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塔號防護巡洋艦
赫塔號在美國
| |
歷史 | |
---|---|
德意志帝國 | |
船名 | 赫塔號 |
艦名出處 | 那瑟斯 |
建造方 | 斯德丁伏爾鏗船廠 |
鋪設龍骨 | 1895年 |
下水日期 | 1897年4月14日 |
入役日期 | 1898年7月23日 |
除籍日 | 1919年12月6日 |
結局 | 1920年拆解報廢 |
技術數據 | |
船級 | 維多利亞·路易絲級 |
船型 | 防護巡洋艦(大巡洋艦) |
排水量 | 滿載:6491噸 |
船長 | 110.60米 |
型寬 | 17.40米 |
吃水 | 6.58米 |
動力輸出 | 10000匹指示馬力 |
動力來源 | 三軸,三台三脹式蒸汽機 |
船速 | 19節 |
續航力 | 3412海里以12節 |
乘員 | 477人 |
武器裝備 |
|
赫塔號(德語:SMS Hertha[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十九世紀後期建造的五艘維多利亞·路易絲級防護巡洋艦的二號艦,得名於日耳曼神祇那瑟斯。它於1895年在斯德丁的伏爾鏗船廠開始架設龍骨、1897年4月下水,至1898年7月完工並投入艦隊使用。艦隻的主艦炮由兩門210毫米40倍徑和八門150毫米40倍徑速射炮組成,最高速度為19.2節。
赫塔號於職業生涯的前六年是在東亞分艦隊服役,並曾於1900年短暫擔任分艦隊的旗艦。在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期間,它曾向占領大沽炮台的部隊派遣登陸小隊。1905年回到德國後,艦隻於1908年完成改造,繼而開始擔任教練船。它進行了一系列的訓練巡航,期間一些著名的軍官都曾作為學員在艦上學習,其中包括卡爾·鄧尼茨和恩斯特·林德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它被動員至第五偵察集群,但只是短暫的擔任過前線任務。赫塔號於1915年後被用作宿營船,並最終於1920年出售拆解。
設計
[編輯]赫塔號是作為新增編入艦隊的防護巡洋艦而以字母「K」為代號進行訂購[註 2],並於1895年在斯德丁的伏爾鏗船廠開始架設龍骨,成為首艘開建的同級艦,建造編號為233[2]。艦隻於1897年4月14日下水,繼而展開舾裝工作。在下水儀式上,由巴伐利亞攝政王柳特波德的長子——路德維希三世主持為艦隻命名。其「赫塔」的稱謂源自塔西陀對日耳曼神祇那瑟斯的錯譯。至1898年7月23日,赫塔號正式投入練習艦隊使用。[3]
赫塔號的全長為110.6公尺(362英尺10英寸),有17.4公尺(57英尺1英寸)的舷寬和6.58公尺(21英尺7英寸)的前吃水。在滿載情況下,艦隻的排水量可達6,491公噸(6,388長噸)。其推進系統由三套立式四缸三脹蒸汽機組成,通過十二台貝爾維爾鍋爐提供動力。艦隻的最高速度為19節(35公里每小時),並可以12節(22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3,412海里(6,319公里)。其標準船員編制為31名軍官和446名水兵。[4]
赫塔號配備有兩門安裝在單座炮塔上的210毫米40倍徑速射炮;其中艦艏、艦艉各一門。每門炮各共提供58發彈藥,射程為16,300公尺(17,800碼)。艦隻還搭載有八門150毫米40倍徑速射炮;其中四門安裝在艦舯的炮塔上,另外四門則置於炮廓內。這些炮支的射程為13,700公尺(15,000碼)。艦隻的副炮則由十門88毫米30倍徑速射炮組成,另有十挺機炮作為補充。[5]它還標配搭載有三具450公釐(17.7英寸)魚雷管和八枚魚雷;其中兩具發射器安裝在舷側,第三具設於艦艏,均浸沒在水線以下。[2]
服役歷史
[編輯]1897年7月23日,赫塔號首次投入使用,並於同日展開海上試航[3]。在試航期間,艦隻由貝爾維爾開發的水管鍋爐暴露出管道之間火焰引導過短的缺點,因此煙道口和煙囪會由於仍然滾燙的煙道氣而導致過熱並逐漸失效。儘管存在明顯的缺陷,但赫塔號還是與小巡洋艦赫拉號一同擔任皇家遊艇霍亨索倫號的護航艦,負責將德皇夫婦送到東方。赫塔號於1898年9月18日離開基爾,並在經停直布羅陀後,於10月4日在威尼斯與另外兩艘艦會合。接下來的巡遊分別前往君士坦丁堡、海法、雅法、塞德港和貝魯特。赫塔號於11月11日在貝魯特脫離編隊,繼而前往克里特島。然而就在幾天之後,艦隻不得不在行至熱那亞時進行檢修。這是由於鍋爐系統的缺陷使得煙囪持續過熱並引發強烈塌陷,因此它們只能通過艦上裝置提供支承,但已無力航行回國。設於熱那亞的安薩爾多船廠負責糾正艦隻的設計缺陷和由此造成的損傷。11月26至27日夜晚,赫塔號在被引入船塢之前遭受了進一步的破壞:由於風暴造成系泊鬆動,導致該艦與一艘輪船相撞,並造成吊艇柱斷裂。維修工程最終持續至1899年3月下旬才完成。[6]
