、右軍袁新建陸軍、中軍榮祿自募萬人,共7萬人[17]:10。5月1日,榮祿命令袁和聶士成各率所部,開往山東境內演習。袁此行的目的,公開宣佈的是「藉以彈壓匪類,保護教民」[27],實則是遏制德軍[28]

1901年袁上奏《山東試辦大學堂暫行章程折稿》,慈禧太后審閱之後,呈交光緒皇帝硃批

義和團興起於山東後,歷任山東巡撫李秉衡張汝梅毓賢在不同程度上同情義和團,並直接或間接地支持拳民,其中毓賢態度尤為明顯,甚至煽動民眾鬧事襲擾洋人[29]。這引起列強對他的不滿。1899年12月5日,美國公使康格徑向總理衙門提出,要求撤換毓賢,以平息山東民教糾紛,美國公使稱:「假如沒有足夠武力的話,可把天津操練得很好的軍隊調去協助」[30],不點名的推薦袁代替毓賢。此意見亦符合慈禧太后及榮祿罷免毓賢,任命袁的想法。12月6日,袁被任命為署理山東巡撫。但而後義和團團民進入北京,並在慈禧太后同意之下開始殺害外國人,造成了庚子拳亂,1900年,八國聯軍之役爆發,山東省在袁治下得以維持穩定,並且加入東南互保

鎮壓景廷賓起義

[編輯]

義和團遭鎮壓後,清政府需向各國繳納庚子賠款,各地抗捐抗稅的事件頻發,終於1902年爆發景廷賓起義。起義農民「所有地丁捐款均概不繳納。」1902年3月3日,袁部正定、大名兩練襲擊景廷賓所在東召村。景廷賓汲取了義和團失敗的教訓,改倡「掃清滅洋」口號,發動了冀魯豫平原24縣的大起義,並殲減了袁部武衛左軍的一部[31]。袁乃派干將段祺瑞倪嗣沖等率剛剛編成的北洋軍步馬炮兵2,000多人,由保定南下,又抽調武衛右軍先鋒隊數營,兩路合圍起義軍[32]。至1902年5月間,廣宗、鉅鹿、威縣、南宮等地相繼易手,起義軍向山東和河南邊境轉移。6月12日,倪嗣沖率軍抵成安,景廷賓撤入河南,途中遭倪軍捕捉,當即遇害[31]

清末新政

[編輯]
清末袁世凱

李鴻章臨終前推薦袁繼任,1901年11月7日詔旨:「袁世凱署理直隸總督北洋大臣」[17]:10

1902年6月9日,袁實授直隸總督北洋大臣[17]:10。6月25日,袁上奏《北洋創練常備軍營制餉章》[17]:10。袁創設直隸軍政司,袁兼軍政司督辦[17]:10-11。同年他順利從八國聯軍手中接收天津。

1903年12月4日,京師成立練兵處,奕劻為總理練兵大臣,袁為會辦大臣,鐵良襄同辦理,綜理全國練兵事務[17]:11

然而,景廷賓起義遭鎮壓之後,直隸又有1903年玉田縣農民起義;1904年,滋州、元氏一帶「在元會」以「仇教滅洋」為宗旨活動;1906年,祁口、大沽漁民為抗苛捐雜稅,群起搗毀稅局;1907年,平山、靈壽、冀州等地爆發反對徵收警捐的風潮[33]。由於清政府與各國立有「距天津二十華里,華兵不能駐紮」的條款,袁為保證天津租界地區穩定,乃創辦巡警制度,「以警代軍」。正如他說:「備軍所以御外侮,警兵所以清內匪。」[34]不久組成天津偵探隊,又創辦天津巡警學堂,逐漸將警察網絡推廣全省。據當時報紙批評:「北洋偵探因貪功之故,偶有可疑之人,不問平日操業若何,即指為秘密黨,拘之於獄。既入獄後,又聞有用刑迫其供認者,生死不明,殊駭人觀聽。」[33]

但是,袁任直隸總督期間,也有大力襄贊新政,包括廢除科舉、興辦學校、督辦新軍、發展實業、獎設工商等的成績。1901年上奏呈請建立山東大學堂(今山東大學前身),後來參與到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前身)、北洋工藝學堂(今河北工業大學前身)的建設中,他一手創辦的北洋軍醫學堂成為今天中華民國最高層級的軍醫學校國防醫學院。由他倡導的北洋新區,是中國地區率先採用西方現代城市規劃理念而建成的城市新區。

1905年9月2日,直隸總督袁、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立停科舉,推廣學堂[35]:3。10月23日,陸軍在河間府會操,共有二鎮四協計3.32萬餘人,清廷派閱操大臣袁、鐵良前往校閱;10月25日會操結束[35]:8。為中國地區歷史上首次大規模現代化正式野戰演習。

1906年2月5日,直隸總督袁、署兩江總督周馥、署兩廣總督岑春煊湖廣總督張之洞電請外務部轉商駐京英公使薩道義,減少進口印度鴉片;2月6日,英公使薩道義答覆限制印度鴉片事,須俟中國自限栽種罌粟有效,始允照辦[35]:18。2月11日,袁奏設高等師範學堂於天津,山東、河南、陝西、山西、奉天等省均可派生附學[35]:18。2月17日,袁奏設礦務總局於天津,嚴禁私售礦產於外人[35]:19。4月27日,袁派武備學生分赴德、奧學習陸軍[35]:26。5月25日,清廷電飭袁、趙爾巽程德全等協力進剿馬賊[35]:28。6月13日,直隸總督袁派馬隊1,200人剿辦馬賊[35]:29。6月28日,直隸總督袁批准北洋銀圓局立案開辦勸業鐵工廠[35]:31。7月22日,直隸總督袁奏稱,法國撤減直隸駐兵,交還廊坊、楊村、北戴河、秦皇島、山海關各處兵營[35]:33。8月6日,出使各國考察政治大臣戴鴻慈端方到達天津,同袁討論籌備立憲及改革官制等事[35]:35。8月9日,袁會商兩大臣奏改官制,並飭辦學各紳商會議地方自治制度[35]:35。8月23日,袁委周學熙、孫多鑫收回唐山洋灰公司[35]:36。10月22日,新建陸軍在河南彰德舉行秋操大典,袁、鐵良為總校閱官,10月25日舉行閱兵儀式[35]:44。11月18日,袁片請開去參預政務等項兼差,又請將陸軍第一、三、五、六各鎮歸陸軍部統轄,直境第二、四兩鎮由其統轄督練[35]:47。11月20日,清廷准袁片,開去各項兼差,並諭全國陸軍均歸陸軍部統轄,第二、四兩鎮暫由該督調遣訓練[35]:48。12月21日,端方奏稱已商請袁先後調撥「海圻」、「海籌」、「海容」、「海琛」、「飛鷹」五艦入江,以資鎮懾[35]:53-54

1898年的戊戌維新因守舊勢力的強烈反對而未能推行。《辛丑和約》後,立憲聲浪日漲,慈禧太后宣佈預備立憲,領導者正是掌握北洋大權的袁。1906年8月26日,清廷諭派醇親王載灃、軍機大臣奕劻、政務處大臣張百熙、大學士孫家鼐等暨參預政務大臣袁世凱,公同閱看考察各國政治大臣條陳各折件,請旨辦理[35]:37。8月27日,慈禧太后召見袁,袁面奏先組織內閣,從改革官制入手[35]:37。8月28日,清廷帝后召見大學士、軍機大臣、直督袁等,討論出使各國考察政治大臣條陳各折件,商討實施立憲事宜[35]:37。9月2日,清廷為厘定官制,派載澤世續、戴鴻慈及袁等14人公同編纂,並命端方、張之洞等六總督派員至京隨同參議,由奕劻、孫家鼐、瞿鴻禨總司核定;是日至10月7日,編纂諸大臣接連在朗潤園會議官制[35]:38。9月13日,清廷據袁奏請於奉天省安東縣大東溝設海關分卡,歸安東關兼轄[35]:39。9月26日,袁刊刻各國官制大略及組織之用意,分送各王大臣及政界中人[35]:40。9月30日,戶部尚書鐵良反對改革官制,與袁大起衝突,鎮國公載澤嚴劾鐵良阻撓立憲[35]:41。10月9日,內閣學士文海奏,欲去軍機大臣,設大總理,是欲學從前之日本權在大將軍,請即行裁撤厘定官制館,並請飭袁速回本任[35]:42-43。10月17日,袁編刊《立憲綱要》,頒發直隸各屬[35]:43。由袁主導的官制改革方案出爐,因對滿清親貴不利,又遭反對。慈禧又改換其他大臣繼續制定方案,最終形成對滿人官員有利的方案[36]

1907年1月13日,清廷諭軍機大臣着直督袁迅飭提督夏辛西統帶原統隊伍,前往山東督辦兗(州)曹(州)剿匪事宜[35]:59。3月13日,盛京將軍趙爾巽、直隸總督袁聯電外務部,請與日使議訂《滿韓陸路通商詳細專章》[35]:66。3月29日,都察院代表直隸、江蘇、山東三省京官籌款自建津鎮鐵路,清廷諭軍機大臣着袁、張之洞妥商辦理[35]:67。5月17日,袁派蔡廷幹統帶軍艦「海容」、「海圻」兩艘游歷南洋,藉以保護華僑[35]:72。6月17日,清廷以軍機大臣、協辦大學士、外務部尚書瞿鴻禨「徇私溺職」命開缺回籍,朝野為之震動,是為清末「丁未政潮[35]:75-76。黨爭中林紹年請辭。7月10日,外務部以中俄北滿洲稅關章程業已互換,咨南洋大臣端方、北洋大臣袁,北滿洲稅關定期開關[35]:79。7月12日,御史趙炳麟奏劾袁權重勢高,並引年羹堯為比[35]:79。7月28日,袁奏請趕緊實行預備立憲,條陳管見十事,其要旨為:建政府、設資政院、辦地方自治、普及教育、融化滿漢界限;袁奏請簡派明達治體之大臣,分赴德國日本會同出使大臣考察憲法,並請簡擇王公近支聰穎特出者遣赴英國德國學習政治兵備,助預備立憲之施行[35]:81

1907年8月18日,天津縣議事會成立[37],選出正、副議長[35]:83。8月24日,清廷電召直隸總督袁入京陛見,8月30日袁入京[35]:83。8月30日,袁奏請以天津為模範,計劃全省自治辦法,期以三年一律告成,以為預備立憲之基[35]:84。9月4日,清廷命外務部尚書呂海寰開缺,充會辦稅務大臣,以直隸總督袁為外務部尚書;任大學士張之洞、外務部尚書袁為軍機大臣[35]:85。9月5日,袁請收回成命,命毋庸議[17]:22。10月26日,湖北按察使梁鼎芬奏劾奕劻、袁貪私誤國,徐世昌楊士驤陳夔龍等夤緣比附,清廷詔以其摭拾空言,有意沽名,傳旨申斥[35]:92。同時也使袁氏疏遠軍事,有明升暗降之嫌。同年,在袁世凱的運作下,中國第一支新式地方警察隊伍及最早的近代地方議會組織(天津議會),均正式成立於天津;同時,袁又下令直隸各州試驗地方選舉、地方自治和司法獨立。

1908年光緒帝、慈禧太后相繼去世,溥儀繼位,因溥儀年幼而由隆裕太后垂簾聽政,醇親王載灃攝政王。3月9日,康有為致書梁啟超,力主聯絡肅親王善耆以打擊袁[35]:108

1909年1月2日,明降上諭:「袁世凱着即開缺,回籍養疴。」[17]:25袁稱疾返回河南,最初隱居於輝縣,後轉至彰德府洹上村(今河南省安陽市)。在此期間,袁韜光養晦,隱居時仍關心政事。