在熱那亞期間,此時已被重歸類為大巡洋艦的赫塔號接到了轉往東亞的調令,以強化部署在當地的東亞分艦隊。艦隻於1899年4月14日出發,並在經停數個港口後於5月21日來到東亞基地的轄區新加坡。至6月8日,它最終抵達新的母港青島。赫塔號取代了老舊的鐵甲艦皇帝號,並臨時擔任分艦隊副司令、海軍少將恩斯特·弗里策的旗艦。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赫塔號同其它德國艦隻一起在北部進行了一些巡航,最後於11月4日抵達廈門,與姊妹艦漢薩號和分艦隊旗艦德國號會合。兩天後,隨着赫塔號成為新的分艦隊旗艦,弗里策轉移至漢薩號。這是由於德國號與前任分艦隊司令海因里希親王將啟程回國。1900年2月17日,他的繼任者、海軍中將菲利克斯·馮·本德曼登上赫塔號並升起自己的旗幟。分艦隊此時的成員包括有巡洋艦漢薩號、葛馮號、伊倫娜號和奧古斯塔皇后號,此外還有兩艘炮艇美洲豹號和雞貂號。在本德曼於4月初對日本明治天皇進行就職訪問後,赫塔號與分艦隊餘部自4月23日起在青島展開了一系列的部隊演練。然後它們穿行轄區進行巡航,其中赫塔號與葛馮號一同去往漢口。6月初,隨着本德曼計劃與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男爵共同拜會大清朝廷,赫塔號在塘沽駐泊。然而,由於京津兩地自5月29日起爆發嚴重騷亂,該計劃被迫取消。[6]
作為預防措施,各國公使館要求加強保護並準備儘可能的撤到沿海地區。克林德男爵還要求向塘沽增派軍艦。因此,雞貂號於5月31日抵達當地,並於6月4日分遣出一支由2名軍官和30名士兵組成的隊伍來保護天津德租界。而分艦隊的其餘成員——除伊倫娜號需要留守青島外,均受命前往塘沽,其中赫塔號於6月8日抵達。隨着事態的發展,北京的使館區已有逾3000人逃離,那裡正遭到拳民和正規清軍的攻擊,促使英國海軍上將愛德華·霍巴特·西摩爾調用其戰列艦百夫長號上的部分水兵協助受到威脅的公使館。西摩爾還請求其它在場軍艦的指揮官效仿其做法。因此,來自各國的2129名海軍人員組建了八國聯軍,其中德國艦隻共派出20名軍官、2名軍醫和487名水兵參與其中。赫塔號的登陸小隊是由艦長、海軍上校圭多·馮·烏澤多姆親率的4名軍官和120名船員組成,他同時也負責指揮整個德國團隊。6月10日,登陸部隊在西摩爾的率領下向北京推進,但未能抵達。因為在6月12日,通往北京的鐵路線被中國人炸毀,使得物資供應受到威脅,迫使行動取消。最後,聯軍聯軍於6月19日開始撤退。在撤退期間,烏澤多姆發布了著名的「德國人往前線去!」命令,於是德國士兵接管了陣線的最前方。在同一場戰鬥中,未來將在日德蘭海戰擔任大艦隊總司令的約翰·傑利科負傷,烏澤多姆則取代了他的位置。赫塔號的登陸小隊在進攻期間共損失了四名水兵,其中三人在幾天後因傷勢過重而死亡。[7]
與此同時,本德曼中將組織了另一支由漢薩號艦長、海軍上校胡戈·馮·波爾指揮的國際部隊,並在包括雞貂號在內的幾艘炮艇的支援下,於6月17日占領大沽口炮台。這對於確保西摩爾聯軍的供應是極其重要的。此外,聯軍還需要更多的部隊登陸才能突破由8500人組成的天津防線。這於6月23日達成,赫塔號共有4名軍官和69名船員在海軍上尉阿道夫·馮·特羅塔的指揮下的集結。他們得以合併至西摩爾上將的聯軍,並至7月18日突破天津的抵抗。同一天,德國登陸隊共撤回300人登艦。西摩爾上將的進攻受挫導致英國、俄國、美國、日本、法國和德國派出更強大的部隊。德國遠征部隊將受東亞分艦隊領導,除了由勃蘭登堡級戰列艦組成的第一分艦隊第一支隊外,新式裝甲巡洋艦俾斯麥侯爵號也一同前往中國。然而,它們抵達中國的時間太晚;早在8月4日,一支約2萬兵力的聯軍部隊便已動身前往北京,並於8月14日抵達。這其中包含由漢薩號派出的195人登陸小隊。由於本德曼出人意料的迅速向北京進軍,聯軍部隊又增加了200名來自漢薩號和150名來自赫塔號的兵力,他們在波爾上校的指揮下於8月18日抵達北京,因此遲到了四天。1900年8月17日,俾斯麥侯爵號取代赫塔號成為分艦隊旗艦,並擔當此職至1909年。赫塔號在其登陸小隊返艦後曾駛往多個中國中部港口,最後由接管德國駐華部隊指揮權的陸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瓦德西帶到塘沽[8]。由於艦長烏澤多姆將擔任瓦德西的參謀長,因此副艦長、海軍上尉馬克斯·赫希特臨時接管了赫塔號的指揮權,直至10月底。在這一年剩餘的時間裡,赫塔號主要都在塘沽駐泊,但曾於10月1日參與了占領山海關沿岸附近炮台的行動,併到訪煙臺和青島。此後,該巡洋艦不再擔任進一步的軍事用途。赫塔號在義和團運動期間共有7人陣亡。[9]