東山再起

[編輯]
袁世凱軍裝照

1911年10月10日新軍陸軍第八鎮兵變,引爆武昌起義,並成立以黎元洪為都督的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後相繼有多個省宣佈獨立,支持反清;為取得交戰的合法地位,各方反清勢力[a]均主張組建中央臨時政府。清政府內部清楚知道中國國內,僅有北洋軍可以抵抗叛軍,於是命陸軍大臣廕昌率軍南下鎮壓起義,但廕昌無力駕馭北洋軍。奕劻及內閣協理大臣那桐、徐世昌等人深感局勢嚴重,一致主張起用袁世凱,英美等國公使也建議起用袁,載灃見內外一致認為「非袁不能收拾局面」,唯有於10月14日任袁為湖廣總督,派其南下鎮壓起義。

鎮壓革命

[編輯]
陽夏之戰,北洋軍炮轟渡江撤退的革命軍,「中國紅十字會萬國董事會」派出隊員打撈浮屍

由於海軍全體昄依革命黨,北洋軍渡河受阻。袁坐鎮北方,鐵腕鎮壓長江以北的起義,以確保自身地位的穩固[38]

1911年10月27日,袁接任欽差大臣,任命馮國璋為第一軍總統,立即對湖北革命軍展開攻勢。30日,馮國璋縱火焚燒漢口,迫使革命軍退守漢陽,11月27日又攻佔漢陽,革命軍撤入武昌。11月12日,山東宣佈獨立,袁任命張廣建為山東布政使、吳炳湘為巡警道,赴濟南迫使都督孫寶琦取消獨立。

吳祿貞遇刺後,燕晉聯軍破產,袁派北洋軍第三鎮開赴山西,兵迫娘子關。1911年12月12日,北洋軍炮轟娘子關,革命軍棄關退走。12月,淮上軍欲西征馳援河南,袁調北洋第三鎮兩千多人南下阻擊,又派河南布政使倪嗣沖武右軍進入安徽,於12月10日攻陷太和,繼則撲向潁州。於15日破城,「以剪髮為革命軍符號,殺之無遺。」

1911年12月18日,耿世昌率領五百餘革命黨人,發動任丘縣起義。袁聞訊,從保定調動兩營淮軍前來圍剿,最終將其徹底剿滅。12月29日起,陝西革命軍陸續東征,袁令第二鎮統制王占元、第六鎮協統周符麟集中兵力,挾野炮山炮五六十門向民軍進攻,又增調毅軍十營,將革命軍擊退至陝西潼關。又將革命黨人劉純仁紀宗義劉建中三人殺害。

1912年1月3日,灤州起義軍在知府衙門宣佈起義,成立北方軍政府,聲明從屬中華民國,議和期內「袁氏不得派兵來攻」。袁則拘禁馮玉祥海陽,令其無法與之會師。1月,藍天蔚籌劃組織北伐軍兩千人在煙臺登陸。26日,袁電告趙爾巽:「藍天蔚現暫駐煙臺為根據地,擬日內派一支隊於貔子窩附近登岸,其餘大隊於日本租界域外之地點登岸,進攻奉天、牽制北方各軍,希飭嚴密探訪。」又派人到瀋陽跟趙爾巽和諮議局議定辦法五條,其中第三條是嚴搜民黨,第四條是驅逐「急進會」會長張榕

南北議和

[編輯]

隨着戰事延長,部分革命黨人、相繼獨立的各省、海外華僑希望袁贊助共和,他們中有的希望袁能反正倒戈對付清廷,有的發出推舉其擔任籌備中的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的邀請[39]。如10月27日,黎元洪勸袁率部下健兒回旗北向;11月2日,倫敦芝加哥華僑電報,稱袁資格,適於總統;11月9日,革命黨人黃興以南方民軍司令名義親自致電袁,將袁與拿破崙華盛頓做類比,表示若袁能直搗黃龍,南北各省都會聽命於他;11月12日,黎元洪又向袁表示,只要袁「能來歸」,第一任之中華共和國大總統就非袁莫屬[39]

另一方面,10月29日張紹曾等將領聯名向朝廷施壓,請求清廷儘快立憲,以政治變革回應南方獨立各省立憲派的訴求,史稱灤州兵諫。兵諫次日,清廷便宣佈特赦國事犯(即政治犯),解除黨禁。11月1日清政府又宣佈解散滿人皇族內閣,11月3日頒佈《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資政院於11月8日推舉袁為內閣總理大臣,期間其居住於錫拉胡同19號四合院,原為慈禧之故居。11月13日袁從南方抵京組建組閣,11月16日以漢人為主的袁內閣名單公佈[b]。11月26日,北洋軍一舉攻克漢陽,這樣既能給清政府內部主戰派有所交代,又能迫使黎元洪談判。同時,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有意調停戰事,願意促成袁內閣與黎元洪停戰議和。在起義軍節節失利的情況下,黎元洪通過英國駐漢口總領事與袁聯絡,有意停戰,並於11月30日達成停戰協議[40]。12月2日,《時報》發表袁的政見,他呼籲各方以大局為重,滿漢兩族冰釋前嫌,主張清廷君主立憲,以避免國家分裂,他會與進步黨中的民主共和派君主立憲派通力合作,使各事都能處置妥當。他說:

大清帝國覆滅

[編輯]
隆裕太后詔袁組建臨時共和政府

在南方獨立各省為組建中央臨時政府召開的聯合會中,1911年12月2日《漢口會議》確定「虛臨時總統之席以待袁君反正來歸」。12月4日的《上海會議》根據《漢口會議》的精神,決定暫緩選舉臨時大總統,以虛位待袁,同時決定大總統職權暫由大元帥行使,選舉黃興為大元帥,遭到黎元洪等人反對。《南京會議》改選黎元洪為大元帥,因其在武昌,不方便到南京工作,所以讓黃興代職[39]。而黃興力辭不就,組建中央臨時政府陷入僵局。12月18日,袁世凱和黎元洪派代表在上海就政體、清皇室善後、大總統的確立等問題展開討論,南北達成共識,召開國民會議表決相關議題,根據當時的形勢,袁無疑將當選民國首任總統。這樣的結果是同盟會不願接受的,12月29日,同盟會連夜赴南京召集代表開會,提出成立政府,並選出孫中山南京政府臨時大總統,12月31出版的《紐約時報》報道指出參加這次選舉的代表未經各省民意正式授權,僅持有各省督軍或領導人信函[42]孫中山致電袁,解釋原因稱東南各省久缺統一機關,行動困難,總統之職只是暫時擔任[40]

問其理由,蓋以東南諸省久缺統一之機關,行動非常困難,故以組織臨時政府為生存之必要條件。文既審艱虞,義不容辭,只得暫時擔任。公方以旋轉乾坤自任,即知億兆屬望,而目前之地位尚不能不引嫌自避;故文雖暫時承乏,而虛位以待之心,終可大白於將來。
——孫中山於1911年12月29日致電袁世凱[43][44]

1912年1月11日,北洋軍全體將領通電清廷,稱軍情緊急,請求王公大臣捐獻私財,毀家紓難,共濟時艱。這其實是袁壓制清廷主戰派的手段。1月12日,奕劻配合袁世凱在宮廷會議上提出皇帝退位和民國政府優待清室條件。1月16日袁親自上奏隆裕太后,說自古無不亡之國,大清皇帝退位仍能保持尊號,享受歲費。在當日上午退朝回家路上,袁遭到中國同盟會京津分會組織的炸彈暗殺,炸死袁侍衛隊長等十人,袁倖免於難。袁後來稱病休息,但繼續讓他的親信代他逼宮[45]。1月18日,孫中山以提出《五條要約》[c]的方式向袁攤牌,企圖做實南京臨時政府[40]。經過反覆修改又於1月22日以公諸報端的方式將幕後談判全部曝光,勢同最後通牒,這不但令袁極其尷尬和不滿,也讓議和全權代表伍廷芳盡失顏面[40]。袁以孫中山提出的條件與南北雙方協商的內容不一致為由拒絕接受,袁認為,如果清帝退位後各國不能及時承認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又不能統一中國,中國便成無政府狀態,這樣就無法維持秩序,對付外人。如果孫中山一定堅持己見,他不得不作廢先前談妥之事。期間,革命黨孫中山黃興與陳其美等人同時推動向英日俄等外國勢力借款,以籌備與袁決戰,但未能如願[40]。袁為少生枝節,屢屢向孫妥協,同意同盟會多人進入總長之列,同盟會最終如願以償[40]。袁於是加快了逼宮的腳步,1912年1月26日,在袁授意下,段祺瑞等北洋軍五十位將領發佈了《北洋五十將乞共和電[46],向隆裕太后逼宮,不久,段祺瑞又發表《乞共和第二電[46],直接挑明「謹率全軍將士入京,與王公剖陳利害」,直接以武力恐嚇隆裕太后,隆裕於2月12日頒降懿旨,接受《優待清室條件》,幼帝溥儀退位,清帝國把政權交給袁世凱,讓他組織臨時共和政府,清朝統治宣告終止。她在《宣統帝退位詔書》中說:

中華民國總統

[編輯]

臨時大總統

[編輯]

南北議和後,1912年2月13日,袁通電「贊成共和」,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咨文[39],2月14日南京臨時參議院批准。2月15日,南京參議院正式選舉袁為臨時大總統

袁迫使清帝退位後,孫中山及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防範袁獨裁,維護民主共和制度,制定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變總統制責任內閣制,孫中山辭職時提出了定都南京、新總統到南京就職和遵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三項條件[47]。袁在復電中稱自己「德薄能鮮,不敢承擔總統一職;如今北方危機四伏,險象環生,目前不便南下;自己經反覆思量後,與其孫大總統辭職,不如世凱退居」,電報公佈後,各方輿論紛紛反對定都南京。孫中山隨後與臨時參議院討論投票決定定都地點,結果參議院以20票的壓倒多數反對定都南京,但孫仍堅持主張,最後在黃興的威脅及吳玉章等人的疏通下,臨時參議院又重新投票,並以19票比17票的結果通過定都南京[48]。2月29日,北京兵變後,袁決定在北京就職,成立北洋政府。3月11日,孫中山頒佈了臨時參議院通過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袁表示擁護《臨時約法》。唐紹儀內閣在施政上反映了同盟會約束袁的要求,引發袁的強烈不滿。6月間,國務總理唐紹儀任命非袁嫡系的王芝祥為直隸總督,袁原本同意,後指使北洋將領通電反對,並不經內閣副署發表了改任王為南方軍宣慰使的命令,破壞責任內閣制,唐紹儀及四位同盟會閣員被迫於6月16日辭職並離開北京。袁先提出了無黨派的陸征祥組閣,參議院因其發言不當新提閣員全部被否決而流產。北京軍警指參議院挾持私見,黎元洪責違背共和精神,章炳麟斥責為「奸府」,請袁便宜行事,盛傳將解散參議院,參議院迫於形勢,通過了袁提出的閣員,次日彈劾陸征祥失職,陸稱病請假,袁任命趙秉鈞代理,至此內閣被袁直接控制[49][50]

孫中山讓位總統後,從事國家建設,宣傳民生主義、事業發展、鐵路計劃,黃興請辭南京留守,表示沒有割據的意思。內閣問題發生後,袁邀請孫中山、黃興前往北京,消除爭端。應黎元洪的請求,袁召集了武昌起義首義者之一,被尊為共和元勛的張振武方維,以「圖謀不軌」於8月16日在北京殺害,引發臨時參議院和黃興的言辭責問。袁為離間黎元洪和同盟會,將黎元洪的來電公佈,使得黎元洪無法辯駁而只能依附袁。8月下旬,孫中山和黃興北上,孫在北京停留20多天,與袁會面13次,希望袁作正式總統,十年內練陸軍百萬,建築鐵路十萬里,袁授予計劃全權。為了讓袁放手作為,孫、黃同意由趙秉鈞出任內閣總理。9月25日,袁發表八大政綱。10月,梁啓超得到袁的諒解,從日本返國,在北京受到袁的隆重歡迎,頗受感動[50]

鎮壓二次革命

[編輯]

在1913年2月舉行的民國首次國會選舉中,國民黨獲得多數議席,按約法精神應由該黨理事長宋教仁出任國務總理,不料宋於3月20日在上海被暗殺。時人普遍認為袁授意暗殺,引發全國聲討。《民權報》發表《膽大妄為之袁世凱》、《大總統之叛逆》等文,稱袁為「專制魔王」,提出「以暴易暴,慘無人道,欲真共和,重為改造」的口號。3月26日,孫中山抵達上海,與黃興會晤,號召武力討伐袁,但遭到黨內人士反對,經過3個月未能組織起討伐袁的力量。4月26日,袁未經國會同意,以全部鹽稅收入作為抵押,與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團簽訂2500萬英鎊的「善後大借款」。4月7日,袁發佈秘密動員令,5月1日起用段祺瑞代理國務總理,開始軍事部署。

5月6日和15日,袁召開軍事會議,規定:「有攻擊南方敵軍任務之北軍,第1期對於湘、贛、皖、蘇作戰,利用京漢、津浦兩路線集中,以鄂省為主要策源地,並以海軍策應沿岸,兼妨害敵軍之集中。」[51]又以段芝貴為第1軍軍長,率2、6兩師及毅軍駐豫、鄂邊境,以馮國璋為第2軍軍長,率第3師及張勳、雷震春、倪嗣沖各部,分別由津浦路與河南兩路向寧、皖推進[52]:575。並先後收買了黎元洪和海軍。

5月21日,袁發最後通牒,「現在看透孫、黃,除搗亂外無本領。左又是搗亂,右又是搗亂。我受四萬萬人民付託之重,不能以四萬萬人之財產生命,聽人搗亂。自信政治軍事經驗,外交信用,不下於人。若彼等能力能代我,我亦未嘗不願,然今日誠未敢多讓。彼等若敢另行組織政府,我即敢舉兵征伐之!」下令免去江西都督李烈鈞、廣東都督胡漢民及安徽都督柏文蔚的職務,並派兵南下。

7月12日,李烈鈞宣佈獨立組織討袁軍,「二次革命」爆發,隨後安徽、廣東、福建、湖南、上海和重慶相繼宣告獨立。9月,馮國璋張勳攻佔南京,各省相繼取消獨立,北洋勢力擴展到長江流域,孫中山、黃興、李烈鈞和胡漢民逃亡日本[53]。袁則在國內逮捕殺害大量國民黨員,查封親國民黨報紙。

正式大總統

[編輯]
1913年10月10日袁正式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之後,各國駐華使節覲見合影

1913年10月6日,中華民國大總統選舉過程中,袁派手下偽裝組成的公民團數千人包圍國會,打着「公民團」的旗幟,叫喊「今日非將公民所矚望的總統選出,不許選舉人出會場一步」[54]。從早上8時到晚10時,議員忍飢挨餓,連續投票3次。然而,在前兩輪投票中,袁世凱仍然分別只得到了471票和497票[54],未達到法定四分之三的票數規定。最後,議員被迫選袁為正式大總統[55]。10月10日,袁在中華民國正式大總統就職演説中,談及個人從政生涯及共和國成立後,法律、道德、教育和實業發展等方面問題。10月14日,由國會編制的《天壇憲法草案》脫稿,乃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增訂版。袁10月16日在《致眾議院咨請增修約法案文》中指出臨時約法限制過苛,而臨時約法第五十五條規定大總統有提議增修約注之權,所以爲了政務統一,要求國會擴大總統職權。但國會將大總統的提案置於勿庸討論之境地,並在此後再三拒絕聽取袁的陳述。袁的意見遭國會堵塞後,他向全國各省軍民長官發出通電,公開陳述自己對憲法草案的意見,以爭取國會外乃至整個社會的支持。各省軍民長官在電復中均支持袁的意見[56]

1913年11月4日,袁根據警備司令官查獲贛省起事(即二次革命組成部分)領導者李烈鈞與國民黨本部及國民黨籍國會議員有密電來往勾結之實,遂發佈《解散國民黨通令》,並取消國民黨籍議員的資格,內中指出:

國民黨籍議員的資格取消後,國會因法定人數不足而休會,袁派員組織中央政治會議作爲臨時替代機構,在召開的首次政治會議上,袁指出內政紊亂是因部分人錯誤理解平等自由共和的內涵所致,還聲明亂黨人員失敗後捲公款而逃,並談及外交及司法獨立問題。1914年1月,袁根據黎元洪等人及政治會議的意見,將國會解散。1914年3月31日,袁頒佈了以「民告官」爲特色的《平政院編制令》。1914年5月,袁公佈《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1914年12月29日,公佈《修正大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任期十年,可以連選連任。

與日條約

[編輯]

背景

[編輯]
吾國此次對日交涉,可謂知己知彼,既知持重,又能有所不撓,能柔也能剛,此乃歷來外交史所未見。[d][57]
——胡適對北洋政府與日本交涉的評價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袁政府要求德國把侵佔的山東半島權益交還中國,遭拒。當時美國注意力已轉移至歐洲,而英國則希望日本能成為在其遠東的盟友,日本於是在8月23日以英日同盟協約國)為理由出兵佔領了德國在中國的勢力範圍膠澳地區(今屬青島市)和山東膠濟鐵路沿線地帶。袁政府分別在1914年11月18日和1915年1月7日兩次要求日本政府從中國撤軍。

其時日本政治派系黑龍會首領內田良平提出,應採取主動外交政策,以果決態度,使中國投入日本懷抱,與之訂立防禦同盟。他還向內閣及元老提出一套詳盡的「對華問題解決意見書」。 此外,日本陸軍省擬定「中日交涉事項覺書」,參謀本部提出「中國問題處理大綱」。 11月11日,日本內閣根據以上計劃,形成決議二十一條。12月初,外相加藤高明將其交付奉召返國聽訓,命其儘速向袁世凱交涉。[58]

民國初期,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所主導的南京臨時政府為從日本獲取資金,打算與日本軍部關係密切的三井物産森恪簽訂近乎出賣中國主權的《中日合辦漢冶萍借款合同[59]。1915年2月2日,日本趁歐美各國無暇東顧之際,秘密向袁提出了五號共計二十一個條款(簡稱《二十一條》)的無理要求,而其中部分條款就是以孫中山早前提出的若干出讓中國主權的條款為底本,如有關漢冶萍公司的條款[59]及孫中山與森恪之間達成的以租借滿洲給日本為條件的秘密借款案[60][61]。日本還逼迫袁政府承認日本取代德國在華的一切特權,進一步擴大日本在滿洲及蒙古的權益,以及承諾聘用日本人為顧問。日本的要求等同於將中國納入成為其保護國。美國聞訊雖對日本提出抗議,但日方並沒有收回其主要要求。

經過

[編輯]
《中日民四條約》文本

從1915年2月2日到5月7日,歷時105天,袁政府與日方談判20多次。在談判中中國代表對日本的要求多有抵制。袁政府採取各種辦法拖延時間並向社會各界透漏日本之無理要求,以期國際社會干涉此案,並喚起國內輿論討伐日本,國內民眾反對《二十一條》的呼聲日漸高漲,4月26日,日本代表提出最後修正案,做出一些小讓步。5月1日中國方面提出修正案,仍堅持自己的立場,於是日本政府刪除對中國最為不利的第五號要求[62]。5月6日,袁在《大總統袁世凱致各省電》中稱:

日本政府終於惱羞成怒於5月7日向袁政府發出最後通牒[63],限5月9日下午6點前答覆,否則將執行必要之手段[62]。此時的日本擺出大戰一場的姿態,軍艦在渤海一帶游弋,山東、奉天兵力增加,關東戒嚴,日僑紛紛回國。5月8日袁召集政府要員開會,袁認為日本已收回對中國最為不利的第五號各條款,其他條款已非亡國條件,為避免開戰,所以接受日本條件。他說:

在日本的脅迫下,袁政府5月9日在回應了日方的最後通牒後將當日定為中國國恥日,史稱五九國恥。此後,雙方分別準備簽約事宜,在條約文字內容上仍有不少折衝,最後於5月25日在北京簽署《關於山東省之條約》、《關於南滿洲及東部內蒙古之條約》及13件換文[e],總稱《中日民四條約》,與《二十一條》原案比較,中國損失相較於原案已儘可能減小到最低程度[65]。近年來一些新資料表明,條約簽訂之前袁政府還有另一重壓力,當時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向袁面遞《二十一條》時曾說:

籌建中華帝國

[編輯]
袁著傳統袞袍祭祀服祭天

理論鋪路

[編輯]
中國缺乏它要表現的自由民主所應具備的法制、個人權利,甚至紀律都沒有,因此,專制應該繼續下去,直到它發展出對於政治權威有更大的服從、對於社會合作有更大的力量、對於私人權利有更大的關注之後再說[67]
——美國政治協會會長古德諾

1915年夏,北京政局動盪不定,共和政體以來亂象不斷,《二十一條》剛交涉結束,「共和不適於中國國情」之言論不斷在社會上傳播。8月3日,由通曉中國事務的前哈佛大學校長查理斯·艾略特為袁安排憲法顧問法蘭克·約翰遜·古德諾發表《共和與君主論》稱:「……大多數之人民智識不甚高尚……由專制一變而為共和,此誠太驟之舉動,難望有良好結果……中國將來必因總統繼承問題『釀成禍亂』……如一時不即撲滅,或馴至敗壞中國之獨立……中國如用君主制,較共和制為宜,此殆無可疑者也」[68]。從世界形勢看,當時採用君主立憲政體的強國亦不在少數[f]

8月14日,有十三太保[g]之稱的楊度孫毓筠等人成立籌安會,發文支持施行君憲。楊度認為,國家須一元領導才能安定,在安定環境中才能立憲,並逐漸富強。他指出,只有君主立憲才能救中國,其一:中國人文化程度低,共和難以立憲,只有君主才能立憲;其二,共和國選舉總統時易動亂[69][70]。8月23日,籌安會召集各省文武官吏和商團進京商討國體事宜,除少數表示擁護共和外,大都表示必須改變國體[68]。8月25日,蔡鍔等北洋軍人請願帝制。袁克定亦偽造《順天時報[h],營造日本支持袁稱帝的氛圍[72]

偽造民意

[編輯]

1915年8月30日,以朱啟鈐為首的籌安會君子密電各省將軍、巡按使:「現擬定第一次辦法,用各省公民名義,向參政院代行立法院上請願改革書,表示人民趨向君主之意,再由立法院議定進行之法。大致每省各具一請願書,均由此間代辦,隨將稿底電聞,諸公同意,即將尊名並貴省同意紳商列人,俟立法院開院時,各省陸續呈遞。總之,改革國體問題,將來必用民意機關解決之。」[73]:375

9月1日,參政院開幕,請願團紛紛向參政院請願施行君憲制。蔡鍔、沈雲沛、周家彥等人也在同日請願改變國體。袁世凱在9月6日說:「本大總統所見,改革國體,經緯萬端,極應審慎,如急遽輕舉,恐多窒礙。本大總統有保持大局之責,認為不合事宜」。梁士詒又在9月19日成立全國請願聯合會,向參政院呈上二次請願書,要求召開國民會議,票決國體。[68] 9月10日,國民會議議事務局給各省的電報中說明:「此次所謂以國民代表大會決定雲者,不過取正式之贊同,更無研究之隙地。將來投票決定,必須使各地代表共同一致主張改為君憲國體,而非以共和、君主兩種主義聽國民選擇自由。故於選舉投票之前,應由貴監督暗中物色可以代表此種民意之人,先事預備,並多方設法使於投票時得以當選,庶將來決定投票不致參差。」[73]:381