赫塔號於1905年脫離東亞分艦隊並返回德國[3]。1906年,它前往但澤帝國船廠的旱塢進行重建,並更換鍋爐。鍋爐設備的改造意味着可以節省一座煙囪,以及移除一根戰鬥桅樓——並由樁架桅杆所取代,導致艦隻輪廓發生了重大變化。重建於1908年完成,當時赫塔號成為了一艘軍校學員的教練船[4];在此期間,幾位傑出的海軍軍官曾在艦上受訓。1909年9月至10月,赫塔號與維多利亞·路易絲號、不來梅號和德累斯頓號一同,在哈德遜-富爾頓慶典期間代表德國出訪美國。[10]
1910年,未來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納粹德國海軍總司令的卡爾·鄧尼茨在赫塔號艦上度過了為期一年的軍校學員生涯[11]。1912年秋季,該艦與姊妹艦菲內塔號一同至地中海西部巡航。老舊的巡洋艦禿鷲號也在該地區。[12]俾斯麥號戰列艦未來的艦長恩斯特·林德曼也於1913年作為學員在艦上服役。赫塔號於5月底至7月初在波羅的海和北海進行了一次訓練巡航,期間曾於包括斯德哥爾摩在內的多個外國港口停留。[13]然後,艦隻開始了為期七個月的大西洋訓練巡航;在航行中,赫塔號停靠了許多港口,包括維拉克魯斯、墨西哥、太子港、海地、京斯敦和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巡航從1913年8月中旬一直持續至1914年3月中旬。[14]
赫塔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運用生涯是短暫的。戰爭爆發時,它被臨時動員加入新組建的第五偵察集群,任務是在波羅的海訓練海軍學員。至1914年底,艦隻重新退出現役,然後開始作為一艘岸防艦使用。1915年之後,它再度遠離前線任務,並至弗倫斯堡擔任水上飛機基地的宿營船。[15]赫塔號於1919年12月6日正式從海軍名錄中除籍,並售予倫茨堡的拆船商。它於翌年拆解報廢。[3]
注釋
[編輯]- 腳註
- 引用
參考資料
[編輯]- Blair, Clay. Hitler's U-boat War: The Hunters, 1939–1942. New York, NY: Modern Library. 1996. ISBN 0679640320.
- Gardiner, Robert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 Greenwich: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ISBN 0-8317-0302-4.
- Gardiner, Robert; Gray, Randal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2.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4. ISBN 0-87021-907-3.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0-87021-790-9.
- Grützner, Jens. Kapitän zur See Ernst Lindemann: Der Bismarck-Kommandant – Eine Biographie. VDM Heinz Nickel. 2010. ISBN 978-3-86619-047-4.
- Levine, Edward F.; Panetta, Roger. Hudson–Fulton Celebration Of 1909. Charleston, SC: Arcadia Pub. 2009. ISBN 9780738562810.
- Mersey, Charles. A Year in China, 1899–1900. New York, NY: Macmillan and co. 1901.
- Naval Notes. R.U.S.I. Journal (London: Royal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 for Defence Studies). 1900, XLIV: 684–699. doi:10.1080/03071840009420016.
- Perry, Michael. Peking 1900: the Boxer Rebellion. Oxford, UK: Osprey Publishing. 2001. ISBN 978-1-84176-181-7.
- The Boxer Rising: A History of the Boxer Trouble in China. Shanghai: Shanghai Mercury, Ltd. 1901.
- Vego, Milan N. Austro-Hungarian Naval Policy, 1904–14. London: Frank Cass Publishers. 1996. ISBN 9780714642093.