10月6日,參議院收到建議改國體為君憲制的各省代表請願書83件。10月7日,參政院把梁士詒等人起草的《國民代表大會組織法》呈送袁世凱,其中說:「國家者,國民全體之國家也。民心之向背,為國體取捨之根本。惟民意既求從速決定,自當設法特別提前開議,以順民意。一一茲議定名為國民代表大會,即以國民會議初選當選人為基礎,選出國民代表,決定國體。」[73]:379次日,大總統公佈《國民代表大會組織法》,發佈召集國民代表大會的告令。[73]:379

依參政院起草的《國民代表大會組織法》,由全國選出的國民代表共計1993人於1915年12月11日上午9時就國體變更問題投票,結果全票通過君憲制。[68]當日,各省代表請袁接受推戴書,袁以「民國初建,本大總統曾向參議院宣誓,願竭力發揚共和,今若帝制自為,則是背棄誓詞」為由婉拒。當晚,孫毓筠等人又以參政院總代表的名義呈遞二次推戴書,稱:

12月12日,袁宣佈改次年為洪憲元年,準備即皇帝位[75]:1416當日早上,袁申令「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但億兆推戴,責任重大,應如何厚利民生,應如何振興國勢,應如何刷新政治,躋進文明,種種措置,豈於薄德鮮能所克負荷。前次掬誠陳述,本非故為謙讓,實因惴惕文縈,有不能自己者也。乃國民責備愈嚴,期望愈切,竟使子無以自解,並無可諉避」[74]

12月13日,袁世凱發佈禁止反對皇帝令:「各省區國民代表,一致贊成君主立憲,民國主權。本於國民全體,予又何敢執己見而拂民心。……天不可見,見於民心。斷非藐藐之躬,所能強抑。……好亂之徒,謀少數黨派之私權,背全體國民之公意。或造言煽惑,或勾結為奸,甘為同國之公敵,同種之莠民。在國為逆賊,在家為敗子。蠹國禍家,眾所共棄。國紀具在,勢難姑容。予惟有執法以繩,免害良善。」

中華帝國

[編輯]

袁接受第二次推戴後,袁的外國顧問團仿照《日本皇室典範》擬定《新皇室規範》:

中華帝國國旗

此後,中華帝國進入籌備階段[77]:7,欲改年號為洪憲,意為洪揚憲法,總統府改為新華宮。然而蔡鍔唐繼堯等人在1915年12月25日聯名通電全國,宣佈雲南獨立,舉行護國運動,西南爆發反袁運動。袁得知消息後,於12月29日下令免去蔡鍔等人職務,稱蔡鍔討論國體問題時,曾聯合北京的高級軍官首先署名主張君主立憲,後請假出國就醫,怎會秘密回到雲南,袁不相信蔡鍔欺騙自己,但無論宣佈雲南獨立的通電是否受人脅迫或被他人捏造,唐繼堯任可澄都應承擔地方之責,蔡鍔行跡詭秘,不知遠嫌,所以將他們三人免職,聽候查辦[78]。原令如下:

中華帝國結束

[編輯]

蔡鍔當初多次勸進袁君主立憲制,後來卻又起兵討袁,袁才明白自己被蔡鍔欺騙了[78]。1915年12月雲南起義爆發後,袁組織北洋軍征伐滇軍,互有勝負。與此同時,中華革命黨大日本帝國也趁機活動,日本早在1916年初就開始密切關注中國動向,袁政權並不符合日本在華利益,因此日本在背後以各種手段支持反袁勢力。[i][81]雖然部分官員及參政院奏請袁世凱早日登基,[j]但隨着戰勢的加劇,人心不穩,黔、蜀、粵等省相繼宣佈獨立,馮國璋於1916年3月18日聯合5名將軍[k]發密電致各省將軍,就迅速取消帝制、懲辦禍首、停戰議和等徵求各省將軍同意。袁世凱在內外交困之下,於1916年3月22日召秘書張一麟起草文告宣佈取消君主立憲國體,退回各省區推戴書,所有籌備事宜停止,中華帝國隨之流產,張一麟憶述當時情形:

為日本去一大敵,看中國再造共和
——袁世凱臨終遺言
1916年袁世凱葬禮

袁世凱在《撤銷帝制令》中申明,民國建立以來變故紛乘,憂國人士多主張恢復帝制以結束爭端。1913年後,主張帝制的聲音不絕於耳,每次都遭他呵斥。1915年形勢有變[l],多數人都說若不施行君主立憲制,就不能救亡圖存。且看墨西哥革命後的內戰及葡萄牙第一共和國成立後爭權奪利的鬥爭英語Royalist attack on Chaves越南緬甸一定會步其後塵。帝制論者言之有理,各界紛陳來電呼籲帝制。而自己一再聲明有維護國體之責,但主張帝制者依然堅持,所以他決定由國會解散國體,大家一致贊成君主立憲。他說,數千年來帝王子孫之禍不斷,而主張帝制者本意是鞏固國基,然愛國誤入歧途足以害國。反帝制者也發表了政見,但不能矯枉過正,危及國家。他望各方摒棄異見、同心協力,神州華裔不應同室操戈。並將所有責任歸咎於己,不怪罪他人[83]

1916年5月4日,梁啓超電勸段祺瑞出以果斷,勸袁退位。5月6日,袁通電陳宧,同意自大總統之職退位,但需要先商定善後。馮國璋聯絡各省於5月17日組織召開《南京會議》,因各省區將軍代表謀略不一,會議無果而終[79]

早在3月27日,袁的身體即出現病狀,報載袁病失音,疑系尿毒症[79]。5月16日,袁的枕骨出現疼痛症狀,飲食銳減,不能入寐。5月28日袁病重,顏色憔悴。6月3日病篤,飲食即吐,小便癃閉。6月5日中午袁猝暈,6月6日上午10時15分袁逝世[79],享年56歲。袁謝世之日,他的書案上有他親筆書寫的一句話「為日本去一大敵,看中國再造共和」。[13]

身後

[編輯]

袁氏於1916年6月8日在懷仁堂入殮[84]。據袁之女袁靜雪回憶,對於以何種殮服入葬的問題,儘管袁世凱「孩子們的主張不一」,但袁妻于氏找到徐世昌,提議以龍袍入殮,說袁世凱雖因稱帝敗亡,「但他是喜歡這一套的」,「不枉他搞了一場」,「讓他死也瞑目」。徐覺得「冕服在棺內」,「外人看不見」,因而同意。[85]又據袁之孫袁家賓回憶,「因為天氣熱,又過這麼久才入殮,因此除了他的屍體還在繼續散發臭味外,他那原本就很胖的軀體更加臃腫起來,家中所有的衣服都穿不上了。有人就建議,衣庫里還存有龍袍,非常肥大,何不取出穿上。袁克定說,等與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商量一下再說。後經黎、徐、段等同意,才穿龍袍入殮。龍袍是紫紅色,上繡九條平金線金龍,龍眼上各嵌大珍珠一顆,龍頭各部鑲有小珍珠,龍麟處綴有珊瑚斷片。」[86]入殮時,袁世凱「身服十二章之祭服」,頭戴天平冠,「足穿方頭靴」,「幾如大行皇帝」。[87]

儘管他在遺囑中說「余之死骸勿付國葬,由袁家自行料理」,繼任總統黎元洪則以「民國肇興,由於辛亥之役,前大總統,贊成共和,奠定大局,苦心擘畫,昕夕勤勞,天不假年,遘疾長逝……所有喪葬典禮……務極優隆,用符國家崇德報功之至意」[88]除了命國務院為袁世凱舉辦一場集古今中外皇庶官民新舊典章於一舉的國葬,又特派曹汝霖、王揖唐、周自齊三人承辦[89]。令各官署、軍營、軍艦、海關下半旗二十七日,6月28日出殯日全國下半旗一日,鳴砲108響,京師學校當日停課[90]。出殯當日,仿德國皇帝出喪,「將靈櫬置於炮車上,特由衛侍武官及衛士以人力推挽而行,並派段芝貴及李進才為保護靈車長官。」[91]靈柩扛夫「系仿前清親王制用八十人」,用紅槓、紅繩(按清制,皇帝棺柩用黃色,親王用紅色)[92],舉行祖奠禮、啟奠禮、孝子服飾、殯前執事儀仗等禮,「大半襲中國古代帝王梓宮奉安之舊習」[93]。時人評價,袁世凱出殯「典禮備極崇隆」,「儀仗之矞皇,裝潢之華麗」,不論是「未成君之皇帝」,還是「已解職之總統」,「其資格亦不過一平民而已」,「以平民而上擬帝、后大喪,以民國而摹效奉移大典」,如此不足「昭示來茲」,承辦喪禮諸人本意「欲尊項城」,結果「反以重項城泉下之罪」。[94]

袁世凱墓園的命名,袁克定原本欲取「袁陵」,但徐世昌以時局不安,不如取名「袁公林」,因二字諧音,且據《說文解字》,二字「可以互相借用」,「避陵之名,仍陵之實」。[95]北洋政府根據其「葬吾洹上」的遺願,委派河南巡按使田文烈趕赴河南安陽慎選堪輿,勘定吉壤,最終選定洹水北岸,工程持續近兩年,由北洋政府撥款50餘萬銀元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等8人募捐25萬餘銀元建成。[90]

任內施政

[編輯]
1915年諷刺袁世凱的「國體投票」全票通過的漫畫

黨獄方面

[編輯]

「二次革命」失敗後,袁利用軍政執法處殺害的人即「數以千計」;其中較為著名者有:四川會黨領袖張百祥,密謀刺殺袁的程澤湘,辛亥南京革命軍正參謀曹錫圭,山東同盟會支部長徐鏡心,四川民政長張培爵,北京《民主報》總編輯仇亮,江蘇第三師旅長張秀全,南京臨時政府交通部司長林逸民,湖北軍政府北伐學生軍隊長方亞凡,辛亥山東煙臺民軍營長左憲章,河南革命軍參謀余國楨等。1913年9月黎元洪捕殺革命黨人寧調元、熊樾山。次年段芝貴在湖北全省進行「清鄉」,從6月至11月破獲「亂黨之案百數十起」。1914年6月湯薌銘破壞「長沙革命黨機關」,逮捕四十多人,其中二十九人被慘殺。倪嗣沖於安慶設探訪局,任命王之綱為局長,人稱王為「活閻王」,在兩年之中竟殺害革命黨人五百七十餘人。1914年3月,龍濟光派兵「清鄉」,迭次破獲亂黨機關,「厥功甚著」,袁特贈他一等嘉禾章。[33]

社會方面

[編輯]

1913年8月,北京《正宗愛國報》編輯丁寶臣作「時評」說:「軍人為國家賣命,非為個人賣命者。為個人可謀生計之處甚多,何必從軍。」便被軍政執法處逮捕,以「跡近通匪、煽惑軍心」的罪名,加以殺害。1914年4月2日,袁公佈《報紙條例》,警察機關可以用「妨害治安」等理由,任意查封報社,禁止報紙發行,以致逮捕編輯、記者,判處徒刑。

1914年3月2日,袁公佈《治安警察條例》,規定「嚴禁秘密結社」和「同盟罷工」等。5月20日又公佈了《地方保衛團條例》,命令各縣建立「保衛團」,負責「清查戶口」、「搜捕盜匪」。11月又先後公佈恢復肉刑的《易笞條例》和《懲辦盜匪法》。

文化方面

[編輯]
袁北洋政府時期極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十二章國徽

清朝入主中原後,雖然實行剃髮易服政策和文字獄,但同時也尊崇儒學與孔子[96]。袁逼宣統帝退位之後,延續清朝的尊孔,1912年9月20日,袁頒佈《尊崇倫常文》,提倡國民尊崇儒家倫常,他在《通令國民尊崇倫常文》中說:

1913年6月22日,袁頒佈《尊崇孔聖文》,並在《中華民國憲法草案》裏規定:「國民教育以孔子之道為修身大本」。1914年8月頒佈《暫行祭祀冠服制》,這是一部以明代祭服制度為主體,結合「周制」概念擬訂的祭祀冠服條例,恢復漢服式祭服,並於同年冬至北京天壇舉辦具有漢人政權特色的祭天典禮。1914年9月25日,袁世凱又頒佈《祭孔令》,明令中央和各地方須在孔子誕辰之日舉行祭孔活動,並於28日舉行中華民國官方首次「官祭孔子」活動,又令財政部撥款修繕北京孔廟。1914年11月3日,袁世凱在《箴規世道人心告令》中稱「忠孝節義」為國粹,指責亂黨破壞中國社會秩序:

另外,華人四大節日春節的設立也與袁世凱有關。農曆新年的第一天「元旦」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可上溯至4000多年前,而現行的春節歷史卻很短。1913年,袁批准以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例行放假;而元旦改為國曆一月一日,從1914年開始實行並延續至今[99]

軍事方面

[編輯]
新軍操練場景

1903年起,袁開始着手中國軍事現代化的工作,在中國軍制改革、軍事教育、建軍治軍、近代警察制度等方面做出大量有益嘗試。在華北組建中國近代第一支新式軍隊,僱傭德軍教官,創辦等兵科,設立現代化的通訊兵學校,培養大批軍事人才,先後有5人當上中華民國總統或總理。至接掌北洋,裁撤舊軍改編警察,令中國軍警分離,清末巡警制度的創立是中國警察制度近代化的開始。[100]

對外軍事方面,袁在1884年朝鮮王朝甲申政變中,在無法得到國內指示的危機時刻,當機立斷,率軍擊退日軍,瓦解了朝鮮親日派和日軍顛覆朝鮮政權的圖謀。之後,在袁任清朝駐朝鮮大臣期間,他盡一切可能擴大中國在朝鮮的影響力,成為朝鮮王朝內最有權勢的人物,全面掌握朝鮮的商業、外交事務和內政。[101]義和團運動爆發後,在山東的袁世凱兩廣李鴻章湖廣張之洞兩江劉坤一,一起組織了東南自保運動,反對朝廷對於義和團的支持、也反對朝廷對外國的宣戰,並在他們的管轄範圍內鎮壓拳民,保護在華外國人的安全。雖然這一政策對於民族主義者來說具有反動性,但是也正是這一政策使得經濟昌盛的東南地區,避免了義和團運動帶來的社會混亂與外國武力的入侵。[102]

經濟方面

[編輯]

工業方面,他積極發展實業經濟,1905年,他出面籌錢,督修了中國人自己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自1912年到1914年這3年間,新開的工廠為4,000多家,民族資本興建的麵粉廠、火柴廠、捲菸廠、造紙廠以及採煤、冶煉企業,得到長足發展。袁世凱在遭譴歸隱之後還說出「官可不做,實業不可不辦」的話。袁當政時期,頒佈實行了一系列有利於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經濟政策,扶持弱勢的民族工商業,提倡國貨,增加進口稅並減少出口稅,加強國貨競爭力,擴大國貨銷售市場。[103]

農業方面,袁在興辦農業教育、創設農業基金和推廣農業新技術方面做出嘗試。[104]

財政金融方面,袁籌公債、整頓稅收、開辦銀行、疏通金融、改革幣制,這些舉措不僅緩解了當時的財政危機也促進了中國近代財政金融的現代化。[105]

在對外經濟交往方面,袁主動對外開放,開通商埠,這在近代中國對外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袁主張引進外資和僑資,前後素志不移,這在蘇杭甬鐵路、文辭協議、中美輪船公司等問題上即有體現。經過袁的治理,中央財政也有很大改觀,從民國初年的借債度日到每年庫存可余兩千萬元。[106]

教育方面

[編輯]
1903年,直隸總督袁世凱(中)察看京師大學堂譯學館,與該館監督朱啓鈐(右)、管學大臣張百熙(左)合影

袁世凱興學重教,主張廢除科舉,興辦新式學校,積極倡導學子留洋。他與張之洞在1905年建議清廷廢除了沿襲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107],在財政捉襟見肘的情況下,袁推廣免費的新式學校,即四年制初級小學[72]。他強調教育的重要性:國家之繁榮昌盛,實繫於國民之品德、知識和體力之高超,若欲提高此三者之水平,必得強化公民教育。[72]袁曾上奏《山東試辦大學堂暫行章程折稿》,同時調蓬萊知縣李於鍇進行籌備,《折稿》獲光緒皇帝批准,山東大學的前身山東大學堂正式成立,為山東高等教育寫下濃重一筆。[108]袁任直隸總督期間,頒行了一系列教育法規,創建學校司、提學使司、勸學所等近代新式教育管理機構,形成河北近代教育行政管理體制。另外,他多方籌措經費,培養師資,編輯新教材,創建新式小學、中學、大學和各種軍事學堂、實業學堂等新教育設施,建立河北近代新教育體系,從而使河北教育擺脫了舊教育的羈絆,步入近代化的發展軌道。[109]

政治方面

[編輯]

袁在政治層面的成果體現在清末政體、官制改革、近代法律、地方自治、維護領土完整等方面。袁積極推進中國民主化進程,袁在晚清時期高舉「立憲」大旗,幾乎是孤軍奮戰請求立憲,對晚清憲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他的逼宮下,清朝皇帝退位,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中華民國得以確立[7]。袁作為編纂官制大臣,直接參與官制改革的討論與決策,在官制改革中的作用舉足輕重[110],他對文官的等級、任用、考試、懲戒、保障、甄別、恤金、待遇均制定了專門的法律,初步形成了一套文官管理制度,其中文官候選人考試,以考察行政能力與一般知識為主。並建立廉政機構,設置平議院,專門審理官員犯罪案。[111]在法律建設上,袁大力提拔、舉薦和重用新式法律人才,改革和完善近代司法制度,對引進西律、修訂舊律,加強中國法制現代化起到重要作用。[100]袁還是地方自治制度的積極參與者,在天津推行地方自治、試行普選制開全國先河,其成效影響深遠,直隸省(今河北省)也因此成為當時的模範省。全國各地借鑑天津地方自治的成功經驗,地方自治之花遍地開放。[112]

禁毒禁賭

[編輯]

禁毒禁賭也是袁的一貫主張。清末的煙館是重要的社交場所,風氣敗壞,直隸總督袁在1907年5月19日上奏的《預籌革除鴉片折》中表示:「鴉片之害,荼毒生靈,虛糜金銀,不可勝計,實為中國貧弱之源」,[113]袁所領導的直隸省設立了200餘個戒煙分所,先後剷除煙館800多個,查獲秘密販煙案1300起,在禁止種植罌粟方面,他多次頒佈曉諭,倘有偷種之戶,立將煙苗划去,地畝充公。[114]當選民國總統後,袁更規定吸鴉片者立即戒除,販者分別停歇,種植者若不將煙田改種他物則一律治罪,凡官員故縱者,按情節輕重予以懲治,期間頒佈的《禁煙令》至少有七次之多[m]。在禁賭方面,袁自小站練兵時期就禁止軍隊賭博,在其制定的《簡明軍律二十條》中有兩條為罰律,其中之一即是關於賭博,犯者插箭責罰。[115]直隸總督時期,在直隸師範學堂和小學堂《學堂條規》中規定學堂上下人等一概嚴禁賭博,違者由總辦分別責飭開革。任職民國總統後,袁世凱則以法令的方式禁賭,1912年6月頒發的《暫行新刑律》對賭博者、開設賭場者規定有不同的刑罰。[116]

著作

[編輯]

《袁世凱全集》共36卷,2013-11河南大學出版社。內容有章奏、文告、律令、公牘、函電、詩文、題詞以及著作。

軼聞

[編輯]
天津博物館中的袁世凱塑像

1876年夏,清末狀元張謇與袁同為吳長慶的文武兩大幕僚,吳長慶命袁對張謇執弟子之禮,故袁每次寫信給張謇都尊稱「夫子大人」,面見時則稱「季直師」(張謇字季直)。吳長慶病逝後,張謇和袁各奔東西。不過,等到袁成為民國大總統後,在給張謇的書信電報里,卻改稱張謇為「張老先生」或「季直先生」。袁決定恢復帝制後,準備任命張謇為農商總長,此時的稱呼又從「先生」改為「季直兄」或「仁兄」,張謇則回信說:「夫子尊稱不敢,先生之稱不必,我兄之稱不像。」不久,袁自封皇帝,「特聘」張謇為他的「嵩山四友」之一,還派「欽差」專送一幅《嵩謇山四友圖》給張謇,但張謇卻閉門拒收,並調侃說:「今昔猶是一人耳」,「足下之官位愈高,則鄙人之稱謂愈小矣」。[117]

民國著名報人陶菊隱於1934年出版的《政海軼聞》中,記載了一則袁行賄慈禧而得歡心的故事。慈禧垂簾聽政時,袁充任北洋總督,極意結交閹宦,使偵慈禧意向以投其所好,因之寵眷逾固。其時值慈禧誕辰,疆吏搜珍選異,各出心裁。某日,慈禧巡視珍品,嘖嘖稱賞,最後目注四睹,無語而出。宦者以告,袁猛醒曰:「得之矣。」他即搜集名畫若干幀,盛飾以進。慈禧大悅:「蔚亭實獲我心,吾正思此物,此物來矣。」袁所費最少,獨邀青睞,其善窺上意,誠不可及也。[118]

袁的六姨太太葉氏,本是南京釣魚巷的妓女,嫁給袁世凱純粹是「誤會」。袁做直隸總督時,派其次子袁克文到南京辦事,袁克文在釣魚巷認識了妓女葉氏,兩人互訂嫁娶盟約,葉氏並將其玉照贈袁。克文回去向父親磕頭復命時,一不小心葉的照片掉在地上,袁世凱連聲問:「是什麼?那是什麼?」袁克文不敢向父親談自己的兒女私情,便說:「在南京給父親物色了一個好看的姑娘,所以帶回來這張照片,看父親是否喜歡?」袁接過照片一看,連聲說:「好!好!」於是派人去南京將葉氏接了回來。洞房花燭之時,葉氏才發現她的意中人竟變成了一個五短身材鬢髮斑白的半老頭子。[119]

民國作家侯毅著《洪憲舊聞》內有一篇《項城就任秘聞》,記述了袁世凱就任正式大總統時的三怪件事。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凱舉行就職典禮。此前數十天,天天晴麗,獨就職之日垂雨澆注。那時染色工藝不佳,太和殿前所懸五色旗色彩盡褪,模糊斑點有如淚流。袁世凱乘八抬大轎,行至太和門時,忽然竄出一犬,驚擾隊列,眾衛士急拔劍刺斃,死犬肝腸塗地。就任禮畢,袁世凱乘駟車回府,未出午門,石道雨滑,一匹驂馬倒地,遭斷木刺死,袁世凱換乘他車而歸。民間有讖緯家為其占字,說「袁」姓乃「吉頭哀尾」,預言袁世凱不得善終。[120]

1915年,洪憲議起,適值袁壽辰,群下欲取悅主上,盡招在京有名伶官入南海供奉,乃取《國賊孫文》一書,譜為《新安天會》,化孫文為猴、黃興為豬、李烈鈞為狗,排演成於袁生日壽筵。藝人譚鑫培名盛一時,清末曾受內廷供為慈禧唱戲,故被選為《新安天會》主角。不料譚氏嚴拒,又找到著名老生演員孫菊仙,再遭嚴拒。九門提督江朝宗親率城廂駐兵,將二人挾持而行。演畢,人賜二百銀元。譚氏不辭而去,大笑出門,將二百銀元沿途撒落,至新華門,而二百元盡矣。[121][122]

1916年袁帝制自為,改民國五年元旦為「洪憲」元年元旦,閻錫山令太原舉行慶祝「洪憲登極」大會。大會結束時,台上「司儀」呼「洪憲萬歲」,台下有一青年則喊「洪憲半歲」,會場上很多人響應了;接着「司儀」提高嗓門喊「洪憲萬萬歲」,台下多人便不約而同大喊「洪憲半半歲」。有趣的是,「洪憲」的存在時間,後來竟與此口號巧合,「洪憲登極」83天垮台,嚴格地說還不足半個半歲(3個月)。[123]

曾任天津袁府總管的陶樹德回憶,袁擅長籠絡人心。某日,陳光遠呈袁一報銷單,為數一萬八千元,袁閱後,即在「一」字上加了一豎,改成「十」字,變成了十萬八千元。陳取款後,不敢收用,向袁請示,所餘九萬元作何開支。袁說:「嗨,你帶着吧!買些地,買些股票。你也夠辛苦了。」另有一例,熱河都統薑桂題在北京設有大規模煙土莊,銷售鴉片煙土。一日,姜謁袁說:「我來到了一點幾煙土,要進東直門。到城裏我怕步兵統領和警察總監要查抄沒收,誚總統打個德律風叫他們放行。」姜所謂的「一點兒煙土」,是以大隊駱駝載運,由大隊步兵保護的馱運煙土行列。袁說:「大總統下令禁煙,我只能叫他們查抄沒牧。」姜說:「那可不行,總統!那麼着,我毅軍(姜系毅軍軍長)就發不了餉。」袁說:「我不能保護你」,但忽然說:「你應該去找吳炳湘(警察總監)、江朝宗(步兵統頒),以老朋友地位同他們商量商量。」姜領會其意,安心退出,即上車離去。[124]

袁籌劃帝制期間,有一名叫崔啟勛的警官,心懷憤懣。某日提筆信手在紙條上寫道:「匹夫創共和,孫中山不愧中華先覺;總統做皇帝,袁項城真乃民國罪人。」紙條為另一警官撿得,乃投書告密。軍政執法處立即將崔某捕去。不幾天,經袁世凱批准處決。當囚車抵刑場時,觀者如堵,崔某大聲疾呼:「奉勸諸位同胞,當今之世有子弟者,千萬莫教他讀書,千萬莫教他寫字。我這是讀書寫字的結果!」其言詞悲慘,觀者多為落淚。[125]

袁女袁靜雪(叔禎)回憶,袁世凱有諸多怪癖。袁擤鼻涕的時候,如果無人在旁伺候,袁就用衣袖一擦了事,所以衣服上有很多污漬。為了袁的儀容,姨太太們將毛巾沾濕,幫袁擦拭乾淨,袁自己是從不動手的。袁除了每年過年時洗一次澡以外,其餘時間從不洗澡,而是讓姨太太們給他擦背。袁愛吃參、茸等補品,常常將人參、鹿茸放在嘴裏嚼着吃,西藥只吃蘇打片之類幫助消化的藥。此外,袁還僱用着兩個奶媽,每天吃這兩個奶媽所擠出的奶。袁喜歡纏足的女人,所娶的太太和姨太太,除了朝鮮籍的幾個姨太太是天足外,其餘都是纏足的。特別是袁所喜愛的五姨太太,其得寵原因之一,就是她有着一雙纏得很小的「金蓮」。[126]註:袁世凱的女兒靜雪最早寫這些文章時是在60年代,那時對袁世凱的態度是全面否定,所以該文章可能是她自保而作,真實性存疑。

評價

[編輯]
1915年諷刺袁世凱和古德諾的漫畫
  • 引自李敖千秋評論叢書《千秋·冤獄·黨》:「……蔡元培追憶這個中華民國大總統的罪惡,可蓋棺論定三點,第一是「官僚」,「畏強仰弱,假公濟私,口蜜腹劍,窮侈極欲,所以表官僚之黑暗也」;第二是「學究」,「天壇祀帝,小學讀經,復冕之飾,行拜跪之儀,所以表學究之頑舊也」;第三是「方士」,「武廟宣誓,教院祈禱,相士貢諛,神方治疾,所以表方士之迂怪也」。……」
  • 袁喜好打仗,殺人無數,人稱「民屠」。張之洞喜好建設,動輒用盡官府積蓄,被指為浪費銀兩,且又向當地門閥富豪募款,人稱「財屠」。岑春煊則喜好彈劾官吏,人稱「官屠」,並戲稱為「清末三屠」[127]
  • 徐凌霄、徐一士兄弟稱:「袁氏為人,有術而無學,重利害而輕是非。」
  • 張之洞說:「袁豈僅有術,直多術耳。」
  • 嚴復評價袁說,袁的才具,只適合擔任舊日帝制之下的督撫,「欲與列強君相抗衡,則太乏科哲知識,太無世界眼光。」
  • 梁啓超說:「袁氏自身,原不知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何在,以為一切人類通性,惟見白刃則戰慄,見黃金則膜拜,吾挾此二物以臨天下,夫何其不得者。」
  • 顧維鈞稱其:「堅強有魄力,誰一見他也會覺得他是一個野心勃勃、堅決果斷、天生的領袖人物……和頑固的保守派相比他似乎相當維新,甚至有些自由主義的思想,但對事物的看法則是舊派人物那一套,他是個實幹家,卓越的行政官吏、領袖人物」,但是「袁世凱不懂得共和國是個什麼樣子,也不知道共和國為什麼一定比其它形式的政體優越。他的統治越來越趨向恢復帝制,保持舊的制度,使自己高高在上。他不只是不了解共和國需要什麼或民主如何起作用,看來他根本沒有實現共和或民主的願望。」

家族

[編輯]
袁世凱與母親的合影
周妃(左)、閔氏(中)、翠媛(右)
袁與兒女合影

袁世凱出自汝南袁氏。據《駐馬店文史資料》第四輯載袁曉州著《海內外袁姓到汝南尋根謁祖概述》一文記述:「清末袁世凱在任山東巡撫時回項城葬母,路過汝南下轎步行到這裏祭祖。」

另據《百家姓書庫》記述:民國梟雄袁世凱家族宗譜以「汝南家聲舊,舜裔世澤長」自詡。[11]

袁一妻九妾,有十七個兒子、十五個女兒、二十八個孫子、三十一個孫女,兒孫總和達九十一人。

袁世凱相關書籍

[編輯]
  • 袁世凱 輯,新建陸軍兵略錄存,光緒二十四年排印本
  • 袁世凱 輯,訓練操法詳晰圖說,光緒二十五年石印本
  • 沈祖憲 輯,養壽園奏議輯要
  • 甘厚慈 輯,北洋公牘類纂,光緒三十三年排印本
  • 淸 甘厚慈 輯,北洋公牘類纂續編,宣統二年排印本
  • 沈祖憲 吳闓生輯,容庵弟子記,1913年
  • 袁克文 撰並輯,洹上私乘,大東書局,1926年
  • 劉成禺 撰,洪憲紀事詩本事簿註
  • 陸純 輯,袁大總統書牘彙編,民國三年序排印本
  • 國事新聞社 輯,北京兵變始末記,民國元年序排印本
  • 黃毅 輯,袁氏盜國記,民國五年序排印本
  • 白蕉 撰,袁世凱與中華民國,人文月刊社,1936年
  • 梁啓超 撰,盾鼻集,民國五年序排印本
  • 庾恩暘 撰,《雲南首義擁護共和始末記》,民國六年序排印本
  • 闕名 撰,袁世凱全傳 袁世凱佚事,民國中排印本
  • 洪憲公報 洪憲元年一月六日至三月二十四日(卽政府公報),政事堂印鑄局 發行
  • 黃遠庸 撰,遠生遺著(卽黃遠生遺著),民國八年序排印本
  • 張維翰 輯,民初文獻一束,鈔本
  • 阮忠樞 等輯,居仁日覽,鈔本
  • [日]佐藤鐵治郎,袁世凱,天津時聞報館,宣統二年(1910年)
  • [日]佐藤鐵治郎 著,孔祥吉、村田雄二郎 整理,一個日本記者筆下的袁世凱,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此書為上一書之新版)
  • 金陵中立騃漢撰,袁世凱之新出現:六集,光明書社,上海,1911年
  • [日]關矢越山(關矢充郎),怪傑袁世凱,實業之日本社,大正二年(1913年)五月
  • [日]內藤順太郎 著,范石渠 譯,袁世凱,文匯圖書局,1914年
  • [日]內藤順太郎 著,張振秋 譯,袁世凱正傳,廣益書局,1914年
  • 亞蘇,救亡 袁世凱叛國自帝之真相,亞強社,1915年
  • 袁世凱全傳,上海:文藝編譯社,1916年
  • 野史氏輯,袁世凱軼事,上海:文藝編譯社,1916年
  • 野史氏輯,袁世凱軼事續錄,上海:文藝編譯社,1916年
  • 雲南政報發行所,袁世凱偽造民意紀實,雲南政報發行所,1916年
  • 民心社 輯,最新袁世凱,泰東圖書局,1916年
  • 袁世凱撰,襟霞閣主編,袁世凱家書,上海:共和書局,1925年
  • 平如衡,袁世凱家書 (第七版),上海:中央書店,1936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輯,袁世凱奏摺專輯,台北:廣文,1970年
  • Lo Hui-min (ed.)(1976) The correspondence of G.E. Morrison 1: 1895-1912,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Lo Hui-min (ed.)(1978) The correspondence of G.E. Morrison 2: 1912-192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澳]駱惠敏編,陳霞飛譯,清末民初政情內幕:《泰晤士報》駐北京記者、袁世凱政治顧問喬·尼·莫理循書信集,上海:知識出版社,1986年
  • 天津圖書館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袁世凱奏議,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 佚名撰,中日交涉紀事本末,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
  • 袁世凱家書,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印,1990年
  • 天津市檔案館輯,袁世凱天津檔案史料選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 陳瑞芳 王會娟編輯,北洋軍閥史料 袁世凱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 天津市歷史博物館館藏北洋軍閥史料 袁世凱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 全國公共圖書館古籍文獻委會輯,袁世凱未刊書信稿,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8年
  • 文斐,我所知道的袁世凱,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年
  • 袁靜雪袁克齊著,袁世凱秘辛,香港:東西文化事業公司
  • 駱寶善 劉路生主編,袁世凱全集 1-36卷,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文獻叢刊,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
  • 單富良 (Patrick Fuliang Shan), «袁世凱評傳» (Yuan Shikai: A Reappraisal), 卑詩大學出版社 (UBC Press), 2018.

影視形象

[編輯]
演員 作品 年份 類型
唐迪 西太后與珍妃 1964 電影
黃新 瀛台泣血 1976
英若誠 知音 1981
趙長軍 一刀傾城 1993
何家駒 醉拳III 1994
林連昆 詹天佑 2000
周潤發 建黨偉業 2011
孫淳 辛亥革命
走向共和 2003 電視劇
儀銘 清宮殘夢 1970
譚一清 十大刺客之大刀王五 1976
江毅 近代豪俠傳之大刀王五
何壁堅 近代豪俠傳之小鳳仙
煒烈 滿清十三皇朝 1987
李大千 末代皇帝 1988
扎西 神醫喜來樂 2003
沙景昌 德齡公主 2006
羅樂林 蔡鍔與小鳳仙 2009
薛勇 蒼穹之昴 2010
鄭則仕 護國軍魂傳奇 2010
末代皇帝傳奇 2014
張秋歌 辛亥革命 2011
許寶童 槍炮侯
譚耀文 賞金獵人 2012
李嘉存 神醫喜來樂傳奇 2013
蔡國慶 末代御醫 2016
臧金生 覺醒年代 2021

註釋

[編輯]
  1. ^ 包括:1,資產階級革命派;2,以中國同盟會為核心的革命黨;3,積極聯合革命勢力鼓動各省宣佈獨立自治的立憲派。
  2. ^ 其成員是:外務大臣梁敦彥,民政大臣趙秉鈞、度支大臣嚴修、學務大臣唐景崇、陸軍大臣王士珍、海軍大臣薩鎮冰、司法大臣沈家本、農工商大臣張謇、郵傳部大臣楊士琦、理藩大臣達壽。並以胡惟德烏珍陳錦濤楊度田文烈梁啟超譚學衡熙彥梁如浩榮勳分任各部副臣。
  3. ^ 1、清帝退位,其一切政權同時消滅,不得私授於其臣
    2、在北京不得更設臨時政府
    3、得北京實行退位電,即由民國政府以清帝退位之故,電問各國,要求承認中華民國彼各國之回章
    4、文即向參議院辭職,宣佈定期解職。
    5、請參議院公舉袁世凱為大總統,如此方於事實上完善。
  4. ^ 胡適還發表《致留學界公函》,反對抗議《二十一條》賣國條約的「愛國學生」運動,稱學生們是「理智失常」,得了「愛國癲」。
  5. ^ 《關於山東省之條約》的附屬換文:《關於山東事項之換文》、《關於山東開埠事項之換文》;《關於南滿洲及東部內蒙古之條約》的附屬換文:《關於旅大南滿安奉期限之換文》、《關於東部內蒙古開埠事項之換文》、《關於南滿洲開礦事項之換文》、《關於南滿洲東部內蒙古鐵路課稅事項之換文》、《關於南滿洲聘用顧問事項之換文》、《關於南滿洲商租解釋換文》、《關於南滿洲東部內蒙古接洽警察法令課稅之換文》、《關於南滿洲東部內蒙古條約第二至第五條延期實行之換文》;另外有《關於漢冶萍事項之換文》、《關於福建事項之換文》、《關於交還膠澳之換文》3件換文。[64]
  6. ^ 1915年時,英國、日本等國採用君主立憲政體,亦成為世界強國,故部分輿論認為本為帝國體制的中國應當採用君主立憲較為合適
  7. ^ 指楊度、孫毓筠、李燮和、劉師培、胡瑛、嚴復、梁士詒、張鎮芳等十三人,合稱「十三太保」
  8. ^ 此事被袁次子袁克文和女兒袁叔楨無意中發現,袁曾責袁克定「欺父誤國」[71]
  9. ^ 1916年1月9日,孫中山電告上海總機關部,日政府派青木海軍中將來滬,囑與聯絡;[79]1916年1月19日,大隈重信內閣通過了注意中國南方動亂的決議;[80]1916年2月19日,孫中山與日人久原房之助訂立借款七十萬日元;[79]1916年2月21日,大陸政策急先鋒田中義一向岡市之助建議採取手段讓袁世凱退出並扶植日本的政治勢力;1916年3月1日,日本駐滬武官青木中將晤梁啓超,商討袁事,並為設法赴廣西;[79]1916年3月7日,大隈重信內閣決定要袁世凱退出權力圈,因為袁世凱不能保障日本在華利益;[81]1916年3月15日,代理奉天日本總領事矢田七太郎電告外務省,日本人策動宗社黨起事;1916年3月30日,日本太倉喜八郎以百萬日元資助前清肅親王善耆的宗社黨;1916年5月4日,中華革命軍東北軍得到日本資助,從青島到濰縣,攻擊東城。
  10. ^ 電請或奏請袁世凱早日登位的有:1916年1月2日,李純電請;1916年1月5日,倪嗣沖電請;1916年1月7日,段芝貴、陸榮廷、趙倜、孟恩遠電請;1916年1月10日,參政院奏請,王占元、湯薌銘、靳雲鵬等電請,陳籙電奏外蒙活佛及官府已遵用洪憲年號;1916年1月11日,朱慶瀾、閻錫山、陳宧、張勳電請。[79]
  11. ^ 包括:浙江將軍朱瑞、山東將軍靳雲鵬、江西將軍李純、長江巡閱使張勳。[79]
  12. ^ 指1915年《二十一條》,日本企圖殖民中國。
  13. ^ 可供查證的7次《禁煙令》頒佈日期分別為:1912年6月11日,1912年12月25日,1912年12月28日,1913年10月27日,1915年5月12日,1915年7月17日,1915年8月13日。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原定以君主立憲制之名即位為皇帝,籌備期間仍以大總統的名義執行權力。
  2. ^ 單富良, «袁世凱評傳», 卑詩大學出版社, 2018.
  3. ^ 北洋集团的崛起与袁世凯. 光明網. 2010-02-07 [2013-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29). 
  4. ^ 一人敌一国:袁世凯在朝鲜的戎马岁月. 鳳凰網. 2009-06-21 [2013-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2月20日). 
  5. ^ 晚清的袁世凯:改革先锋 中华脊梁. 鳳凰網. 2009年6月21日 [2014年4月1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2月20日). 
  6. ^ 外媒筆下的民國初年——《紐約時報》1911─1921共和十年. 旺報. 2012-12-26 [2014-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9). 
  7. ^ 7.0 7.1 袁世凯“窃国”是误解:没有他就没有中华民国. 《文史天地》2010年第11期. 2011-03-04 [2013-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4). 
  8. ^ 袁世凯与中国警察制度的建立袁世凯与中国警察制度的建立 (PDF). 中央警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2010年11月25日 [2013年7月10日].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年5月14日). 
  9. ^ 蘇全有、殷國輝. 近年来关于袁世凯与中国近代化研究综述. 《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河南省商丘市). 2005年12月, 4 (第6期): 第59頁 [2013-07-10]. ISSN 1671-8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4). 
  10. ^ 袁世凯:中国近代陆军之父. 鳳凰網. 2009-06-21 [2014-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0). 
  11. ^ 11.0 11.1 袁氏望族根在汝南. 駐馬店網. 2014-12-10 [2022-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1).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徐忱. 袁世凯全传. 中國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7年2月: 6. ISBN 9787503483844. 
  13. ^ 13.0 13.1 日本人对袁世凯恨之入骨. 濟南時報. 2011-09-20 [2013-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23). 
  14. ^ 陳紅民. 晚清外交的另一种困境:以1887年朝鲜遣使事件为中心的研究. 《歷史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 2008, (02期). ISSN 0459-1909. 
  15. ^ 鄭彭年. 第二章战争前导. 《甲午悲歌》.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1-05-16 [2013-07-17]. ISBN 978721402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9). 
  16. ^ 關捷. 《影响近代中日关系的若干人物》.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5年: 第313頁. 
  17. ^ 17.00 17.01 17.02 17.03 17.04 17.05 17.06 17.07 17.08 17.09 17.10 17.11 陳敬堂. 《寫給香港人的中國現代史·上冊——從辛亥革命到聯俄容共》 初版. 香港: 中華書局(香港). 2020. 
  18. ^ 18.0 18.1 18.2 湯伏祥. 袁世凯与维新运动——小站练兵,创新军制. 《袁来如此——袁世凯与晚清三十年》.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11-05-01 [2013-07-18]. ISBN 978780170969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4). 
  19. ^ 民國紀事本末:北洋政府時期·上》
  20. ^ 鄭師渠. 中国近代史.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7: 161. 
  21. ^ 21.0 21.1 戊戌变法时袁世凯倾向“维新” 并未主动告密. 鳳凰網. 2009-06-21 [2011-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27). 
  22. ^ 鄭師渠. 中国近代史.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7: 168. 
  23. ^ 姜鳴:關於袁世凱告密的新史料[永久失效連結]
  24. ^ 《養壽園電稿》第三部分,第276頁
  25. ^ 《養壽園電稿》第三部分,第277頁
  26. ^ 《袁世凱致徐世昌函》,載《近代史資料》1978年第二期,第12頁
  27. ^ 《袁世凱奏議》,上冊,第23頁、第26—28頁、第31—33頁。
  28. ^ 列强窥视山东 为避免予人口实袁世凯镇压义和团. 鳳凰網. 2009-06-21 [2011-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0). 
  29. ^ 《袁世凱致徐世昌函》,載《近代史資料》1978年第二期,第20頁
  30. ^ 《美國對外關係》,第2卷(1902年)第77、78頁
  31. ^ 31.0 31.1 祁龍威. 论景廷宾“扫清灭洋”起义. 文史哲. [2021-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8). 
  32. ^ 苟德敏. 景廷宾起义. 辛亥革命網. [2021-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6). 
  33. ^ 33.0 33.1 33.2 李宗一. 袁世凯传.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34. ^ 《密陳辦結英教士卜克斯始末情形折》,見廖一中、羅其容:《袁世凱奏議》(上),第106—107頁
  35. ^ 35.00 35.01 35.02 35.03 35.04 35.05 35.06 35.07 35.08 35.09 35.10 35.11 35.12 35.13 35.14 35.15 35.16 35.17 35.18 35.19 35.20 35.21 35.22 35.23 35.24 35.25 35.26 35.27 35.28 35.29 35.30 35.31 35.32 35.33 35.34 35.35 35.36 35.37 35.38 35.39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36. ^ 晚清时袁世凯推行行政改革遭醇亲王手枪抵胸. 網易. 2008-04-10 [2014-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1) (中文(簡體)). 
  37. ^ 1907年 天津开启中国“第一选”. news.sina.com.cn. [2024-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02). 
  38. ^ 周小棠. 袁党破坏辛亥革命叙录. 黃花崗光復網. [2021-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4). 
  39. ^ 39.0 39.1 39.2 39.3 真相:中华民国总统是孙中山让给袁世凯的吗?. 鳳凰網. 2009-06-24 [2013-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9). 
  40.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前的南北博弈. 南方周末. 2008-09-24 [2013-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6). 
  41. ^ 王錫彤:《抑齋文集》,卷4,第16-17頁。
  42. ^ DR. SUN'S ELECTION IS NOT TAKEN SERIOUSLY. 紐約時報. 1911-12-31 [2013-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7) (英語). 
  43. ^ 《當選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文來電》,1911年12月29日,《袁世凱全集》第19卷,第240頁
  44. ^ 馬建標. 从"臣民"到"国民":清末民初袁世凯的身份认同. 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09-13, 42 (5): 107–115. ISSN 1001-5019. doi:10.13796/j.cnki.1001-5019.2018.05.011. 
  45. ^ 袁世凯曾遭行刺,装病逼迫清帝退位. 鳳凰網. 2011-03-01 [2013-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6). 
  46. ^ 46.0 46.1 1925年12月30日,北洋军阀皖系将领徐树铮于廊坊车站遭冯玉祥仇杀. [2018-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03). 
  47. ^ 鄭師渠. 中国近代史.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7: 248. 
  48. ^ 制衡袁世凯 孙中山威逼议员改变投票结果. 鳳凰網. 2009年6月26日 [2011年8月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12月19日). 
  49. ^ 鄭師渠. 中国近代史.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7: 248-251. 
  50. ^ 50.0 50.1 郭廷以. 李洪超 , 編. 近代中国史. 北京: 中華書局. 2018年1月: 323-324. ISBN 9787101127812. 
  51. ^ 朱宗震《民初政爭與二次革命》上編,第395-396頁
  52. ^ 林家有主編《辛亥革命運動史》,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年8月版
  53. ^ 鄭師渠. 中国近代史.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7: 253-254. 
  54. ^ 54.0 54.1 徐中約 [著]; 計秋楓 [譯]; 朱慶葆 [譯]. 袁世凱背叛共和. 中國近代史 v1.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1: 482. ISBN 9789622019874. 
  55. ^ 鄭師渠. 中国近代史.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7: 254. 
  56. ^ 民国初年袁世凯对中国民主化进程的贡献. 鳳凰網. 2009-06-22 [2013-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17). 
  57. ^ 胡適. 《胡适全集》第28卷第89页.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3-09-01. ISBN 9787533622176. 
  58. ^ 蘇, 全有; 賀, 科偉. 袁世凯传.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3: 347. ISBN 978-7-308-10769-3. 
  59. ^ 59.0 59.1 二十一条起因:临时民国政府与日本合办汉冶萍借款案. 鳳凰網. 2009-06-21 [2011-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0). 
  60. ^ 楊天石. 政治编:孙中山与“租让满洲”问题. 《从帝制走向共和——辛亥前后史事发微》.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2年10月 [2013-07-22]. ISBN 780149785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61. ^ 孙中山曾表示愿接受比“二十一条”更苛刻条款. 鳳凰網歷史. 2010-12-15 [2011-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8). 
  62. ^ 62.0 62.1 民四条约. 鳳凰網. 2008年8月1日 [2011年4月1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8月8日). 
  63. ^ 63.0 63.1 袁世凯与中日“二十一条”交涉. 騰訊網. 2013-05-15 [2013-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7). 
  64. ^ 唐啟華. 第五章:废除《中日民四条约》交涉——《中日民四条约》的内容. 《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年9月1日 [2013年7月16日]. ISBN 9787509717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11月11日). 
  65. ^ 唐啟華. 第五章:废除《中日民四条约》交涉—— 袁世凯与中日“二十一条”交涉. 《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年9月1日 [2013年7月16日]. ISBN 9787509717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11月11日). 
  66. ^ 王芸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三聯書店2005年版
  67. ^ 外国人眼中的袁世凯. BWCHINESE中文網. 2011-11-07 [2013-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68. ^ 68.0 68.1 68.2 68.3 張豈之、陳振江、江沛:《晚淸民國史》,第266-268頁,台灣: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69. ^ 追溯近现代中国起源与历史 第四章(上). Matthew Henry. : 166 [2021-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6) (中文). 
  70. ^ 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 辛亥革命時期期刊介紹 第4卷. 人民出版社. 1982: 117 [2021-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6) (中文). 
  71. ^ 袁世凯称帝的几个幕后推手. 人民網. 2009年6月1日 [2011年4月1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6月8日). 
  72. ^ 72.0 72.1 72.2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袁世凯. 南方周末. 2009-11-02 [2013-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14). 
  73. ^ 73.0 73.1 73.2 73.3 侯宜傑. 袁世凯全传. 群主出版社. 2013. ISBN 9787501451593. 
  74. ^ 74.0 74.1 1915年12月11日 袁世凯称帝. 人民網. 2003年12月11日 [2014年4月1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4月30日). 
  75. ^ 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1989年版),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9月,ISBN 978-7-5326-0083-0
  76. ^ 劉成禺:《洪憲紀事詩本薄注》,第66頁。轉引自《北洋政府簡史》,第336頁
  77. ^ 陳布雷等編著:《蔣介石先生年表》,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8年6月1日
  78. ^ 78.0 78.1 78.2 張永久(歷史學者). 袁世凯曾是蔡锷恩公 第29版. 大眾報業集團下屬《新晨報》. 2013-05-18 [2013-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1) (中文(簡體)). 
  79. ^ 79.0 79.1 79.2 79.3 79.4 79.5 79.6 79.7 郭廷以. 1916——中華民國五年丙辰. 《中华民国史事日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79 [2013-07-21]. ISBN 978666671294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4). 
  80. ^ 《日本外交文書》大正5年,第2冊,第13頁
  81. ^ 81.0 81.1 田崎末松:《評傳.田中義一》,和平戰略綜合研究所,1981年,第546頁
  82. ^ 謝選駿. 《謝選駿全集第51卷:思想的誕生》. 美國: Lulu Press, Inc.英語Lulu.com. 2016-04-25: 394 [2021-10-25]. ISBN 9781365065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5) (中文). ……那天,項城把我叫去說:『我糊塗,沒能聽你的話,以至於此。』……他意思是直接命令取消,並將擁戴書焚毀。我說:『這件事你是被小人蒙蔽了』。袁回答說:『這件事是我自己不好,不能怪罪別人』,袁還曾說:『吾今日始知淡於功名、富貴、官爵、利慾者,乃真國士也。仲仁在予幕數十年,未嘗有一字要求官階俸給,嚴范孫(嚴修)與我交數十年,亦未嘗言及官階升遷,二人皆苦口阻止帝制,有國士在前,而不能聽從其諫勸,吾甚恥之。……總之,我歷事時多,讀書時少,咎由自取,不必怨人……』 
  83. ^ 袁世凯最后日子:推荐总统候选人没写自己儿子. 鳳凰網. 2010年1月11日 [2014-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3). 
  84. ^ 項城逝後之袁氏家族. 申報 (上海). 1916-06-13. 
  85. ^ 袁靜雪《我的父親袁世凱》,《八十三天皇帝夢》第69頁
  86. ^ 關嶺. 袁家宾:祖父袁世凯葬仪回忆. 多維新聞. [2021-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7). 
  87. ^ 《續志項城逝世前後情狀》,《申報》1916年6月11日,第三版
  88. ^ 命令 (PDF). 政府公報. 1916-06-08, (153號) [2023-05-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8-05). 
  89. ^ 命令 (PDF). 政府公報. 1916-06-11, (156號) [2023-05-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8-05). 
  90. ^ 90.0 90.1 袁世凯的葬礼. 人民網. 2011-01-24 [2013-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4) (中文(簡體)). 
  91. ^ 《袁世凱喪禮如是》,上海《民國日報》1916年6月25日,第七版
  92. ^ 《袁總統殯禮之一斑》,《益世報》,1916年6月25日,第六版
  93. ^ 袁項城出殯紀. 申報 (上海). 1916-07-02: 第六版. 
  94. ^ 《時評一》,《益世報》1916年6月28日,第六版
  95. ^ 袁克齊《回憶父親二三事》,《八十三天皇帝夢》第184頁
  96. ^ 清朝的汉化与尊孔. [2019-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 
  97. ^ 《正宗愛國報》1914年11月5日
  98. ^ 《愛國白話報》1914年11月5日
  99. ^ 专家称我国现行春节仅“99岁”:由袁世凯提出. 騰訊網. 2012年1月23日 [2013年7月1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1月18日). 
  100. ^ 100.0 100.1 楚雙志. 袁世凯与清末法律近代化. 《遼寧教育學院學報》. 2001, (07期): 21–23頁. ISSN 1672-6022. doi:10.13972/j.cnki.cn21-1500/g4.2001.07.007. CNKI LJXY200107006. NSSD 5513709需註冊賬號查閱. 
  101. ^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第344頁
  102. ^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第397頁
  103. ^ 常全喜. 袁世凯政府与民初民族资本工业的发展. 《殷都學刊》. 1995, (01期): 28–31. ISSN 1001-0238. 
  104. ^ 金建. 袁世凯与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 《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 (03期): 52–53. ISSN 1003-4730. 
  105. ^ 蘇全有、魏佩周. 论袁世凯的财政金融思想与实践. 《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6, (01期): 36–39. ISSN 1000-2359. 
  106. ^ 袁世凯死后为何享受“国葬”待遇?. 鳳凰網. 2009年8月31日 [2011年5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5月29日). 
  107. ^ 千秋功过袁世凯. 淄博報業傳媒集團. 2013-03-12 [2014-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8) (中文(簡體)). 
  108. ^ 山东大学历史沿革. 山東大學官網. [2012-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0). 
  109. ^ 瀚青; 印錄. 论袁世凯在河北教育近代化中的作用. 石家莊學院學報. 2001, (01): 68–73. ISSN 1673-1972. doi:10.3969/j.issn.1673-1972.2001.01.022. CNKI SSZK200101021. NSSD 1004385215需註冊賬號查閱. 
  110. ^ 梁嚴冰. 袁世凯与清末官制改革. 《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 (第2期): 82–86頁. ISSN 1000-2359. 
  111. ^ 鄧亦武. 论袁世凯政府的文官制度. 《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 (01期): 48–51. ISSN 1671-3842. 
  112. ^ 蘇全有. 袁世凯与天津地方自治. 《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 (02期): 73–75頁. ISSN 1672-1217. 
  113. ^ 天津圖書館編.《袁世凱奏議》下冊.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79頁
  114. ^ 《申報》1909年2月3日
  115. ^ 赫治清主編.《中國軍事制度史》.軍事教育訓練制度卷.大象出版社.1997年版.第262頁
  116. ^ 中華民國檔案史資料匯編.第3輯(政治).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59頁
  117. ^ 袁世凯对张謇四改称呼. 新華網. 人民政協報. [2021-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6). 
  118. ^ 周英傑. 袁世凯行贿之一例. 書屋 2005年07期. [2021-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8). 
  119. ^ 深圳新聞網. 民国往事系列之四:袁世凯的一妻九妾. 鳳凰資訊. [2021-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8). 
  120. ^ 裴毅然. 历史皱褶里的真相.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7: 218–219. 
  121. ^ 《洪憲紀事詩三種》第100-104頁
  122. ^ 麼書儀. 晚清戲曲的變革. Google Books. [2021-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6). 
  123. ^ 范若愚《孫中山先生<評閻錫山>讀後》,《文獻》第十輯,書目文獻出版社1981年版
  124. ^ 陶樹德. 我所知道的袁世凯. Google Books. 《辛亥革命回憶錄》(六). [2021-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8). 
  125. ^ 王建中《洪憲慘史》第15-16頁,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版
  126. ^ 袁靜雪《回放民國現場:女兒眼中另面袁世凱》第84-86頁,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版
  127. ^ 民國陳夔龍,《夢蕉亭雜記》(卷1):「當制軍▉無仕時,憑恃恩寵,嫉惡如仇,頗有赫赫之名,與南皮(張之洞)、項城(袁世凱)相鼎峙。時論南皮屠財,項城屠民,西林屠官。三屠之名,流傳幾遍中外。」
 清朝官銜
前任:
毓賢
山東巡撫
1899年-1901年
繼任:
胡廷幹
前任:
李鴻章
直隸總督
1901年11月7日-1907年9月4日
繼任:
楊士驤
前任:
呂海寰
外務部尚書
1907年9月5日-1908年
繼任:
梁敦彥
前任:
瑞澂
湖廣總督
1911年
繼任:
魏光燾
前任:
慶親王奕劻
內閣總理大臣
1911年11月16日-1912年2月12日
繼任:
清朝覆滅,頭銜廢止,隆裕太后下詔袁世凱建臨時共和政府
中國國家元首
 中國國家元首
前任:
臨時大總統孫中山
中國國家元首
臨時大總統大總統
1912年3月10日-1916年6月6日
繼任:
大總統黎元洪
前任:
孫中山
臨時大總統
1912年3月10日-1913年10月10日
繼任:
臨時大總統廢止,袁世凱被選為正式大總統
前任:
設置大總統職位
大總統
1913年10月10日-1916年1月1日
繼任:
袁世凱建立君主立憲制中華帝國,年號洪憲
中華帝國(籌備)
前任:
中華民國大總統
中華帝國元首
(未正式登基)
1916年1月1日-1916年3月22日
繼任:
中華帝國失敗,復任大總統
 中國北洋政府
前任:
中華帝國取消
大總統
1916年3月22日-1916年6月6日
繼任:
黎元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